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浩
文獻中的巴嶺關
在巴中市南江縣光霧山鎮(zhèn)大壩森林公園與漢中市南鄭區(qū)原小壩鄉(xiāng)(今并入小南海鎮(zhèn))界連的崇山峻嶺(即大巴山、小巴山)之間,有個叫“卡門”的地方,即是巴峪關遺址所在地。
“卡門”準確名稱應為“卡倫”,因讀音略同,被當?shù)厝擞灋椤翱ㄩT”??▊悾置翱悺薄翱贰薄翱垺?,各地叫法不一,是“臺”或“站”的滿語音譯,為清代特有,指用于防御、管理的軍事哨所。
《清史稿卷三百四十九·列傳一百三十六》記載,清嘉慶八年(1803),名將穆克登布率清軍從巴峪關深入,追剿白蓮教殘余,“擒宋應伏,又擒姚馨佐等于南江。應伏最悍,馨佐乃之富子,皆賊之著名者。應伏黨尚存馮天保、余佐斌、熊老八,并百戰(zhàn)猾賊。熊老八年二十余,死黨百余,皆壯悍矯捷,所用矛長數(shù)丈,出沒老林,傷將士甚眾。至是,誘官軍入林,設伏狙伺。穆克登布卞急輕敵,勁卒又為他將分調,倉猝中矛,歿于陣”。嘉慶四年(1799)春,清軍克麻壩寨(今通江縣唱歌鄉(xiāng)境內),穆克登布是干將之一,想不到日后陣亡于巴峪關附近老林。
巴峪關,海拔2100余米,現(xiàn)存關隘重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重建時更名“官倉坪”(亦有人寫成“關倉坪”)。關門高4.2米、闊4米,門額刻有“官倉坪”3字,為米倉道從北至南首關(第二關為巴峪關之南40里、位于今大壩牟陽故城遺址處的大壩堡,第三關為大壩關之南的米倉關),也是從西向東、綿延千里的大巴山第一關。
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68《四川三》“米倉關”條:
米倉關在州北?!吨尽吩疲骸瓣P舊置于小巴山絕頂,今徙于大巴山之麓。嘉靖八年重修。有米倉關巡檢司?!薄犊ぶ尽罚骸按?、小巴山之間有巴峪關,嘉靖中置。又馬度關,在州東三百里。其相近又有長樂關,亦嘉靖中置?!?/p>
成書于清道光初年的《三省邊防備覽》卷6《險要(上)·邊界相連要隘》“回軍壩”“巫山埡”條:
回軍壩,南鄭所管,當通江入漢川之沖。過天池子、狗毛洞、羊圈關為通江所管。東之花石梁,西之巫山埡,為南鄭三卡。北三十里至青石關,兩山夾峙,羊腸一線,設有巡檢司汛官。
巫山埡之南曰小壩巖,方坪之南曰官倉坪,廟壩之南曰桃園寺,皆南鄭地,與南江縣毗連。南江境俱未辟老林,路從林邊行走,至漢中府城一百六十里。
該書卷7《險要(下)》“保寧府巴州”條:
大、小巴山之間曰巴峪關。
清道光《南江縣志》上卷《關隘》:
巴峪關,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接連陜西南鄭縣。明嘉靖間,廉訪使楊公諱舜原建。舊設有駐防官兵及大壩巡檢一員,今已久廢,基址僅存。今設塘房三楹。
又“米倉關”條:
米倉關,在縣北一百里。舊置小巴山,后徙大巴山麓。明嘉靖八年重修,置巡檢司,今裁。又大、小巴山之間有巴峪關,亦嘉靖中置。又大壩關在縣西北。
民國《南江縣志》第一編《關隘》:
巴峪關在大、小巴山之間,接連陜西南鄭縣。明嘉靖間廉訪使楊舜原建。舊設駐防兵及大壩巡檢,清初廢。
以上文獻詳載了巴峪關地望。
清道光《南江縣志》上卷《山》:
大巴山,在縣北二百二十里。路通漢中,山徑迫狹,不通車馬。上多幽巖、荒谷,日光不到。隆冬積雪,至夏不消。上接小巴山。屬陜西南鄭縣。
小巴山,在縣東北二百三十里。上多云霧覆罩,積雪盛夏不消。南江北源出焉,即巴江之源也。險亞于大巴山,而高峻過之。
民國《南江縣志》第一編《山脈》,沿襲清道光《南江縣志》:
小巴山,在縣北二百三十里,亦稱“巴嶺”。脈自陜西寧羌、南鄭縣延入,為巴、漢巨鎮(zhèn)。上多云霧覆罩,積雪至夏不消,險亞大巴山,而高峻過之。
大巴山,在縣北二百二十里,脈連小巴山。東麓多幽巖、荒谷,日光罕照,積雪同小巴山。正干迤東入通江縣境,南支入縣境,為鐵船山、米倉山二大主脈。
大巴山,南峙面蜀;小巴山,北峙面秦。大、小巴山因高峻、險要著稱,皆川東北名山。現(xiàn)代地理學中只有“大巴山”這一稱謂,在給山脈命名時,已將大巴山、小巴山稱謂規(guī)范,統(tǒng)稱“大巴山”。
米倉道南鄭至南江段由北向南主線:南鄭區(qū)治—牟家壩—小壩—黃草壩—巴峪關—上倉坪—下倉坪—土卡門—大壩堡(今大壩牟陽故城遺址)—焦家河—草鞋坪—米倉山(米倉關)—關壩堡—令牌子坡(又名“靈牌子坡”)—竹壩子—柳塆子—鹿角埡—甑子埡—琉璃關—底塘堡(底塘為鋪遞的總樞紐,即南江縣城中心鋪遞)—東榆堡—石灰堡—八廟埡—淘金堡(赤溪場)—馬掌堡(鋪)—白楊堡(下兩河口)—林河堡—元潭堡—巴州棗林鋪。
民國《南江縣志》第一編《交通志·道路》:
北至南鄭路二、支線三:一由治城二里馬躍溪四十里橋亭場三十五里廟埡十五里上兩河口東有支線入南鄭,五十里龍神殿西有支線入褒城、寧羌、廣元,二十五里雄尖子二十五里桃園寺十八里鐵爐壩二里臺上接南鄭縣界,一百五十五里南鄭縣,此路線為近今入南鄭之要道。支線自上兩河口下游里許銀杏壩向東北行四十里關壩三十里米倉關四十里大壩三十里巴峪關二十五里關(官)倉坪接南鄭界,一百四十里南鄭縣,此路線為漢代米倉道?!锻ㄨb》胡三省注云:“巴之北境有米倉山,下視興元,實孔道也?!背缟骄X,野獸繁殖。大壩一帶,鮮有居民,故今行旅絕少。
以上引文中,“三十里巴峪關二十五里關(官)倉坪”為重復記載,巴峪關、關(官)倉坪實為一個地名的兩種叫法。巴峪關至大壩堡(今大壩牟陽故城遺址)一說三十里,一說四十里,上述道路里程也眾說紛紜,并不一致,這容易理解:古代測量技術落后,山川道路大多靠目測估計,精確度大打折扣。誠如清人嚴如熤所言:“靈官堂(米倉山西南分支山脈之一——引者注)以內均老林,尚未開砍,亦無墾荒之人,地名緣土民所呼道路里數(shù),土民所稱亦多迥殊?!薄病度∵叿纻溆[》卷3《道路考(下)·四川保寧府南江縣》〕
令人驚嘆的是,在巴峪關左側深達1500多米的地下,就是從北向南貫通大、小巴山的銀昆高速公路長約14公里的米倉山特長隧道。當年,米倉道在大小巴山上蜿蜒起伏;今天,高速公路洞穿大、小巴山——古道與高速公路走向一上一下,幾乎重疊,這種巧合,堪稱中外交通史上的奇跡。
楊瞻倡建巴嶺關
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監(jiān)察御史(明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官秩正七品,分區(qū)掌管監(jiān)察,亦稱“巡按御史”)楊瞻出任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按察使,官秩正三品,掌一省司法、刑獄;僉事,按察使司屬官,即按察使司副使,無定員,官秩正四品或正五品不一)。嘉靖二十年(1541),于閬中設川北道按察分署,楊瞻巡視保寧府所轄州縣,肅整朝儀,振揚風紀,澄清吏治,糾正刑獄?!跋萝囉谐吻寰冒仓?,赦寬平,救茍簡,直期月而民咸頌之。既而,巡行按蜀,等劍閣,反(返)利路,順舟南下,閬以西,南部以東,所過罔不貞肅。”(周建邦《募修楊公生祠記》)
楊瞻,字觀甫,號舜原,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舉人。先后授扶溝(今河南省扶溝縣)知縣、扶風(今陜西省扶風縣)知縣,拜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改大理寺評事。
據楊瞻《四忠祠記》記載,他是嘉靖癸卯冬巡視巴州;嘉靖癸卯年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而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進士、巴州人周建邦《募修楊公生祠記》一文中,記載楊瞻是嘉靖辛丑冬“按有西巴土”(巡視巴州);嘉靖辛丑年即嘉靖二十年(1541)。參考其他文獻及楊瞻生平事跡,楊瞻第一次巡視巴州時間應為嘉靖辛丑年(1541)冬,而嘉靖癸卯年(1543)冬蒞巴,是他第二次巡視巴州。
巴州,明初省曾口縣入。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省化成縣,降巴州為巴縣。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朝廷吸收“鄢藍之亂”教訓,從地理、軍事方面考量,復升巴縣為巴州,領化成(州治所在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qū))、通江、南江3縣,以總其屬。
在巴州,楊瞻印象最深的就是“鄢藍之亂”留下的后遺癥——民生凋敝、百業(yè)蕭條。盡管“鄢藍之亂”已過去30余年,但田間父老猶有能道其毒苦之狀者,每每提及此事,均談虎色變。州學李應麟等生員還向楊瞻詳細匯報了“鄢藍之亂”經過。
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四川營山縣黃渡景陽山人鄢本恕,因家鄉(xiāng)水災,逃荒至大寧(今重慶市巫溪縣)鹽場謀生,與鹽場鹽工、鄰水人廖惠(綽號“廖麻子”)交好。時鹽工苦于鹽官壓榨,鄢、廖蓄謀起事。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湖廣生員崔蓬頭率暴動者80余人至大寧,鄢、廖率鹽場千余鹽工及灶夫接應。攻大寧城,崔蓬頭陣歿。鄢、廖率眾轉移至湖廣鄖陽五溪鎮(zhèn)。正好鄢本恕的老鄉(xiāng)藍廷瑞經商至此,亦加入。次年,鄢、藍、廖擁眾10余萬人。鄢本恕稱“刮地王”,藍廷瑞稱“順天王”,廖惠稱“掃地王”,設48總管,在川東北及漢中、鄂西北等地與明軍流動作戰(zhàn)。正德五年(1510)二月,鄢本恕謀據漢中,由荊襄東下;藍廷瑞謀據保寧,路經營山,后屯兵通江境。四月,四川巡撫林俊招撫,藍廷瑞懾于官軍壓力,遣子藍沈去巴縣(即后來復升的巴州)聽撫;廖惠不從,采取“密劫通江,以疑延”策略,破通江。正德六年(1511)春,刑部尚書、左都御史洪鐘,四川巡撫林俊分道進剿。夏,洪鐘設計誘殺鄢本恕、藍廷瑞等人于東鄉(xiāng)(今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事平。
楊瞻《四忠祠記》記載“鄢藍之亂”:“正德辛未以來,鄢藍倡亂,旗幟千里,三省煽動,巴、渝、果、梓之民,死亡過半矣?!?/p>
以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身份巡視巴州期間,楊瞻“凡政教綜理有方,悉除弊俗,罔作威福,而宵小消聲潛跡去。未幾,士民懷慕,且頌且歌”(周建邦《募修楊公生祠記》)。
在巴州期間,楊瞻先巡視化成縣,接著巡視通江縣,最后從通江出發(fā),前往南江縣巡視。
巡視南江期間,楊瞻見民俗古樸、政跡簡易,認為該縣易于治理。同時,他以“鄢藍之亂”為前車之鑒,審勢稽變,將南江縣治理難點放在大、小巴山防務上。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春,一日政暇,在閬中川北道按察分署,楊瞻派人找來川北地區(qū)多種地形圖,詳察通江、南江北部山區(qū)地形及方位,分析思考山寇、盜賊及亂民為何屢屢在這一區(qū)域出沒,危害一方。他起草文書,分別呈報中丞(即御史丞,也稱“御史中丞”,明清巡撫亦稱“中丞”)陳阜、監(jiān)察侍御劉某等人,懇請一道出面改變以前大、小巴山防務空虛積弊,在大、小巴山建關設險,一勞永逸,以垂久遠。陳、劉二人同允。隨后,楊瞻派人將在大、小巴山之間建關設險的文書下發(fā)保寧府、巴州、南江縣官署,且布告士民“茲關之役,豈值巴人之利?秦巴之通利也。事在刻斯,誠不可緩”,說明建關設險的重要性及益處;同時,挑選官吏,令千戶周春、閬中典史楊孟榮具體負責此事。南江縣知縣高彤〔查清道光《南江縣志》中卷《官職》,高彤為陜西鄜州(今陜西省富縣)人〕數(shù)次往返于大、小巴山之間,察看地形、踏勘點位,擇地勢高阜可依處為設關地點。高彤、周春、楊孟榮3人,同寅協(xié)恭,矢志不怠,量工命日,恒以楊瞻嚴格的施工質量、進度為急,商定關址,謀劃布局,丈量面積,最終選定峰巒盤翠、機勢可立的小巴山南巔建關。
建關之始,施工人員芟易林木、平緝險途,本著“墻楹矩度,唯事堅固,期以防患,久遠是圖”建設宗旨,建正官廳3間。正官廳左右各建耳房2間,建前門樓1間。門樓左建營房2間、右建營房6間,東對營房12間,南楹中為柵欄,門樓2座。行人出入,處處皆險。
關北之地叫“小火龕”,有石蠟塔;前行2里,地名“風洞子”,即南江與南鄭邊界接壤處;在此立墩樓1座,左右建廂房4間。關南之地叫“酒店子”,行10里,地名“大火龕”;在此立墩樓1座,建廂房1間。關在南、北墩樓之間,關及墩樓各有兵丁值守。大、小巴山距離百余里,穿行其間的米倉道舊多荒僻,建關設險后,有兵丁值守,行人往來悉以為坦途,不再擔心野獸傷人、山賊搶劫。有人贊曰:“窮山絕壁,冠盜淵藪。不意樓閣崢嶸,煙火聯(lián)屬。保障之固一至此哉!”
“風洞子”“酒店子”等古老地名,今天,附近居民仍如此稱呼。打開百度地圖,依然能查找到這些位于荒僻大山中的小地名及精確位置?!熬频曜印?,更是透露出米倉道昔日商旅絡繹的信息——他們走得疲乏,或日暮時,在此落腳飲酒、進食、歇息。
建關所用木料、石頭就地取材,民工由南江縣各保甲分派,不出力者,以金錢償其工。民工們披星戴月、你追我趕、大干快上,經過不到40天的緊張施工,關及附屬設施告竣。
工程完工,負責建關的周春請楊瞻命關名。楊瞻是北方人,因關建在大、小巴山之間,兩山之間為山谷,遂取名“巴峪關”。
建設巴峪關,巴州州署于淳、郭謙、李琛(琿)、嚴林等官吏及南江縣知縣高彤、典史梁鳳參與其事。他們一致認為,創(chuàng)建巴峪關意義重大,應為楊瞻歌功頌德。經請示楊瞻同意后,命工勒石,紀念其惠政,以垂不朽。
楊瞻惠政澤被后世
楊瞻以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身份巡視巴州時間并不長,在巴州,他只是一個匆匆過客。但他在短暫巡視期間,為巴州士民做了不少惠及子孫的好事,撮其大者,歸納起來有六:一曰教授有方;二曰耕桑有業(yè);三曰勸民有歌;四曰詞訟有戒;五曰清保甲以緝盜賊;六曰建巴峪關以通險隘。凡此,皆舊政之未舉或之未詳者,楊瞻出資捐助并堅決興辦這些惠民事業(yè)。他離開巴州后,州人慕懷而思報,在南龕背面的金榜山文昌祠左側(一說金榜山梓潼宮一側)為其立生祠一座。巴州籍進士周建邦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作《募修楊公生祠記》,巴州同知李野亭刊石。祠內,楊瞻塑像森嚴、觀法永賴、威儀有像,宵小之徒望之,不敢放肆。祠頹廢于清道光年間。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巴州士民建祠,祀平定“鄢藍之亂”有功的制臺彭澤(彭澤平亂后升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四川巡撫林俊及平亂陣歿的川東分巡馮杰、川北分巡王源。該年冬,楊瞻第二次巡視巴州,作《四忠祠記》,并題寫祠名“四忠祠”。
楊瞻任職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期間,修舉廢墜,整飭文學,并修繕或新建閬中錦屏山公園及大佛寺、將相堂、三陳書院、玉臺觀、云臺觀、靈山寺、觀音寺、懷陳館等。他組織編修明嘉靖《保寧府志》,為200多年后編修清道光《保寧府志》提供底本。閬中的名勝古跡幾乎都被他題詩詠贊過,“閬中十景”——“錦屏春色”“嘉陵秋水”“云臺仙風”“頤神古洞”“書巖遺跡”“盤龍池館”“南池曉波”“西津晚渡”“傘蓋凌云”“梁山戴雪”也是他選定。楊瞻在閬中生活、工作約8載,有口皆碑,當?shù)厝酥两褡匪肌?/p>
(作者單位:巴中日報報業(yè)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