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花梅
摘要: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是培養(yǎng)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更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本文將通過闡述美育的意義和任務,進而淺析美育在當代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
關鍵詞:美育;意義;不可或缺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王國維是一個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國并對美育的獨特性質和獨立地位做進一步闡述的思想家。蔡元培是我國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者”,他首先將“美育”作為教育方針提出。由此可見美育教育對學生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美育的意義和任務
(一)美育的意義
對學生進行美育不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豐富他們的思想,更有助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諧發(fā)展。在學生的美育培養(yǎng)中,教育所貫徹的德育也是美育的一部分,通過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結合,才能在美育教育中提供更多的指導。
(二)美育的任務
美育的工作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對美的熱愛和追求,發(fā)展學生表現(xiàn)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美育教育對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進行糾正,實現(xiàn)德育教育與美育教育的完美結合。
二、淺議美育的不可或缺性和美育培養(yǎng)途徑
(一)美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本質
一直以來,在傳統(tǒng)的教育中美育教育一直是一個比較空洞的概念,我們對它的闡述一直比較朦朧與模糊。所以談到美育,大家的第一印象不過是“美術課”“文學鑒賞課”,這種把美育的概念和內容劃分到具體的課程教學和課外文化藝術活動中的認識是十分片面的,素質教育中對美育的要求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把美育置身于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中,也不能因為美育沒有具體的課程載體而漠視它在我們教育工作中的存在。著名的教育學家,原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用這樣一句話說明了美育的重要性——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這說明美育是所有教育的本質和核心,并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太重要了,所以無法用一門單一的特定的課程來界定它的位置和重要性。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教師,我們一定要加深自身對于美育的深刻理解,它存在于我們實踐的教學中,更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瞬間,因為所有的人都有感受,這些感受就是一種體驗,美育教育的本質就是激發(fā)我們所擁有的這種情感。教師在美育教育中要深刻理解美育的價值與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堅定自己在教學中的核心工作,才能系統(tǒng)而科學的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二)美育教育讓學生成為更完整的人
美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東西,美育教育對于人類來說猶如生活需要陽光。美育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更健康的發(fā)展,這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直接的感受。反觀我們當代的學生,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中,他們能夠感受到的美也是多元化的,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思考:學生擁有對美的基本的判斷和審視嗎?可能他們的心目中美是對明星網紅的瘋狂追捧,對成為網紅主播的無限向往吧。這些片面的虛無的虛榮美能把學生帶入到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上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或許因為我們的社會太過功利化、太過應試化,才讓我們的學生只能去發(fā)現(xiàn)和接受這種不需要探索和思考的社會表象美吧。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最應該思考的莫過于讓學生怎樣擁有正確的審美判斷和審美取向,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的教學中去思考和落實,只有把對美育的認識提升到一個層面,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才能真正做好美育教育。
(三)美育教育應該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種教育
美育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欣賞和鑒賞,不是說引導學生欣賞一幅名畫就是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重心是教育,把美育這一概念與實際的教學融合在一起,通過實踐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所以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創(chuàng)新,從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去挖掘美育教育的素材,讓美育教育與實際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美育教育才是成功的,才能帶給學生更深刻的感受。美育教育的不可或缺性體現(xiàn)在教師的理念和方法上,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把美育教育看作是一種教育理念,通過教育的嚴肅性和神圣性來展示它的價值。因為只有我們把美育通過課堂教育、課外藝術文化、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呈現(xiàn)給學生,才能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情操、磨礪品行,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感受美的嗅覺和敏感,這才是美育教育的終極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美育的必要性是原始的、實踐的,美育的判斷和取向和我們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更新、文明的傳承密切相關。所以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中地一分子,我們不該把美育當成某位優(yōu)秀教師才必備的素養(yǎng),某位藝術老師所散發(fā)出來的教育情懷,而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分內的事情,因為美育不僅體現(xiàn)著我們的綜合素養(yǎng),我們的師德修養(yǎng),更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高度凝練和具體表達。
參考文獻:
[1]劉靜.梁啟超的美育思想與書法教育實踐的相關探究[J].戲劇之家,2020.
[2]劉彥順.中國美育思想史與中華美學精神嬗變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