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祿德
摘? 要:歷史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將地方史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使其更加了解家鄉(xiāng)歷史文化?;诖耍诮虒W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地方史資源融入其中,結合歷史材料、歷史遺跡,采用問題教學、組織教學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歷史;地方史資源;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固執(zhí)、僵化地給學生灌輸歷史知識,課程呈現方式單一,而且是照搬教材內容,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趣味性,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牢記歷史知識點,這就偏離了歷史教學的初衷。對此,教師可以將本地歷史材料與課堂教學內容融合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結合史證培養(yǎng)學生用“證據”說話的意識,在提高學生歷史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結合課堂內容,引入當地歷史材料
從課堂教學來說,歷史材料是起到輔助理解和拓展學生歷史視野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歷史材料與課堂教學的相關性,注重以本地的歷史材料來解讀或者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充分的了解歷史,讓學生能切身感受到歷史的痕跡。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必修)》“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節(jié)課內容里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和后期呈現出來的漢武盛世景象,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歷史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與解讀。上課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述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并以相應的材料為學生進行輔助講解。對于漢武帝在大宛之地追求良種戰(zhàn)馬和后期追求天馬的事跡,為學生導入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的“天馬”文物來分析和引證,并就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后,追求個人愛好而傾舉國之力遠征大宛的事跡,讓學生了解中央集權制度的意義等。同時,對于唐代的政治制度演變,教師可從著裝穿戴、出行打仗等方面來引入唐朝和胡人的文化交流事跡等,在讓學生了解更多歷史知識的同時,充分解讀當地的歷史材料。教師結合當地的歷史材料給學生輔助講解,能在一定程度上將教材上的歷史知識與地方史資源結合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依據歷史遺跡,培養(yǎng)學生史證意識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點內容。對此,教師可以依據歷史遺跡,采用歷史“證據”來分析歷史,培養(yǎng)學生運用證據說歷史的意識,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精神。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3(必修)》(以下統稱“必修3”)“輝煌燦爛的文學”這節(jié)課內容主要講述的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些文化名典,包含了眾多家喻戶曉的名作,如《蘭亭序》《赤壁賦》等。上課時,教師可以先就教材中提到的歷史文化素材為學生進行全面的講述,結合多媒體設備來引領學生賞析,使其充分了解我國傳統的文化隗寶。在對其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可以就當地的吟唱文娛活動《河西寶卷》向學生呈現出來,并就其中的表現形式以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展示,并呈現多樣化的素材內容。為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培養(yǎng)其史證意識,教師也可以將古代燦爛的唐代敦煌變文、俗講,宋代說經與《河西寶卷》進行對比講述,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發(fā)現地方史資源與歷史教材內容的相關性,在提升學生歷史認知的基礎上,使其能體會歷史中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刻的史證意識。教師結合歷史文化遺跡來解讀教材內容,不僅能促使學生意識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還能培養(yǎng)其應用史證講述歷史的意識。
三、采用問題教學,引導學生推理論證
鑒于古代科學技術的匱乏,大部分的歷史內容需要現代學者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推究考證。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教學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在課堂上既給學生呈現較多的歷史素材,又要通過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其推理論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選修1)》“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一課時,上課前,教師先搜集一些相關的歷史素材,依據課堂教學內容,從王安石變法的效果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等方面來設計教學方案。上課時,教師可以先就當時宋朝的地理位置、與鄰國之間的關系、經濟基礎和社會發(fā)展等方面進行討論,同時要注意給學生提供一些歷史素材,如可以給學生播放當時的版圖分布,結合當地西夏碑上刻的字顯示當時的社會文化、經濟發(fā)展等。學生具體了解歷史課堂內容后,教師可以從王安石的變法形式和對宋朝起的社會作用來提問學生,如王安石的變法對宋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什么明顯的作用;其與西夏國對比,文化經濟在哪一方面得到顯著增強等,結合問題和歷史素材引導學生有方向的學習和探究,必要時教師也可以予以指導,讓學生充分結合歷史素材進行科學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采用問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推理論證,能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組織教學活動,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強調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其能主動地進行認知學習和體驗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給學生組織教學活動,引領學生進行實際體驗和學習,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以促使學生能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的素養(yǎng)內化。
例如,在教學必修3“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參加教學活動?;顒忧?,教師從課堂歷史知識和活動內容出發(fā),為學生進行大致的知識鋪墊,并就活動內容來給學生講述如何賞析,其牽扯到哪一時期的歷史內容等,在增進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促使其獲得體驗感?;顒又?,教師也要注意歷史資源運用的合理化和多樣化,如可以要求學生在參加教學活動中不僅要觀看文化遺跡,還要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元文化,在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的同時,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化,進而全面提升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引導學生參加相應的教學活動,并利用地方史資源獨特的優(yōu)勢來促進學生理解,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地方史資源,不僅能將家國情懷與歷史內容真正融合起來,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從自身教學出發(fā),從“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yǎng)”轉變,注重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內容中的情感態(tài)度、鄉(xiāng)土文化,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本質和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歷史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教學藝術。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地方歷史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以武威市為例(GS[2020]GHB3645)。
參考文獻:
[1]孫欣媛. 運用地方史資源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探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翟群娣. 基于海門鄉(xiāng)土文化,培養(yǎng)農村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J]. 文理導航(上旬),2019(6).
[3]李炎. 根植鄉(xiāng)土資源,培養(yǎng)家國情懷:淺談甘南鄉(xiāng)土史在培養(yǎng)高中生家國情懷中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9(1).
[4]楊曉斌. 地方史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5]還仁中. 基于地方史資源培養(yǎng)高中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7.
[6]張金月. 開發(fā)鄉(xiāng)土歷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學科素養(yǎng)[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