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茉琳
摘要:2020年廣東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在多個方面交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卷,庚子抗疫、小康社會、脫貧攻堅,這些屬于時代的關鍵記憶,被第一時間捕捉、記錄、書寫;而紅色記憶、人物傳記、生態(tài)文明等其他主題的作品也在穩(wěn)步推進。綜觀這些作品,廣東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度、廣度與自由度,以及時效性、思考性都有不俗呈現(xiàn),在反映現(xiàn)實、揭示生活本質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嶺南風貌、廣東精神。
關鍵詞:紀實文學;抗疫書寫;小康敘事;廣東精神
綜觀2020年廣東紀實文學的發(fā)展,在廣度、深度、自由度、專業(yè)性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績。就廣度而言,在一個傳播媒介空前發(fā)達、傳播內容數(shù)量驚人卻泥沙俱下的時代里,紀實文學必須在表現(xiàn)生活的同時適應時代的需要,填補時代的空白,校正時代的偏差。廣東紀實文學面對重大公共題材反應迅速,張培忠、許峰的《千里馳援》,熊育群的《第76天》都是抗疫題材方面的代表作;深度上,無論是張培忠總撰稿、章石山寫作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還是陳啟文討論深圳模式、反思生態(tài)文明的紀實文學,都有作者深刻的思考,文本的厚重不言而喻。
總體來說,2020年的廣東紀實文學至少在庚子抗疫、小康社會、脫貧攻堅、紅色記憶、人物傳記、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績,其他主題也有相當不錯的作品。在這樣一個特殊年份和特殊環(huán)境里,廣東紀實文學就像是被召喚到前線的戰(zhàn)士,在第一線的烽火硝煙中記錄下這困境與希望并存、挑戰(zhàn)與機遇同在的時代,發(fā)揮著它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藝術功能。
一、廣東作家的抗疫書寫
2020年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無疑將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史詩,波瀾壯闊的抗疫應該有重量級的力作與之匹配,也應該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共同書寫。作為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戰(zhàn)役中有貯備經驗的廣東省,無疑在庚子年的抗疫戰(zhàn)役中再一次扛起了大旗,而廣東作家也毫不遜色地承擔起了記錄、書寫的責任。
1.廣東的抗疫紀實文學呈現(xiàn)出即時性與深刻性的統(tǒng)一
廣東作家抗疫主題的作品相當多,質量也很高。熊育群先后創(chuàng)作的長篇紀實文學《蒼生在上:鐘南山》《第76天》可算是全國抗疫文學的扛鼎之作。張培忠、許峰講述廣東援鄂醫(yī)療隊事跡的紀實文學作品《千里馳援》,刊登于2020年3月2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抗疫一線的故事”紀實文學專欄第一期;西籬的《庚子年廣東戰(zhàn)“疫”》《后方亦是戰(zhàn)場》分別發(fā)表在《中國作家》與《羊城晚報》上;宋曉琪的《同心戰(zhàn)疫——記馳援湖北的南方醫(yī)院人》發(fā)表在《羊城晚報》與《華夏》上;張紅霞的《我在武漢抗疫的那些日子》(口述整理)發(fā)表在《南方日報》上;唐德亮的《方艙醫(yī)院的女詩人》發(fā)表在《文藝報》上;李迅、曙光合作的紀實文學《構筑雄關——2020年春韶關聯(lián)合檢疫隊伍抗疫紀實》刊載于《廣東文壇》;等等。反映抗疫戰(zhàn)役、書寫抗疫英雄,無疑是2020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
在2020年除夕至3月初的一個多月里,廣東先后派出24批醫(yī)療隊、2461名醫(y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張培忠、許峰的作品《千里馳援》就是為他們完成的紀實文學作品,是速寫也是特寫,有群像也有個體,雖然時間緊迫,卻準確傳神。第一部分用白描的手法寫了鐘南山奔赴武漢,確定疫情的危急與險惡;第二部分用新聞筆法寫除夕之夜奔赴武漢的廣東醫(yī)療隊133人,每個醫(yī)務工作者都是咬緊牙關克服困難踏上征程;后面幾個部分則分別寫廣東醫(yī)療隊對漢口醫(yī)院的接管工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援助武漢醫(yī)療隊以重癥床旁超聲技術搶救突發(fā)氣胸重癥患者的一個成功案例……最后還寫了武漢2月14日的大雪,留下一個充滿期待的結局?!肚Ю锺Y援》的細節(jié)描寫非常到位,使得一篇副刊長度的紀實文學很有說服力,全文雖然分七個部分,卻清晰而不破碎,每個部分既自有面貌又相互連綴成一體系,比如其中寫到醫(yī)生分秒必爭搶救病人,事后醫(yī)生一口氣喝下500毫升果粒橙,這是穿著防護服高強度工作透支身體之后的一點小小安慰;又通過扎針的小細節(jié)寫醫(yī)患之間的互相體諒與信任,“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細致的客觀描述,深沉的人道主義情感處處可見。除了《千里馳援》,張培忠在2020年5月份發(fā)表的《洛城戰(zhàn)疫》從另一個特殊的角度展示了全球華人抗擊疫情、萬眾一心的感人精神。文章分六個部分講述在洛杉磯的華中科技大學校友為國內捐助抗疫物資的感人事跡,文中每一個細節(jié)張培忠都挑選了最具代表性的情境與人物,將“祖國是全球華人的堅強后盾”,全球華人與祖國同心協(xié)力抗擊疫情的過程寫得緊張、動人,傳遞出深厚的情誼。
西籬的紀實文學《庚子年廣東戰(zhàn)役》《后方亦是戰(zhàn)場》,是抗疫紀實文學中難得的“科學抗疫”組成部分。在抗疫戰(zhàn)役中,沖在前線的是醫(yī)護,大量的關注投入到醫(yī)護人員身上,大量的文字、鏡頭多方位呈現(xiàn)醫(yī)護抗疫事跡,西籬的眼睛卻比別人看得更遠更寬,筆下抗疫也別有風雷?!陡幽陱V東抗疫》是一篇全面書寫廣東疾控面對抗疫挑戰(zhàn)的報道。由于廣東病例數(shù)全國第二,在抗疫過程中也是重要戰(zhàn)場,可是廣東不僅迅速有效地控制住了省內疫情的發(fā)展,還前后派出大量醫(yī)護隊伍援鄂抗疫,難能可貴。
2021年1月,熊育群的《第76天》入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優(yōu)秀暢銷書排行榜總榜兼文學榜的榜首。作品的暢銷意味著這正是當前全國讀者最想讀到、最渴望了解的內容。這部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的作品,以時間為軸線,全景記錄2020年武漢、湖北以及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抗擊新冠疫情的動人歷程,長卷式展現(xiàn)高濃度的抗疫史詩。在這部長篇作品中熊育群還寫下了對于此類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反思,從2003年“非典”到2020年“新冠”,何以有些問題仍然是反復出現(xiàn),人們依然要面對相似的困境與悲???這種反思這些質問正是紀實文學作者應該秉持的品質。
2.廣東抗議紀實文學展現(xiàn)了全景書寫與深度報道的力量
熊育群的長篇紀實文學《第76天》是全景書寫庚子抗疫的扛鼎之作。這部長篇作品以全方位的記錄沖擊讀者:病情突現(xiàn)、疫情確定、武漢封城、醫(yī)院抗疫、方艙建設、志愿服務……伴隨各種時空線索的交織,從北京的中國疾控中心、國家衛(wèi)健委到英雄城市武漢;從鐘南山生活工作的廣州到全國各地的抗疫工作者,全球提供幫助的專家、流落海外等待歸家的武漢人……僅湖北省內重點出現(xiàn)的人物身份就包括醫(yī)生、護士、患者、火神山和雷神山醫(yī)院建設者、捐贈者、志愿者、公安干警、環(huán)衛(wèi)工、社區(qū)工作者、下沉干部、外國友人等,熊育群的腳步所及從廣州到北京到武漢,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fā)市場、金銀潭醫(yī)院、武漢市中心醫(yī)院、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百步亭社區(qū)、中央指導組和國家衛(wèi)健委專家住址。作品還涉及大量專業(yè)的醫(yī)療信息,從病床到ECMO(體外膜氧合器)、CRRT(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呼吸機的操作,我們通過他的描述仿佛親眼看到了患者的病歷,看到導管里的鮮血,看到病毒入侵病人血液微循環(huán)后仿佛被燒傷的黑褐色的腳……當然也包括從病毒的基本知識到人類傳染病的歷史。如此龐雜的內容如何裁剪組織是非常考驗作者的,孫紹振說過“從生活的原始形式上升為藝術的規(guī)范結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將生活的無序性轉化為藝術的有序性”[1],應該說這個轉換過程就決定了文本的整體素質。
此外,熊育群通過大量的細節(jié),比如天氣、路線、環(huán)境、口音、姿態(tài)、心理活動,以及現(xiàn)場感的營造,專家開會的現(xiàn)場、醫(yī)生診斷的過程、急診救人的步驟、方艙醫(yī)院的建設點滴、志愿者的工作過程等建構出讓讀者身臨其境的疫區(qū)環(huán)境?!耙驗榧毠?jié)描寫就是要寫出人物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唯其是‘細’,是‘末’,是一些特寫細小的生活情節(jié),特別細微的生態(tài)和動作、情緒和心理,因之才得以構成極其逼真的生活畫面和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才得以產生強烈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2]真實的細節(jié)大到涉及全社會的歷史性大事件譬如新聞報道、復工復產、社會輿情、國際援助、疫苗研發(fā)、流行病學調查、科研工作,力求全方面覆蓋,小到武漢封城當天的天氣、鐘南山的高鐵車次、專家開會的路線、每個人說話的語氣、口音等等,所有這些駁雜的內容構成了這部大部頭的紀實文學作品,熊育群積累的長篇散文、長篇小說的功力幫上了忙,整部《第76天》呈現(xiàn)出美國大片的質感,情節(jié)緊湊、細節(jié)動人,但又保持住了紀實文學的寫實、客觀、全面的紀實本色。
3.廣東抗疫紀實文學中的典型形象塑造成功
綜觀2020年廣東省抗疫主題的紀實文學作品,典型人物的創(chuàng)作是這些作品中最為突出的部分,也是最為高光的部分??挂邞?zhàn)斗中,所有的醫(yī)護人員都被厚厚的防護服遮擋了面容與身軀,那是保護白衣天使隔離病毒的屏障。熊育群、西籬、唐德亮的紀實文學通過他們的文字為醫(yī)護人員們脫下沉重的盔甲,摘掉窒息的口罩,精準、細致地為讀者呈現(xiàn)了感人形象。熊育群筆下的鐘南山、張繼先,西籬筆下的楊杏芬,唐德亮筆下的方艙女詩人都是讓人難忘的典型形象。
《蒼生在上:鐘南山》本身就是一部細膩動人的人物特寫作品。從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從六十七歲到八十四歲,鐘南山在本世紀初中國這兩場抗擊傳染病的戰(zhàn)場上始終站在最前線,新冠之后,人們送他“國士無雙”的美譽,這樣的一個人物無疑是值得書寫的,也是應該被文字銘記的。在《蒼生在上:鐘南山》這部紀實文學作品中,熊育群特別突出了鐘南山身上的兩個特質:專業(yè)與深情。醫(yī)者仁心,作為一位醫(yī)生、學者,“專業(yè)”保證他的醫(yī)術,深情保證他的仁心。作品將鐘南山首先定位為“知識分子”這一形象的確是最符合其精神氣質的。鐘南山在醫(yī)學上的專注與專業(yè)源于他作為知識分子對醫(yī)學不斷追求的毅力;他面對病人時的體貼與愛護源于他身為知識分子的人道主義情懷;在傳染病、疫情的緊急情況下,他選擇面對領導、面對媒體、面對大眾絕不隱瞞是身為知識分子的道德情操??梢哉f他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都是身為知識分子的使命與責任感在召喚。在整部紀實文學中,鐘南山一生的線索被交織在抗疫歲月中,尤其是將2003年抗擊“非典”時鐘南山承受的壓力,與2020年新冠疫情之初李文亮面對的情況并置,這樣的書寫與處理是對鐘南山與李文亮的致敬,也是熊育群自身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驅使。
唐德亮的數(shù)篇紀實文學為清遠援鄂醫(yī)療隊留下了豐富生動又感人的資料?!侗闭鲏迅琛贰犊犊扒G楚》分別以群像的方式將清遠援鄂醫(yī)療隊的整體形象建構出來,這是一支訓練有素、精神蓬勃又醫(yī)術高超的隊伍,投入戰(zhàn)斗迅速,大膽使用中醫(yī)療法,醫(yī)護細心耐心有愛心,在群像中又特意給部分醫(yī)護人員以特寫鏡頭,使得整個醫(yī)療隊形象鮮明。在《方艙醫(yī)院的女詩人》以及《方艙真情》兩篇紀實文學中分別以黃華英與向淑儀為特寫對象,前者為方艙帶來詩意,后者為方艙帶來真情。
總體而言,廣東抗疫紀實文學在書寫中彰顯了鮮明的廣東特色。廣東在抗疫戰(zhàn)役中不僅在關鍵時刻于本省內成效突出地完成了任務,還派出大量的醫(yī)療隊伍援鄂抗疫,此后在延續(xù)至今的長期抗疫戰(zhàn)役中,作為每天大量接收境外歸國人員、入境人員的廣東省仍在堅守抗疫陣地。在這些成果背后,一是有人,二是有術。人就是以鐘南山為代表的一批嶺南知識分子,術就是醫(yī)學、科學以及管理經驗與現(xiàn)代能力。廣東作家非常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些優(yōu)勢與重點,在紀實文學中高光凸顯,也使全國讀者在這特殊的環(huán)境里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到了廣東力量。
二、國計民生與廣東精神
書寫是人們銘記歷史的方式,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報告文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能清醒而自覺意識到,要把重心沉放在人民的生活之中,反映人民群眾生活的艱苦奮斗的生活,表現(xiàn)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新生活的道德品質,謳歌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3]紀實文學總是在那些特殊的時代里煥發(fā)光彩,抗疫戰(zhàn)斗中紀實文學沒有缺席,四十年改革開放風雨兼程,小康社會、深圳力量、脫貧攻堅也都進入了2020年廣東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的視野,產生了相當優(yōu)秀的作品,這些作品飽含著作者的動人深情,具備史詩性格,突出了“廣東精神”。
1.具備史詩性格
由張培忠總撰稿、廣東12位作家參與撰寫、花城出版社推出的四卷本、百萬字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既是對歷史負責的史詩性紀實文學,也是對每一個身處其中受惠其中的個體的回應,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紀錄小康工程的史詩性紀實文學,是廣東現(xiàn)實主義題材創(chuàng)作的新豐碑。
這部書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線,分為“百端待舉”(1978—1991)、 “風生水起”(1992—2001)、“攻堅克難”(2002—2011)、“逐夢飛揚”(2012—2020)四卷。全書內容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五大方面展開,各有側重又互相呼應,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將廣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設、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面涵蓋,也正是因為處處彰顯人文關懷,寫出了真正的“小康”。廣東曾經被稱為“文化沙漠”,被視為只有暴發(fā)戶沒有文化,可實際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有了經濟保障,文化小康也在同步推進。這部作品特別注重從講述老百姓故事的角度來書寫“文化小康”,也在“藝海拾貝”“美在花城”“奮進新時代”等章中,集中記錄四十年來廣東在流行音樂、影視、報紙雜志、時尚審美,以及圖書館建設、文博會、南國書香節(jié)等方面的成就。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者,它不僅是中國經濟的領跑者,它也是人們思想觀念轉變、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維度的引領者。
另一部彰顯史詩品格的作品則是海天出版社推出的陳啟文的長篇紀實文學《為什么是深圳》。這本書用尋找答案的方式,記錄深圳一步步走來的艱辛且輝煌的歷程?!盀槭裁词巧钲凇保跁奈猜曔@個答案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和作者一起見證了深圳成為特區(qū)、成為改革開放最成功的城市的歷程。文本以任正非和華為,馬化騰和騰訊,汪淘和大疆,陳寧和云天勵飛四個案例作為主要書寫對象,他們是深圳特區(qū)建立四十年來創(chuàng)業(yè)和創(chuàng)新的縮影,他們身上的共性呈現(xiàn)了深圳的特性,他們身上的特質又彰顯了深圳的包容。陳啟文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了深圳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先鋒精神;用干凈利落的話語描述了深圳人追求速度和效率,尊重人才、重視創(chuàng)新的成功之路;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讀者看到深圳海納百川的胸襟,看到深圳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閃爍的城市之光。
2.飽含動人深情
人們知道廣東經濟發(fā)達,卻未必真正了解廣東也存在嚴峻的貧富差距??陀^來說,在遠離珠江出??诘牡胤剑趲X南山區(qū)的深處,廣東也隱藏著大量的貧困。僅僅有深圳的成功不能代表廣東的現(xiàn)代,僅僅有珠江口的繁榮也不能代表廣東的文明,一個地區(qū)真正的進步會體現(xiàn)在對少數(shù)人的照顧,腳踏實地的文明也一定包括對弱勢群體的關愛。脫貧工作要有一腔熱血走到最深的地方,相關題材紀實文學作者也要能進山、駐村,發(fā)掘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真實的故事,而這類題材的紀實文學不約而同地都展示了動人的深情。
作家丁燕的目光一直關注在弱勢群體身上,以前她寫東莞打工人,今天她寫精準扶貧,都能在字里行間看到大愛?!稁X南萬戶皆春色》里她將目光投到廣東的貧困鄉(xiāng)鎮(zhèn),精準對位廣東省連樟村、斜周村、海豐縣等多個貧困地區(qū),從“關鍵詞”“時間”“空間”等不同方面切入,文字樸實但情感浪漫的文學性書寫呈現(xiàn)廣東省的扶貧事業(yè)。作品多處采用第二人稱敘事:“他帶你去看……”“你感到……”“你聽到……”“她告訴你……”,這個“你”是誰?是丁燕也是讀者,是今天、以后、每一位翻開這本書的人,都感同身受地和丁燕一起親臨現(xiàn)場,故事里的他或她直接和讀者產生了關聯(lián),通過情感共鳴建立“人類共同體”的體驗。充滿文學性、藝術性的文字是丁燕的筆下精準扶貧紀實文學的最大特色。
《扶貧狀元陳開枝》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講述全國扶貧狀元陳開枝24年矢志不渝幫扶廣西百色的感人歷程。這是用一本專著寫一個人,可是《扶貧狀元陳開枝》并非簡單的人物傳記,而是突出傳主陳開枝在扶貧工作方面的感人事跡。整本書圍繞著陳開枝心系百色、全力扶貧的工作來展開,將陳開枝個人的貧苦出身、不忘初心融入當下;更重要的是寫出了陳開枝不是簡單地將扶貧作為一項“本職工作”,而是將扶貧視為自己的終生事業(yè):“作為共產黨員的人生,扶貧助學,我永遠不會打句號,句號就是生命終止、離開的那一天,之前永遠都只打逗號!”陳開枝這著名的“符號論”并非只是一句感人的話語,而是成為統(tǒng)領全書的精神。
真正的扶貧不是蜻蜓點水,真正的扶貧文學的書寫也不會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深入現(xiàn)實生活的第一線,與扶貧工作者一起深入扶貧的最艱難的地方,才能寫出有深度的報道。陳開枝的典型形象是屬于他個人的,同時又是屬于全國扶貧工作者的。正如丁燕的在文本的結尾處回望1929年,澎湃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捕就義,丁燕引用周恩來的悼詞:“誰不知廣東有彭拜?誰不知道澎湃是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土地革命的忠實領導者?”脫貧致富不是一朝一夕的眼前任務,而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期盼,是對歷史上所有熱愛自己的祖國、以民族自豪的人們的最重要的回應,是對全世界的莊嚴回答。所以扶貧文本看上去是一村一人的故事,實際上卻是今天與歷史的對話,是當下與未來的責任。
3.突出“廣東精神”
不管是小康敘事還是深圳書寫,又或者脫貧攻堅的主題書寫,廣東作家的這些作品背后都有鮮明的廣東精神。如果用《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這部書的定義:“廣東精神”就是“敢為人先”“開放兼容,務實進取”“不安于現(xiàn)狀,不愿意小富即安,而是敢于冒險,勇于不斷開拓”以及“用創(chuàng)新贏得未來,用創(chuàng)新引領小康”。這里的“冒險”也許不僅僅在于經濟改革的大膽,也在于廣東在脫貧攻堅、改革開放、走向小康的過程中面對困難與問題甚至面對腐敗黑暗時的堅定決心。在《廣東小康敘事》的文本中作者沒有一味唱贊歌,而是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理性看待廣東奔小康途中的一切問題。作品伊始,選擇從大逃港開始寫就是一個大膽的選擇。作品還用一章專門寫腐敗,用一章寫改革過程中的“資本兇猛”,還寫了勞資糾紛、工廠倒閉、工人罷工等等“負面”事件。不僅歌頌成績,還能直面現(xiàn)實,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真實地記錄廣東奔小康途中的各種矛盾,唯此它才有可能成為“信史”。
改革開放、小康建設以及脫貧攻堅的文本中,廣東精神都是以宏闊的背景立在作品之中。廣東精神既是歷史對于廣東各種成就的回應,也和時代精神達到了某種高度的同構。“時代精神,是一個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通俗而言,它是某個時代反映社會進步,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們的意愿理想。文學作品只有當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豐富的精神存在時,它才能為大眾所接受,并且在接受過程中,本體與受體之間才有可能產生共振效應?!盵4]文學作品并非只有陽春白雪,從延安時代的大眾文藝路線開始,我國的當代作家就一直以能書寫為人民大眾所認可的作品為重要標準。全國脫貧的事業(yè)是最接地氣的事業(yè),紀實文學的筆觸最應該也最容易探到這社會的深處、歷史的痛處、時代的高光點。
三、主題紛呈的紀實文學
除了2020年難忘的抗疫書寫,奏響時代精神的小康書寫、深圳故事以及扶貧文本,在2020年的紀實文學中,廣東作家的筆下還有歷史紀實文學、人物傳記文學以及生態(tài)紀實文學的優(yōu)秀文本。這些紀實文學共同組成了2020年廣東紀實文學主題紛呈的世界,在如何書寫歷史、怎樣講述人物以及反思人類與自然等方面都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
1.歷史紀實文學
歷史紀實文學的書寫是拓展紀實文學題材的重要途徑,也是實事求是精神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的深刻反映,而對歷史的敘述同時也是對民族認同的反復加強,紅色記憶、黨史題材的紀實文學是屬于當代中華民族最特殊最有價值的記憶,對英雄精神的呼喚,是對過去的致敬,也是對今天的反思,對未來的信仰。在2020年廣東紀實文學作品中,王心鋼、梁觀福合著的紅色長篇紀實《赤焰——北江工農軍征戰(zhàn)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冻嘌妗酚婶吣洗髮W出版社出版,和《潛流》《鋒面雨》一起合稱為粵北紅色三部曲。該作品反映了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前后到1928年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的全過程,書寫北江工農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的征戰(zhàn)歷程。馬克思曾經說過:“個性的比較高級的發(fā)展,只有經過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來取得。……在人類也像在動植界一樣,種族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利益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盵5]所以,在革命的浪潮中,犧牲在所難免,但是英雄先烈應當被講述被銘記。紅色歷史是需要反復書寫的,如何書寫歷史紀實文學是對新時代文化環(huán)境下的作者的考驗,事實證明,艱難的革命歷程尚有許多等待發(fā)掘的歷史細節(jié)與真相。
如果說紅色歷史是不能遺忘的過去,袁瑰秋的紀實文學《萬水千山你最美》則是應該銘記的當下。這部作品記錄的是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月4日的廣東公安百名英模肖像攝影展,這部紀實文學是袁瑰秋對這次攝影展的全面記錄以及深入解讀。人們早已熟悉一句話:“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笨墒悄切┤耸钦l呢?他們的身影是模糊的,他們的面貌是虛焦的,這百名英模肖像攝影展就讓平日模糊的他們真正走到觀眾眼前。
此外,還有彭名燕的《用愛吻你的痛》,講述中國救助的深圳故事。以城市救管站中的救助者、志愿者和受助的生活無著者為書寫對象,彰顯深圳以及整個南方的現(xiàn)代文明,是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里的溫度。紀實文學需要文學的藝術描寫手法,但更注重實事求是的精神與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tài)度,這是紀實文學的本質體現(xiàn),以上幾部作品都尋找到了創(chuàng)作的平衡點,交出了較為滿意的答卷。
2.人物傳記文學
人物傳記作品對作者的考驗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大量的精力占據(jù)材料,更考驗作者對傳主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選擇材料,通過合理的想象,適當?shù)靥畛浼毠?jié),進而在文字中復活人物。年譜書寫也絕不僅僅是資料的摘選,同時考驗作者的文學儲備與理論高度,于這些方面考量,2020年廣東省出品的江先華、王心鋼合著的《大宋名臣余靖》、陳啟文的《如戲人生:洪昇傳》以及莊園的《許廣平后半生年譜》都是合格的人物傳記文學。
江先華、王心鋼的《大宋名臣余靖》以余靖一生中的重要節(jié)點為線索,全文前后呼應、草蛇灰線、引人入勝。在歷史中寫出了人情味,不管是文人之間的友情還是師生情,又或者君臣情義都很動人。余靖為官清廉忠貞,一顆赤子之心到老不變,尤其是他留任嶺南,為嶺南發(fā)展做出貢獻更是今天嶺南人不該忘記的。
作家楊黎光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中短篇報告文學作品并獲獎,包括關于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圳的中篇報告文學《難忘時光——總書記來到了咱社區(qū)》、關于“扶貧”的短篇報告文學《弱小與強大——在山溝里看到的一位客家女人》、關于甘肅河西走廊治沙工程的短篇報告文學《八步沙的觸動》、關于革命英雄麥賢得事跡的短篇報告文學《英雄,并非都在戰(zhàn)場上》(發(fā)表于《求是》雜志)、中篇報告文學《英雄和他身后的英雄》(發(fā)表于《北京文學》并獲該刊年度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如戲人生:洪昇傳》,陳啟文在書寫洪昇的人生經歷中探索了身為知識分子的人生思考。全書清晰簡約而流暢深入地敘述了洪昇曲折的人生經歷,作者在恪守真實性的前提下,又不忘作為文學原創(chuàng)讀本的追求,盡可能克服難題刻畫出獨特的人物形象,并且在字里行間傳遞自己對于文人知識分子人格特征的思考。他說:“一個是活在別人眼里的洪昇,一個是真實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洪昇,這兩個洪昇疊加在一起,才能還原洪昇完整的形象?!笔堑?,一個完整的傳主必須既符合別人眼中的形象,也符合他真實自我世界里的形象,但這兩個形象有時又確實是矛盾的,甚至就因為這種矛盾才構成了一個個真實的人物。陳啟文在書寫中以最大的理解帶領讀者靠近洪昇理解洪昇。知識分子的“狂狷之態(tài)”是陳啟文對洪昇的一個人格形象的定位,他準確地通過這種姿態(tài)定位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可悲可嘆之處,由此人們不僅能讀懂洪昇,還能讀懂李白,以及歷史長河里許多命運相似的知識分子,他們的人生悲劇固然有時代的推手,但還有一大半是被自身的性格所書寫,引人長嘆。
《許廣平后半生年譜》出自汕頭大學女學者莊園。該作品旁征博引、力求翔實,結合相關時事做歷史的立體推進。這樣的年譜書寫不僅將研究對象全面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也像一部長編的編年史一樣厚重豐富。這部年譜以許廣平1936年至1968年的個人命運、生活遭際、文章著述、社會活動為主線,兼及魯迅家人——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兒子周海嬰、母親魯瑞、原配朱安、孫子周令飛等,魯迅的友人——曹聚仁、曹婧華、瞿秋白、胡風、馮雪峰、蕭紅、曉君、徐懋庸、唐弢等……魯迅是投注在水中的石塊,擴散出去的波紋仿佛涉及整個現(xiàn)代文壇;其波及當代文學的影響,以及與之相關的文人的文學活動、生活軌跡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學場域,使人目不暇給。年譜中許廣平去世之前為魯迅手稿被戚本禹私自拿走一事寫信奔波,去世前后的情形由周海嬰、周令飛、凌山、梅志等的回憶錄共同搭建,在這文字中讀者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1968年,許廣平風風火火、辦事利落干脆,但是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又不免憂心忡忡左顧右盼,導致在與朋友討論書信追回保存魯迅文物時,心臟病急性發(fā)作,又因為醫(yī)院混亂無人值班拖延搶救最終離世,當中細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書中1968年的第一篇就是當年一月底許廣平對周海嬰透露:《風子是我的愛》是她寫給魯迅的定情之作,之后不到兩個月就因為保存魯迅文物動情傷心去世,讓人唏噓喟嘆。莊園這部年譜在資料上涉及日記、書信、文章、會議記錄、電報稿、調查紀實、便條、書刊、回憶錄……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的編排、組合、選取、解讀,互相印證互為補充,層層疊疊推出歷史真相,讀此書的過程仿佛進入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時空,鮮活的人物與事件宛在眼前,歷史的現(xiàn)場感動人心魄,這樣的年譜研究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
不難看出,不管是江先華、王心鋼寫余靖,還是陳啟文寫洪昇,又或者莊園面對許廣平,作者們都交出了非常有分量的作品,甚至可以說帶著沉重感的文本。沉重感也常常是優(yōu)秀感人的文學必須具備的品性,紀實類文學必須有真實的底色,有對生活的思考,以及作者不能片刻疏忽的理性,所以這類紀實作品、人物傳記不可能是風花雪月的情調,只能是有著生命重量的沉重作品。掩卷之際,傳主的人物形象在眼前漸漸鮮活,煙塵的歷史時空在腦海里輪廓清晰,心中有了對人生、對歷史、對社會的全新感動與思考,這就是作品與讀者最好的共鳴。
3.生態(tài)紀實文學
2020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陳啟文36萬字的紀實文學《中華水塔》,這是生態(tài)文明紀實文學方面的代表作品。“中華水塔”是指長江、黃河、瀾滄江的三江源頭,即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該地區(qū)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三大河流的發(fā)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陳啟文的這部紀實文學既是對三江源中華水塔的追溯,也是對三江源生態(tài)狀態(tài)的追問,他直接面對中華民族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有水才有生命,這部作品就是直接面對生命的源頭。高原、荒漠、無人區(qū),這樣的寫作對象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或者選擇純粹案頭依賴資料來工作。陳啟文卻選擇做一個“江湖浪人”走遍中國七大水系,穿越三江源中華水塔。不論是在實際的空間意義上,還是在地理文化學意義上,“長江”“黃河”“三江源”都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陳啟文用這部《中華水塔》帶普通讀者走進三江源,走近中華水塔,同時也走過歷史,走過幾千年時間的文明發(fā)展,從文成公主到《格薩爾王》的史詩,這是關于三江源的紀實文學,也是中華民族在這片遼闊土壤上的勃勃生機。面對被破壞的環(huán)境,面對因為“保護”方式而被二次傷害的大自然,陳啟文痛心疾首地大呼:“而我這個旁觀者,只能唯愿,人類不要一錯再錯了,寧可愧對現(xiàn)實,也不能愧對未來??!”人們不能忘記電影《可可西里》里為了保護藏羚羊犧牲的一張張面孔,《中華水塔》客觀真實的描述卻有著更為長久的持續(xù)的力量,能夠喚醒讀者內心的責任與信念?!霸诖笞匀恢袕膩頉]有獨立存在的個體,每個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個世界,人類其實只是卑微的物種之一,哪怕人類真是萬物靈長,也不可能主宰這個世界,更不可能征服大自然。”《中華水塔》的主題不僅與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環(huán)境有關,也與全球生態(tài)文明息息相關。文本從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多重方面切入,在客觀書寫的基礎上,作者做出了深度介入之后的主體沉思,尤為難得。
結語
凡所過往,皆為序章。不管是2020年特殊的抗疫歷史與經驗,還是四十年走來的改革開放歷程,又或者呼喚英雄的紅色記憶,以及扶貧攻堅的最后戰(zhàn)役,還有國計民生的點滴記錄,紀實文學中的2020年已經被這些作家用文字記錄,繪下它漸行漸遠的身影。夏衍談紀實文學時說過“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報告文學最可貴之處就在于真實,在于時代精神,而不在其他”[6]。2020年1月份拉響警報的這場庚子抗疫,實際上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完全結束,全世界范圍內更是依然面對著極為嚴峻的形勢。這場席卷全球的殘酷疫情仍在肆虐,而關于疫情的書寫,2020年的紀實文學為人們保留下了最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當然,關于疫情的書寫仍有許多需要關注、思考、討論的部分,比如對這次疫情的反思、應該吸取的經驗、疫情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人與動物的相處、現(xiàn)代公共衛(wèi)生、心理健康的保障、現(xiàn)代城市管理等等,大量的話題尚未得到深刻的挖掘,不過與其說這是缺憾,不如說這是人們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作者們創(chuàng)作成果的期待。疫情尚未完全結束,戰(zhàn)斗的硝煙并未完全遠去,在新聞結束的地方紀實文學剛剛開始,相信在優(yōu)秀的紀實文學作品的召喚下,其他形式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會追隨紀實文學的腳步更有力地走來。
凡所將至,皆為可期。紀實文學必須處理好文學與時代、文學與生活、文學與人民的關系,這些是紀實文學的本質。當下浮躁的時代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對作者的考驗愈加深刻;信息豐富固然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材料,但信息復雜也加深了創(chuàng)作的難度,如何做到秉筆直書、客觀對待是對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者永遠的要求,也是當前越來越緊迫的要求。訊息萬變的時代里,人們尤其需要全面、準確、客觀與深刻的紀實文學,尤其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作者,將社會上最新發(fā)生的現(xiàn)象不僅僅是片面?zhèn)鬏敚巧羁探馄式o讀者大眾。同時,在當下這樣一個時代,特別要求創(chuàng)作者們能沉下氣來,穩(wěn)住心態(tài)對待創(chuàng)作。在“快手”“抖音”小視頻即時傳播的今天,傳播時間如奧運紀錄被不斷刷新,可是人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在這些即時視頻中往往只能看到事件的片段,現(xiàn)象的碎片,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有時反而被碎片淹沒,被片段的傳播所誤導。正是在這種媒體環(huán)境里,紀實文學凸顯出更重要的時代使命,因為紀實文學除了有新聞性與即時性,還要求更全面準確且從本質上揭示生活的特質,這就要求作者們不僅僅能抓住當下,緊跟時代,還要能在短時間內深入現(xiàn)象、沉入生活,并能保持冷靜、開闊的視角與思考,才能拿出讓大眾信服喜愛的作品。相信在未來的時代里,紀實文學會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思考、更貼近人心的溫度,廣東作家在可期待的未來一定會交給國家、交給時代、交給人民、交給歷史一份又一份嚴肅認真又充滿深情的答卷。
[注釋]
[1]孫紹振:《美的結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頁。
[2]周迪蓀:《小說創(chuàng)作新論》,長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頁。
[3]張陵:《報告文學與文學基本關系》,《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評論》,2021年第1期。
[4]丁曉原:《中國報告文學三十年觀察》,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4—125頁。
[6] 夏衍:《關于報告文學的一封信》,見陳思和、王德威主編:《史料與闡釋》(第5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43頁。
本文系廣東省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廣東百年報告文學史”(項目編號2017WTSCX077)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學評論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