胡忠山
【內(nèi)容摘要】通過品讀沈從文的《邊城》,分析作品的自然美、風(fēng)情美、人性美的同時,分析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也發(fā)掘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引領(lǐng)人們居善地,心善淵。《邊城》是一部文質(zhì)兼美的著作,通過對自然風(fēng)景的描述,人物的描寫,體現(xiàn)出自然美的同時,深刻的刻畫了人性美、親情美,體現(xiàn)出淳樸的人情、純真的愛情和可敬的手足情。
【關(guān)鍵詞】善地 ?善淵 ?純潔 ?真摯
沈從文的散文獨具魅力,表現(xiàn)手法自由灑脫,文體不拘常格。《邊城》的雋永秀麗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邊城》這部書也被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蹦敲催@種人生形式就是人的愛和骨子里的善。好的文學(xué)作品不光帶給人心情的愉悅和美的欣賞,還能帶給人一種正能量,所以讀沈從文《邊城》領(lǐng)悟到他的思想傾向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居善地,心善淵。作品《邊城》從自然美,風(fēng)情美,人性美等方面著眼,刻畫了一群善良的人,表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本文通過分析三美,來進一步分析解讀《邊城》的主題及深層內(nèi)涵。
一、居善地——自然美、風(fēng)情美
故事發(fā)生在湘西一個小小的山城茶峒,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翠竹掩映,碧水環(huán)繞,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文中寫道春天時桃杏花爛漫,近水人家多在花氣氤氳中和諧生活,路人直須注意,只要有桃杏花盛開的地方便有人家,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黃色的泥墻,烏黑色的瓦,映著紅的花綠的樹藍的天,再加上澄澈的碧水,仿佛畫中的美景一般,讓人覺得舒適而美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茶峒人在青山綠水間陶冶了性情,過著與世無爭的桃源般的生活,這里的人吸收天地精華,自然淳樸而善良。所以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為人天真活潑,既不發(fā)愁,人又乖,從來不動氣,也不做殘忍的事情。因而她又是大自然孕育和熏陶出來的女兒。她身邊那充滿靈性的一草一木,陪伴著她,熏染著她,詩化著她,也成長著她使翠翠美麗智慧而富有靈性。所以文中成功的自然景物描寫,恰到好處的點燃了人與自然的氣息,人景合一,一起演化為一種清新雋永的韻味,一種滌蕩人的靈魂的境界,使人的善良就像桃源的水在骨子里流淌,在自然山水間沉淀。而翠翠的美麗善良,也不禁使人想到《山魂》《湘夫人》,曹植的《洛神賦》等作品中人神合一,人與自然合一的超凡脫俗的女性形象。沈從文將翠翠的形象融入山城,達到了自然美與心靈美的有效融合,塑造了自然與人性于一體的藝術(shù)形象,突出了居地善的主題,滲透了自然環(huán)境的自然美、風(fēng)情美。
兩省交界處極有秩序,茶峒人民十多年來安居樂業(yè),與世無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更加說明茶峒是人間的一片凈土。端午節(jié)日,當(dāng)?shù)貗D女、小孩子,皆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家家到了這天都可以吃魚吃肉……家家都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這些樸實的描寫都道出茶峒人在節(jié)日中盛裝打扮,爭相到長潭觀看賽龍舟的熱鬧場景。在這詩情畫意的茶峒里,人們愉快的生活,軍民團結(jié)友愛,官民同娛同樂,一派自由和諧。茶峒的山清水秀與鄉(xiāng)風(fēng)民俗糅為玲瓏剔透的一體,清麗與厚樸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地構(gòu)成了邊城的整體人文環(huán)境。在這個有獨特風(fēng)情的小鎮(zhèn)中,環(huán)境因人的活動而顯生機,人因山水的漫染而呈現(xiàn)出自然的品格。因此秀麗的湖光山色滋養(yǎng)了這里淳樸善良的風(fēng)情,讓茶峒的人們過著“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桃源般的生活。通過對邊城地理環(huán)境的描寫和人文習(xí)俗的交代,將邊城的自然風(fēng)光之美與人性的淳樸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鋪墊小說的地理氛圍,渲染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給人一種寧靜、安詳、和諧的感覺,能夠感受到自然風(fēng)光的絢麗和寧靜。自然美和風(fēng)情美是高山大河、春花秋月般的相得益彰,它們是人性美的基礎(chǔ),是淵源。
二、心善淵——人性美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許多經(jīng)典的悲劇作品中,人物常以善惡、美丑組成對立的雙方,矛盾雙方互相沖突著、爭斗著,使有價值的生命最終幻滅。然而《邊城》并非如此,茶峒不僅風(fēng)景如畫,而且人與人之間團結(jié)友愛,莫不體現(xiàn)了人性的真善美。無論愛著翠翠的兄弟倆人——天保、儺送,還是老船夫,甚至船總,他們都很喜歡翠翠,且彼此間都懷著親切的感情?!哆叧恰穱@翠翠,寫出了爺爺和其老朋友樸實無華的友誼,體現(xiàn)出真摯的友情,寫出了翠翠與爺爺親密無間的親情,同時通過爺爺與渡船人來體現(xiàn)邊城的淳樸與善良,以及翠翠與天保和儺送的愛情故事,無不體現(xiàn)人性的美,即使是天保和儺送都喜歡翠翠,也是一方在無望的情況下放棄,體現(xiàn)出人性的美。
1.真摯的友情,爺爺和城里的老朋友。作品中的爺爺與朋友,兩個寂寞的老人,一支煙一杯酒,淡淡的交往,卻是一輩子的交情,別人在端午節(jié)這天是穿新衣吃魚吃肉,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去捉鴨子,而他倆卻寧愿在白塔下喝酒聊天撐渡船,相互照應(yīng)。所以在這兩位老人身上我們看到湘西下層勞動人民的最樸實最真摯也最簡單的感情,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孤獨的陪伴,只為翠翠的熱鬧和歡心,所以寡淡善良是他們的本真。
2.深摯的親情,爺爺和翠翠。作者在開篇第一段就交代了爺爺和翠翠的背景。祖孫倆和黃狗相依為命,盡管他們靠撐渡船維持生計,粗茶淡飯,每天撐船渡人,生活單調(diào),但是從文中我們體會不到他們祖孫倆的苦痛可憐,也看不到他們的怨天尤人。反倒是翠翠一聲聲爺爺,稚嫩嬌氣的呼喚,還有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的空氣里。這樣的生活場景,讓我們讀出的是爺孫倆相親相偎,爺爺對孫女關(guān)愛憐惜,孫女對爺爺?shù)捏w貼任性。雖然此時祖孫倆的思想有了分歧,爺爺想把孫女許配給大老天保,而翠翠心中卻想著二老,但思想的隔閡卻改變不了祖孫二人相依為命互相憐惜的感情,所以《邊城》的內(nèi)涵就呈現(xiàn)出它“證明人性皆善”的一面。
3.淳樸的人情,爺爺和渡船人。世俗的金錢交易在這里蕩然無存,桃源的人與人之間只有互相的關(guān)愛,發(fā)自內(nèi)心的友善和無私的奉獻。文章開頭寫道渡頭為公家所有,所以過渡人本不必出錢,但凡事求個心安理得,過渡人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而老船夫卻情不過,也為了自己能心安理得起間,便常常托人拿這些錢到茶峒去買茶葉和煙草。過渡的人只要需要煙草,老船夫便一把一把的慷慨奉贈,而茶葉則放進大缸里去,在六月天氣里,用開水泡好,以待路人隨意解渴。作者一開筆就寫出了茶峒人的善良樸實,他們雖彼此不相識,但過渡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而老船夫有古道熱腸,樂善好施,他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化身。他們在青山綠水中生活,和諧而靜謐,人性的美如同茶峒的小溪一樣清澈而透明。
4.純真的愛情,儺送和翠翠。盡管儺送和翠翠愛情以懸念結(jié)尾,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是多么的純潔浪漫,和今天金錢至上的愛情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兩相對照中,能夠使得人們對愛情和金錢有新的認(rèn)識,感悟作品中情感的真摯,令人感同身受,熱血沸騰?!哆叧恰愤@部小說,它將天保和儺送的愛情放在一個與世無爭的桃源般的環(huán)境中去寫,這里處處綠水紅花,人人友善可敬,純凈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怡然自樂的淳厚民風(fēng),使得人們的愛情也如溪水般純真美好。二老不要碾坊,卻要一條渡船,這種純美的愛情不摻雜任何物質(zhì)的東西。他們的愛情沒有常規(guī)愛情小說的分分合合、吵吵鬧鬧,也沒有你儂我儂的熱烈甜蜜,而是用一種最自然的方式去表達,走馬路,用一夜的情歌,打動了一顆心。作者巧妙地通過夢境來表現(xiàn)翠翠在現(xiàn)實中的愛情感受。虛實相生,使得翠翠對愛情來臨既歡愉又迷茫,既渴望又羞怯。儺送的一句“大魚會吃了你”,仿佛誓言般讓翠翠堅守了最初的愛情。雖然哥哥天保因為得不到心上人的愛情而去闖灘,結(jié)果意外而死,而二老儺送因為哥哥的死而背上思想的包袱,結(jié)尾說到那個人或許明天回來,或許一輩子不會回來,但文中無論是儺送對翠翠,還是翠翠對儺送,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不摻加任何的利益和銅臭,足以讓人感動。
5.可敬的手足情,天保和儺送。兄弟二人都喜歡翠翠,他們在愛情面前沒有做出退讓,兄弟間也沒有反目成仇,更不是武俠劇中的那樣為了兄弟,慷慨放棄自己的情感。作者通過對天保和儺送的描寫,讓人從中感覺到翠翠不是財產(chǎn),可以論價或是轉(zhuǎn)讓,而是要尊重翠翠的選擇。于是天保先走車路,請馬兵去說媒,結(jié)果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fù),然后又知道弟弟儺送也愛上了翠翠,最后兩人決定以唱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儺送開口唱,天保便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竹雀”,在勝負(fù)已經(jīng)能夠預(yù)料的情況下,獨自默默地離去,其最終在一場意外中死亡,這也許他最終逃不過的命運。儺送雖然得到了翠翠的愛情,但是夜半唱情歌并不被心上人知道,最后為哥哥的死背上心靈的枷鎖,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雖然小說的結(jié)局是悲傷的,但無論是手足親情還是甜美愛情,都無不閃現(xiàn)著人性之美,人物也無不善良可愛。所以生活在湘西那塊地方上的是一群還沒被近代文明污染的淳樸的人,很多人自然居善地,心善淵。
所以《邊城》是從自然美、風(fēng)情美、人性美出發(fā),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采用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藝術(shù),寫出了茶峒人的在青山碧水間、桃紅柳綠中、藍天白云下自由和諧的生活,一半是夢幻,一半是現(xiàn)實,合理的展現(xiàn)了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和詩情畫意的生活狀態(tài),也描寫了一幕叫人悲惋長嘆的愛情悲劇。作者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而這種廟只供奉的是人性。這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就是人性美,它也蘊含了人性之初就擁有的善良。因此閱讀這篇作品,我們也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居善地,心善淵,這就是這部作品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的緣由。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 邊城[M]. 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
[2] 方剛. 《邊城》中善與美的悲歌[J]. 長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20(05).
[3] 王志強. 沈從文《邊城》中的人性美解讀[J]. 湖北開放職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2019(24).
[4] 趙敏、廖鵬飛. 論《邊城》中暗藏的殘酷性[J]. 大眾文藝,2017(02).
[5] 高海燕. 淺析《邊城》的審美內(nèi)涵[J]. 語文建設(shè),2014(33).
[6] 古映珊. 邊城氤氳的美麗憂愁——淺析《邊城》主體人物形象[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7).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登縣第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