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chǎn)業(yè)》記者 孫 潔
□ 張丕溫
介子推雕塑
說到清明節(jié),不得不說另一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也不得不說一個重要人物——介子推。唐代詩人盧象《寒食》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fēng)雷御宇神。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蓢@文公霸,平生負(fù)此臣?!?/p>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中所歌詠的介子推何許人也?
屈原在《九章》中云“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yōu)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屈原所贊譽的這位賢人——介子即介子推。
舂秋時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在秦國大力支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國登上君位,在外流亡隨從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人?!蹲髠鳌べ夜哪辍贰肚f子·盜跖》《呂氏春秋·季冬紀(jì)·介立》等多處文獻記載了關(guān)于介子推的事跡。其中記載的一則故事說重耳一行途經(jīng)衛(wèi)國時,斷了糧,于是向農(nóng)夫求食,農(nóng)夫送土塊戲弄,卻不給飯食,重耳饑餓難耐,又遭此污辱,大怒。因多時未進食,重耳餓昏了,于是介子推割了自己的股肉,做成肉湯進獻,為重耳充饑。重耳吃罷,細(xì)問后知是介子推的股肉,心中感激不已。關(guān)于是否有割股奉君的事,我不敢妄下結(jié)論?!蹲髠鳌飞系挠涊d是“過衛(wèi),衛(wèi)文公不禮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史記》對此事無記載 。
后來,做了國君的重耳獎賞流亡時期跟隨他的臣子,介子推見眾大臣居功爭賞,十分鄙視,不愿與其為伍,于是回家奉侍老母親,甘守清貧度日。他不去申報功勞,晉文公一時忘卻,是真忘假忘不得而知,我想是不應(yīng)該忘的,陪他一路走過的總共才幾人?十九年的患難與共,大功告成之時的封賞怎能說忘就忘呢?況且論功行賞是件大事,決定前總要開會研究吧?母親勸他去申功請賞,至少讓晉文公知道自己的獎賞失誤,介子推堅決不答應(yīng)。
一位同情介子推的人為他抱不平,于是寫了幾句話貼于宮門:“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我覺得割股之事可能源于此,但此處是種比喻的說法,真實的事偽還難下結(jié)論)。
“龍返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于中野?!保ㄟ@幾句話的真?zhèn)尾坏枚妒酚洝飞弦策@樣寫。)重耳看后大驚,明白了自己獎賞的疏漏,立即派人前往并召見介子推,但人去家空,不知所蹤。后經(jīng)多方了解方知其到綿山隱居起來了,于是帶人進山尋找,介子推躲避不出。
有臣子說介子推是孝子,如果焚山燒林,介子推一定攜母出山躲火,于是下令縱火燒山,但介子推硬是不肯出來,被燒死于林中枯柳樹下,母子至死都緊抱在一起。《莊子·盜跖》說是“報木而燔死”。重耳見到介子推骸骨,傷感不已,命就地安葬,立祠祀之,并封綿山之田為其祠田,改綿山為介山,以示紀(jì)念。后世在此立縣,稱之為介休縣(現(xiàn)為介休市),寓意介子推休息于此地。京劇中有一出戲叫《火燒綿山》,說的也是這件事。
重耳走時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但火燒綿山一事史書上并無記載。
京劇《火燒綿山》
《左傳》中記載,“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我過,且旌后人’?!闭f明重耳確有悔恨之意。
重耳焚山燒林正是農(nóng)歷清明前的兩天,事后為悼念介子推,遂下令此日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稱之為“禁火”或“禁煙”。
《后漢書·周舉傳》中說:“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p>
后來沿襲成俗,以冬至后105天,即清明前一二日為寒食節(jié),節(jié)時禁火寒食,家家插柳于門,以招子推之魂,次日方生新火。這是寒食節(jié)的來歷。
中唐大歷十才子之一的詩人韓翊在其名詩《寒食》中寫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可見,至少在中唐,寒食節(jié)仍為當(dāng)時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但到了晚唐,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在晚唐清明節(jié)是否已取代寒食節(jié)?杜牧詩中“清明時節(jié)”四個字是否就指“清明節(jié)”?因為從時令上講,清明前后幾天叫“清明時節(jié)”也未嘗不可,這段時間,天氣陰晴不定。南(宋)楊萬里在《寒食上?!吩娫啤稗熤狈蚝渭?xì)!橋??擅夥觯窟h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fēng)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jié)只愁余”。從詩的題目看,已明確是“寒食上?!?,而不說“清明上?!?。
據(jù)此看,在南宋還會過寒食節(jié),那么清明節(jié)是從何時取代寒食節(jié)還有待考究。但祭祀掃墓的傳統(tǒng)流傳至今,早已成為炎黃子孫千百年來緬懷先人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另一種說法是,重耳在裝殮介子推時,在樹洞里發(fā)現(xiàn)了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jì)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重耳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fù)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在介休當(dāng)?shù)?,“?jié)時禁火”的傳統(tǒng)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但“插柳于門”的傳統(tǒng)依然如故。
另外百姓還會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介子推的靈魂,這叫做“之推燕”。當(dāng)?shù)孛裰V有云:寒寒冷冷過寒節(jié);先新墓后寒節(jié),中間隔著一百五。可見在當(dāng)?shù)?,寒食?jié)與清明節(jié)是不作區(qū)分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在當(dāng)?shù)?,親人亡故后次年的清明節(jié)前二日,謂之新墓,家人親友要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清明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因此又衍生出踏青、蹴鞠、蕩秋千等游戲活動。
介子推在重耳饑餓無奈的絕境中割股奉君,不僅解了主子的腹中之饑,而且顯示了他以君為重、以己為輕,不顧個人安危來以身獻君,赴湯蹈火、殺身成仁的忠勇氣概,成了士人的楷模。后人修建了大量祠堂廟宇祭奠他,道家奉其為神仙,儒家祀于文廟,佛家奉做羅漢,成為儒、釋、道共同推崇的文化名人。宋仁宗還封他為“潔惠侯”,榮寵備極,大概只有關(guān)圣人有得一比。尤其是重耳當(dāng)時處在流亡異鄉(xiāng)的困境中,能否回國繼位還是個未知數(shù),介子推的義舉是作為屬下能夠給主子做到的最大奉獻。當(dāng)時有許多臣子跟隨重耳四處流亡,唯有介子推如此忠勇。
重耳繼位后,群臣各自請賞,如狐偃(字子犯)之流,皆卑躬屈膝,極盡諂媚之能事。介子推對他們的行為極其鄙薄、厭惡。
《左傳》中記載,“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奸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為己力乎?下議其罪,上賞其好,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于是介子推攜老母歸隱綿山,其高風(fēng)亮節(jié),日月可鑒,也成了后人志士的楷模,讓歷代文人吟詠不絕。
從2008年開始,國家把清明節(jié)定為全國的法定節(jié)日,在紀(jì)念和緬懷先人及革命烈士的時候,我們也應(yīng)知悉這一歷史淵源,也不應(yīng)忘記介子推這一歷史人物。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