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月
剛上大學(xué)那年的夏天,北京的第一場暴雨下在六月的一個夜晚。我當時在宿舍,突然聽到幾聲低低的悶雷,很快,磅礴的雨便傾盆而下。我興奮地跑到陽臺上,雖然外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見,但我依舊虔誠地站立著、靜默著,聽雨水窸窸窣窣,落在樹梢、落在墻頭、落在地上。
在雨中,我想起了劉半農(nóng)一首名叫《聽雨》的詩:“我來北地已半年/今日初聽一宵雨/若移此雨在江南/故園新筍添幾許?!辈徽撐挥谀膫€時空,對于來自南方的異鄉(xiāng)人而言,在北國聽一場夏天的雨,大概算是一種特殊的思鄉(xiāng)儀式了吧。我伸出手,觸摸著冰涼的雨絲,內(nèi)心被雨水填滿,滿溢著難以言說的感動與滿足。
可是,還沒過一會兒,雨水便偃旗息鼓,戛然而止了。我心想,這終究不是故園的雨?。?/p>
于是我突然明白,曾經(jīng)滄海,年少時的雨是下進了血液里的,與我的生命水乳交融,化為有關(guān)于故鄉(xiāng)也有關(guān)于歲月的、散也散不去的愁緒。不論日后我身在何處,再怎樣尋尋覓覓,恐怕是再難聽到記憶中的那些雨聲了。
電影《無問西東》中,我曾被一個片段深深地打動:云南的雨季,西南聯(lián)大的學(xué)子們正在簡陋的茅草屋里上課。雨聲漸起,淋漓地潑灑在鐵皮屋頂上,發(fā)出碩大的、此起彼伏的聲響,逐漸蓋過了講臺上教授的聲音。無奈的教授干脆轉(zhuǎn)身,在布滿公式的黑板上尋得一條縫隙,寫下“靜坐聽雨”四個字。師生們正襟危坐,在動蕩亂世下、在瓢潑大雨中,心平氣和地聽一場雨。
人生路上,并不總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的,難免要碰上幾場猝不及防的大雨。我時常想,當大雨來臨,下得人心焦、打得人狼狽,有多少人能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像西南聯(lián)大的師生們一樣,擁有“靜坐聽雨”的柔韌與堅定?
記得去年夏日的一個夜晚,我上完昏天暗地的班,發(fā)現(xiàn)外面正在下雨,而我忘了帶傘,意識到自己短期內(nèi)無法離開后,我反而心無旁騖地開始聽雨。
夏日的一場暴雨,猶如一個恰如其分的暫停鍵,給了都市人一個停下來的契機,去聽一聽那來自大自然的、干凈、純粹的雨聲,哪怕只有片刻,也能讓漫漫旅途不再難挨了。
我一直覺得,“雨”字蘊含著某種深深的禪意,包羅著人生的千百種況味。
年紀不同、遭逢有別、處境各異,每個人在雨中聽出來的味道也是不一樣的。久旱逢甘霖,聽到的是春雨貴如油的欣喜;羈旅他鄉(xiāng)客,雨聲中夾雜著的,是綿綿的思念與愁緒;半生零落時,聽細雨打梧桐,一葉葉,一聲聲,摧心折骨,會使人肝腸寸斷。
雨一直下。下在少年聽雨的歌樓上,下在壯年聽雨的客舟中,下在暮年聽雨的僧廬下,紛紛揚揚,經(jīng)久不息。想來人生就像是在雨季中跋涉吧,縱使身在雨中,也應(yīng)該有一份自在自得的心境。就像我最愛的詞人蘇東坡一樣,在沙湖道中遇雨,盡管只有一支竹杖、一雙草鞋、一身蓑衣,依然無懼穿林打葉聲,吟嘯放歌,從容前行。
長夏漫漫,人生海海,別忘了聽聽下雨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