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樹榮 朱婧 梅全喜
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介紹了一個用土茯苓充饑的故事:傳說在大禹治水時期,所遇困難重重,莊稼被水淹,缺衣少食。于是大禹一邊忍饑挨餓,一邊治理洪災(zāi)。有一天,大禹走到山間巡查災(zāi)情,所帶糧食都吃完了,覺得饑餓難耐。憑借當(dāng)時特有的生活經(jīng)驗,隨手挖了一種植物的根,就吃了幾口,味道還不錯。由于采挖得比較多,吃不完的就留在山上,因此得名禹余糧,也就是大禹遺留的糧食。
李時珍還介紹了土茯苓治療楊梅瘡(梅毒)的故事。李時珍指出,明代弘治、正德年間楊梅瘡流行,用輕粉等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療效,但時不時會復(fù)發(fā),而且對人體的毒性很大,使患者出現(xiàn)肢體拘攣、全身潰爛等癥,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土茯苓有效,并廣泛應(yīng)用,土茯苓逐漸成為治療楊梅瘡(梅毒)的要藥。它的發(fā)現(xiàn)也是因為一個得了楊梅瘡的人,因多方治療無效,他便隱居在山野間以度殘年,喝著山間泉水,采食野果,生吃土茯苓。神奇的是,幾個月后,他的病居然好了,遂領(lǐng)悟到土茯苓具有治療楊梅瘡的功效。此后他戒除惡習(xí),潛心學(xué)醫(yī),把這個治療方法傳給世人,后來成為當(dāng)?shù)氐拿t(yī)。由此可見,土茯苓治療楊梅瘡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狀莖,夏季或秋季采挖,洗凈,干燥;或趁鮮切成薄片,干燥。《本草正義》載:“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luò),搜剔濕熱之蘊(yùn)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dǎo)為務(wù),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luò),關(guān)節(jié)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癥。”《生草藥性備要》提到:“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p>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肝、胃經(jīng)。功效除濕,解毒,通利關(guān)節(jié)。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民間驗方
關(guān)于土茯苓,民間流傳很多驗方,臨床運用均有療效。
治梅毒 土茯苓250克,水煎分3次服,餐前半小時溫服,20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一般癥狀消失。
治毒瘡紅腫 土茯苓適量,研為細(xì)末,好醋調(diào)糊敷患處。
治瘰疬潰爛 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蚣尤朊字兄笾嗍持?,須多食為妙。
使用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服用時忌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