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鳳,徐宏斌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東院)重癥醫(yī)學科,西安 710089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lung cancer,LC)中的一種常見類型,約占其80%,且預后較差。據(jù)統(tǒng)計,NSCLC 患者5 年生存率不足15%,約1/3 患者就醫(yī)過程中發(fā)現(xiàn)疾病已進展至晚期或因腫瘤遠期轉移錯失手術時機。靶向治療是治療晚期腫瘤患者的有效方法,NSCLC 的理想靶點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吉非替尼是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臨床主要用于二線靶向治療NSCLC。盡管EGFR
存在基因突變的情況,但仍有研究使用吉非替尼治療EGFR
基因突變的NSCLC 患者,EGFR
基因突變多為EGFR19
外顯子缺失和EGFR21
外顯子缺失。本研究旨在分析二線吉非替尼對不同EGFR
突變點位晚期NSCLC療效及生存情況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EGFR
突變點位均經(jīng)基因檢測驗證;生存時間≥3個月;認知能力良好。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實質(zhì)器官嚴重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近期遭受重大心理刺激;臨床資料不全。依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72例晚期NSCLC 患者,按照EGFR
突變點位不同分為觀察組(n
=35,EGFR19
外顯子缺失)和對照組(n
=37,EGFR21
外顯子缺失)。對照組患者中男16 例,女21例;年齡44~60 歲,平均(47.41±4.62)歲;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0.00~25.31 kg/m,平 均(22.60±2.22)kg/m;有吸煙史15例;有飲酒史13例;卡氏功能狀態(tài)(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0~2 分,平均(1.21±0.39)分;肺腺癌26 例,肺鱗狀細胞癌11 例;TNM 分期:ⅢB 期21 例,Ⅳ期1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45~60歲,平均(48.60±4.80)歲;BMI 為20.00~25.38 kg/m,平均(22.50±2.11)kg/m;有吸煙史12 例;有飲酒史14例;KPS 評分0~2 分,平均(1.22±0.32)分;肺腺癌24例,肺鱗狀細胞癌11 例;TNM 分期:ⅢB 期20 例,Ⅳ期15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I 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NSCLC 患者均采用標準化療方案,即第1、8 天使用長春瑞濱25 mg/m,第1 天靜脈滴注順鉑80 mg/m,同時給予水化、利尿及止吐對癥治療,21 天為1 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同期給予吉非替尼,口服,每天250 mg,連續(xù)服用3 個月。
1.3.1 臨床療效 采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1.1
評價患者服藥3 個月后的療效: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靶病灶完全消失,至少持續(xù)4周;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30%,至少持續(xù)4 周;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或出現(xiàn)新病灶;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介于PR 和PD 之間??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不良反應 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評價標準評價患者服藥3 個月后的不良反應。
1.3.3 生存情況 隨訪至患者死亡或本研究截止日期2021 年3 月,記錄兩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與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χ
=4.504、4.462,P
=0.034、0.035)。(表1)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P
﹥0.05)。(表2)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n(%)]
χ
=4.033,P
=0.045)。觀察組患者的中位OS為28.00個月(95%CI:20.55~35.45),優(yōu)于對照組的15.00 個月(95%CI:10.23~19.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
=4.419,P
=0.036)。(圖1、圖2)圖1 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7)患者的PFS曲線
圖2 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7)患者的OS曲線
EGFR
基因突變主要發(fā)生于外顯子18~21 號,其中最常見的EGFR
外顯子缺失位于19號和21 號,因此EGFR-TKI 二線治療是19 號外顯子缺失與21 號外顯子缺失最敏感的部位。國內(nèi)晚期NSCLC 患者中,EGFR
突變率達到1/3,而腺癌患者突變率高達1/2,不吸煙腺癌患者突變率高達2/3,由此可見EGFR
基因突變的治療對于NSCLC 患者尤為重要。本研究中,觀察組為EGFR19
外顯子缺失患者,其DCR、ORR 分別為62.86%和60.00%,對照組為EGFR21
外顯子缺失患者,其DCR、ORR 分別為37.84%和35.14%,觀察組患者DCR、ORR 均高于對照組(P
﹤0.05),提示與EGFR21
外顯子缺失患者相比,EGFR-TKI二線治療EGFR19
外顯子缺失具有更好的敏感性,療效確切,與文獻報道一致。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jīng)二線吉非替尼治療后的PFS和OS 均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相對于基因突變狀態(tài)為21 號外顯子缺失的患者,基因突變狀態(tài)為19 號外顯子缺失患者PFS 和OS 更優(yōu),效果更佳,與國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Buder 等在動物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吉非替尼可以有效抑制EGFR 磷酸化,EGFR
基因突變?yōu)?9 號外顯子缺失的細胞株抑制效果明顯強于21 號外顯子缺失,且19 號外顯子缺失的細胞株中存在更多細胞表現(xiàn)為G期阻滯,可能原因在于19 號外顯子缺失的細胞相對于21 號外顯子缺失的細胞對TKI 反應更好。另有研究也指出,EGFR19
外顯子缺失患者相對于EGFR21
外顯子缺失患者具有更長的生存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綜上所述,二線吉非替尼治療晚期NSCLC 的療效顯著,但相對于EGFR21
外顯子缺失,EGFR19
外顯子缺失治療表現(xiàn)出更高的敏感性,OS、PFS 更優(yōu),因此,EGFR
突變有助于預測吉非替尼治療晚期NSCLC 的療效和生存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