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華 張兵 文貴杰
“人文江城,巴國別都?!鼻?、涪江和嘉陵江在重慶合川匯合,然后嘉陵江以其更為磅礴的氣勢奔涌而下。早在宋代,三江匯聚的合川就商貿發(fā)達,且文風盛行,上天賜予的上好峽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能工巧匠們雕刻制作硯臺的首選材料,峽硯也便由此而得名。這些石材,就來自嘉陵江必經(jīng)的瀝鼻峽東岸后山一帶——合川草街柳坪村境內。山下數(shù)百米深處儲藏著大量稀有的峽石,石層厚度達兩米有余,質地細膩,色澤淡雅,易于雕刻。經(jīng)開采、選料、構思、描圖、造型、精雕、細磨、上色、拋光等10余道工序后,便制作出一方方精美絕倫的合川峽硯。
合川峽硯磨墨快速,蓄水數(shù)日不干,不損筆鋒,儲墨不腐,加之雕刻精湛,喜刻詩詞名句,深受文人喜愛。相傳,宋代理學家周敦頤曾在養(yǎng)心亭(現(xiàn)合川八角亭)著書立說時,使用的就是合川峽硯。明英宗時合川人吏部尚書李實曾對峽硯題詩:“峽畔茅屋僻,巧工鑿石盤。啟墨云龍舞,運筆虎榜懸。石膩堪如玉,工藝圣手傳。貴似翰家客,四寶居一員?!倍T玉祥對合川的墨玉石硯臺尤其贊賞,曾用此書寫“有志者,事竟成”和“臥薪嘗膽,三千鐵甲可吞吳”的名言警句。到了近代,不少名人與書畫家如于佑壬、謝無量、郭沫若等亦對合川峽硯題詩贊美。合川峽硯,已然成為一張具有文風墨韻的合川名片。
新中國成立后,雕刻藝人易宗毅與王衛(wèi)國五兄弟一道,將合川峽硯雕刻技藝傳承至今。上世紀60年代以前,峽硯主要以學生硯為主,簡單實用,售價9分錢;解放初期,成立了合作社,開始雕刻盒硯。盒硯是一種含有蓋子的硯臺,以平刻為主,加淺浮雕。在上世紀80年代初,峽硯由幾個款式發(fā)展到近百個品種,從以前單一的雕刻發(fā)展成浮雕和鏤空相結合的復雜工藝,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東、臺灣,以及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合川峽硯制作技藝也因此進入重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當時,合川僅有10余名專業(yè)從事峽硯雕刻的工藝師,易宗毅年事已高,視力嚴重下降,很少再操刀雕刻;李祖元主要從事銷售和推廣峽硯工作;周捷在家中零散地制些峽硯……如何更好地把峽硯技藝傳承下去?經(jīng)濟效益被提到了與社會效益同樣的位置。竹節(jié)與甲蟲、把玩硯、峽石盆、茶盤……工藝師們在市場開發(fā)上尋找傳統(tǒng)藝術和現(xiàn)代需求的契合點,在題材與形態(tài)上嘗試創(chuàng)新,同時培育人才。經(jīng)過多年的生產性保護,涌現(xiàn)了一批中青年從業(yè)者,以峽硯為基石,在雕刻領域各領風騷。
合川峽硯雕刻技法
打?用手錘與鏨子結合,通過手錘發(fā)力,經(jīng)鏨子受力在石材表面上,將多余的材料去掉,由大到小,直至成型,即所說的“削減法”。
鑿?即鑿子(鑿刀)在石材表面用手腕著力,同樣采用“削減法”進行鑿削,有時還要使用肩部用力進行鑿削。
刻?即用刻刀在石材平面或表面上進行刻劃畫。
挖?對石料進行深度鑿刻,以使其具備層次感和立體感。
鉆?用小刻刀在石料上打眼或鉆孔,并要經(jīng)過360°旋轉式的刻鑿才能達到鏤空雕琢的效果。
走進古街,飛檐翹角,朱漆花窗,錯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帶來悠悠古韻。古街中心有一高矗的白塔——清代古塔文峰塔。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川峽硯傳承人易宗成的“易硯堂”就在塔旁。
進堂即見造型豐富、大小不一的峽硯。除了幾方雕刻簡單的小件是徒弟所制外,其余作品從設計到雕刻制作,都由他親自完成。我稱他為“大師”,他微笑說就叫“老師”。
“其實,我就是一個農村娃,今天能獲得這么多榮譽,都來自于幾十年如一日對峽硯雕刻的堅持。”易宗成是易宗毅的徒弟,現(xiàn)在仍然堅持每天雕刻4至5小時左右,他的雙手已經(jīng)骨節(jié)粗大,拿刻刀的地方結了厚厚的老繭。
“峽硯與金音石硯、虁硯并稱巴渝三大名硯,但金音石硯、虁硯到現(xiàn)在基本失傳了。”易宗成從小生活在麻柳坪,經(jīng)常到開采硯石的礦洞里玩,看過同學父親做的峽硯,15歲正式拜師學藝,一做就是36年!
他擅長雕刻龍,技藝獨特精湛,在業(yè)內有了“龍哥”的美稱?!抖垜蛑椤肥且环街虚g圓形硯盤,形如滿月,油潤光亮,二龍環(huán)抱,祥云圍繞,寓意吉祥。龍鱗的雕刻受傳統(tǒng)陰刻技藝啟發(fā)而來,在硯盤成形打磨拋光上蠟之后,再一刀一刀精心雕刻,讓龍鱗閃現(xiàn)銀光,一改過去的純黑色,整條龍也就更加立體飽滿。還有一方龍硯,整個硯臺呈中國地圖形狀,是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設計,取意“龍騰中國”?!拔疑暾垖@耍駝t抄襲者太多。”
易宗成也雕刻鳳、魚、龜、松、梅、竹、荷等題材,以及當?shù)芈糜蔚貥酸烎~城等,融入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點石成金”的手工技藝讓一方方硯臺凝聚了自然美感和人文氣息,增添書房文案靈氣的同時,也彰顯了主人的雅氣。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創(chuàng)新,不創(chuàng)新就莫想繼續(xù)做下去?!币鬃诔烧f。原來他在柳坪福利工藝美術廠制作的傳統(tǒng)峽硯,主要是出口到日本,講求實用,把石料加工成統(tǒng)一的方型、條型、小圓型,再簡單雕刻一些蘭草、竹枝或梅花圖。但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峽硯開始注重收藏價值,用雕刻提高藝術檔次。銀色的龍鱗就是他創(chuàng)新的結果。
為了不斷提升合川峽硯的創(chuàng)意精度與藝術檔次,他從未停止思考與學習。他學習傳統(tǒng)文化,交了不少藝術界,特別是雕塑界的朋友,虛心學習,融會貫通。在文峰古街開設“易硯堂”,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將峽硯技藝發(fā)揚光大。
自從2013年電視臺播出了他免費收徒的節(jié)目后,慕名來拜師的人不少,他按照一要品德好,二要真喜歡,三要能堅持的標準,最終收了4個徒弟。大徒弟王霜,已經(jīng)學了6年,還一直跟著他;二徒弟姜翰林,是一個來自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新疆籍大學生,大一下學期拜師學藝,不久前畢業(yè)報名參軍了;第三個名叫柳健,是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yè)生,柳健既雕刻峽硯,也運用峽硯雕刻技藝做一些別的工藝品,他很欣賞這個弟子;第四個徒弟劉深,才從師幾個月。他在工作室里辟出了不小的地方用來展示徒弟們的作品,希望也能為他們帶來一些經(jīng)濟收入。
過去不少人認為工匠就是一種簡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從易宗成身上,能看到新時代工匠的風采與精神:堅忍、踏實、專注、勤于思考、堅持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在一方峽硯上傾注一生情,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他沒有耀眼的文憑,但一直追求職業(yè)技能的完美和極致。
張禮雄,1975年出生于合川草街百歲村。他的工作室在一個魚塘邊上,不足30平方米,石頭壘砌,瓦片遮頂,雖然簡陋,卻擺放著《枯荷硯臺》《殘荷水蛙》《山河瘦秋》《梅雪暗香》等風雅的作品。
張禮雄的父母希望他能學一門手藝謀生,養(yǎng)家糊口。16歲時,高中沒讀幾天書,他就放棄了學業(yè),拜本村木匠張華倫為師。農村木匠就是走村串戶,幫人家做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桌子板凳、衣柜床鋪,及農村修房造物的木工活。他天資聰穎,一年就掌握基本功出師單干。上世紀90年代,正處于全國改革開放高潮,他到大足一家家具廠打工,沒過多少時日,出于親情幫助,就到姐夫周捷開辦的骨灰盒廠干上了漆工活。周捷,合川峽硯第四代傳人,為了生計開辦先星骨灰盒石刻工藝廠,但工廠仍穿插著生產合川峽硯。
骨灰盒上石工雕刻的龍、鳳、花草圖案技藝馬虎、粗糙,一點都比不上廠里一些工友在合川峽硯上雕刻的圖案技藝細膩、精致。他慢慢喜歡上雕琢合川峽硯了,開始自己鉆研,又加上姐夫指導,他的作品逐漸比骨灰盒廠的那些老匠工雕刻得好看多了。從“好看”二字開始,他放棄能掙錢的骨灰盒漆工活,毅然拿起雕刀一門心思撲在了合川峽硯雕琢技藝上,并開始擁有了許多美麗的光環(huán)。
“創(chuàng)意設計非常關鍵?!边@句話,他反復說了許多次。但他獨特的地方,還體現(xiàn)在對石材的挑選上。許多峽硯雕刻藝人一般是設計好了構思、構圖方案,再去選擇優(yōu)質的石材。如此一來,可能會造成費時、費工、費力。還有可能雕到一半發(fā)現(xiàn)石頭有裂紋容易斷,只好放棄。而張禮雄是先在石頭的硬度上下功夫,保證石頭無裂痕且細膩再進行題材創(chuàng)作。
一方荷葉硯臺,黃土紅色,與合川峽硯的純黑的墨玉石純黑的截然不同,色澤鮮明、柔和秀美,襯托出了合川峽硯的鮮活。這是他在瀝鼻峽段天然峽石群巒中發(fā)現(xiàn)的,取名為紅綾石?!皼]事我就在江邊摸石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走在瀝鼻峽段,他還尋找到紫云石,雕刻作品玲瓏剔透。
通過無數(shù)次的蒸、煮、燒、烤后,他發(fā)現(xiàn)這些石頭的天然性石質硬度好、不開裂、不爆裂,更不易風化。有了這些研究、摸索和實踐,張禮雄走下去的信心更加堅定了。他在傳統(tǒng)石雕技藝的基礎上再次獨辟蹊徑,想一改再改曾使用的鉆花、圓雕、浮雕、巧雕、透雕、立體雕等繁雜的石刻雕琢技藝。
渝派黃楊木木雕大師柯愈敏曾對他說,石刻雕琢作品用的加法不能太多,應該試試使用減法,化繁為簡。于是張禮雄重整思路,以這3種天然峽石表達自然界的落葉枯木、殘枯秋草、行云流水、荷塘月色等意境,與昆蟲、青蛙、枯蝶等搭配,來襯托出禪意,返古出新。
當然,他從未停下學習的腳步,先后參加了文旅部、教育部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學習,以及在四川美術學院舉行的非遺研培學習,加深了他對中國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視野得到開闊,境界得到提升,還被聘為合川巴蜀小學非遺課程指導老師,將合川峽硯雕刻技藝引入學校,向孩子們這一輩授藝。為了讓課堂生動有趣,他除了像老師上課一樣講解合川峽硯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傳承人的故事外,主要還是通過小型實物,以簡約的龍、鳳、梅、蘭、菊、竹等傳統(tǒng)技藝進行現(xiàn)場雕刻,提高同學們的興趣和愛好,取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從孩子們稚嫩的作品中,能看到合川峽硯新時代的未來。
他說,希望合川峽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生于民間、藏于民間,同時也希望它興于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