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華語;普通話;隱性差異
[摘? 要] 華語詞匯與普通話詞匯的隱性差異是指二者之間基本意義之外的比較細微、隱蔽卻又數(shù)量眾多、復(fù)雜多樣的差異,文章從概念義、語法義和色彩義三個方面對此進行梳理和舉例說明。上述隱性差異內(nèi)涵豐富、事實充分,表現(xiàn)出三個突出的特點,即客觀性、多樣性和相對性。
1. 引言
本文所說的“華語”是指“海外華語”,即在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使用的華人共同語,具體以馬來西亞華語為代表。
李行?。?013)著眼于海峽兩岸詞匯差異的“顯著”程度,首次提出了“顯性差異”與“隱性差異”的概念,前者包括同名異實、異名同實、一方特有詞語等,而后者則指兩岸詞語在義項、色彩、搭配、應(yīng)用頻率、方言和異形等方面的差異。文章認為前者人們?nèi)菀赘兄?,對比釋義也較簡便,而后者則比較復(fù)雜,也比較隱蔽。本文作者曾經(jīng)主要立足于上述隱性差異,提出應(yīng)進行海峽兩岸詞匯的“微觀對比研究”,具體而言就是把“觸角”下探和內(nèi)移,深入到詞內(nèi)部的語素和義素層面(刁晏斌,2016)。我們認為,上述概念和思想給海峽兩岸語言對比研究帶來了新的內(nèi)容和變化,并且也適用于全球華語的對比研究。
此外,筆者曾討論過全球華語研究的拓展與加深問題,“拓展”包括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而“加深”則涉及“理論”與“事實”兩個方面,其中后一方面是指尋找新的角度及手段,以求對相關(guān)語言事實作進一步的高清晰度或細顆粒度的考察、分析與描寫,而其對象主要就是各種隱性差異,文中以華語中“鄉(xiāng)親”的使用范圍大于普通話,“充斥”表示[±厭惡]的中性義等為例,進行了考察與分析(刁晏斌,2020)。
初步的嘗試使我們認識到,普通話與非普通話之間的顯性差異固然存在,并且因其具有較高的顯著度而首先引起研究者的關(guān)注,目前已有較多成果問世;但事實上,真正普遍存在的卻是各種隱性差異,因為它們的顯著度不高,甚至在一般情況下隱而不顯,所以研究成果還非常少,因此亟待加強,而這也必將成為全球華語詞匯對比研究的一個新增長點?;谝陨险J識,本文擬對華語與普通話詞匯的隱性差異作相對集中的考察與梳理。
我們立足于馬來西亞華語與普通話詞匯的對比,以詞義為討論對象,按葛本儀(1985:96)所提詞義三分的觀點,分別從概念義、語法義和色彩義三個方面進行。本文考察對象的選取,嚴格按照以下標準:
第一,典型的、已入典的詞,具體的判定標準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下簡稱《現(xiàn)漢》和《全球華語大詞典》(下簡稱《詞典》)均已收錄;
第二,《詞典》中均未作使用地域標注,表明它們在其編纂者(其實也代表了一般研究者)的認識中都屬于華語通用詞;
第三,以上兩部詞典的釋義均一致或基本一致(即只作個別字詞的增減或調(diào)整),表明《詞典》的編纂者不認為其意義在華語與普通話之間存在差異;
第四,語料的檢索結(jié)果顯示,都有不低的使用頻率,基本屬于常用詞。
關(guān)于我們的語料調(diào)查媒介,普通話是“人民網(wǎng)-搜索”,馬來西亞華語則取自華文媒體光華網(wǎng)2015-2019年近500萬字的語料。以下的行文中,我們分別使用“華語”和“普通話”指稱這兩個言語社區(qū)及其語言,在需要合稱時則用“兩區(qū)”。
2. 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及其表現(xiàn)
華語詞匯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在概念義、語法義和色彩義三個方面均有分布,以下分別進行討論,限于篇幅,我們每個方面各舉一例。
2.1 概念義的隱性差異
概念義就是一般詞典所給出的詞義,基本屬于“顯性意義”,而其在兩區(qū)具體使用中的各種細微不同,就是我們所關(guān)注的隱性差異。
比如“投訴”,此詞的《現(xiàn)漢》釋義是“公民或單位認為其合法權(quán)益遭受侵犯,向有關(guān)部門請求依法處理”,《詞典》的釋義則是“公民或單位認為其合法權(quán)益遭受損害而向有關(guān)部門提出申訴”。我們據(jù)此大致可以歸納出“投訴”的基本語義內(nèi)涵:一是要有事由,即合法權(quán)益遭受侵犯或損害;二是發(fā)生申訴或請求的行為;三是上述行為所向,即有關(guān)部門。以上三點可以分別記作[+侵害][+申訴][+部門]。普通話中,以上三個語義特征基本都有比較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以下一例:
(1)如果無法與經(jīng)營者協(xié)商解決,消費者可以向有關(guān)行政部門投訴。(《經(jīng)濟日報》2020.3.22)
華語中,雖然一般情況下“投訴”的用法也是如此,但是也有一些不一致的表現(xiàn),而由此就構(gòu)成了其與普通話的隱性差異,以下舉例說明。
比較明顯的一點,是由[+部門]到[+個人],雖然“個人”有可能是某一部門的代表,但有時這一點并不是非常明顯的。例如(以下華語用例均取自光華網(wǎng),為省篇幅,只列日期):
(2)李凱倫說,雖然他目前沒有確切數(shù)據(jù),不過,過去兩年常有社委會、睦鄰計劃中心及清真寺向他投訴娛樂中心變相成為賭博場所。(2016.9.18)
句中的“他”即馬章武莫區(qū)州議員李凱倫。以下一例的“投訴”所向,也包括議員:
(3)五條路彩虹公寓第5座組屋居民協(xié)會代主席陳湯姆向記者投訴,他一早已經(jīng)向有關(guān)當局反映居民的擔心,促進有關(guān)當局盡速開工,把凹洞鋪平;而他本人也在3周前向當?shù)刂葑h員劉敬億投訴,可是至今各方都沒任何行動。(2016.10.18)
如果說議員可以作為一個機構(gòu)或部門的代表的話,那么此例中還有“記者”,其代表性就稍差一些;而以下一例中的動作所向,這樣的代表性就更差了:
(4)疑犯其后向店員投訴火鍋中有異物,企圖不為點餐付款。(2016.4.14)
至于以下用例,則是最完全、最典型的[+個人]:
(5)以前,我們向媽媽投訴被老師打,還要再被媽媽打多一頓。(2016.11.17)
從“部門”到“個人”,“投訴”的目的自然也不可能是“請求依法處理”了,因而[+申訴]的語義特征也變得比較模糊。由此發(fā)展,表動作所向成分就有可能從上下文中消失,即由[+部門]到[-部門/個人]。例如:
(6)他今日發(fā)表文告表示,今天,我們的經(jīng)濟狀況,已從“不好”進一步擴張到“蕭條”,國內(nèi)不少商家投訴今年9個月完全沒有錢賺,而打工一族更是面臨錢不夠用的窘境。(2016.6.28)
(7)該寺于上月19日召開記者會投訴該寺旁的5人足球場問題后,迄今問題都沒解決。(2017.7.7)
由此就造成了“投訴”一詞意義的變化,如果“隨文釋義”的話,例(6)中似可理解為“訴苦”“抱怨”,而例(7)則同時還可以理解為“提出”“說明”。
由此進一步發(fā)展,下例中“投訴”表達的幾乎就是“說”“告訴(某人)”義:
(8)直到升到中學時,眼見自己的腹部比同學大,他顯得自卑。在上個月,沙里雅頻投訴腹部如針扎般疼痛,導(dǎo)致他無法進食,食物一入肚,反胃吐出來。(2016.5.25)
除以上差異外,華語“投訴”與普通話還有其他的不同,其中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侵害]義的衰減,主要是程度減輕,只是表述一件對主體而言的“不如意”事件或遭遇。例如:
(9)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會晤在即,他周日于推特發(fā)文,投訴傳媒?jīng)]正面報道“特金會”的成功。(2018.7.16)
此例中的“沒有正面報道‘特金會的成功”顯然并非[+侵害]的,而以下各例大致也是如此:
(10)雖然有些民眾認為,邊走邊吃就是夜市文化,不打緊,但是,還是有人投訴吃東西的桌椅不足,無法好好坐著享受夜市的氣氛。(2019.6.13)
簡單總結(jié)一下,相對于普通話,華語中“投訴”在[+侵害][+申訴][+部門]這三個語義特征上都存在一定程度衰減甚至于脫落的用例,這樣它的實際語義特征就是[±侵害][±申訴][±部門],而這也就是兩區(qū)之間的隱性差異。
除此之外,兩區(qū)的“投訴”還在用法上有所不同,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邊的“語法義”部分進行討論。
2.2 語法義的隱性差異
簡單地說,語法義就是指詞的用法,主要是就其組合與搭配能力及特點而言的。在這方面,兩區(qū)的隱性差異也比較豐富、普遍,然而相關(guān)的研究卻一直很少。徐復(fù)嶺(2014)討論了兩岸“夸張”一詞的隱性差異:都表“夸大”義,但大陸只用于“言過其實”,而臺灣地區(qū)的“國語”中除此之外還可以表示“行過其實”。文中把這種形式完全相同、詞匯貯存義或核心意義也都相同,只是實際語用或附加意義不盡相同的詞語差異現(xiàn)象稱為“同形同義異用現(xiàn)象”,并且認為跟“異形同義”或“同形異義”“同形異項”等差異詞相比較,異用詞的差異表現(xiàn)得更為細微難分。汪惠迪(2004)也注意到不同華語地區(qū)的詞語中存有這一差異現(xiàn)象(文中稱為“同詞異用詞”),但未作具體論述。
上一小節(jié)中,我們在討論兩區(qū)“投訴”概念義上的隱性差異時,指出二者還有語法義的隱性差異,以下先就此進行說明。普通話中的“投訴”主要用為不及物動詞,偶然用為及物動詞時,所帶基本都是對象賓語,指稱被投訴者,例如:
(11)我在路上就盤算好了,咱們寫信投訴他們?。ā度嗣袢請蟆?019.8.6)
華語中的“投訴”用為及物動詞的比較常見,所帶賓語范圍很廣,既可以是名詞性的,也可以是謂詞性的,特別是后者,形式多樣、類型復(fù)雜。名詞賓語基本都是指稱投訴事由及內(nèi)容的,其中以“問題”為中心語的相對較多,例如:
(12)工程局于3年前撥款700萬令吉委任兩家承包商為打槍埔組屋更換排污管,引起超過850個單位投訴漏糞及漏水問題。(2015.11.21)
名詞性賓語也有其他類型的,但是相對比較少見,例如:
(13)他曾指在學校受到干擾,其他學生的母親,也曾投訴類似事件。(2016.4.1)
謂詞性的賓語多而且復(fù)雜,其中最簡單的是以下這樣的形式:
(14)之前他們都是于周末時在住宅區(qū)空地舉行活動,居民投訴很吵。(2015.9.19)
最為多見的,是主謂詞組賓語,例如:
(15)過去兩年常有社委會、睦鄰計劃中心及清真寺向他投訴娛樂中心變相成為賭博場所。(2016.9.18)
有時帶這樣賓語的語言片斷在介詞結(jié)構(gòu)中做賓語修飾語,由此增加了其復(fù)雜性,例如:
(16)另一方面,針對許多人投訴華文科難考一事,張念群則表示,教育部舉辦了一項工作坊,就這項課題與考試局、課程組及學校老師進行討論。(2019.4.20)
以述賓詞組為賓語的也比較常見,例如:
(17)他透露,他也接獲居民投訴出現(xiàn)無法入眠、頭痛、頭暈等狀況。(2016.12.1)
此外,還有更加復(fù)雜的賓語,例如:
(18)早在今年9月份,就有兩名旅客投訴遭機場安檢人員在其行李中放置子彈栽贓嫁禍并進行敲詐勒索。(2015.11.1)
以上做賓語的是比較復(fù)雜的單句,而以下則是復(fù)句形式:
(19)當?shù)孛癖娊?jīng)常投訴這條道路發(fā)生車禍,大道來往車輛多,尤其是晚上的車速更快。(2019.6.1)
有的賓語太過復(fù)雜,所以述賓之間用逗號隔開,例如:
(20)米都23歲的巫裔青年莫哈莫祖法漢投訴,于11月6日在籠呀路被一批便衣警員毆打及逮捕,在被警方扣留期間其雙手被銬住,遭警員嚴刑逼供以調(diào)查一宗搶劫案,警員使用一公尺長的電纜虐打他,導(dǎo)致他的臀部、大腿、雙手及眼部受傷。(2016.12.6)
以下再以“灌輸”為例進行說明。
此詞《現(xiàn)漢》釋義有二,一是“把流水引導(dǎo)到需要水的地方”,二是“輸送(思想、知識等):~愛國主義思想 | ~文化科學知識。”《詞典》的釋義基本相同。“灌輸”在兩區(qū)的語法義差異表現(xiàn)在第二個義項,《現(xiàn)漢》釋義所舉的兩個例子反映了此詞的基本用法,即只帶受事賓語;而華語中卻經(jīng)常帶雙賓語,并且用例非常普遍,屬于常規(guī)用法。例如:
(21)檳州行政議員兼峇眼惹瑪區(qū)州議員孫意志呼吁該救護隊踴躍走訪各地,灌輸民眾急救的方法如心肺復(fù)蘇術(shù)等。(2018.7.16)
(22)她建議在孩子約3至4歲時,就開始灌輸他們這方面的知識。(2019.5.18)
“灌輸”的近賓語多是指人的名詞或代詞,但是偶爾也有此外的其他類詞,例如:
(23)通過活動概念,灌輸社會孝親敬老與親子共樂價值,讓本土多元文化能夠和睦共存認同。(2018.1.20)
“灌輸”的近賓語多比較簡單,而遠賓語則相對復(fù)雜,一般是一個名詞性的偏正詞組,偶爾也有謂詞性的遠賓語用例,如:
(24)從小開始灌輸孩子“男尊女卑”,無形將造就大男人主義者。(2019.7.19)
一般而言,“灌輸+近賓+遠賓”不太支持相對簡單的遠賓語(比如是一個詞或者是帶簡單修飾語的詞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另作選擇,比如采用“把”字句,例如:
(25)他們這次浮羅山背一系列活動,可看見大自然景物及了解當?shù)厝说奈幕阎R灌輸給居民。(2016.11.29)
此外,華語中“灌輸”的內(nèi)容范圍也比普通話稍廣,即有時超出了“思想、知識”范疇,比較常見的是用于“教育”,例如:
(26)她說,該園冀以發(fā)揚團結(jié)精神,在教學中并沒有灌輸佛陀教育,而是著重于道德教育。(2017.8.30)
下例中除了“教育”外,還把“灌輸”的內(nèi)容范圍進一步擴展到“民眾的衛(wèi)生覺醒”:
(27)他促請民眾繼續(xù)注重衛(wèi)生,但由于公眾對大掃除的參與度仍不高,所以政府與媒體需灌輸更多相關(guān)教育,藉此提高及灌輸民眾的衛(wèi)生覺醒,以杜絕黑斑蚊的滋生。(2016.5.10)
2.3. 色彩義的隱性差異
色彩義的內(nèi)涵比較豐富,以下我們僅以感情色彩及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消極性“語義韻”為對象,來進行初步的考察與驗證。前者的例子如“斃命”,此詞《現(xiàn)漢》釋為“喪命(含貶義)”,《詞典》的釋義是“喪命;死亡(多含貶義)”。
普通話中,“斃命”基本都在此義下使用,這一點,通??梢杂善潢愂鰧ο蟮纳矸菁捌浒母星樯实葋盹@示。例如:
(28)賀錦齋率部突起射擊,毫無防范的敵軍頓時亂作一團,有的中彈斃命,有的擠墜河中。(人民網(wǎng)? 2020.3.24)
馬來西亞媒體中,“斃命”也有上述貶義的用法,但是就我們所見,這樣的用例極少,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用于陳述普通人的亡故,因此均為中性義。例如:
(29)一名19歲的馬來少年今午試圖越過火車軌道,到軌道另一頭的雜貨店買東西,不幸遭一列ETS電動火車撞及當場斃命。(2016.5.16)
此例中的“不幸”使得“斃命”的中性色彩更加明顯,而以下二例均用于陳述警察之死,也是明顯不含貶義的:
(30)來自武吉安曼警察總部,隸屬刑事調(diào)查組的副警長阿布哈山疑遭私會黨尋仇,周五晚在吉北樟侖納坡斯里侯士巴園友人的住家庭外,被人開槍射擊,結(jié)果身中4槍,當場斃命。(2017.8.22)
(31)一名政治部警員今日凌晨突然在玻璃池滑城中城廣場墜樓,頭部重擊地面,當場斃命。(2018.12.17)
以下是用于其他人的,感情色彩也與上例相同:
(32)轎車撞羅里車尾后斃命的司機李聲功,今日下午2時,在近30名親友,包括其女友相送下舉殯。(2018.7.16)
偶爾還有用于動物的,自然也不含貶義色彩。例如:
(33)一條長約十余尺的蟒蛇被人發(fā)現(xiàn)卡在溝渠洞口動彈不得,經(jīng)檢查后證實已斃命多日。(2017.2.23)
后者的用例如“揭露”。此詞《現(xiàn)漢》釋義為“使隱蔽的事物顯露:~矛盾 |~問題的本質(zhì) | 陰謀被~出來?!绷硗猓冬F(xiàn)漢》在對“揭穿”“揭底”“揭發(fā)”的釋義中也都用到“揭露”。由上述釋義、舉例以及結(jié)合普通話的大量用例看,“揭露”的對象即其賓語基本都具有[+貶斥]的語義特征,這樣該詞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此義,因而具有了消極的語義韻(衛(wèi)乃興,2002),這種由語義搭配所顯示的傾向,雖然與詞的概念義本身所附帶的褒貶等感情色彩不同,但是也屬于詞所蘊含的感情色彩,因此也可以歸入感情色彩的隱性差異。
李玉紅、方清明(2019)考察了馬來西亞華語中一些名詞的語義韻變異現(xiàn)象,如“論調(diào)、氣焰、野心”在普通話中是貶義詞,多用于消極語義韻,而馬來西亞華語有時卻有中性語義韻的用法。名詞之外,華語一些動詞的語義韻也與普通話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揭露”即是一例。下例的語義韻與普通話基本一致:
(34)她揭露,為了更進一步博取受害者信任,騙子不但開設(shè)了快遞公司網(wǎng)站,也注冊了商業(yè)銀行戶頭。(2019.8.14)
下例中的“揭露”就與普通話有較為明顯的感情色彩差異:
(35)她在較早時致詞時也揭露,截至今年10月31日,在該局于全檳展開的空地檢查行動中,發(fā)現(xiàn)有35%的空地成為蚊蟲滋生處。(2015.11.8)
此例的[+貶斥]義已經(jīng)大為減輕。我們認為,這種由“重”到“輕”應(yīng)該是“揭露”一詞語義韻變化的基本路徑。
以下二例也是如此:
(36)會上她也揭露在毫米深的積水也能養(yǎng)育毒蚊,這些毒蚊的卵生命力極高,即使將水清潔后尚可進入冬眠狀態(tài),可繼續(xù)存活6個月之久。(2015.11.8)
(37)大部分的居民在上星期陸續(xù)收到郵寄至家里的信函,信里揭露電訊塔在該住宅區(qū)興建,以及說明輻射的危害性引起居民關(guān)注。(2016.12.1)
如果說以上幾例中的“揭露”還略含消極義的話,那么其在以下用例中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
(38)民主行動黨沙登國會議員王建民揭露,過去兩年,至少有7828名國人放棄公民權(quán),移民外國發(fā)展。(2016.2.5)
(39)人民公正黨在年初揭露的相關(guān)候選人名單中,顯示該黨無意出戰(zhàn)朋嶺區(qū)。(2016.4.18)
我們在其他華語區(qū)也看到類似的含積極義用例:
(40)受困泰北清菜府美塞縣探鑾洞穴的12名少年足球隊員及教練10日全數(shù)順利獲救后,紐約時報揭露許多感人故事。(泰國《世界日報》2018.7.11)
由于華語中“揭露”一詞消極語義韻的淡化以至于脫落,使之與表示“發(fā)表、公布”義的“披露”成了同義詞,以下一例就是二者并用:
(41)我知道,檳州首席部長最后就是會對我采取法律行動,以便制止我去揭露事實。作為希望聯(lián)盟執(zhí)政州內(nèi)的反對黨,我早料到會這樣。但是,當我披露事實時,我知道必須經(jīng)歷這個過程。(2016.11.20)
3.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特點
以上我們分別從概念義、語法義和色彩義三個方面對兩區(qū)詞匯的隱性差異進行了初步的歸納和舉例說明。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上述差異內(nèi)涵豐富、事實充分,應(yīng)該而且能夠作為一個專題,來進行更大范圍和規(guī)模的專題研究。限于篇幅,以下僅對其一般表現(xiàn)與特點進行梳理和說明。
3.1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客觀性
兩區(qū)詞匯之間的隱性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上述各類用例均可證明這一點。另外,我們也看到一些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比如關(guān)于兩區(qū)語義韻的差異,除上邊提到的李玉紅、方清明(2019)的研究外,還有劉曉梅、侯雅麗(2018)。此外,再如趙敏(2018)對馬來西亞華語“者”綴詞語的變異性考察,就涉及“者”的兩區(qū)隱性差異;李計偉(2018)著眼于現(xiàn)代漢語與東南亞華語的詞匯對比,把前者的變化概括為詞項的消失、義位的消失、搭配的變化和使用頻率的降低等四種。除義位的消失外,其他三項基本都屬于隱性差異。
再如“愛戴”一詞,《現(xiàn)漢》釋義為“敬愛并且擁護:~領(lǐng)袖 | 受到人民群眾的~。”《詞典》的釋義相同。由釋義及舉例看,此詞的對象均為[+指人],然而在華語中,我們還看到賓語是[-指人]的用例:
(42)繼去年永樂旅游有限公司與《光華日報》聯(lián)辦旅行團,深受讀者們愛戴,雙方日前再次攜手合作推出5天海南經(jīng)典假期配套,讓民眾體驗海南島的熱情!(2017.1.13)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客觀性給我們的啟示是:其一,隱性差異覆蓋面廣,涉及到的具體詞項眾多;其二,應(yīng)該像對顯性差異一樣,投注更大的關(guān)注,進行更多的研究;其三,可以就某一方面(如色彩義等)進行更加細致、深入、全面的研究。
3.2.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多樣性
以上在“詞義”的范圍內(nèi)討論了隱性差異,詞義本身是豐富多樣的,而不論做怎樣的劃分,其間都有隱性差異,這是隱性差異多樣性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詞義以外,各種隱性差異也比較普遍。上引李行?。?013)把隱性差異列為六種,徐復(fù)嶺(2014)則在李文的基礎(chǔ)上斟酌損益,進行了重新的劃分,分為偏項差異詞(同形異項詞)和同形同義異用詞兩大類,后者又包括使用范圍不同、搭配對象不完全相同、語法特點不同、文化附加義不同、色彩附加義不同、活躍程度和使用頻率不同等具體類型,而類下還可能包括更小的類,比如附加義就列出了感情色彩、方言色彩和語體色彩的不同。相較于普通話,各地華語之間具有更大的一致性(刁晏斌,侯潤婕,2016),據(jù)我們初步考察,上述對兩岸之間隱性差異的界定與劃分也基本適用于華語與普通話之間。
比如,使用頻率的差異,就是一個頗具普遍性的隱性差異。華語中,“分別”一詞用得很多,比如以下一段話中就用了四次:
(43)檳城機場有限公司高級經(jīng)理阿里夫發(fā)出文告指出,當天這場豪雨導(dǎo)致14趟航班誤點,分別是10趟航班無法歸航,4趟航班無法準時起飛。他指出,受影響航班分別有5趟分別從印尼雅加達、亞庇、吉隆坡、西貢及柔佛新山飛抵檳城的亞航航班,1趟從哥打峇魯飛抵檳城的飛螢航班,以及3趟分別從馬六甲、梳邦及吉隆坡飛抵檳城的馬印航班。(2016.7.18)
像這樣連用四個的例子固然有點極端,不過單獨使用一個的就非常普遍了,例如:
(44)提出這類問題的議員分別有武吉淡汶?yún)^(qū)州議員王敬文、植物園區(qū)州議員謝嘉平及彭家蘭哥打區(qū)州議員劉敬億。(2016.5.19)
像上例這種情況,普通話中或者可以不用“分別”,或者以“包括”代替“分別有”,這樣就有很多“分別”實際上是不必使用的,所以它的使用頻率自然就要低很多。
此外,隱性差異的多樣性還表現(xiàn)在某一詞語可能同時屬于不止一種差異類型,比如上文討論的“投訴”就是如此。再如“給力”,在華語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甚至是很低,在我們調(diào)查的近500萬字語料中僅12例(而上文討論的“分別”則有894個),但是其在普通話中的使用頻率卻比較高(2020年5月8日,我們在“人民網(wǎng)-搜索”中檢索到 63146 個含有“給力”的文本),這樣,二者在兩區(qū)的頻率差別就構(gòu)成了其隱性差異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兩區(qū)在該詞的用法上也各有側(cè)重,“給力”在《現(xiàn)漢》的釋義是:“① 動給以力量;給以支持:只要政策~,新能源汽車一定能夠發(fā)展起來。②動出力;盡力:搶險救災(zāi)中,解放軍最~。③形帶勁兒:這場球太~了?!被谖覀兊恼Z感和初步調(diào)查,普通話中“給力”主要用為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而在華語中卻主要用為及物動詞,也就是說,二者在語法義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例如:
(45)他坦言,該黨上屆大選在檳城競逐17個席位的成績不理想,并呼吁檳城選民在今屆大選給力民政黨及國陣候選人。(2018.3.16)
(46)我們希望人民、政府機構(gòu)、私人企業(yè)、專業(yè)組織和民間社會能給力“檳城2030愿景”。(2019.2.14)
這樣的形式在我們考察的12個用例中有8個,占比達到近67%。
另外,即使同一小類之下,也可能還有更加細微、具體的差異,比如上文討論的“斃命”和“揭露”,前者屬于概念義附帶的感情色彩,而后者則是搭配中表現(xiàn)出的情感傾向(即語義韻),二者相關(guān)但不相同,應(yīng)屬于一類之下的不同小類。
認識到隱性差異的多樣性,在兩地詞匯對比研究中就應(yīng)盡量避免僅僅局限于某一點,要開闊思路,尋找更多新的差異點。
3.3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相對性
我們認為,這也是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的一個重要特點,其造成原因大致有二,以下分別舉例說明及討論。
其一,語言現(xiàn)象及其使用紛繁復(fù)雜,難有絕對的整齊劃一,所以一般而言只有相對性而沒有絕對性,而我們的研究實際上只是對傾向性的考察與把握。比如“斃命”,上引《現(xiàn)漢》的釋義指出其含貶義,這固然反映了普通話的一般情況,但是也有少量“例外”,而這就構(gòu)成了此詞兩區(qū)差異的相對性,即頻率不同。例如:
(47)被捕后,廖相錄在受審訊回憶說,當時用殺豬刀捅進小敏的身體后,小敏沒有立即斃命,看著小敏抽搐的身體,他曾經(jīng)有片刻的猶豫。(《人民日報》2012.10.19)
(48)一名司機在滑溜的路上失去控制,結(jié)果撞上一輛牽引拖車,不幸斃命。(中新網(wǎng)2014.1.24)
以上是著眼于普通話而言,如果著眼于華語,這樣的相對性同樣存在。比如“搞”,在華語中用得不算太多,且語義韻基本是消極的,即多與[+消極]義詞語搭配使用,例如:
(49)郭顯榮:等同打入地獄 搞垮百年好校只需5年(2017.12.6)
(50)他表示,身為華裔政治人物,不論是國陣或者希望聯(lián)盟者,都不應(yīng)該在華人教育上搞破壞。(2019.1.15)
但是,上述差異也是相對的,現(xiàn)在也能看到一些非消極義甚至是積極義的用例。比如例(49)是一個標題,而其下正文中的第一句話是“我們用了100年時間把一所學校搞好,現(xiàn)在不到5年,就可以把一所學校打垮?!庇捎谂c“好”組合,“搞”的語義韻自然有所變化。
以下“搞”由消極義擴展到中性義的用例也體現(xiàn)了這種相對性:
(51)中國藝術(shù)家要搞創(chuàng)新藝術(shù),可前來大馬,大馬絕對是可以讓藝術(shù)家尋找到藝術(shù)靈感的好地方。(2017.6.11)
其二,語言總會發(fā)展變化,特別是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以及自媒體、融媒體時代,語言交往、交流與交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所未有的范圍內(nèi)蓬勃展開,而各華語子社區(qū)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靠攏也日益明顯,由此就帶來很多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就有可能改變原有的隱性差異狀況,使之具有相對性。簡單梳理一下,大致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無到有,二是從有到無,三是程度差異及其變化,四是種類差異及其變化。
這個問題比較重大,與我們提出的“全球華語史”及其研究直接相關(guān)(刁晏斌,2017),我們擬專門討論,這里只簡單地擇要舉例說明。
如“埋單”一詞產(chǎn)生于香港粵語,田小琳(2009:138)列為香港社區(qū)詞,此詞現(xiàn)在兩區(qū)被普遍使用,但卻有不同的發(fā)展:普通話沿襲香港原本用法,只作為不及物動詞使用;而華語有時卻用為及物動詞,例如:
(52)過去30多年,人民因為普騰埋單3600億令吉,所以推第3國產(chǎn)車必須有從長計議,避免同樣窘境。(2018.7.30)
很顯然,這是兩區(qū)之間一個從無到有的隱性差異。
兩區(qū)詞匯隱性差異所具有的相對性,一方面反映了造成差異的諸多因素及其關(guān)系的多樣性及復(fù)雜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兩區(qū)詞匯及其運用的豐富性與變化性,而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自然會帶來更大的可能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刁晏斌 2016 再論海峽兩岸語言微觀對比研究[J]. 文化學刊(5).
——— 2017 論全球華語史及其研究[J]. Global Chinese(2).
——— 2020 論全球華語研究的拓展與加深[J]. 華文教學與研究(1).
刁晏斌,侯潤婕 2016 從餐食類名詞看全球華語的共同基礎(chǔ)[J]. 漢語學報(3).
葛本儀 1985 漢語詞匯研究[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李行健 2013 兩岸差異詞再認識[J]. 北華大學學報(6).
李計偉 2018 東南亞華語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變化研究[J]. 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總21).
李玉紅,方清明 2019 馬來西亞華語名詞語義韻變異現(xiàn)象考察[J]. 華文教學與研究(2).
劉曉梅,侯雅麗 2018 語義韻傾向詞在新馬泰華語媒體語料庫中的使用考察[J]. Global Chinese(1).
田小琳 2009 香港社區(qū)詞詞典[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汪惠迪 2004 編纂《全球華語地區(qū)詞詞典》的構(gòu)想[R]. 國家疆界與文化圖像國際學術(shù)會議.
衛(wèi)乃興 2002 語義韻研究的一般方法[J]. 外語教學與研究(4).
徐復(fù)嶺 2014 試論兩岸同形同義異用詞[J]. 武陵學刊(1).
趙 敏 2018 馬來西亞華語“者”綴詞語的變異性考察[J]. 漢語學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