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治德
長江流過江津白沙鎮(zhèn)10里,左岸寶珠溪來注,右岸草墩溪入江。
寶珠溪沿岸,舊為高占鄉(xiāng),為夏培肅、李初梨、譚祖堯故里。草墩溪源出圣鐘坪,坪上有蘇家村遺跡,為蘇軾之子蘇過流寓處。
草墩溪口西北三里,有山名玉峰,為圣鐘坪主峰,海拔500余米,是周圍方圓50里制高點。登峰而望,白沙市井如攬懷中,平疇煙村,盡收眼底。有詩云“護(hù)國對樓臺,豬羊兩邊排,張公作筆架,東海是硯臺”。護(hù)國是山巔護(hù)國寺,豬羊是山巔雙峰,左豬峰右羊峰,俗謂護(hù)國寺天生貢品。而張公是白沙南面的張公山,東海是白沙東面的長江東海沱。
草墩溪在圣鐘山東麓注入長江,入江處有沙灘磧壩名滅虎磧。民國《江津縣志》載,清湖廣填四川伊始,江津縣幸存原住居民總?cè)丝诓蛔銉汕?。老虎出沒,威脅生民安全,隨著移民工程推進(jìn),縣衙組建“滅虎隊”剿滅群虎,以保障生民和農(nóng)耕復(fù)興。某年月日,“滅虎隊”將二百多只老虎驅(qū)趕至此險灘絕境,圍而殲滅,滅虎磧故名。
乾隆時期《蜀水經(jīng)》記載:“江水又東經(jīng)滅虎磧,大水險灘也。磧上有壩曰曬金,土人多淘沙金于此。壩上為圣鐘山,山頂平原廣野,田園廬舍竹林陰森,宋蘇東坡之子過居焉。過號斜川,官中山通判?!?/p>
清代三部《江津縣志》均載“流寓蘇過”,蘇過流寓處北宋時期屬渝州江津縣三圣里,其名載諸《元豐九域志》,今為重慶市江津區(qū)油溪鎮(zhèn)三盛村。
蘇軾流放儋州(今屬海南?。┲?,其摯友范鎮(zhèn)等人卜居江津,蘇軾因此安置家小于江津。圣鐘山北距上川江馳名的石門驛大佛寺八里,蘇軾擇居此地,吻合其向佛居士本色。
蘇軾是北宋治水能臣,治水政績流芳史冊。上川江江津段航道是他往返故里眉山與任所之間必由水上通道,兇惡險灘自然讓他牽掛。卜居于此,懷抱有所作為理想,然政治際遇讓他無緣為世所用。
蘇軾被貶儋州前夕,朝廷允可他回川祭祖、辭別家小并安排后事。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赴儋州貶謫之所,林語堂《蘇東坡傳》載只有愛子蘇過一人哭拜辭行。據(jù)此,蘇軾自川遠(yuǎn)赴儋州,出發(fā)地或即滅虎磧江邊。
與蘇軾同期,“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黃庭堅貶謫巴蜀。1100年12月,在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的黃庭堅遇赦乘舟東歸,于滅虎磧金剛沱碼頭停舟,登圣鐘坪盤桓數(shù)日,即為追撫尊師蘇軾陳跡。
公元1097年農(nóng)歷六月某日,友人王古護(hù)送蘇軾到雷州海邊待渡,他寫下短札付與:“某垂老投荒,無復(fù)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當(dāng)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與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東坡之家風(fēng)也?!?/p>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fù)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于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65歲。自儋州獲赦,蘇軾未回巴蜀。圣鐘里蘇家村為蘇軾陳跡,地名至今流傳,當(dāng)代蘇姓人丁以蘇軾后裔自許,然舊物細(xì)節(jié)實不可考。
編輯/王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