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斗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主體能動性的生動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新時代,我國面臨著風險挑戰(zhàn)與歷史機遇并存的雙重局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更加自覺地發(fā)揚斗爭精神。如何準確理解和正確運用斗爭精神,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為此,需要從斗爭精神的歷史生成、哲學意蘊、踐行路徑三個方面進行梳理與探索。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
斗爭,尤其是無產階級爭取民族獨立、自身解放的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命題,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質。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為實現(xiàn)無產階級自由和解放而斗爭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斗爭中實現(xiàn)的。進入新時代,中國進入各種風險挑戰(zhàn)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發(fā)揚斗爭精神,黨必須帶領廣大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時代的偉大斗爭是對馬克思主義斗爭精神和斗爭實踐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秉持馬克思主義的斗爭理念,總結中國人民斗爭實踐的經驗,賦予了斗爭精神以新的內涵和價值旨歸。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是歷史、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從歷史發(fā)展的視角追溯斗爭精神的生成脈絡,能夠洞悉發(fā)揚斗爭精神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必然選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視角把握斗爭精神的內涵,能夠明晰其深層次的方法論邏輯。從實踐視角探析發(fā)揚斗爭精神的路徑,能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磅礴的力量。
一、斗爭精神的歷史生成
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既有歷史之由,又是現(xiàn)實之需。從共產主義運動、中華民族復興以及新時代新方位三個維度審視,斗爭精神有其存在和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斗爭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將斗爭精神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
(一)共產主義運動維度
馬克思主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是為了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學說。在無產階級與宗教神學的思想斗爭、與資產階級的現(xiàn)實斗爭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以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現(xiàn)實路徑。當馬克思與德國宗教神學作斗爭時,他發(fā)現(xiàn)“批判的武器不能夠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從思想斗爭走向現(xiàn)實斗爭,只有真正地推翻無產階級受壓迫的現(xiàn)實,人類的解放才能真正實現(xiàn)。而當馬克思進一步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時,他發(fā)現(xiàn)無產階級受到壓迫的根源在于資產階級的剝削,由此揭示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根本對立的緣由。為此,馬克思提出解放全人類、構建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偉大設想,實現(xiàn)這一偉大設想必然要通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階級斗爭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將階級斗爭看作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并指出“至今的全部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中發(fā)展的”。階級斗爭作為共產主義運動的手段,服務于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其宗旨是為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而斗爭。
長期以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從未停止,兩大階級的對立決定了無產階級始終要發(fā)揚斗爭精神,為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終極目標而奮斗。習近平同志指出:“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資本主義社會形態(tài)仍然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當前中國面臨著“兩種制度并存、兩個時代交織”的復雜形勢,當今人類依然處于資本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并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對抗和較量將長期存在。當前,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國家干預等手段調節(ji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推動資本主義不斷向前發(fā)展。資本主義仍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能夠從根本上消除其自身矛盾,而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也并沒有改變。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決定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目標必然需要將最廣大的人民從剝削和壓迫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xiàn)人的本質的復歸。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資本主義正在以更為隱蔽的方式來西化和分化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任務。無產階級必須提高警惕,始終以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為指引,秉持斗爭精神,與一切剝削和壓迫作斗爭,為構建自由人聯(lián)合體、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斗爭。
(二)中華民族復興維度
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立新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伴隨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都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并將這種斗爭精神熔鑄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1921年,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在十月革命勝利的曙光照耀之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由此誕生。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開展了一場為了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在這一時期,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了救國救民而義無反顧地投身于中國革命事業(yè)中,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保家衛(wèi)國而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之中。在28年的浴血奮戰(zhàn)中,中華民族將革命斗爭精神詮釋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犧牲精神等。正是革命斗爭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成功推翻三座大山,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立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以三大改造的完成為標志,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迎來新的偉大斗爭。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這一時期要開展的偉大斗爭與革命時期的斗爭相比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在這個階段,黨和國家面臨著經濟工作的撥亂反正以及制定新的方針路線等重大問題,這一時期的斗爭精神直指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作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紛紛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形成了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充分練就了無私奉獻和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質。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新征程。面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重大任務,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用十八份生死狀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詮釋了敢于創(chuàng)造、敢于擔當、敢于奮斗的小崗精神。同時,經濟特區(qū)的人民亦形成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qū)精神,為全國改革開放提供了示范和樣本??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革命史、建設史、改革史,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始終秉承著偉大斗爭精神,并把這種精神傳承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同志指出,黨和人民要繼續(xù)發(fā)揚斗爭精神,以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意志和勇氣直面風險挑戰(zhàn),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勝利。
(三)新時代新方位維度
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這一重要論斷指明了中國當前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當前,中國迎來了重要的戰(zhàn)略機遇期,同時又面臨著難以估量的挑戰(zhàn),黨帶領人民前進的道路上必然要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開展偉大斗爭、發(fā)揚斗爭精神既是由我國主要矛盾發(fā)生轉變、黨和國家面臨新的風險和考驗所決定,又是根據(jù)新時代面臨新的歷史使命而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深刻轉變。有矛盾就會有斗爭,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進程就是在矛盾運動過程中持續(xù)推進和發(fā)展的。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黨和國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即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民族復興大業(y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和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革,但是也仍然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難題。隨著改革的深度和廣度的持續(xù)擴大,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改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同時,改革必然觸動原有的利益格局,改革的矛盾和阻力也越來越大。其次,近年來反腐敗斗爭取得有效進展,但腐敗現(xiàn)象依然多發(fā)、腐敗形式依然嚴峻,中國面臨著如何實現(xiàn)官員由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的轉變。再次,中國的發(fā)展仍然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依然嚴峻,全面從嚴治黨任務艱巨。解決這一系列的難題,都需要黨和人民發(fā)揚斗爭精神,在偉大斗爭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中國進入新時代后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
在2019年秋季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領導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xiàn)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須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提倡要發(fā)揚的斗爭精神是指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xiàn)國家現(xiàn)代化的斗爭精神,因此在面對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黨和人民都要充分發(fā)揮主體能動性,敢于攻堅克難。習近平同志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樹立堅定的斗爭意識,提高斗爭的本領,永葆斗爭精神,與一切危害黨和國家安全、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行為做斗爭,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斷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二、斗爭精神的哲學意蘊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發(fā)揚的斗爭精神并不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概念,而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生動展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智慧。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斗爭實踐中總結和把握斗爭的規(guī)律,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斗爭哲學的基礎上以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邏輯、知行合一的實踐邏輯和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斗爭精神的涵義。
(一)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邏輯
矛盾是斗爭存在的客觀根據(j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中,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在矛盾運動之中變化和發(fā)展的,世界發(fā)展的過程自始至終都是矛盾運動的過程?!吧鐣窃诿苓\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矛盾的普遍性決定了斗爭的必要性。然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在社會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矛盾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正確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夠更好地解決矛盾,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新的變化。習近平同志提倡發(fā)揚斗爭精神,提出要審時度勢,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正確認識矛盾,敢于直面矛盾,“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因時因勢地調整斗爭的方向、策略。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斗爭精神不是一味地斗爭,不是二元對立、你死我活的斗爭,而是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辯證思維的斗爭。矛盾的同一性意味著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中國共產黨在正確把握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基礎上,堅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堅持底線思維,把握事物由“劣”到“優(yōu)”轉化的條件,凡事做好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有效化解當前黨和國家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建立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了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tǒng)一,是一種能動的、傳統(tǒng)的價值表達。回顧中國共產黨的斗爭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抗日戰(zhàn)爭、從社會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從抵御外敵入侵、反抗民族壓迫的斗爭到中國共產黨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開展的革命斗爭呈現(xiàn)出由“向他性”轉向“自我性”的特征。在中國共產黨的斗爭歷程中,黨對斗爭的認識逐步深化,不再將他者作為絕對對立的對象進行直觀否定,而是在斗爭實踐中不斷加深對主體自身的認識。斗爭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內化為一種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方式,中國共產黨人也不斷地在實踐中通過斗爭變革現(xiàn)存的不合理狀態(tài),從而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從辯證法的本質來說,“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就是一種凸顯主體批判的哲學思維方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著辯證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將勇于自我革命和全面從嚴治黨作為黨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在開展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在肯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偉大成就的同時,又勇于直面自身的問題和不足,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糾正、自我揚棄,在偉大斗爭中實現(xiàn)改變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價值訴求,不斷實現(xiàn)黨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和自我發(fā)展。
(二)知行合一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同志指出,“斗爭精神、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領導干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斗爭實踐中不斷培養(yǎng)和形成,又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不同于以往解釋世界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改變世界的哲學,致力于從實踐出發(fā)去解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問題。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一方面,人類在生產實踐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另一方面,人類的認識不斷深化和提高,從而形成科學的理論。理論服務于實踐、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fā)展。理論源于實踐,斗爭精神也根植于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著實干精神。從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到鄧小平同志“少講空話,多干實事”,再到習近平同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都充分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中才能將社會主義變成現(xiàn)實。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開展的偉大斗爭與以往的斗爭相比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新時代賦予了偉大斗爭以新的內涵和底蘊,習近平同志對階級斗爭理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對斗爭精神做出了新的闡釋。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偉大斗爭的實踐同樣需要斗爭理論的支撐,馬克思主義就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開展偉大斗爭的行動指南?!罢紊系膱远?、黨性上的堅定都離不開理論上的堅定”,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把思想建設擺在首位,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的精神實質,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精神。進入新時代,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的斗爭學說,并基于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背景對斗爭精神做出新的闡釋,具體包括明確斗爭的方向、立場、原則,把握斗爭的規(guī)律,講求斗爭的方法和策略等內容,為新時代偉大斗爭提供了基本的遵循。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既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夯實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思想根基,又要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發(fā)揚斗爭精神、開展偉大斗爭的重要論述和基本觀點,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指導偉大的實踐,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三)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
人民的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的立場,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高度重視和肯定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發(fā)揮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認為,“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與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具有一致性。人民群眾始終是共產主義事業(yè)的主體,馬克思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人民群眾既是無產階級開展斗爭實踐的主體,也是持續(xù)斗爭的力量源泉,還是開展一切斗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堅守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發(fā)展成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鄧小平同志也將是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評判黨的工作好壞的標準。歷代領導人都對人民至上的群眾立場做出了回應,“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任何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斗爭都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與破壞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阻礙和困難作斗爭;改革發(fā)展時期,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斗爭。對于“社會主義依靠誰”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回答,“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事業(yè)是靠人民支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路走來,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最堅強的后盾和根基。“為了誰”和“依靠誰”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相信群眾自己能夠解放自己、自己可以發(fā)展自己。中國共產黨在“為了誰”和“依靠誰”的有機互動中實現(xiàn)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提出,“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新時代的偉大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堅持人民至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開展偉大斗爭始終以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發(fā)動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充分體現(xiàn)人民至上的價值邏輯。
三、斗爭精神的踐行路徑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繼續(xù)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當前,中國共產黨要應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化解重大風險挑戰(zhàn),始終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樹立頑強的斗爭意志、練就高超的斗爭本領,堅定不移地朝著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方向前進,不斷奪取新時代偉大斗爭的勝利。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理論指導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理論的指導就沒有行動的自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斗爭精神的踐行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新時代發(fā)揚斗爭精神,一方面要在理論上清醒。黨員干部要自覺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明確新時代偉大斗爭新的歷史特點,明確斗爭的方向和目標。將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順利化解重大風險和挑戰(zhàn),化危險為機遇,把握主動權,不斷奪取最終的勝利。另一方面,要在政治上堅定。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fā)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思想建設工作,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當前,中國共產黨仍然面臨著四大危險、四大考驗,影響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消極因素依然存在。加強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要求黨員干部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認真學習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義,在實踐中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一切破壞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思想和行為做斗爭。強化理論學習和提高黨性修養(yǎng),可切實解決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識淡化、思想腐敗等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要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推進新時代偉大的社會革命,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把科學的理論轉化為推進偉大斗爭的強大力量。
(二)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作為踐行斗爭精神的方向指引
時代問題是反映時代境遇的晴雨表,是國家制定方針政策的指南針。習近平同志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刻把握重大問題與時代的關系,科學地闡明了新時代的性質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為國家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就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然而,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開展偉大斗爭,偉大斗爭是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現(xiàn)實基礎。近代以來,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黨和人民開展了長達100年的偉大奮斗,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興國、富國、強國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是,進入新時代后,中國面臨的各種風險考驗依然險峻復雜,黨和人民必須意識到實現(xiàn)偉大夢想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做好充分斗爭的準備。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意識形態(tài)斗爭、黨內思想斗爭等依然嚴峻,削弱黨的領導、危害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言論依然存在,損害人民利益、貪污腐敗行為依然存在,阻礙全面深化改革的桎梏依然存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一系列領域的困難和挑戰(zhàn)長期存在。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然會遇到一系列可以預見或不可預見的風險和挑戰(zhàn),因此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樹立斗爭意識,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共識,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轉化為推進偉大斗爭的物質力量,始終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引領著黨和國家譜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篇章。
(三)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踐行斗爭精神的價值追求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新時代開展偉大斗爭就是為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斗爭,是為了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斗爭。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毛澤東同志就高度重視和關心群眾生活,并強調要“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wèi)生問題”。如今,中國主要任務已經從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化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隨著中國物質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人民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提出更多樣化的需求,包括追求個人的享受和發(fā)展的需求、對美好生存環(huán)境的向往等,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問題在各個領域仍然十分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切實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出發(fā),以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雙重需要為目標,著力解決好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帶領全體人民朝著實現(xiàn)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遠大目標前進。同時,中國共產黨充分重視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社會主義事業(yè)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參與感、幸福感、獲得感。從宏觀上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都是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從微觀上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奮斗,每個人在奮斗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力量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進而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要發(fā)揚的斗爭精神,既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斗爭精神,又是人民為了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斷奮斗和進取的精神。正是這樣的斗爭精神在創(chuàng)造著中國的輝煌歷史,推動著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四)以高超的斗爭本領作為踐行斗爭精神的重要法寶
習近平同志指出,領導干部要“培養(yǎng)和保持頑強的斗爭精神、堅韌的斗爭意志、高超的斗爭本領”,新時代發(fā)揚斗爭精神不僅要敢于斗爭,更要善于斗爭。新時代的偉大斗爭不是一種盲目的斗爭,是有策略有方法的,要懂得掌握斗爭的藝術。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斗爭實踐,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黨和國家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把握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矛盾和斗爭,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抓手,著力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并兼顧生態(tài)文明、國際外交、軍事等各方面工作。同時,充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根據(jù)不同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持靈活的策略。正確處理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在涉及國家利益問題上堅持原則,寸步不讓;在面對人民內部矛盾時,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采用民主的方法來解決。當前,黨和國家面臨的斗爭是多方面的,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xiàn)偉大夢想都需要發(fā)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領導干部必須積極投身于各種偉大斗爭中,敢于亮劍、敢于迎難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堅決斗爭,在各種斗爭實踐中鍛煉斗爭本領,提高斗爭能力,以敢于擔當、善于擔當?shù)乃枷胱杂X和行動自覺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斗爭品格,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7][8][9][10][11][13][17][24][25][26][27][2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537,8,225,227,227,227,518,542,74,11,1,228.
[2][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1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4.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5]金民卿.“兩個時代”疊加交織的特殊歷史情境與新的偉大斗爭[J].紅旗文稿,2019(05):4-8.
[6]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2.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14]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423.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16][2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4,326.
[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
[2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22]胡錦濤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6.
[28]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責任編輯? 苗存龍
*作者簡介:吳莉,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專業(yè)2019級碩士研究生?;痦椖浚罕疚南等A南師范大學2020-2021年度挑戰(zhàn)杯金種子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MYKA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