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雄
【關鍵詞】Z世代 人口年齡結構 青年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在美國和歐洲的流行用語中,有所謂嬰兒潮一代、X、Y、Z世代的說法,主要用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出生人群的劃分,以便分析世代間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他們各自青年時期文化上存在的差異。通常而言,“Z世代”指稱的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他們在當前的2021年正處在11-25歲之間,正是可能會對當今時代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及其演變趨向產生重大影響的年齡。作為與互聯(lián)網相伴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Z世代在全球數量極為龐大,成長的環(huán)境和接受的影響,迥異于之前所有世代中的人群。世代間的差異帶來了彼此溝通和理解上的困難。在老一代人看來,Z世代可以說是“淺薄的電子土著”,他們對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確立友誼、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缺乏相應的能力。不過,Z世代自身卻極可能并不這么看,因為在他們看來,對科技產品的諳熟以及廣闊的信息渠道,讓他們能夠保持更為開放的頭腦,進行更具創(chuàng)意性的思考,勇于追求和嘗試各種新生事物。
關于Z世代,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值得重視。美國研究者、企業(yè)家湯瑪斯·辜洛普羅斯和丹·凱德生所著《Z世代效應》一書,站在年齡的角度,將Z世代指稱為出生在2005年前后不久的那些人,在某種意義上,2000年左右出生的“千禧世代”被認為不過是“Z世代”的測試版。更為重要的是,在該書看來,Z世代更應該被用來指稱“一套有關世界如何運作的行為和態(tài)度”。除了出生的時間能讓一定人群身處其中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理性選擇來加入其中。由此出發(fā),該書所特別強調的“Z世代效應”指的就是“科技的簡單化和人人花得起,將世代團結起來而非分化之后所發(fā)生的狀況”。換言之,“世代”一詞應該被“微世代”所替代。所謂“微世代”,即每一世代間隔縮短為只有短短幾年,甚至是兩三年,但卻成長在完全不同的科技經驗之中。該書指出,正是因為微世代的出現,使得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思索Z世代之后會是什么世代”,“擁抱Z世代效應,你就成為Z世代成員”。
應該肯定地指出,該書的觀點是有洞察力的,對未來的態(tài)度也頗為積極。的確,互聯(lián)網的高連通性和觸網的低成本,讓對技術的操作和運用變得越來越便捷,越來越普及。在手機話費貴而短信只能傳輸文字的時候,文字輸入難題可能會讓年老的一代對這類工具的使用望而卻步。而到了現在,哪怕是個文盲,祖輩也完全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和子輩、孫輩視頻通話,并通過(短)視頻來獲取豐富多彩的知識,甚至進行更大范圍的社會交往。那些曾經將不同世代分開的“技術”現在又正在將他們聯(lián)系起來。
但是,毫無疑問,維護Z世代作為一定年齡段群體性指稱仍然是有其價值的。首先,盡管隨著技術更迭越來越快,15年、20年一個世代的現象已被打散成5年甚至是更短時間即可成為一個世代,但這并不意味著世代之間差異的消弭,相反意味著他們之間和內部可能差異的擴大。這也就表明,我們應該更慎重、更細致地對待Z世代問題。其次,世代之間因為技術便捷化、便宜化而可能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卻并不意味著他們之間就真的進行了有效的聯(lián)系,更別說他們切實地進行和諧溝通并達成某種基本共識了。最后,相對于行為和態(tài)度而言,年齡至今仍然是一個頗具甄別力的外顯性指標,對人們的生理機能、行為能力、心理素質、社會定位、制度安排等都有著顯而易見的影響。因此,根據年齡標準區(qū)分出一群人作為研究對象,至今仍然是頗具理論和現實價值的推進人文社科研究深化的策略。
基于上述理由,將“Z世代”作為特定人群開展研究仍然是有重要意義的。我們采取通常的做法,將“Z世代”指稱為是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群人。對應地,中國“Z世代”,可以界定為是1995年至2009年間在中國出生并成長的一群人,其數量為2.2億多。盡管中國“Z世代”內部在更具體的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行為模式上會有一定的差異,可以進一步細分,但在總體層次上對其文化及其與其他世代間的差異加以把握仍然頗為重要。
從高校學子身上不難感受到,盡管入校時一撥撥的大學生年齡多在18、19歲之間,這一撥與那一撥,只要相差兩、三年,他們在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這還不簡單是個體間的差異,而是指整個不同年齡群體間也有差異。對這類同一年齡段群體特性的研究,在社會學里被稱為同期群或同齡群研究。根據一些共同經歷的重要標志性事件,將年齡段從兩、三年稍微拉得更長一些,比如說10年、20年,同齡群研究也就成了典型的“世代”研究。不同“世代”之間在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是所謂“代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代際間難以相互理解的重要原因。
理解“世代”差異極為重要,主要原因是:一是有助于正確地看待祖輩與父輩之間、父代和子代之間、年老一代與年輕一代之間客觀存在的沖突,分析其中的原因,拋棄成見,兼容并蓄,讓不同世代之間形成更有效的互動關系和協(xié)調模式。二是有助于更好地分析文化價值、集體觀念、群體傾向的形成原因、持續(xù)期限與演變規(guī)律,并在合理、合適的范圍內,基于科學客觀的分析,依靠和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對文化觀念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干預。三是有助于從具體的、可觀察的角度去理解社會變遷,亦即從具體的不同世代人群的行為模式、生活日常出發(fā),去理解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轉型給社會乃至世代本身帶來的變化,進而正確地對待這些變化,并規(guī)避風險。
當今中國“Z世代”與歐美等地方的“Z世代”有相似之處,原因在于他們面臨著相似的、具有全球共通性的結構轉型與變遷。當然,也需要注意到,中國有自己獨特的國情,一些全球共通性因素落到中國“Z世代”身上時,自然有其特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