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下午,我在外開會,接到搭班高老師的短信:“今天小娃把萌孩的鼻子打了,唉!”看了信息之后,我也是一聲嘆息——這些個娃呀,實在讓人操心。
等我回到學校,得知兩個小娃在一起玩,萌孩不小心碰了小娃一下,小娃便揮拳打了萌孩一下,致其鼻子出血。因為流血了,老師就通知了雙方家長,目的自然是希望家長之間能夠有個溝通交流,希望不僅能恰當地把孩子之間的小摩擦處理好,并且能順勢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地與人相處,如何妥善地解決問題。
萌孩的媽媽接到信息后立刻請假到校,小娃承認打人并表示歉意,萌孩媽引導其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小娃的家長因為開會沒有及時趕過來,下班后與萌孩媽約見,對發(fā)生此事表示歉意,并表示回去會繼續(xù)教育引導孩子。
事情至此基本算是圓滿解決了,高老師和我又匆匆開始了家訪。從早上七點半進校開始,早自習、升旗、上課、批作業(yè)、處理事件、開家長會、家訪……,一刻都沒歇過。但即使是在如此繁忙的日程中,我們也沒有忘記及時調看學校的監(jiān)控錄像,確認事實真相;在家訪過程中,也在尋找目擊者進一步還原當時的情況。
就這樣,一直忙到晚七點半左右才算結束。在近十二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里,我們幾乎是人不歇腳、馬不停蹄,口干舌燥到一個字也不想講的程度,筋疲力盡到啥事也不想干的地步……
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在人困馬乏的晚上,十點多,高老師突然發(fā)來信息,轉告小娃母親提出的新說法:“老師您好。很抱歉這么晚打擾您。我和孩子談了很久,他跟我說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體育課上,是其他孩子從后面抱住了小娃,小娃身子一歪,腳尖踢到了萌孩的鼻子。并不是用拳頭打的,也不是你打我、我打你,也不是小娃故意傷人,完全是個意外。請老師明天調查清楚事實,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小朋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謝謝老師?!?/p>
這條信息把原先的拳頭正面打臉變成了身體無法控制下的意外行為,等于把下午事件的性質完全顛覆。這反轉實在出人意料,讓本已疲憊不堪的我們頭疼不已。
怎么突然會變成這樣呢?雖然我心中有一些猜測,但看到時間已經這么晚了,也不便再做處理,便勸慰高老師明天再說。
怎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十一點多,高老師又發(fā)來萌孩媽的信息。原來,小娃母親又把同樣的意思發(fā)給了萌孩媽。這下可好,半夜三更的,原本就心疼孩子的萌孩媽,憋了一肚子的火終于也被勾起來了,強烈要求“希望老師也給我一個答復”。
高老師把監(jiān)控視頻反復看了十幾遍,完全沒有發(fā)現第二種可能,對這突如其來的說法完全不能理解。她又累又氣,大半夜的竟然無法入眠。
而我在勸說高老師休息之后,心里也在琢磨,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二
第二天,小娃母親一大早就來到了學校,希望能夠立刻了解昨天的事實真相,還自己孩子一個清白。隨后,不管目擊同學如何做證,小娃一口咬定第二個版本——自己是在身體不受控的情況下無意間踢到萌孩的。
母親一時間也難辨真?zhèn)危炔幌朐┩髯约旱暮⒆?,也不希望孩子說假話,糾結中更顯執(zhí)著,非要把事情問個明明白白。
我終止了小娃母親的求證行為,要求她先停止一切“追問”,給孩子緩解的空間和時間。因為我已經從小娃發(fā)愣的眼神、機械的話語和僵硬的身軀中看到了他心中深深的恐懼,我必須請他母親立刻離開。
小娃母親將信將疑地走了。我知道孩子現在仍然處于驚恐之中,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再度驚慌失措,便什么也沒有說,只讓他正常地做操、上課、作業(yè)、活動;而我則在不動聲色中,耐心地等待著打開他心門的機會……
恰巧在課間,小娃來我辦公室訂正作業(yè)。我一邊批改,一邊裝作若無其事地隨口問:“今天早上媽媽來,你害怕嗎?”
“不害怕,因為我是無意踢到的?!彼荒樰p松地回答。
我停下筆,轉過臉看著他,一邊觀察著他的表情一邊詢問道:“哦,你是無意踢到的,所以不害怕。那,如果你是用拳頭打的話,你,會害怕嗎?”
小娃的眼皮垂了下去,低下頭,有些黯然地舔弄著嘴唇說:“那我就會害怕……”
我看出了他的緊張,便把他摟在懷里,輕輕問:“怕什么?”
“怕爸爸罵我……”說到這里,他似乎突然反應過來,立刻從我懷里掙脫出來,大聲說,“可是我昨天沒有用拳頭打,我是不小心用腳踢的……”說完,便跑開了。
我沒有追,因為我不想驚著孩子。
第三節(jié)是我的數學課,恰又看見小娃向同桌舉起了小拳頭。課后,在提醒他不可以用拳頭對同學后,我一邊握著他的小拳頭,一邊問:“今天你是揮起了這只小拳頭對同桌的,昨天你是用哪只拳頭揮萌娃的呀?”
孩子很自然很放松地舉起右手告訴我:“昨天我是用這個拳頭揮的?!彼贿呎f著一邊演示著揮拳的動作。我剛準備接下去,他突然又警覺起來:“昨天我沒有用拳頭,我是不小心用腳踢到的……”
他再次掙脫了我的懷抱。
說真話,那一刻,我好心疼,心疼這么小的孩子隨時處于一種防范的狀態(tài)。他小小的腦子里,必須強行裝進一個虛擬的情節(jié),他隨時要在真實和虛擬間切換,他的內心世界該有多么糾結,大腦神經該有多么緊張??!這才是個一年級的孩子啊……
我依然沒有追。
但我的內心也在斗爭,如果今天強行解決此事,用視頻、用人證逼迫小娃承認,會不會像早上一樣,讓他完全不理會外界信息,封閉自我呢?但如果今天不解決此事,他回到家中,誰知道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讓小娃徹底放松、完全解除戒備呢?我在辦公室里一遍遍地看著視頻,心中有了一個念頭。于是,我把視頻畫面定格在小娃動手的前一秒,然后把他單獨帶到了辦公室。
我還是用手摟著小娃,貼著他的耳朵輕輕說:“寶貝,郭老師知道你是個誠實勇敢的孩子。其實你今天已經告訴過我是用右拳打的,你后來之所以說是用腳踢的,只是因為你害怕爸爸媽媽會因此打你、罵你,對嗎?”
他扭動身軀,嘴里說著:“我沒有……”扭動中,他突然看見了電腦屏幕上昨天的現場畫面,愣住了,嘴里也沒有了聲音。
我把他轉過來:“其實,郭老師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的,你也不想讓他鼻子流血的?!蔽矣檬种钢砗蟮碾娔X屏幕說:“其實,這個監(jiān)控還有周圍同學都告訴了我是怎么回事;但是現在,我不想看監(jiān)控,我就是想聽你告訴我真實的情況,你愿意嗎?”
靜靜的漫長的等待……終于,小娃把他的身子軟軟地靠在我的身上。他伏在我的耳邊,喃喃地說出了“是我用拳頭打的”這幾個字……
那為什么會有第二種情節(jié)呢?原來昨晚回家后爸爸媽媽都很生氣,為了認真教育孩子,便一再追問他打人的細節(jié)。他看到父母生氣的樣子,不敢實說,便用“想不起來”來搪塞。可是,父親的一句“你如果想不起來,今晚就別想睡覺!”,讓他在極度恐懼中,終于“想”起了這合情合理的第二種情況。父母也不愿意讓自己孩子受到委屈,便連夜向老師、家長解釋……
至此,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我很想問:“孩子,你為什么會虛擬出這樣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的呢?”但是我沒問,因為我很理解眼前這可憐的孩子。我想,我完全明白他這樣做的真正原因。
三
其實,孩子間發(fā)生一些小摩擦、小糾紛本是一件極其正常的小事情,這也是孩子社會化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對此,我們成年人不要過度緊張,更不能粗暴待之,遇到問題及時點撥引導,健康的生命自然會蓬勃生長。
可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原先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又會生發(fā)出許多新的問題來,那樣,也很可能就會在孩子的人生路上布下荊棘……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可以做到使一個人習慣于生活在恐懼和威懾之下,但是養(yǎng)成這種卑劣的習慣后,會使人在道德上敗壞,變得卑鄙、偽善和阿諛奉承。出于恐懼、害怕而俯首聽命,這會使人變成一個殘酷的、沒有心肝的人。”
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下長大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人格障礙的例子已經是數不勝數。我堅信,用野蠻的種子永遠種不出文明的鮮花,人的關懷能力只能來源于被關懷的體驗。
衷心希望這種讓孩子因恐懼而不能說出真話的故事徹底消除……
(郭文紅,南京市芳草園小學,210036)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