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民 楊剛 鄭茂華
橫紋肌樣型腦膜瘤(rhabdoid menigioma,RM)是腦膜瘤中較罕見的病理亞型,由PERRY等在1988年首次報告,為顱內惡性腫瘤且有較高的侵襲性[1]。我們收治1例兒童腦室內橫紋肌樣腦膜瘤,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10歲,因“進行性頭痛頭暈半年,走路不穩(wěn)2月”于2021年1月15日入院。??撇轶w:神志清,精神差,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2.5 mm,對光反應靈敏,眼球各方向運動正常,全身深、淺感覺正常,肌張力正常,左側肢體肌力4級,右側肢體肌力3級,跟膝脛試驗欠穩(wěn)準,輪替試驗可,Romberg 征(+),雙側 Babinski征(-)。入院頭顱CT示:側腦室內偏右側團塊狀等密度占位,大小約45 mm×42 mm,內含鈣化點,側腦室稍擴張(圖1A)。次日完善MRI檢查示:右側側腦室處團塊狀T1等信號,T2混雜信號影,大小約 46 mm×43 mm,DWI中等信號,雙側腦室擴張。MRS示腫瘤區(qū)Cho波升高、Cr波升高、Glx波升高、NAA波減低,增強掃描不均勻明顯強化,腦中線結構左移(圖1,圖2)。術前診斷:中樞神經細胞瘤或室管膜瘤可能。手術采用經右側額部造瘺,腫瘤全切除(圖2B)。術后病理診斷:顱內惡性腫瘤,橫紋肌樣型腦膜瘤(WHOⅢ級),伴有片狀壞死(圖 2C、D)。免疫組化結果:Viemtin(+++),Melan-A(-),EMA(+),Desmin(-),INI-1(-),D2—40(部分+),GFAP(局部+),P53(部分核強弱不等+),Olig2(-),S100(局灶+)。術后患者恢復良好,癥狀消失,行走正常,出院后2周行局部放療。術后2個月復查腫瘤無復發(fā),身體無不適,繼續(xù)隨訪。
圖1 術前頭顱CT、MRI平掃及波譜分析檢查 A.CT示側腦室等或稍高密度占位影,界限不清,腦室擴張;B.右側側腦室處團塊狀T1等信號;C.T2像腫瘤呈混雜信號影;D.腫瘤區(qū)波譜左到右箭頭依次為:Glx波升高、Cho波升高、Cr波升高、NAA波減低。
圖2 腫瘤術前核磁強化影、術后CT與病理 A.腫瘤整體強化明顯,內部分不均勻強化,腦中線左側稍移位,雙側腦室擴張;B.術后CT 復查腫瘤全切,硬膜下少量積液;C、D.術后病理(HE×6,IHC×19):部分組織變性,瘤細胞上皮樣、胖梭型,細胞核圓形、卵圓形,可見部分核分裂像及偏位,大部分細胞較大,呈實性、巢索狀及少部分腺泡樣、彌漫排列,間質血管豐富,局部壞死及少許淋巴細胞浸潤。
2016年WHO中樞神經細胞腫瘤將腦膜瘤分為3級15個亞型。Ⅲ級有間變型、乳頭型、橫紋肌樣型,具有高復發(fā)和高侵襲性,其中以間變型腦膜瘤常見,僅占腦膜瘤1%~3%[2],橫紋肌樣腦膜瘤是更加罕見亞型,其典型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上同時表達EMA及Vimentin,但肌標志如Desmin等為陰性;電鏡下可觀察到腦膜上皮細胞的特點;可見核分裂象及灶狀壞死;多為大細胞,胞質豐富,細胞核偏位或居中,部分圓形細胞體積偏小,瘤細胞多灶、松散排列,呈巢狀或乳頭狀[3]。
橫紋肌樣型腦膜瘤多發(fā)生于大腦凸面或大腦鐮旁,發(fā)生于腦實質內少見,出現在腦室系統(tǒng)內更罕見。國外學者JACQUELINE等和 KI等分別于 2006年[4]、2009年[5]各報道1例腦室內橫紋肌樣腦膜瘤,分別為55歲女性、50歲男性,都接受手術切除,術后5年分別出現腦室原位復發(fā)、擴散性脊髓轉移瘤。病理結果中除免疫表型上同時表達EMA及Vimentin外,第2例患者病理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表達呈陽性,與本例相似。GFAP主要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星形膠質細胞,RM出現GFAP表達屬罕見,是否與腫瘤惡性程度相關并無定論[4-5]。本例發(fā)生于兒童側腦室內,迄今仍未見報道兒童腦室內橫紋肌樣腦膜瘤的案例,此例術前診斷并未考慮橫紋肌樣腦膜瘤可能。RM可引起相應的神經壓迫癥狀,但臨床表現因發(fā)生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并無特異性。臨床診斷上易與室管膜瘤、星型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髓母細胞瘤、轉移瘤、中樞神經細胞瘤及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等混淆。影像學上橫紋肌樣腦膜瘤的CT表現無特殊性,等或稍高密度影,形態(tài)不規(guī)則;MRI表現缺乏特征性,腫瘤質地囊、實性均可見,T1可呈等或稍高信號,T2為混雜信號影,腫瘤強化可呈均質或不均質高信號。兒童髓母細胞瘤多發(fā)生于幕下第四腦室,壓迫中腦導水管,早期易引起顱高壓癥狀。轉移瘤多有前期惡性腫瘤病史。中樞神經細胞瘤多發(fā)生于腦中線附近,是生長于側腦室和第三腦室的小細胞神經元腫瘤,其主要發(fā)生部位在透明隔近室間孔處 (Monro孔),引起臨床癥狀時,腫瘤均已長得很大,其主要癥狀是頭痛和梗阻性腦積水所產生的顱內壓增高癥狀。中樞神經細胞瘤屬于神經元及混合神經元神經膠質起源的腫瘤,分級為Ⅱ級。而室管膜瘤、星型細胞瘤、脈絡叢乳頭狀瘤與RM均可出現在腦室內,腫瘤強化可呈均質或不均質高信號,結合發(fā)病年齡、臨床病史及癥狀來鑒別,但仍無法確診。腦室內RM發(fā)病罕見,影像學檢查并無特殊,故最終確診仍依靠病理學檢查[6-7]。另外波譜分析 (MRS)可提供是否為腫瘤病變,Cho/NAA、CHO/Cr比值對于良惡性膠質瘤惡性程度可提供參考,但對于此類惡性腦膜瘤的判斷亦并無明顯指向性[8]。
綜上所述,RM的診斷主要依靠病理學檢查,RM高復發(fā)率、高侵襲,而發(fā)生于腦室內則有沿腦脊液播散遠處轉移可能,治療方案并無統(tǒng)一標準,國內學者報道非腦室內的RM中位生存期為3.1年[9]。目前主要采取手術治療,盡量全切除,經手術切除后行放化療腫瘤仍易復發(fā)[10-11]。術后應密切隨訪,及時輔助治療,期待能延長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