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華 王志榮
摘 要:傳統(tǒng)的高校文學課堂教學是以語言教授為主的,但這種教學模式遠遠滿足不了當下文學形式多樣、內涵深廣的需求。當前,在實際的高校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視覺敘事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可以輔之以圖片、視頻以及互動游戲等直觀的視覺講述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進行文本細讀時可以穿插播放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影視劇,有助于學生對文學陌生而又深奧的內容的理解;教師在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教學時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些視覺敘事的闡述旨在說明在高校文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視覺敘事的可行性。結果顯示這種視覺敘事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將來交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關鍵詞:視覺敘事;大學;文學教學
21世紀以來,網(wǎng)絡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各種視頻媒介,如微信、微博、微電影、微視、抖音等如雨后春筍般的層出不窮,營造出了一種以視覺感受為主的新的言語表達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這些新潮的以視覺感受為主的媒介給人們現(xiàn)代生活以巨大沖擊,也給人們的審美觀和人生觀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浸潤在這種視覺籠罩的環(huán)境中,逐漸地衍生出滲透各行各業(yè)的視覺文化。與此同時,由于影視文學、攝影文學、網(wǎng)絡文學、手機短信文學等新文學樣式不斷浮現(xiàn),對以“語言”為媒介來傳授文學知識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以此為基礎的高校文學課堂教學也面臨亙古未有的迷茫,激發(fā)起了革新教學模式的欲望。針對目前這種局面,從事高校文學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師范大學的教師,都投入到探索革新教學方式之中。其中最有成效的莫過于將視覺敘事引入到文學作品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視覺媒介,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短視頻、幻燈片,引導學生觀看相關的電影、電視劇、視頻等,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去領會所學的文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運用視覺敘事相關理論,擬從語言傳授與直觀展示相結合,文本細讀為主影視欣賞為輔,網(wǎng)絡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學生自主學習并存三個層面論述視覺敘事在文學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一、語言教授與直觀展示相結合
語言講授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的模式。在中國,可以說緣起于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的講學。后經(jīng)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傳,綿延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傳授知識的方法,特別是在高校文學的教學當中,知識的傳授仍然還是靠語言講授。文學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它離不開“文學性”和對文學的審美和鑒賞活動。文學文本的獨特性還包括情感性、虛構性、形象性、非實用性,以及獨特的語言特征、審美功能,等等。所以,高校文學教學主要“是關涉人之為人的理念的灌輸和教育,它并不教給學生具體的謀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視野更加開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豐富,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清晰”[1]。文學課的另一特點是信息蘊涵程度深厚,內容龐雜,且涉及的任務多,時間跨度也大。教師自身必須對所教授的文學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有道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奔词钦f,教師教授給學生某一方面文學知識,必須對與此前后相繼的文學現(xiàn)象都有所了解,要通過口傳的方式,讓學生從宏觀上大體掌握這一方面的文學知識。這種語言傳授的優(yōu)點在于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對整個課堂進度有一定的把控,同時能夠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另外,講授式的方法能夠容納更多的聽眾,從而進行大班教學,解決師資不足等問題。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更喜歡相信一系列本土的尤其是西方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的知識論視野,但是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jīng)驗、個性、想像力、道德感、原創(chuàng)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卻都可能在我們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和學院化的制度中日漸喪失。于是我們的課堂上往往充斥著干燥的說教,充斥著抽干了文學感性的空洞‘話語”[2]。久而久之,高校文學教學長期駐足于枯燥無味的說教,輕視審美思想的灌輸,以致學生日益失去對文學課的興趣。更有甚者,在教學過程中,因教師的閱歷、審美眼光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間或有意無意對文本的片面乃至錯誤的解讀,使得學生對文學文本的內容產(chǎn)生大相徑庭的理解。因此,打破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堂,輕視師生互動和課堂之外的閱讀的局面勢在必行。
鑒于以上之高校文學教學重言教、輕審美之現(xiàn)象,課堂教學可以輔之以直觀展示的方法。具體說來,就是在高校文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具體的內容需求,不時展示課前制作好的PPT、各種器皿、服飾等,給學生以視覺欣賞,獲得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感受。學生通過這些直觀展示,有身臨其境之感,有助于理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紛繁復雜的內容和各種情感糾葛。譬如,英國中世紀文學,其時間跨度長達約1000年,開始于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衰亡,終于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文學中盛行于歐洲的基督教占主導地位。如早期的英雄史詩《貝奧武甫》,十四世紀后期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滲透著基督教成分?!敦悐W武甫》講述的是綠林好漢殺巨龍、戰(zhàn)惡魔,劫富濟貧,最終為民捐軀的英雄壯舉;而《坎特伯雷故事集》講述的則是一群去坎特伯雷進香的朝圣者的言談舉止,逸聞軼事。上課前,制作出一些英國盎格魯薩克森時期的綠林好漢的形象,并將他們與中國梁山好漢等英雄形象作比較,制成幻燈片或短視頻,以備上課之需。在講解外國文學之中世紀文學的時候,可以有選擇性播放這些綠林好漢的幻燈片。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觀看這些栩栩如生綠林好漢的形象,有助于理解那個時期英國的現(xiàn)狀,進而理解那個時期獨特的文學特征。同時,讓學生將英國中世紀文學所展現(xiàn)的綠林好漢與中國古代小說中所展現(xiàn)的英雄好漢形象進行對比,了解中英兩國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異同點,以及文學作品所反映的審美意識。
這種語言講授和直觀展示相結合的教授方式,借助多媒體課件、短視頻等,采取視覺的方式進行教學,有著自身的特點:一方面,它是對傳統(tǒng)的、僵化的一味注重口頭傳授的教學模式的革新;另一方面,它能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使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愉悅的語境中學習知識,極大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的強烈意識。
二、文本細讀為主,影視鑒賞為輔
文本細讀也是一種源自20世紀西方文論的較新的閱讀方式。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細讀”,即是“認真、審慎、仔細地研讀原文,從詞、詞組、詞義及其關系中把握和解釋原文及意義,從而闡釋作品的結構和意義的‘有機統(tǒng)一,即‘形式的內容”[3]。作為一種文學作品的閱讀方法,它是為文學批評服務的,而將它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其服務對象則轉移到學生身上。此時的語境發(fā)生了轉變,即為了閱讀教學而細讀。課堂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有其自身的特色。其一細讀姿態(tài)具有多元性,教師要視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細讀姿態(tài);其二細讀往往聚焦字、詞、句的意義的解讀;其三,細讀的結論具有兼容性,即細讀而得出一種結論可能兼有其他的結論。因而,讀者要想深入了解文本的內在結構和隱含的意義,必須進行細讀。
然而,為了迎合新時期對大學生文學素質的要求,高校文學課的內容不斷增加,信息量又不斷擴容。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很難在課程安排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輔助教學方法。在眾多的輔助方法中,影視鑒賞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輔助方法。影視作為一種娛樂媒介,具有文字作品所不具有的獨特性,即具體性、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等。影視片能夠將宏大的文本篇幅、龐雜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抽象而深奧的文學內容濃縮在很短的片段中,以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的視覺感受迅速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專注于對影片的鑒賞,從而在如此短時間內了解文本基本內容,掌握主題,并在一定程度上生成與影視中人物同樣的情感反映,帶來心曠神怡般的情感熏陶,從而完成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故而,“要將電影與小說置于同等的、平行的地位來看待,而不是視之為小說的寄生品或附屬品?!盵4]
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貫徹文本細讀為主,影視欣賞為輔的策略。首先,課堂上,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可以穿插播放與所閱讀的文本相關的影視短片,讓學生對所播放的影視片段的內容和所閱讀的文本內容進行比照,討論其異同;也可以在口頭講授期間選擇性播放影視片段,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內容進行欣賞,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消化大篇幅文本的紛繁復雜的內容,為進一步的文本閱讀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可以在布置課外作業(yè)時,讓學生自行鑒賞相關影視片段,并將自己的觀后感寫出來,下一節(jié)課檢查其完成情況。這樣,既能提高教學的效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消減其閱讀之時的緊張心理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寫作的能力,從而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
影視片段欣賞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對其閱讀文本的理解和消化。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特點與效用和相關影視劇的特點與效用不一定吻合,有時還會大相徑庭。文學作品的內涵豐富、信息量大,因而具有“多義性”“復雜性”。不同的讀者因所處的時代、生存的地域、形成的社會風習、養(yǎng)成的個體品味,會逐漸形成不同的人生觀、鑒賞品味。所以,即便是在欣賞基于原著而改編的影視作品時,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自身濃厚的感情色彩和評價的主觀性,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甚至產(chǎn)生對源文本意義的誤讀。由此觀之,學生在觀看相關影視劇的時候,要做出合理的鑒賞,切不可過分依靠影視欣賞來理解文學作品。教師更不能以影視欣賞來代替文本閱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否則,“會因受影視解讀之引導而產(chǎn)生理解局限與偏差,從而導致文學魅力的弱化?!盵5]
三、網(wǎng)絡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學生自主學習并存
網(wǎng)絡時代的來臨已經(jīng)給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堂教學,特別是高校文學教學帶來史無前例的影響。高校文學課堂教學實施視覺敘事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
多媒體網(wǎng)絡資源具有其獨特性。首先,它是一個開放性的、覆蓋區(qū)域廣泛的、蘊含量大的資源庫。學生可以不拘泥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去使用。其次,網(wǎng)絡資源形式多樣,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溫故知新的輔助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一網(wǎng)絡平臺進行教學,譬如雨課堂、超星在線、QQ分享平臺等等。再次,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授課既形象生動又圖文并茂,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受,除了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形象性之外,還能讓學生沉浸在美的感受中,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被動聽課走向積極主動的學習前臺,即從狹小的課文空間走向廣闊的網(wǎng)絡世界。不能不說,網(wǎng)絡資源已經(jīng)和高校文學課堂教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事實已經(jīng)證明,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課堂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富有成果的教學模式。
那么,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好現(xiàn)有的網(wǎng)絡資源庫進行教學呢?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文學教育工作者深思又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利用網(wǎng)絡資源的心得,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首先,設立“自主導入”頁面,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具體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做主,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愛好,結合所學文學知識,選擇某一網(wǎng)絡平臺,尋找自己所要的學習資源,然后進行自主學習,并將學習的心得形之于文字,教師在下一節(jié)課上進行檢查,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譬如,在美國清教文學教學時,讓學生進入相關的網(wǎng)絡平臺搜索美國清教文學形成的背景知識、歷史淵源以及教義。然后進行認真閱讀消化,掌握其要旨,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在平臺上向教師請教。這樣,對于學生而言,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對于教師而言,教學顯得既輕松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還能節(jié)省時間,從而保證了課程的教學進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美國文學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的理解,形成對美國文學和英國文學的異同的認知。其次,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實施問題為導向的策略。利用網(wǎng)絡進行教學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信息量大,學生往往應接不暇,且產(chǎn)生畏懼心理,從而引發(fā)發(fā)散思維,精力不集中,抓不住學習的重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事與愿違,不利于整體教學的順利進行。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帶著問題上課,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有針對性地選擇網(wǎng)絡資源進行學習,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講解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時,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什么是浪漫主義文學?”“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是誰?”“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又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又有誰?”“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如何?”等等。學生會帶著這些問題到網(wǎng)絡平臺上查找資料,然后認真閱讀這些資料,弄清楚這些問題,這樣就不至于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結語
文學教學是高校整體教學鏈中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然而,目前各類文學作品的內容傳授方法單一,且呈現(xiàn)出模式化,教學效果不理想。高校文學課堂教學采取視覺敘事的模式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它的優(yōu)點在于作為信息傳遞手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取代語言文字。本文基于高校文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分別從語言教授與直觀展示相結合,文本細讀為主、影視欣賞為輔以及網(wǎng)絡資源與自主學習三個層面,闡述了在高校文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貫徹視覺敘事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這種視覺敘事的教學模式在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學生交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其他教學模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同時,也為完善高校文學教學新模式提供新的嘗試。盡管通過實踐教學證明視覺敘事在高校文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可行性,且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與文學作品相比,無論就其自身的特點還是表現(xiàn)形式都不盡相同,再加上教育實際所限,這種方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模式,絕不能取代文學文本細讀。
參考文獻:
〔1〕陳思和.為什么要對青少年進行文學教育[J].當代作家評論,2006(05):30-33.
〔2〕吳曉東.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J].北京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05):68-70.
〔3〕李屹.新批評與詩歌解讀[J].外語教學,2006(02):80-84.
〔4〕汪松林,李洪琴.電影的文學性、文化性與英美文學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09):21-24.
〔5〕羅建新.影視鑒賞、文本細讀與高校文學教學[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01):124-25.
(責任編輯 曹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