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析右玉精神形成的歷史文化淵源

      2021-09-17 05:12:08仲艷妮
      史志學刊 2021年4期

      仲艷妮

      摘 要 右玉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厚的背景和淵源,其中歷史文化淵源是其最深厚的精神凜賦來源。右玉地域文化中的軍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西口移民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打下深深烙印,忠勇尚武、包容兼蓄、吃苦耐勞、開拓創(chuàng)新等性格氣質早已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中浸入右玉民眾的血液。本文從邊塞軍事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和西口移民文化3個方面,簡要梳理和闡述右玉相關歷史文化,從中提煉出右玉精神形成的文化特質和基因,為右玉精神形成找到歷史文化依據(jù)。

      關鍵詞 右玉精神 邊塞軍事文化 民族融合文化 西口移民文化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天然風口地帶,曾是一個風沙成患、地瘠民貧的不毛之地。70多年來,右玉縣21屆黨政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黨員干部群眾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鍥而不舍植樹造林、涵養(yǎng)生態(tài),全縣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到0.3%提高到現(xiàn)在的56%,創(chuàng)造了人類生態(tài)史上的奇跡,孕育形成了寶貴的右玉精神。右玉精神形成于厚重的歷史地理文化和現(xiàn)實實踐之中,諸如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逼迫,革命老區(qū)精神的浸染,科學理論的指引,右玉人民的苦干實干等,但地域文化的滋養(yǎng)在右玉精神形成的諸多背景因素中不可不提,它是右玉精神形成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根基,右玉民眾最深層次的性格基因便來源于此。

      提到右玉精神的歷史文化淵源,繞不開西口和西口文化。兩千年來尤其是明清時期,在中國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交通要道上,一直有“東口”與“西口”之說。所謂“東口”,一般指今河北省張家口?!拔骺凇贝嬖趶V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西口”指通向塞外的各個通道和關卡,如山西右玉、保德、河曲等地,陜西榆林、靖邊、神木、府谷等地。狹義的“西口”指出入大漠的主要通道,“東有張家口,西有殺虎口”。明清時期,蒙漢民眾進出關口的票證機關從殺虎口遷移至歸化[1]之前,殺虎口一直是與“東口”張家口相對應的“西口”。身為外長城沿線的一個險關要隘,這一地區(qū)“蒙漢征伐”與“蒙漢互市”同時存在的現(xiàn)實情況,使殺虎口與中原各地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人文環(huán)境。據(jù)此筆者總結,西口文化是以山西右玉殺虎口為中心的,以邊疆軍事、民族融合和“走西口”為特征的,明清時期與中原主流文化、農耕文明相對應的,西北邊塞地區(qū)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一、邊塞軍事文化

      殺虎口地處險關要塞,兩千多年來歷經(jīng)征戰(zhàn)殺伐。周討檢猶、秦漢征匈奴、唐擊突厥、宋征契丹、明伐蒙古……發(fā)生在中國北方歷史上的多次戰(zhàn)爭戰(zhàn)役,無論是中原王朝出征塞外,還是北方游牧民族南犯中原,大都將殺虎口作為出入通道。歷經(jīng)千年戰(zhàn)火硝煙淬煉的右玉民眾,骨血中自然浸潤著忠勇愛國、敢于斗爭的民族性格,這是日后右玉民眾勇于改造自然、與艱苦生存條件斗爭的基因來源,也是右玉精神的重要內涵。

      1.邊地重鎮(zhèn)殺虎口

      殺虎口作為晉蒙交通要道,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從地理位置來看,其所在的大堡山、塘子山之地,東西山嶺相對兩側均為懸崖峭壁,右玉境內蒼頭河縱貫其中,一條長3000多米、寬300多米的狹長走廊,形成天然險關。“殺虎口乃直北之要沖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關而控五原,自古稱為險塞?!盵1](P188)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有人在此活動,彼時稱作“參合徑”[2](P213),秦漢以降一直沿用此名。唐朝時期更名為“白狼關”,宋朝時期改成“牙狼關”。明嘉靖年間在此地設立關口,稱其為“殺胡堡”。清廷入主中原后,康熙帝改“胡”為“虎”,從此稱為“殺虎口”。與此有著同樣歷史淵源的“平魯”這一地名,本為“平虜”,也是因與少數(shù)民族征戰(zhàn)經(jīng)歷得名,后統(tǒng)治者出于懷柔政策更改為目前的諧音名。

      明朝時期,統(tǒng)治者把殺虎口作為邊塞重鎮(zhèn),修城駐軍,修建碉堡。后將長城之外的玉林衛(wèi)并入大同右衛(wèi),改稱右玉林衛(wèi)。此時右玉進入秦漢之后的第二個歷史巔峰,商旅頻仍,軍事發(fā)達,人丁興旺,文化繁榮。嘉靖三十六年(1557)右衛(wèi)城保衛(wèi)戰(zhàn)中,右玉全城軍民在內無糧草、外無救援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他們拆房為薪,皮革為食,浴血奮戰(zhàn),誓與城池共存亡?!翱蓱z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里人?!盵3](P1124)大批將士戰(zhàn)死這里,右玉成為無數(shù)將士的墳塋墓地。右衛(wèi)保衛(wèi)戰(zhàn)歷時8個多月最終取得勝利,蒙古韃靼被趕到長城之外。這場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震動朝野上下,成為明朝中后期一場成功的戰(zhàn)爭范例。

      時光流轉,大清王朝龍興東北,踏破山海關,侵入長城內線,大敗明軍,統(tǒng)一中國。這時滿蒙交好,蒙古歸順清王朝,長城一度失去其抵御外族入侵的軍事作用。邊塞沿線關卡不再戰(zhàn)亂頻仍,成為民族間互市貿易的重要邊地?!暗劳ū狈瑸榕Q?、馬駝、皮革、木植之所出,商賈稱絡繹焉?!盵4]然而硝煙并未永久散去,康熙二十七年(1688),蒙古草原準格爾噶爾丹部爆發(fā)反對清朝中央政府的大規(guī)模武裝叛亂。在此情勢下,康熙帝親率大軍北征噶爾丹。經(jīng)過50多年的征戰(zhàn)殺伐,終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叛亂。在這場戰(zhàn)爭中,殺虎口一直處于“前敵指揮部”的地位,擔任指揮前線作戰(zhàn)、運送軍糧軍餉、傳遞情報等重任。

      很多史料都可以證明殺虎口地位重要。此處略舉兩例。據(jù)康熙《山西通志》記載,殺虎口作為一個關口,盡管其建制比“營”級單位小很多,但在康熙三十一年前,已設有“守備一名,守兵一百七十四名?!笨滴跞荒旰?,“改設副將,守備改為協(xié)標中軍。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zhàn)守兵八百二十六名?!盵5]后寧武營守備的副將還一度移駐殺虎口。雍正《山西通志》記載:“寧武營駐扎寧武府,原設副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zhàn)守兵一千名。順治十五年、康熙八年,陸續(xù)裁撥兵丁二百一十八名。三十一年,副將移駐殺虎口,隨把總二員、馬步戰(zhàn)兵二百二名?!盵1]這既體現(xiàn)出殺虎口較之別處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也反映中央政府對殺虎口作為邊防重鎮(zhèn)的極度重視。

      2.邊塞軍事文化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破三胡[2]后,即置云中、雁門、代三郡,其中雁門郡轄今天的忻州寧武以北至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zhèn)一帶,右玉便屬雁門郡所轄區(qū)域。趙武靈王還派大將李牧“常居代、雁門,備匈奴”“十余歲,匈奴不敢靠近趙城”[3]。秦漢沿襲舊制,抗擊匈奴。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任雁門郡守,一代名將名垂青史,雁門郡也因此永載史冊。東漢時期,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南犯,中原王朝又在善無縣(即右玉縣)設立了定襄郡,用以北拒匈奴,穩(wěn)定中原,故有歷史專家稱右玉“蓋古名郡者也”。漢代以后,由于地處要沖邊塞,右玉或為中原王朝所統(tǒng)領,或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所占據(jù),成為民族戰(zhàn)爭的頻發(fā)地帶,也是中原民族與草原民族之間的交匯地帶,為中華民族文明的形成與豐富作出獨特貢獻。

      右玉人口構成主要有3種:本土世襲居民、北方游牧民族、中原將士之后。由于長期作為邊陲要塞,右玉民眾尚武之風日盛。據(jù)《朔平府志》記載,右玉“逼鄰沖塞,邊警日至,人習戰(zhàn)斗,世出名將,忠勇素具”[4](P136)。尤其是在明代,邊塞沖突次數(shù)頻繁,忠君報國、抵御外辱成為右玉軍民的使命所在。明代右玉將星云集,其中不乏功勛卓著者,有的甚至滿門忠烈。2002年,在右玉袁家窯村出土的一座明代墓中,發(fā)現(xiàn)了墓主李剛將軍及其夫人蔡氏的墓志銘。李剛將軍祖上為江西南康府人,從朱元璋時期便到右玉戍邊,其后代在右玉或從軍為伍,或就地卸甲歸田。牛心鄉(xiāng)緱家墳的緱氏、威遠沈家墳的沈氏等,祖上都是隨朱元璋北上戍邊來到右玉,家族都為軍籍。明代右玉籍將官之中,最負盛名的為麻家將?!吧详囉H兄弟,打仗父子兵”,他們從軍人數(shù)眾多,官職也高,在朝廷中享有“東李西麻”[5]之譽,堪稱忠義滿門。大明王朝對麻家甚為看重,在右衛(wèi)城為其建立牌坊,表彰其顯赫功勛。麻貴是右衛(wèi)本地人,大同參將麻祿之子,也是麻家眾多將士中最杰出的代表。麻貴從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廝殺戰(zhàn)場,一步步成長為大同總兵,他多次平叛抗倭,是明代邊地的重要將領之一?!睹魇贰酚涊d,麻貴東征西戰(zhàn),“果毅驍捷”,善于用兵,功勛卓著,先后7次受到明朝皇帝恩賜,被稱為“一時良將”。以麻家將為代表的右玉軍民,身上天然流淌著一種血液:驍勇果敢,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將生死置之度外。這種血脈千百年來延續(xù)至今,刻畫著右玉的每一個人,澆鑄著右玉的每一寸土地。

      二、民族融合文化

      西口文化區(qū)地處晉北、晉西北一帶,向西過黃河是秦隴文化地帶,向北過長城是蒙古文化地帶。右玉殺虎口地處幾個文化圈的中心地帶,這里自古就是南北兩大民族交往和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并由此形成以文化交匯為特色的民族融合文化。民族交融帶來民族間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形成右玉民眾兼容并包、氣象萬千的性格品質,新中國成立后右玉能毅然走上一條前所未有的植樹之路,與右玉民眾開放包容的性格不無關系。

      1.民族融合的前哨

      兩千年來,殺虎口一帶一直是游牧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上的重要通道。中原統(tǒng)治者雖在這里采取了一系列拱衛(wèi)京師的軍事措施,如修筑長城、設置九邊重鎮(zhèn),蒙古鐵騎雖無數(shù)次踏上山西土地,但這一切并未妨礙游牧、農耕兩大民族間的交往和深入拓展關系。當民族矛盾加深升級為戰(zhàn)爭時,這里是戰(zhàn)場;當民族矛盾化解緩和時,這里又是商場。明朝時期,統(tǒng)治者在大同鎮(zhèn)的守口堡、鎮(zhèn)魯堡、破虎堡、殺虎口堡、威遠堡等多地開設“馬市”,其中破虎堡、殺虎口堡、威遠堡3地均在右玉境內?;ナ羞^程中,由當?shù)劓?zhèn)守官軍維持市場秩序。蒙古部落的商隊和牧民接踵而來,用駱駝、馬匹、奶茶換取生活必須品等。明清著名的蒙漢物資交易集市“那達慕”盛會便在殺虎口等長城沿線口岸舉行,正如蘇秉琦先生所言:“那達慕的功能之一就是促進農工產(chǎn)品與牧業(yè)產(chǎn)品的交流與文化交流的口岸性大會。北朝的北方民族正是通過這一地帶的若干口岸南下中原的。”[1](P77)不斷的互市貿易交流等過程加速了民族間的交融。他們雜居一處,使用相同的語言,穿戴同樣的服飾,甚至會有民族間的通婚,社交圈越來越重合和擴大,此地各民族間的生活同質性越來越高。

      2.文化交融的印記

      自古以來右玉一帶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形成了受關中秦隴文化、塞外蒙古文化等共同作用下的特色地域文化。

      其一,西口文化受到秦隴文化的影響。秦隴文化指陜西關中一帶的歷史文化,秦人是其最重要的發(fā)祥者和傳承者?!扒厝税阎饕Ψ旁谵r墾、戰(zhàn)爭、拓展疆域等同國計民生關系密切的事情上,不屑于仁義禮樂的教化和超越時空的玄想,既不慕往世,也不求來世,而只重現(xiàn)世,只重實惠而不拘于先王典章制度的制約。”[2](P133)]這與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教思想形成鮮明對比。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口文化中求真務實的特質。此外,西口文化中敢想敢干的奮進拼搏精神,也受到秦隴文化影響,“窮則思變”“在某種意義上講,秦隴文化講究實效,敢于突破陳規(guī)的習尚,使之充滿了生機活力,形成了不拘一格,富有沖擊力,敢于進取的民族性格,這是秦國實現(xiàn)富國強兵,統(tǒng)一天下的偉大理想的文化思想基石”[2](P133)。

      其二,西口文化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蒙古文化是典型的游牧文化,與秦隴文化及農耕文化等有著明顯差異。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使其極不安定,他們無法固定于一地,必須不斷開拓新的草原和生活領域。同時,蒙古草原地區(qū)氣候條件相較中原地區(qū)更為惡劣,這也鍛造了蒙古族人堅忍的品性,“自古以來,內蒙文化崇尚強悍勇武的精神,長年的遷徙和征戰(zhàn)生活形成了蒙古民族剛毅、頑強、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2](P127)。長期與蒙古人共生共融的右玉,受其巨大影響。

      其三,殺虎口一帶由于漢蒙常年互市貿易,民族融合之下的邊地小城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右玉的人文氣質。這里隨著往來客商的大量集散,一度人口驟增,政治、經(jīng)濟、文化飛速發(fā)展,伴隨著的還有宗教活動的繁榮。明清時期這里先后建有各種廟宇多達50多座。這其中不但有玉皇閣、觀音廟、三清閣、真武廟、城隍廟、財神廟之類的傳統(tǒng)祭祀崇拜場所,還有文廟、關帝廟、岳王廟這種文圣、武圣和民族英雄紀念祠堂,甚至還建有喇嘛廟[3]。其數(shù)量之大,文化氛圍之濃厚,比起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們構成了殺虎口所獨有的建筑群落,也塑造了右玉民眾互助有愛、包容萬千的宗教信仰氣質。還有一個現(xiàn)象,明清時期這里碑文多用漢文、滿文、蒙古文3種文字寫成,這在中原地區(qū)非常少見,反映了此地民族融合之深。

      其四,西口文化的形成還受到西方文明沖擊,一個典型事例就是在右玉傳教的瑞典教士伯瑾光常年在右玉傳教,還曾邀請13名外國傳教士來右玉參加教會研習會,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西方宗教教義在右玉的傳播。西方基督教義中的仁愛、包容思想也對受眾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三、西口移民文化

      走西口是發(fā)生在明清時期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這種移民運動不僅是一種經(jīng)濟貿易、人口遷徙活動,更是一種文化融合現(xiàn)象。對殺虎口一帶來講,移民將大漠塞外的語言、風俗、服飾、飲食、戲曲等帶回本地,與當?shù)匚幕嗳诤?,形成一種全新的人文景觀,呈現(xiàn)出特色鮮明的文化特點。大規(guī)模的走西口,不僅帶來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大量西口民眾在遷徙過程中不斷與當?shù)匚幕l(fā)生碰撞,重塑著自身的民族特質,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磨礪著敢闖新路、吃苦耐勞的寶貴品格,而這正是1949年后右玉人在植樹之路上不斷碰壁、不斷奮起的重要精神源泉。

      1.走西口

      “走西口”又稱“走口外”, 一般指長城以內的晉西北、晉中和陜北等地老百姓到長城以外的蒙古歸化等地謀生的經(jīng)濟社會和人口遷徙活動,是明清和民國時期西北地區(qū)重要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山西人走西口大約始于明代中期,明末清初達到高潮,直至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大約經(jīng)歷300年歷史。走西口,從內容和形式上看分為兩種。一種指普通民眾到口外謀生的移民活動,有的是為生活所迫去口外謀生打工、春去秋回的“雁行人”,有的是拖家?guī)Э谌タ谕舛ň拥钠胀ò傩眨€有的是為躲避兵役官司的社會閑雜人等。另一種指晉商的商業(yè)貿易活動。明清時期,眾多晉商在殺虎口設立倉儲貨棧,囤積貨物,交納關稅后運往內蒙大漠甚至遠銷俄羅斯等海外國家。事實上,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自然災害頻發(fā)等原因,山西仍有百姓走西口。二人臺《走西口》不僅形象展示了走西口的日常活動,還把走西口的路線、店口唱得非常清楚。通過走西口,晉陜蒙三地在文化上發(fā)生了融合現(xiàn)象,溝通了黃土文化與草原文化。這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人員流動和變遷,也從側面反映了晉西北與塞外大漠的深厚人文淵源。

      2.西口移民文化

      走西口對晉西北尤其右玉的影響是巨大的。此處從精神品格、性格特質塑造等方面來闡述。

      其一,塑造了開拓進取的晉商精神。由于連接內地與塞外,這里人員往來頻繁,人口劇增,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商業(yè)中心。在這一過程中,山西商人稱雄國內商界5個多世紀,并因此擁有了一個響亮的稱呼“晉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們的成功得益于一定歷史條件下自覺與不自覺發(fā)揚的一種民族精神:強烈的進取心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勇氣。晉商靠此白手起家成就大業(yè),所到之處也形成了一種一往無前、開拓進取的精神氛圍。

      其二,塑造了堅韌頑強的民眾性格。走西口,除了晉商的商業(yè)貿易活動外,主要指的是普通民眾進入塞外謀生的活動?!鞍l(fā)離漢地根先白,淚過秦山色變紅”[1]。他們櫛風沐雨,歷經(jīng)艱辛,遭遇到比尋常百姓更多的苦難與不易。由于清政府不許旅蒙漢人攜帶家眷,不準他們與當?shù)孛晒湃送ɑ?,使得西口文化呈現(xiàn)出春去秋歸的“候鳥”性特點,北上塞外的漢人帶去中原傳統(tǒng)文化和本地文化,影響和塑造了蒙古當?shù)匚幕?,反過來由于這種“候鳥”性,大漠塞外的漢人在潛移默化之中接納了蒙古文化,南下“歸巢”時,又將沿途所見所聞和蒙古文化帶到了家鄉(xiāng)和中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豐富了當?shù)匚幕?/p>

      其三,塑造了互助友愛的民族關系。以中原民族宗法社會和人情社會彼此維系的山西民眾,通過走西口、通商互市等活動,山西民眾和蒙古民眾不僅加強了相互間了解,而且還通過講義氣、講幫靠、講相與等,有效協(xié)調了民族間關系,很好維護了各民族間的友愛互助和互惠互利。這是殺虎口獨特的地緣優(yōu)勢與人文環(huán)境優(yōu)勢所在,也是日后形成右玉精神的重要人文根源。

      四、結 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其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稟賦來源。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看,山西民眾通過走西口、通商貿易等活動,走出殺虎口走向關外,帶來中原傳統(tǒng)文化、蒙古草原文化以及秦漢以來長城文化的交互作用和碰撞,對殺虎口邊地的人文環(huán)境和精神氣質建構,產(chǎn)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一定意義上說,這些交互作用和影響重構了邊塞文化(也可以說是西口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盵1]通過簡要梳理殺虎口一帶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殺虎口軍事重鎮(zhèn)地位帶來此地軍事活動頻繁、軍民深度融合,塑造了右玉民眾忠勇尚武、敢于斗爭的性格特質;右玉作為民族邊疆地帶,不可避免會有民族交流和碰撞,以及多民族交融雜居聚居情況,由此帶來右玉民眾性格中的包容大氣、兼容并蓄;殺虎口是山西人走西口的主要通道,他們穿梭于此,將中原文明帶到塞外大漠,也將塞外蒙古文化帶回家鄉(xiāng),由此蒙古人灑脫豪爽、敢于斗爭的性格特征也融入右玉人的骨血之中。同時,山西民眾(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晉商)為了生活奔波努力、吃苦耐勞、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氣質同樣在走西口大潮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對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2年9月28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委上報的《關于我省學習弘揚右玉精神情況的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體現(xiàn)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的歷次指示批示,可以看出右玉精神的重要特質追根溯源便是其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盵2]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研究、宣傳和弘揚右玉精神提供了有益啟示,那就是不能僅從右玉開始大規(guī)模綠化植樹的1949年前后作為時間節(jié)點去研究右玉精神,而要挖掘右玉精神形成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淵源,去探尋右玉精神形成的根與魂。只有這樣,才能挖掘出右玉精神更為厚重豐富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才能讓右玉精神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責編:趙麗丹)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of Youyu Spirit

      Zhong Yanni

      定西市| 永州市| 靖州| 扎鲁特旗| 梁河县| 富宁县| 鄂尔多斯市| 红安县| 左云县| 建湖县| 久治县| 株洲县| 合川市| 辛集市| 句容市| 通许县| 天等县| 呈贡县| 南投县| 皮山县| 黄陵县| 汕头市| 湾仔区| 梅州市| 海林市| 深水埗区| 桐梓县| 顺昌县| 孝感市| 淄博市| 新和县| 大丰市| 嵊州市| 洛扎县| 绥滨县| 普陀区| 靖州| 扶风县| 蚌埠市| 华宁县|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