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理及其文論價值述要

      2021-09-14 02:52:08王坤
      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評論 2021年4期

      王坤

      摘要:學理研究與觀點研究并重是文論發(fā)展方向之一:學理指的是蘊含于文論觀點深處的內核意識和自省意識;以福柯學說為代表的形成性和斷裂性,取代以黑格爾學說為代表的先在性和連續(xù)性,是西方文論的學理巨變?!皩W理”有望成為可跨界使用的核心概念范疇;文論學理研究有利于促成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大致均衡局面。對文學變化、文學本體論以及文學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學理研究:從認識論前提的確定到歷史哲學、從先在性到建構性、從圍繞文學到脫離文學。文論學理研究的焦點所在:核心意識與自省意識缺一不可,時下常見的學理問題是,學理不順更甚于學理不足;務必妥帖把握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的關系,以及基于其上的兩種文學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學理研究;觀點研究;本體闡釋;他體闡釋

      近年來,人文社科領域各專業(yè)正隱隱約約地形成一個共識:把學理作為衡量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標準;而且,學理意識還在滲入實用類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如行政文書、文宣產品等在形成中亦相當注重學理的信息,屢屢可聞。只是,對學理具體內涵的解釋卻并不常見,對學理在具體學科中的運用,亦所言不多。

      一、學理研究與觀點研究并重是文論發(fā)展方向之一

      提出學理及其文論價值這一問題的目的,在于促成文論領域觀點研究與學理研究并重的局面。

      我國當代文論研究,在視野、視角等方面,可以說已經與西方文論交織在一起了。長期以來,西方文論一直以觀點獨特且新見迭出吸引學界目光,其中所蘊含的學理更是值得深究。文論領域的學理,是指蘊含于文論觀點深處的內核意識和自省意識;學理確定文論研究過程中探索的原初點、思路的起始點、視角的切入點,支配其展開方向;學理還檢驗最終成果是否整體符合而不是背離研究對象的實際狀況和發(fā)展趨勢。觀點研究與學理研究并重,對于整體把握西方文論知識生產的內在機制、助力我國文論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取得原創(chuàng)性成果,多有助益。

      進入20世紀之后,西方學界盛行對先在性、體系性、同一性等的叛離,直至后現(xiàn)代思潮舉起差異性的學理大旗,一時風頭無二。由此,西方文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幾乎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種新觀點背后,發(fā)生了顛覆性的學理變化:以??聦W說為代表的形成性和斷裂性,取代了以黑格爾學說為代表的先在性和連續(xù)性。同時,不同觀點甚至截然對立觀點之間的較量一直存在,反對理論與重構理論之聲不絕如縷,甚至以索卡爾“詐文”事件[1]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我國當代文論建設過程中,西方文論無疑發(fā)揮了重要理論資源的作用。無論歐陸文論、英美文論還是斯拉夫文論,其不斷推出的各種新觀點,對我國文論均產生了深刻且持久的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理論的學科創(chuàng)立、文學批評的話語實踐以及文學史的模式建構,都無不或深或淺地打上西方文論各種觀點的烙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引進和借鑒日漸同步的基礎上,文論界對西方文論的觀點研究,學術水平日益提升,遠超翻譯介紹、機械套用的層次,比如對“大理論”“后理論”的研究,乃至對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齊澤克、阿甘本、巴丟、朗西埃等人的研究。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文論界與西方文論大家的對話,正在基礎理論領域展開。

      只是,在概念范疇的運用方面,除了黑格爾的“學理才是基礎”[2],喬納森·卡勒的“思維的思維”[3],西方文論中明確提及學理一詞的,尚不多見。

      中國當代文論最突出的學理特色,是學習西方與獨立思考兩者兼?zhèn)?。其具體展現(xiàn)有四。首先,文論研究要加強學理性的呼聲頗多,但正面闡釋學理意蘊、總結學理范例、研究學理變化的局面,還在形成之中;時下較常見的個案,有“路徑依賴”(道格拉斯·諾斯)和“范式”(托馬斯·庫恩),雖借用于西方社會科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科學哲學),卻已融入當代文論并成為常見用語,發(fā)揮著近乎學理的作用。其次,對西方文論學理內涵的具體所指,已形成一些共識:大致認可韋勒克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劃分;基本確定西方文論所發(fā)生的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讀者中心、理論中心的演變軌跡等。再次,指出西方文論對文學的強制闡釋性質,并引出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脫鉤輪”“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等討論。其四,已經能夠在國際學界發(fā)聲:西方文藝理論領域的權威選集《諾頓理論與批評選》(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已收入中國學者成果(2010年第二版);西方權威學術雜志《現(xiàn)代語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于2018 年第3期(Vol. 79, No. 3)開設專欄:“中國與西方理論的相遇”(Chinese Encounters with Western Theories),刊發(fā)三位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家的文章;另據華東師大2020年底發(fā)布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化研究前沿報告》,中國學者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的文論成果已經小有可觀了。

      從當代文論進展的實際狀況出發(fā),當觀點研究達到相當成熟地步之后,將關注深層次的學理研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就是必然的了。因此,學理研究與觀點研究并重,是文論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之一。

      二、文論學理研究的價值范圍相較于觀點研究,對文論的學理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

      拓展文論研究的學理方向,可促進基礎理論研究取得原創(chuàng)性成果。我國當代文論基礎理論的研究現(xiàn)狀,目前并不理想。在本體論以及闡釋原則等重大問題上,追隨各種新觀點、“跟著走”的局面尚未徹底改變,原創(chuàng)性成果亦不多見。從“思維的思維”或“研究的研究”角度看,我國當代文論領域的反思研究已推動了三次大討論:文論失語癥、理論過剩論、強制闡釋論。由于無論什么樣的新舊觀點,均會深受學理支配,此時開展文論學理研究,使之與觀點研究并重,可以比反思研究更能從根本上改變基礎理論研究不盡如人意的狀態(tài)。

      學理研究與觀點研究的并重,有利于創(chuàng)造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大致均衡局面。就文學與人類的關系而言,文學是人類心靈的共同體:人類所有的經驗、超驗、潛驗等,都可進入這個共同體。于中,包容一切的文學,與文學中所包容的一切,這兩者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圍繞包容一切的文學,探討其本身獨特的意義與構成,大致屬于本體闡釋;面對文學中所包容的一切,將其分門別類、歸為不同學科的材料,發(fā)掘其所屬學科的價值與意義,大致屬于他體闡釋。時下得到持續(xù)關注的“強制闡釋”,即他體闡釋的典型體現(xiàn)。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他體闡釋的規(guī)模遠遠大于本體闡釋。中國當代文論的發(fā)展趨勢,當為兩種闡釋的規(guī)模,走向大致均衡。

      “學理”有望成為可跨界使用的核心概念范疇。擁有這種核心概念范疇,是一門學科產生國際影響的重要標志。“學理”具備鮮明中國特色且蘊含豐厚,應確認其在人文科學領域可跨界使用的核心概念范疇的價值與地位。中國當代文論的話語,多有從其他學科借用的,其中一些還屬于跨界使用的概念范疇,但它們大多為西方的學術話語?,F(xiàn)在,到了建構中國特色可跨界使用的核心概念范疇的時候了,重視“學理研究”正是標志性的開端。

      與觀點研究的無遠弗屆相比,對文論的學理研究,范圍集中在三大對象上。

      從學理角度看,文論所研究的,無非文學、文學觀念、文學闡釋三者而已。只是在具體的研究展開、深入之后,文論所面對的問題才演變得越來越復雜:文學的古今差異不亞于天壤之別;在文學觀念領域,攪得天翻地覆的反本質主義,其實不過表面現(xiàn)象;文學闡釋中的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正是時下令人興奮不已或困惑不已、極具挑戰(zhàn)性的根本性問題。這三大部分,就是學理研究的主要對象。

      古今文學天壤之別的學理研究。

      文學的古今變化,從常識講,是必然的;從學理講,是認識論的發(fā)展所致。“求知是人的本能。” [4]這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開篇的第一句話。驗證所求之知的真?zhèn)危鎰e所見事物的真?zhèn)?,評判文學的真?zhèn)危鄬儆谌说谋拘?。普通讀者很難拋開自己的本性而從另外角度看待文學作品。認識論在文學領域的發(fā)展路徑是:真實——典型——抽象概念[5]。從認識論轉到審美論的關鍵,在于從學理上解決對真實的審美闡釋:那是對人的欣賞,就人性本身而言的;只需在情理上符合人性,不必是人性在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實踐。認識論在哲學上受到羅蒂無鏡認識論的挑戰(zhàn),在文學上受到印象派對真實觀的挑戰(zhàn),目前學理上的認識尚不到位。

      反本質主義與同一性及本體論的學理研究。

      支配反本質主義思潮的學理,包括但遠不止于同一性;與同一性密切相關的,還有差異性、先在性、建構性等學理問題,尤其是本體論的學理問題,這也是自然本體論與社會本體論的區(qū)別所在。先在性是自然本體論的學理基礎,建構性是社會本體論的學理基礎。在反先在性的問題上,反本質主義是成功的,但在反同一性的問題上,反本質主義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同一性是反不掉的:它不僅源于先在性,亦源于建構性。反本質主義面對社會本體論,所能提供的學理養(yǎng)分是:可以反掉唯一性,但反不掉同一性。

      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學理研究。

      本體闡釋,即把文學當作人類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晶,通過挖掘、把握文學文本的“言內之意”達于“言外之意”,從中領悟天地萬物與宇宙人生的精妙意蘊并予以理性提煉和表達。他體闡釋,則把文學當作知識生產的材料倉庫,生產者從中各取所需,加工為自己屬意的知識產品?!皬娭脐U釋”正是典型的他體闡釋。

      他體闡釋的發(fā)展早已聲勢赫然,2007年版的《布萊克威爾文學理論引論》(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中所列舉的,除了文論家,還有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運動)理論家、精神分析學家、文化研究倡導者等。正如喬納森·卡勒所言:文學理論已成為“一系列沒有界限的、評說天下萬物的著作?!?[6]受此影響,國內既有人提倡“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即繞過文學直接作用于社會的文學理論社會學[7];亦有人探討將文學與文論的脫鉤趨勢視為常態(tài)的問題[8]。

      三、文論學理研究的三大領域

      自然本體論轉向社會本體論,其奠基石在語言符號,尤以聯(lián)想軸與組合軸為最。索緒爾是奠基人,雅各布遜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等值功能,洛特曼將兩根軸理論與人腦左右半球的分工機能相聯(lián)系。沒有這塊奠基石,西方文論中的社會本體論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也就是說,西方文論轉向社會本體論的學理,始于現(xiàn)代符號學的聯(lián)想軸與組合軸。對文論的學理研究,可以越過但不可忽略這個起點。由此向前,進入文論學理研究的三大領域。

      文學變化的學理研究:從認識論前提的確定到歷史哲學。

      文學之變的認識論根源:“求知是人的本能”;文學的認識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認識論前提的確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解決了古希臘以來確定認識論前提時所面臨的“無窮后退”難題;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解決了認識的普遍性依據難題。認識論走向歷史哲學、走向抽象的必然性及其影響,從整體上說明古今文學的面貌差異,與認識論發(fā)展狀態(tài)是相符的。

      文學之變的歷史觀根源:經典作家以對歷史發(fā)展整體的客觀把握為己任,巴爾扎克的目標就是要像拿破侖用劍創(chuàng)造歷史那樣,用手中的筆來創(chuàng)造歷史。新歷史主義則認為:歷史不只是發(fā)生了什么事件,還包括對這事件的敘述,敘述本身也就是一種建構。這種變化的學理在于:假如歷史是一條長河,前者認為作家就是岸上的觀察者,后者認為作家也是長河中的浪花,不可能站在岸邊觀風景。

      文學之變與典型理論影響的消漲:由認識論延伸而來,真實是文學的內在追求。真實論在文學演變過程中的發(fā)展狀況:追求真實——追求典型——追求抽象。在印象派、無鏡認識論、宏大敘事等標志性理論的沖擊下,真實論理論譜系的影響日漸消退,但并不意味著它會消失;在消化了諸多重磅沖擊,與審美論、價值論等較好融合之后,尤其是在處理好抽象概念與生動形象之間的關系之后,其影響力會逐漸回升的。

      文學本體論的學理研究:從先在性到建構性。

      新時期以來,對我國文論界影響巨大的西方文論學理,首推反本質主義。迄今反本質主義的成功,在于以建構論消解本質論的僵化對象、固化對象的弊病;但并未深挖本質論背后的先在性及自然本體論。支配本質論的同一性,由認識論中的鏡喻傳統(tǒng)和樹喻傳統(tǒng)所支撐。某種意義上,本質論只是同一性的表現(xiàn),正如反本質主義只是差異性的表現(xiàn)。

      在文學實踐領域,本質論的表現(xiàn)有獨白、宏大敘事、同一美學等;反本質主義的表現(xiàn)有復調、私人敘事、對立美學等。獨白與復調之間,是可以相容、共存的。同一性既是先在性也是建構性的產物,反本質主義只對自然本體論有效;在社會本體論中,本質論是反不掉的。文論研究從自然本體轉向社會本體,將形成認識論、價值論、審美論與符號論等諸本體并行的新格局。

      文學本體論背后的自然本體論與社會本體論:“文學是什么”受制于“世界是什么”。自然本體論強調世界的先在性,一切有待人類去發(fā)現(xiàn);社會本體論強調世界的建構性,大千世界是人類建構的?;谧匀槐倔w論的文學,最高追求是把握唯一。認識論中的真實論,在文學實踐中遇到了瓶頸,根源就在這里?;谏鐣倔w論的文學,既追求差異性,也建構同一性和整體性,但不追求唯一。古今文學的面貌迥異,學理依據即在于此。

      文學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學理研究:從圍繞文學到脫離文學。

      文學的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文學的本體闡釋,必定圍繞著文學進行闡釋。然而,脫離文學的他體闡釋,或者說不是文論的文論,不僅大量存在,風頭甚至時有蓋過本體闡釋。作者創(chuàng)造作品、賦予其意蘊,這原本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但是,闡釋實踐證明,要想完全抓住作者原意是不可能的。西方近代的法郎士宣稱:批評就是靈魂在杰作中的探險[9];狄爾泰發(fā)現(xiàn)闡釋過程中存在“闡釋的循環(huán)”[10]之后,闡釋的重心便逐漸轉到由接受者賦予作品意義上來了。隨著本體闡釋的學理研究更加豐富、成熟,兩者之間的失衡狀態(tài)會慢慢趨向平衡的。

      文學本體闡釋的三大范式:形式與內容、符號與意義、文體與心靈,是文學本體闡釋的三大范式。它們分別基于自然本體論、社會本體論和中國古代審美論的當代建構。在“內容與形式”那里,文學建構的要旨在于:通過特定形式傳達特定內容,如“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11]。在“符號與意義”那里,文學建構的要旨在于:通過符號形成意義,但這“意義”常常只是符號的能指本身。在“文體與心靈”那里,文學建構的要旨在于:究中外離合甘苦,通古今漁樵江渚,成此生冰心玉壺。三大闡釋范式之間可以通約,尤其可以兼容、交叉。

      文學他體闡釋中的強制闡釋:西方文論是我國當代文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理論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深深影響我國學界的西方文論,多半屬于對文學的他體闡釋?!皬娭脐U釋”特指現(xiàn)代西方文論在闡釋文學作品時的生搬硬套現(xiàn)象。希利斯·米勒教授認為:“強制闡釋”這樣的概括,“差不多全盤否定自20世紀初以來的西方文學批評理論”;[12]從學理來講,日后還是稱之為他體闡釋中的典型形態(tài)為宜。

      四、文論學理研究的焦點所在

      從目前情況來看,文論領域出現(xiàn)的學理問題,多為兩類:學理性不足和學理性不順。

      前者是指學理中核心意識的提煉和貫徹沒有到位,因而研究成果缺乏一以貫之的紅線,以致見識模糊,邏輯不嚴,說服乏力;后者是指學理中自省意識的不足或缺位,因而在檢驗研究成果是否大致符合研究對象實際狀況時,經常被“卡”住,除非修改對象或修改結論才能順下來。

      從文論研究現(xiàn)狀看,學理性不順的情況往往多于學理性不足的案例。也就是說,學理在文論研究中的體現(xiàn)經常是不均衡的:核心意識較少離場,自省意識較多缺位。因此,文論領域學理研究的焦點所在,就是核心意識與自省意識缺一不可,并努力避免此強彼弱。

      學理性不順的情況,大量存在于各種文論著作與論文里。當事人中,有的能夠自我糾正,所謂“前修未密,后出轉精”;有的則只能任由后人評說了。當然,也不排除后人用更加不順的學理,去糾正前人稍有不順的學理。文論發(fā)展史的潛在主線,其實就是不斷生成學理、糾正學理的過程。

      在現(xiàn)實中,也不乏親身體會學理不順的機會:筆者參與的一次學位論文答辯會上,有篇論文研究現(xiàn)代文學中的饑餓描寫,這個選題其實非常好;但是,論文作者選取了比較新潮的一種理論來進行闡釋論證,認為饑餓是人的某一器官即胃部在餓,不關人的事。這樣的理論,顯然缺乏自省意識,甚至直接無視常識了。

      時下,正得到學界較高關注的西方文論中的“強制闡釋”現(xiàn)象,其實也就是自省意識缺位,學理性不順:對研究結果違背研究對象實際狀況之處,視而不見或不管不顧。

      就學理研究中自省意識的落實而言,首先,務必妥帖把握學理研究與觀點研究的關系、本體闡釋與他體闡釋的關系。觀點是學理的運用和發(fā)揮,學理是觀點的依據與根源。學理的小變化,能導致觀點的大變動。本體闡釋始終都在圍繞著文學,他體闡釋雖脫離文學,但能為本體闡釋提供學理啟發(fā);兩者有主客之分,無輕重之別,在文論領域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其次,務必妥帖把握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的關系,以及基于其上的兩種文學之間的關系。文學古今面貌的差異,就是兩種本體論的不同所致。兩種本體論和基于其上的兩種文學,既彼此區(qū)分又相互滲透。

      再次,務必注重對現(xiàn)象學學理的把握。西方文論發(fā)展史上,印象派的真實觀首先發(fā)起對傳統(tǒng)認識論真實觀的顛覆性沖擊。如何從學理上把握這種顛覆的合理性與局限性,掌握現(xiàn)象學是不二之選。

      最后,務必注重對“強制闡釋”的評價。在西方現(xiàn)代文論中,“強制闡釋”現(xiàn)象的確存在;但是,“強制闡釋”一詞的否定色彩是否過重?如果將“強制闡釋”改稱為“他體闡釋”的典型形態(tài),是否更加符合文學闡釋活動的實際?

      [注釋]

      [1] 索卡爾“詐文”事件:1996年5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條新聞,紐約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艾倫·索卡爾向著名的文化研究雜志《社會文本》投遞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識性科學錯誤,目的是檢驗《社會文本》的編輯在學術上的誠實性。結果,信奉后現(xiàn)代主義的5位主編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錯誤,也沒能夠識別索卡爾有意捏造的后現(xiàn)代主義與當代科學之間的“聯(lián)系”,大家一致同意發(fā)表該文(但事實上這篇文章最終并沒有得到發(fā)表),引起了知識界的一場轟動。

      [2] [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頁。

      [3][6][美]喬納森·卡勒:《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李平譯,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頁、第4頁。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1頁。

      [5] 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第146—147頁、第156頁。

      [7] 金惠敏:《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種元文學或者文論“帝國化”的前景》,《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3期。

      [8] 朱國華:《漸行漸遠——論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的離合》,《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

      [9] 參見[法]法郎士《〈生活與文學〉第1卷序言》,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頁。

      [10] 張隆溪:《20世紀西方文論述評》,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177—180頁。

      [11][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42頁。

      [12][美]希利斯·米勒:《西方文學理論在中國》,李松譯、盧絮校,《長江學術》,2019年第2期。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文學理論建構的歷史經驗研究”(編號:18ZDA27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中文系

      美姑县| 格尔木市| 莱州市| 霍山县| 余干县| 鸡西市| 亚东县| 水城县| 晋州市| 留坝县| 曲沃县| 吉安县| 子洲县| 浦东新区| 涪陵区| 白河县| 阿荣旗| 双鸭山市| 三明市| 桑日县| 牡丹江市| 杂多县| 福安市| 饶平县| 太保市| 庆安县| 贵溪市| 泸西县| 天全县| 徐闻县| 万源市| 岳阳县| 剑川县| 洞口县| 玉林市| 普宁市| 陇西县| 城步| 二手房| 钟山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