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何家全
孤立性纖維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類少見的間質原性腫瘤,起源于CD34樹突狀間葉細胞,常見于中老年,無明顯性別差異,好發(fā)于胸膜,其次為盆腹腔、四肢等部位,顱內孤立性纖維瘤 (intracrani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ISFT)臨床罕見,且相關文獻報道的病例多為中老年,青少年ISFT鮮少報道。我院近期收治1例青少年顱內巨大孤立性纖維瘤,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15歲,因“頭暈頭痛1年”入院。檢查:神志清楚,言語清晰,對答切題,記憶力、計算力、時間、地點定向力正常,眼瞼無下垂,雙側瞳孔等大形圓,直徑約2.5 mm,對光反射靈敏,聽力正常,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頸軟,深淺感覺對稱存在,四肢肌張力、肌力正常,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穩(wěn)準,腱反射(++),腦膜刺激征陰性,病理征陰性。頭顱CT示顱內頂枕部見巨大占位,大小約6.3 cm×11.1 cm×6.0 cm,形態(tài)欠規(guī)則,可見淺分葉,邊界尚清,其內可見不規(guī)則片狀低密度影。鄰近腦組織受壓推移。增強掃描病灶呈明顯不均勻強化,其內可見片狀無強化低密度區(qū)(圖1A)。初步診斷:間葉組織腫瘤可能大,a孤立性纖維瘤,b血管外皮瘤或其他。MRI:頂枕葉團塊狀異常信號影,T1WI呈不均勻等或稍低混雜信號,以等信號為主,增強掃描后不均勻強化(圖1B、C);T2WI呈高低混雜信號,內部可見留空血管影;增強后低信號區(qū)顯著強化,邊界較清,大小約6.1 cm×6.4 cm×11.0 cm(圖1D)。頭顱CTA+CTV示頂枕部病灶間質內可見裂隙狀血管影,顱內動脈走行自然,管腔未見明顯狹窄、擴張。上矢狀竇頂枕部受壓閉塞,直竇受壓移位(圖1E)。術中見右側顳枕部受腫瘤壓迫骨質變得十分菲薄,枕外隆突附近骨質多個血管孔與顱內外交通,硬腦膜張力較高,矢狀竇兩側有薄層枕葉腦組織覆蓋腫瘤,沿中線向兩側分開腦組織,見腫瘤巨大,色紫紅,表面布滿暗褐色血管,腫瘤有完整包膜,質地中等,血供極其豐富。在逐步切除腫瘤過程中,出血兇猛,使用雙極電凝止血時,患者心率驟升,血壓驟降,生命體征波動大,停止雙極電凝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如此反復發(fā)作,與麻醉醫(yī)師、患方充分溝通后中止手術,僅行腫瘤部分切除以做病理檢查明確病變性質。術后病理:梭形細胞腫瘤,細胞有輕度異型,核分裂少見(每 10個高倍視野<5個),間質血管豐富(圖 1F)。免疫組化:Vimentin(+)、CD34(-)、CD31(+)、STAT-6(+)、EMA(-)、S-100(-)、GFAP(-)、BCL-2(+)、PR(-)、Ki-67(陽性細胞,10%)。結合免疫表型結果及形態(tài)學表現(xiàn),符合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術后拔管脫機順利,術后第3天下床活動,查體無特殊異常,術后第5天出院。術后第10天電話隨訪無特殊不適,擬去省級醫(yī)院行二次手術。
圖1 影像資料 A.頭顱CT示顱內頂枕部見一團塊狀稍高密度影,形態(tài)欠規(guī)則,邊界尚清,內可見不規(guī)則片狀低密度影。B.MRI平掃示頂枕葉團塊狀異常信號影 (☆),T1WI矢狀面以等信號為主。C.MRI增強掃描后病灶不均勻強化,實質部分顯著強化,內可見囊變壞死區(qū)不強化,邊界較清。D.T2WI橫斷面病灶以等信號(白色箭頭)為主,內混雜高信號影(*),呈典型“陰陽征”表現(xiàn)。E.CT血管成像:腫塊血供十分豐富,其內見多發(fā)迂曲擴張血管影,上矢狀竇頂枕部受壓閉塞,直竇受壓移位。F.組織病理(免疫組化,×100):間質血管豐富(紅色箭頭),Bcl-2(+)。
ISFT最早在巴西由CARNEIRO于1996年報道[1],臨床表現(xiàn)主要與腫瘤的占位效應和顱內壓增高相關,非特異性頭痛為常見癥狀,本例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
ISFT的影像學表現(xiàn)呈多樣化,與腫瘤細胞分布、出血、壞死、液化、黏液變性等病理特點相關,CT平掃大多呈不均勻低密度,增強掃描與腫瘤的血管、纖維含量、細胞分布疏密程度相關,若腫瘤內出現(xiàn)明顯壞死、黏液變性,可表現(xiàn)為典型的“地圖樣”強化。MRI檢查時ISFT在T1WI上大多呈低信號,T2WI信號與腫瘤病理特點相關,致密的膠原纖維表現(xiàn)出低信號,瘤細胞密集區(qū)可表現(xiàn)為略高信號,腫瘤的黏液變性、壞死及血管間質區(qū)則表現(xiàn)為高信號,典型的特征以低信號為主,內見稍高、低混雜信號影,形成“陰陽征”,本病例中T2WI序列上病灶大部分呈低信號,內混雜高信號影,為典型“陰陽征”表現(xiàn)。CT及磁共振可以評估腫瘤大小、質地、周圍毗鄰關系、血供情況等,而確診則需要依據病理學,免疫組化對SFT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ISFT的臨床及影像學表現(xiàn)常不能明確診斷,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組化進一步證實。2007年,被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歸于腦膜腫瘤中的間葉腫瘤[2],2016年WHO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新版分類突破了既往傳統(tǒng),將孤立性纖維瘤與血管外皮細胞瘤調整為一類腫瘤,并設立三個級別:I級,含多量的膠原成分、相對較低的細胞密度和梭形細胞,類似于之前所定義的孤立性纖維瘤;Ⅱ級,含更多的梭形細胞、較少膠原伴肥大的細胞和“鹿角”樣血管結構,類似于之前所定義的血管外皮細胞瘤;Ⅲ級,核分裂象顯著,表現(xiàn)每10個高倍視野具有≥5個有絲分裂的腫瘤細胞,與間變性血管外皮細胞瘤相對應[3]。ISFT病理學特點 :腫瘤細胞分布有明顯的稀疏區(qū)和細胞密集區(qū),瘤細胞大小不一,多為梭形,核卵圓形,染色質不均勻,核異型性較明顯,少見核分裂象,成片密集的瘤細胞圍繞著“鹿角”樣擴張的血管,免疫組化常表現(xiàn)為 CD34(+)、STAT6(+)、Bcl-2(+)、CD99(+)、Vimentin(+)、S100(-)、EMA(-)、PR(-)、SSTR2A(-)[4]。通常認為,當Ki-67>5%或腫瘤內出現(xiàn)富細胞區(qū)、細胞多形性、出血壞死、明顯的核異質性及顯著的有絲分裂時,即可考慮診斷為惡性ISFT。值得注意的是,惡性ISFT趨向于低表達或不表達CD34,而高表達P53、S100和Ki-67[5],本例患者 CD34(-),Ki-67 約 10%,腫瘤與上矢狀竇、直竇分界不清,基本符合惡性ISFT診斷。
ISFT主要需與腦膜瘤相鑒別。腦膜瘤影像學表現(xiàn)平掃不規(guī)則形長 T1稍長 T2信號,寬基底與腦膜相連,增強掃描腫瘤明顯強化,臨近腦膜出現(xiàn)硬腦膜尾征。腦膜瘤病理:瘤細胞分布也可有稀疏區(qū)和細胞密集區(qū),細胞大小相對均勻,染色質相對均勻,缺乏明顯的異型性,無核分裂象,瘤細胞之間含豐富的小血管,免疫組化CD34呈陰性或灶狀陽性,Bcl、STAT6 和 CD99 表達為陰性,SSTR2A、EMA、PR、S100和P53常表現(xiàn)陽性[6]。
ISFT多系良性病變,手術全切除是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放化療主要用于惡性或復發(fā)等不能完整切除的腫瘤病變,但其療效目前尚不明確。術前需充分評估腫瘤的部位、大小和邊界情況,在保障神經、血管及腦功能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全切除;若浸潤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tǒng)組織,可實施次全切除,但應長期隨訪。
綜上所述,ISFT發(fā)病率極低,青少年巨大ISFT臨床更是罕見,臨床發(fā)病多為非特異性頭痛,臨床醫(yī)生可能因缺乏對它的認識而極易誤診,“地圖樣”強化、“陰陽征”等影像學表現(xiàn)對該病有診斷價值,但確診需依靠病理學,治療上以手術為主,但因腫瘤血供十分豐富等特點,手術效果及預后可能不佳,關于IFST的診治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