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魚類胚胎發(fā)育研究進展

      2021-09-26 02:02陳軍平沈方方武慧慧張佳鑫于若夢付永杰謝國強趙道全
      江蘇農業(yè)科學 2021年17期
      關鍵詞:鹽度魚類雜交

      陳軍平 沈方方 武慧慧 張佳鑫 于若夢 付永杰 謝國強 趙道全

      摘要:魚類胚胎發(fā)育一直都是水產育種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種群延續(xù)及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也至關重要。而魚類胚胎在發(fā)育過程中極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進而對胚胎受精率和孵化率有較大影響,因此需要對不同魚類胚胎發(fā)育的生物學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過對我國近些年來魚類胚胎發(fā)育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分析探討了孵化溫度、鹽度及其他因素對我國魚類胚胎發(fā)育的影響,最后也探討了我國雜交魚類胚胎發(fā)育的研究近況,以期為我國更多魚類繁育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魚類;胚胎發(fā)育;溫度;鹽度;雜交;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9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17-0045-08

      收稿日期:2021-01-19

      作者簡介:陳軍平(1993—),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E-mail:chenjunpinghn@163.com。

      通信作者:趙道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冷水魚、工廠化養(yǎng)魚和種質資源保護等研究。E-mail:Zhaodaoquan@163.com。

      魚類胚胎發(fā)育不僅是動物遺傳和發(fā)育生物學中重要的研究課題,也是水產育種工作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胚胎發(fā)育是從一個受精卵不斷發(fā)育成比較成熟且形態(tài)正常、健康個體的過程。一直以來,眾多學者使用不同方法對魚類胚胎發(fā)育的各個生物學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國相關魚類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為我國魚類發(fā)育學、魚類種質資源保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研究根據我國相關魚類胚胎發(fā)育的研究現狀,分析探討了孵化溫度、鹽度及其他因素對我國魚類胚胎發(fā)育的影響,最后也探討了我國雜交魚類胚胎發(fā)育的研究近況,以期為我國更多魚類(稀有魚類)繁育,種質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促進我國漁業(yè)資源又好又快發(fā)展。

      1 胚胎發(fā)育

      與其他動物一樣,魚類胚胎在整個發(fā)育過程中變化最為明顯,不論其所處環(huán)境還是所屬種類,均容易受外界壞境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受精率、畸形率和成活率均有較大影響,所以這一階段對于魚的個體來說既是重要的又是脆弱的。即使基因對魚類胚胎發(fā)育有著決定性作用,但外界因素如溫度、鹽堿度、溶解氧和pH值等也會對胚胎的整體發(fā)育過程產生巨大的影響[1]。由于胚胎容易受到外界各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各生長階段中死亡率也是最高的,這就迫切需要根據不同種屬胚胎發(fā)育的特點進行更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保證魚類胚胎孵化率和成活率,這對于未來更高效的工廠化、集約化及漁業(yè)種質資源保護和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硬骨魚類的胚胎發(fā)育主要經歷5個時期,分別為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胚期和器官形成期[2]。目前,國內學者已對大量魚類胚胎發(fā)育情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觀察,發(fā)現了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對其胚胎發(fā)育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影響,如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3]、黃姑魚(Nibea albiflora)[4]、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5]、斑點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黃斑籃子魚(Siganus oramin)[7]、黃尾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r)[8]等。

      2 環(huán)境因素對魚類胚胎發(fā)育的影響

      2.1 溫度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

      溫度對親本產卵、胚胎發(fā)育、后期幼魚的生長過程及魚類的攝食和新陳代謝等生理過程均有重要影響。其中,胚胎發(fā)育過程對水溫的高低最為敏感[9]。在魚類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溫度過高或過低均會導致胚胎停止發(fā)育或死亡,造成孵化率降低等,所以研究最適胚胎發(fā)育溫度尤為重要。近幾年,育種工作者對越來越多的魚類進行了早期胚胎發(fā)育的研究,發(fā)現水溫對胚胎發(fā)育的各個階段及孵化率有較大的影響,如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10]、鯔魚(Mugil cephalus)[11]、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12]、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13]、達式鰉(Huso dauricus)[14]、褐點石斑魚(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15]、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16]等。其中,根據孵化溫度變化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已確定了異育銀鯽“中科 3 號”(Allogynogenetic gibelcarp “CAS Ⅲ”)[17]、北方須鰍(Barbatulabar batulanuda)[18]、?。═inca tinca)[19]等魚類胚胎發(fā)育的最適孵化溫度,大大提高了相關魚類的繁育效率(表1)。郭永燦發(fā)現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鰱(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胚胎在16~33 ℃才能正常存活,在短時間內溫度上升或下降3~5 ℃時,草魚卵和鰱卵在囊胚期和原腸期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尤以原腸期最為明顯,造成孵化率大幅度下降甚至魚卵死亡[20]。

      對于同是鯉科魚類的尖裸鯉(Oxygymnocypris stewartii)[21]和四川華鳊(Sinibrama taeniatus)[22]來說,在不同溫度條件下,胚胎發(fā)育時間與溫度呈顯著性負相關函數關系,尖裸鯉的胚胎在水溫8 ℃時受精率最高,可達100%,而在17 ℃時最先發(fā)育到原腸期且孵化時間最短。四川華鳊胚胎在16 ℃時發(fā)育至原腸期時出現全部死亡現象,與大多數魚類一樣,其孵化時間隨著溫度上升而縮短,但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隨著溫度的上升出現了先上升后下降的現象,在25 ℃時孵化率最高為96.13%,在 31 ℃ 時孵化率為79.11%,畸形率也高達10.49%,該結果也與相關研究結果[23]一致。黃賢克等在觀察黃姑魚胚胎發(fā)育時發(fā)現,當水溫在18~28 ℃之間時對黃姑魚孵化率和畸形率影響較小,隨著溫度的升高,縮短了孵化時間,當孵化水溫為26 ℃時,黃姑魚胚胎的器官形成期明顯縮短,說明這一時期對溫度非常敏感,適宜胚胎器官的形成[24],其最適水溫為 20~24 ℃與黃永春等對狀黃姑魚(Nibea miichthioides)胚胎發(fā)育的研究結果[25]一致。大多數魚類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受到外界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也就是“敏感期”,但史秀蘭等發(fā)現烏蘇里白鮭(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在胚胎發(fā)育中并沒有出現“敏感期”,而其他鮭科魚類在胚胎發(fā)育中均出現敏感期,在硬骨魚類中,先天免疫系統(tǒng)易受到溫度的影響,這也有可能是由于孵化溫度不同造成的[26]。

      一直以來,斑馬魚都被作為模式生物來開展實驗研究,但斑馬魚在出膜時會形成色素,這樣并不利于觀察早期器官的發(fā)育情況。而崔文耀等研究發(fā)現,四帶小鲃(Puntius tetrazona)胚胎在水溫28 ℃時經過24 h就能孵化出膜,其出膜時沒有相關色素的形成,這樣更利于觀察魚類早期器官形成發(fā)育情況,其全年可繁殖、產卵較多,胚胎發(fā)育速度也比斑馬魚更快[27],是一種有發(fā)展前景的模式生物[28]。王友紅等觀察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發(fā)育時發(fā)現,其歷經312 h后陸續(xù)孵化出膜[29],在水溫相似的情況下,該研究孵化時間比陳漪等的研究結果[30]慢了近92 h,這可能是由于水質不同等相關因素的原因,影響了其胚胎發(fā)育。作為現已報道裂腹魚類卵徑最大的雙須葉須魚(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其卵徑為3.7~3.9 mm,孵化用時為336.02 h,遠遠慢于厚唇列腹魚胚胎發(fā)育時間,與其他裂腹魚亞科魚類胚胎發(fā)育溫度相比偏低,所以其孵化時間較長不僅與溫度有關系,還與其卵徑較大有很大的關系[31]。在相同的條件下,受精卵越大,其發(fā)育速率越慢。官曙光等發(fā)現,黑棘鯛(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胚胎發(fā)育最適溫度為 18~22 ℃,當孵化溫度高于25 ℃時,在囊胚期和原腸晚期會出現大量死亡現象,這也可能是由于高溫影響細胞分裂造成的[32]。相關文獻表明,魚類胚胎發(fā)育階段把水溫設定為恒定溫度并不是最適溫度,而根據胚胎不同發(fā)育階段設定不同的溫度,將會更有利于提高胚胎的發(fā)育速率,進而提高魚卵的孵化率和成活率[33-34]。關于不同水溫對淇河鯽(Carassius auratus)早期胚胎發(fā)育的影響中,吳利敏等發(fā)現當孵化早期水溫為24 ℃時可提高受精率,后期使水溫控制到27 ℃時,可大大提高孵化率[35],這也表明在魚類胚胎不同發(fā)育時期設定不同的溫度,將會更有利于胚胎發(fā)育。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魚類胚胎孵化用時越短;魚卵卵徑越大,孵化用時越長,卵徑越小,孵化用時越短;大多數魚類胚胎發(fā)育至原腸期時對溫度變化最為敏感。

      2.2 鹽度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

      與溫度一樣,鹽度在魚類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海水魚類影響較大,過高或過低的鹽度都會造成受精卵卵膜滲透壓的不同,進而使細胞分裂不正常,最終導致胚胎死亡或出膜后出現畸形的現象[36]。周天舒等研究了不同鹽度對大鰭彈魚(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胚胎的耐受性發(fā)現,當鹽度高達30‰和35‰時,胚胎發(fā)育至囊胚期和原腸晚期出現了全部死亡的現象;在鹽度為20‰和25‰時,胚胎均在鰾雛形期死亡;在鹽度5‰~15‰的范圍內均能正常生長發(fā)育,當鹽度為10‰時,其孵化率最高,而鹽度為5‰時,孵化用時最短。黃賢克等研究發(fā)現,黃姑魚胚胎在鹽度為 20‰~24‰之間時,受精卵全部沉底且孵化率較低,由于受精卵全部沉入水底并與死卵接觸,部分受精卵得不到充足的氧氣進而出現發(fā)霉的現象,最終導致孵化率降低[24]。當鹽度分別為26‰~32‰時,大部分受精卵懸浮于水中,一小部分受精卵漂浮在水面,且孵化率顯著提高,尤其是當鹽度為32‰時,孵化率最高達到99.67%,這也是由于受精卵懸在水中或漂浮于水面增加了受精卵在水中的接觸面積,能夠得到充足的氧氣且能較好地排除氨氮,從而大大提高了孵化率。當鹽度超過36‰或低于24‰時,孵化出的仔魚會出現較嚴重的畸形現象[24],該試驗結果與柴學軍等對日本黃姑魚(Nibea japonica)的研究結果[4]相類似。與黃姑魚相似,條石鯛(Oplegnathus fasciatus)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當鹽度低于26.4‰時,魚卵只有一小部分漂浮在水的中層,大多數魚卵沉入底部,高于26.4‰時,魚卵幾乎全部漂浮在水的上層;當鹽度低于20.7‰時,受精卵無法正常孵化,當鹽度在20.7‰~37.9‰之間時,條石鯛胚胎的孵化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畸形率不斷下降,當鹽度高于41.2‰時,其孵化率和仔魚的成活率均呈下降趨勢[37]。蔡文超等還發(fā)現,條石鯛胚胎在卵裂時期至原腸期對鹽度變化最為敏感,在該時期內均造成大量魚卵死亡,由于過高或過低的鹽度變化導致卵膜內外滲透壓不同,從而引起畸形或死亡[38]。宋振鑫等研究觀察不同鹽度條件對云紋石斑魚(Epinephelus moara)胚胎發(fā)育影響時,發(fā)現其胚胎發(fā)育在鹽度為10‰~45‰時均能正常孵化,其孵化時間基本一致,最適宜鹽度在30‰~35‰之間,在該鹽度范圍內孵化率最高且畸形率最低[39]。該研究結果與七帶石斑魚(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胚胎發(fā)育的最適鹽度一致,但是七帶石斑魚胚胎在發(fā)育過程中隨著鹽度的增加,其孵化時間有不斷減少的趨勢[40]。相關報道稱,海水魚類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受到外界的高強度滲透壓時,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胚胎發(fā)育,進而縮短了孵化時間,但隨著鹽度的不斷增加也會造成受精卵無法正常孵化或孵化后仔魚出現畸形、抵抗力差等現象[41]。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魚類胚胎對鹽度的耐受力不同,最適鹽度也不相同,適宜的鹽度可以使胚胎懸浮于水面,從而得到充足的氧氣并提高了孵化率。當鹽度過高或過低時,魚類胚胎均無法孵化出膜,大多數魚類胚胎發(fā)育至囊胚期或原腸期已死亡或停止發(fā)育,這也可能是因為胚胎為了調節(jié)適應較高的滲透壓而消耗了過多能量,從而導致胚胎無法正常發(fā)育。

      2.3 其他因素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

      近些年,由于自然資源和水資源不斷遭到破壞,水體中的污染物經過大量積累對魚類正常發(fā)育產生了重大的不良影響。尤其魚類在早期胚胎發(fā)育時期對外界影響因子最為敏感,極易影響魚類胚胎受精率、發(fā)育速率、孵化率,最終導致魚類中毒、畸形、死亡等現象,而水中的重金屬元素嚴重影響了魚類早期胚胎的正常發(fā)育。史晉絨等研究觀察不同濃度的Cu2+對稀有鯽(Gobiocypris rarus)胚胎發(fā)育的影響時發(fā)現,各個濃度的Cu2+均對稀有鯽有一定毒性影響,出現胚胎心跳減緩、心率不齊、生理功能不正常以及出膜后的仔魚較小等不良現象。當Cu2+濃度為0.1 mg/L和0.2 mg/L時,其胚胎分別在96 h和60 h全部死亡[42]。然而,一定濃度的CuInS2/ZnS QDs會誘導Hsp70、Cypla和Wnt8a基因表達量上調,使Wstn基因表達發(fā)生改變,導致稀有鯽胚胎發(fā)育時間延長、孵化率降低和脊柱彎曲等現象,但致死率并不顯著[43]。有報道稱重金屬最早在斑馬魚胚胎發(fā)育至卵裂期就出現了畸形現象,斑馬魚受精卵經Zn暴露后,其胚盤就有異常細胞突起等不良現象[44]。黃偉還發(fā)現,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受精卵經重金屬Hg和Zn暴露后,其孵化率大大降低[45]。

      除此之外,其他影響因素也會對魚類胚胎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當易溶于水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濃度≥2.5 mg /L時,大鱗副泥鰍(Paramisgurnus dabryanus)胚胎孵化時間顯著延長,孵化率明顯下降,畸形率較高,這與SDBS抑制了機體抗氧化作用并影響了DNA表達有密切關系,死亡率與SDBS濃度成正比。當SDBS≥0.1 mg/L時,會影響到大鱗副泥鰍精巢發(fā)育[46]。在池塘養(yǎng)殖中,殘留餌料和魚類排泄物等原因均會不同程度地導致氨氮含量增高。當氨、氮在一定濃度范圍內,胚胎可以正常發(fā)育,甚至可以加快胚胎發(fā)育速率,但高濃度的氨、氮對魚類胚胎發(fā)育有明顯的毒性作用,即使有部分胚胎可以正常出膜,但孵化率會大幅度下降,仔魚也會出現畸形或無法正常存活[47]。當氨氮濃度為80 mg/L時,臺灣泥鰍孵化率會顯著下降,即使仔魚出膜后也會很快死亡,該研究結果與氨氮對鰱、鳙等魚類影響的結果[48]一致,而不同濃度氨氮對臺灣泥鰍胚胎孵化時間及胚胎心率并沒有顯著影響[49]。我國學者在長江宜昌段對稀有鯽進行暴露試驗時發(fā)現,當氨氮含量超標時會對稀有鯽胚胎產生較大的毒性效應,造成胚胎心率下降、脊椎彎曲、死亡率高等不良現象[50]。

      在養(yǎng)殖過程中,一些獸藥、飼料添加劑都曾檢測出相關抗生素,這些抗生素并不能完全被魚類所吸收,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對魚類也會產生一定的毒性。劉麗麗等研究發(fā)現,當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為低濃度(0.001~10 mg/L))時,斑馬魚胚胎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畸形現象,對死亡率影響不明顯;SMZ為中濃度(10~300 mg/L)時,對斑馬魚胚胎發(fā)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死亡率明顯下降;當SMZ為高濃度時,會抑制胚胎正常發(fā)育導致死亡率上升,研究表明SMZ對斑馬魚的致畸效應高于致死效應[51]。在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四環(huán)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處理斑馬魚母本后,發(fā)現其子代胚胎隨著母本TCH濃度的升高,孵化率顯著降低,畸形率和死亡率均有所增加[52]。當斑馬魚胚胎受精96 h后,經2%乙醇處理后,其孵化率僅為15%,乙醇濃度限制在1.35%~1.80%之間最為合適[53]。還有報道稱,在相同的孵化條件下,加入1 μg/L卡馬西平可有效提高斑馬魚胚胎的孵化率[54]。謝先中等發(fā)現,添加不同濃度的谷氨酰胺(Gln)可以使施氏鱘胚胎發(fā)育時間縮短21~8.7 h,孵化率也提高了近11.86%,畸形率顯著降低。當濃度超過10 mg/L時,施氏鱘胚胎孵化率下降,畸形率上升;當Gln濃度為5 mg/L時最適合施氏鱘胚胎發(fā)育,此時孵化用時最短、孵化率最高,畸形率最低[55]。

      在相同的條件下,水流和孵化密度也會影響魚類胚胎發(fā)育。孵化密度過大會造成水體中的溶解氧嚴重不足,導致魚卵無法正常發(fā)育。水流量小時,影響受精卵與外部物質交換從而影響孵化率;水流量大時可更好地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從而提高孵化率。另外,流水孵化時的畸形率和死亡率遠遠低于凈水孵化[56]。在中華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水流和孵化密度對胚胎發(fā)育均有影響,當水流量大且溶解氧充足時,孵化密度對胚胎發(fā)育影響較小;而當水流量和孵化密度的數值比大于1/2時,比較適宜中華倒刺鲃胚胎的發(fā)育[57]。

      上述研究表明,飼料中的抗生素、水中的污染物、重金屬等微量元素均會對魚類胚胎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在自然水域,重金屬含量超標會嚴重影響野生魚類的正常產卵、發(fā)育和生長。目前,我國人工繁殖普遍采用地下水或經過消毒處理的水,水質較好,均可正常進行魚苗孵化工作。對于一些魚類,通過配制適量的藥物或試劑可以更好地促進魚類胚胎的正常發(fā)育。

      3 魚類雜交胚胎發(fā)育研究

      一直以來雜交廣泛用于農牧業(yè)中的品種改良,通過雜交可以結合父母本的基因獲得具有雜交優(yōu)勢的后代。而在魚類雜交育種中,大多數魚類雜交出現了胚胎無法正常發(fā)育、畸形、孵化率低等現象[58]。但也有部分魚類如異育銀鯽[17]、建鯉(Cyprinus carpio var. Jian)[59]、和雜交鱘“鱘龍1號”[60]、牙鲆“鲆優(yōu)1號”[61]等分別在生長、肉質、抗病及抗寒方面呈現了較好的雜交優(yōu)勢。通過觀察研究,雜交魚類胚胎發(fā)育情況對提高其孵化率、成活率以及培育新品種具有意義。田永勝等在藍身大斑石斑魚(Epinephelus tukula)(♂)冷凍精子與棕點石斑魚(E. fuscoguttatus)(♀)雜交試驗中發(fā)現,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均無明顯差異,當藍身大斑石斑魚和鞍帶石斑魚(E. lanceolatus)作為雄魚與棕點石斑魚雜交時,藍身大斑石斑魚具有更好的雜交優(yōu)勢[62];成美玲等在對鞍帶石斑魚(♀)×藍身大斑石斑魚(♂)雜交試驗中發(fā)現,當水溫相同時,雜交組與鞍帶石斑魚(對照組)的胚胎孵化時間差異并不明顯,雜交組的受精率、孵化率略微低于對照組,但差異并不明顯。另外,在仔魚階段的特定時期內雜交組的生長速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雜交組與母本相比有明顯生長優(yōu)勢[63]。該試驗結果與云紋石斑魚(♀)×藍身大斑石斑魚(♂)雜交的結果相似,當孵化溫度控制在(24.8 ± 0.5) ℃時,其胚胎均能正常發(fā)育,雜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均有略微的下降,畸形率有所上升,其卵經與對照組(云紋石斑魚)相比略大且孵化時間慢于對照組1.5 h[64],與其他石斑魚屬相比,其孵化時間有較大差異,這也與溫度及卵徑大小有密切的關系。但在孵化后雜交子代的生長速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良好的雜交優(yōu)勢。在鞍帶石斑魚(♀)×云紋石斑魚(♂)雜交育種試驗中,當溫度為24 ℃時,其胚胎均能正常發(fā)育,孵化用時為18 h 52 min,發(fā)現正反交子代的發(fā)育速率均快于云紋石斑魚,但慢于鞍帶石斑魚,而正交子代生長速率卻快于于反交子代[65],其子代發(fā)育速率與楊求華等對云紋石斑魚(♀)×赤點石斑魚(E. akaara)(♂)雜交的比較相似[66]。這些研究結果都為石斑魚雜交優(yōu)勢性狀形成及遺傳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此外,楊洋等首次對短須裂腹魚(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鱸鯉(Percocyprispingi pingi)(♂)進行遠緣雜交時發(fā)現,當孵化溫度控制在(14.5±1.0) ℃時,其雜交子一代胚胎受精率高達95.33%,孵化率為71.12%,胚胎發(fā)育速率均快于父母本,而這也可能與胚胎在胚孔封閉期有輕微的卵黃運動有關,但在仔魚期雜交子一代生長速度慢于父本鱸鯉;而在反交試驗中,其雜交子代胚胎發(fā)育至原腸晚期時死亡率超過85%,最后僅有的12尾出膜后都出現畸形現象并在3 d后死亡[67]。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亞鱘(♂)(A. baeri)雜交子代的受精率最高達85.6%,由于受到孵化溫差較大原因,其孵化率僅為55%,遠低于父母本的正常孵化率,所以把溫度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雜交子代的孵化率[68]。在達氏鰉(♀) ×施氏鱘(♂)雜交的過程中,無論正交還是反交,其孵化率和受精率差異并不顯著,均超過81%,出苗率也超過79%,與施氏鱘差異均不顯著[69]。在觀賞魚中,通過對紅頭麗體魚(Cichlasoma synspilum)(♀)×紅魔麗體魚(C. citrinellum)(♂)進行雜交,其胚胎在水溫為(30±05) ℃的情況下,孵化時間為 52 h 36 min,受精率與孵化率均超過91%,均高于其他雜交魚類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表明這2種魚有較強的雜交親和性[70]。通過花(Hemibarbus maculatus)(♀)×唇(H. labeo)(♂)雜交發(fā)現,其子代胚胎發(fā)育時間與母本花胚胎發(fā)育時間比較相近,與父本唇胚胎發(fā)育相比有較大的差異[71]。該試驗結果與相關報道非常相似,如翹嘴鱖(Siniperca chuatsi)(♀)×斑鱖(S. scherzeri)(♂)[72]、狀黃姑魚(Nibea miichthioides)(♀)×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73]、星斑川鰈(Platichthys stellatus)和石鰈(Kareius bicoloratus)[74]等魚類雜交試驗,均發(fā)現其子代胚胎發(fā)育時間與母本胚胎發(fā)育時間比較一致。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在相同的條件下,大多數魚類在雜交育種過程中都有一定的雜交優(yōu)勢。其中,雜交子代的胚胎發(fā)育過程、時間均與母本比較接近,并有一定的雜交優(yōu)勢,與父本的胚胎發(fā)育過程有較大差異。這些雜交魚類胚胎發(fā)育特點表明,雜交魚類中母本雌核基因可能在雜交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表2)。

      4 展望

      近幾年,水資源污染對我國漁業(yè)資源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在魚類產卵期,嚴重影響我國相關魚類胚胎的正常發(fā)育和生長,造成野生魚類資源銳減、種質資源退化等現象。相關部門應加大監(jiān)管管理力度,避免水中的重金屬元素等有害污染物對魚類胚胎發(fā)育及后期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魚類胚胎發(fā)育觀察研究一直都是一個相對傳統(tǒng)但又非常重要的的研究熱點。近些年,學者們對各種魚類進行了胚胎發(fā)育觀察,越來越多的魚類被開發(fā)、保存下來,但大多數研究主要集中在胚胎發(fā)育觀察和溫度對整個胚胎發(fā)育速率、受精率等方面,仍不夠系統(tǒng)、深入。隨著生物技術以及相關智能設備的發(fā)展和完善,還可以對魚類胚胎進行更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如:(1)深入研究添加中草藥、植物等提取物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有學者發(fā)現,從柚子皮中提取的果膠可以作為魚類天然的孵化劑,通過上調斑馬魚孵化酶(ZHE1)來促進斑馬魚孵化能力,經果膠(100 μg/mL)處理過的斑馬魚的孵化率(96.6%)顯著高于未處理的斑馬魚胚胎的孵化率(66.6%)[75],與化學試劑相比,通過開發(fā)研究天然孵化劑對魚類胚胎發(fā)育的影響,將會更有利于魚類胚胎發(fā)育及水環(huán)境的保護;(2)原腸期是魚類胚胎發(fā)育階段對溫度變化的“最敏感時期”,其他發(fā)育階段對溫度變化等相關因素是否存在“敏感期”,其作用機制又是什么,可以根據這些去探討不同溫度、鹽度以及其他環(huán)境因子對胚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3)如何提高魚類胚胎的免疫保護力以及相關魚類對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免疫力是否相同等問題。目前,針對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地探究。未來隨著魚類胚胎發(fā)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上述問題的解決,在增產增效的同時,還將對我國魚類發(fā)育學、魚類繁育、瀕危魚類保護、魚類進化和漁業(yè)資源又好又快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Herzing A,Winkler H.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ree cyprinid fishes,Abramis brama,Chalcalburnus chalcoides mento and Vimba vimba[J].? Journal of Fish Biology,1986,28(2):171-181.

      [2]殷名稱. 魚類生態(tài)學[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105-130.

      [3]鄭金霞,范兆廷. 虹鱒胚胎受精率適宜發(fā)育期的研究[J].? 水產學雜志,2012,25(2):31-34.

      [4]柴學軍,孫 敏,許源劍. 溫度和鹽度對日本黃姑魚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南方水產科學,2011,7(5):43-49.

      [5]何華敏. 烏蘇里擬鲿養(yǎng)殖生物學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1.

      [6]喬德亮,付立霞. 斑點叉尾胚胎及卵黃囊期仔魚發(fā)育研究[J].? 水生態(tài)學雜志,2009,30(1):58-63.

      [7]黃小林,李 濤,林黑著,等. 網箱養(yǎng)殖黃斑籃子魚胚胎發(fā)育觀察[J].? 南方水產科學,2018,14(2):96-101.

      [8]張燕萍,章海鑫,傅義龍,等. 黃尾鲴的胚胎發(fā)育[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16):174-178.

      [9]Bagenal T B,Braum E. Eggs and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J].? Ibp Handbook,1978:165-201.

      [10]董 純,陳小娟,萬成炎,等. 圓口銅魚人工繁殖及胚胎發(fā)育研究[J].? 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9,40(3):115-119.

      [11]時紅衛(wèi),吳美琴,張俊彬. 鯔魚人工繁殖與胚胎發(fā)育觀察[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24(6):855-861.

      [12]萬 遠,占 陽,歐陽珊,等. 胭脂魚胚胎及仔魚早期發(fā)育觀察[J].?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3,37(1):78-82.

      [13]杜 偉,蒙子寧,薛志勇,等. 半滑舌鰨胚胎發(fā)育及其與水溫的關系[J].? 中國水產科學,2004,11(1):48-53.

      [14]郭長江,趙 文,石振廣,等. 達氏鰉養(yǎng)殖群體的胚胎發(fā)育研究[J].?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6,31(6):589-597.

      [15]Bai L Y,Zhao Z Y.? Study on ebryonicdvelopment,lrva,jvenile and yungfsh of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J].? Agr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7(6):1305-1314.

      [16]林紅軍,劉 莎,曾 玲. 黃顙魚人工授精及胚胎發(fā)育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9(12):138-140,170.

      [17]薛凌展. 溫度對異育銀鯽中科3號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0(4):76-83.

      [18]駱小年,段友健,郭 童,等. 北方須鰍人工繁殖與胚胎發(fā)育研究[J].?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21(2):187-194.

      [19]陳福艷,梁萬文,馮鵬霏,等. 丁魚胚胎及仔魚發(fā)育的觀察[J].? 南方農業(yè)學報,2012,42(3):315-319.

      [20]郭永燦. 水溫對鰱魚、草魚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淡水漁業(yè),1982(3):35-40.

      [21]劉艷超,劉海平,劉書蘊,等. 溫度對尖裸鯉胚胎發(fā)育及其仔稚魚生長性狀的影響[J].? 動物學雜志,2018,53(6):910-923.

      [22]王亞利,解崇友,尹 敏,等. 溫度對四川華鳊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水產科學,2020,39(1):79-87.

      [23]袁宗勤,于燕光,叢日浩,等. 溫度對斑馬魚胚胎發(fā)育的影響研究[J].? 現代農業(yè)科學,2009(4):188-189,220.

      [24]黃賢克,單樂州,閆茂倉,等. 黃姑魚胚胎發(fā)育及其與溫度和鹽度的關系[J].? 海洋科學,2017,41(7):44-50.

      [25]黃永春,胡石柳,周澤斌,等. 狀黃姑魚早期發(fā)育特征及對溫鹽度的適應性[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6(1):101-106.

      [26]史秀蘭,王炳謙,黃天晴,等. 黑龍江烏蘇里白鮭(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胚胎發(fā)育觀察研究[J].? 海洋與湖沼,2020,51(2):415-421.

      [27]崔文耀,周麗青,楊繼輝,等. 四帶小鲃胚胎發(fā)育及系統(tǒng)進化分析[J].? 水產學報,2020,44(8):1286-1295.

      [28]Wang F,Wang X G,Liu C,et al. Transparent tiger barb Puntius tetrazona,a fish model for in vivo analysis of nocardial infection[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17,211:67-73.

      [29]王友紅,劉洪軍,于道德,等. 海水青鳉胚胎發(fā)育的觀察[J].? 海洋科學,2017,41(6):18-25.

      [30]陳 漪,王曉杰,冉皓宇,等. 海水模式種青鳉魚(Oryzias melastigma)的胚胎發(fā)育觀察[J].? 海洋與湖沼,2016,47(1):71-82.

      [31]劉海平,劉孟君,牟振波,等. 西藏雙須葉須魚早期發(fā)育特征[J].? 水生生物學報,2019,43(5):1041-1055.

      [32]官曙光,劉洪軍,李祥東,等. 黑棘鯛胚胎發(fā)育過程及特殊結構觀察[J].? 海洋科學,2011,35(9):68-72.

      [33]Hotta K,Tamura M,Watanabe T,et al. Changes in spawning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whiting Sillago japonica under control of temperature[J].? Fisheries scienence,2001,67(6):1111-1118.

      [34]尹家勝,沈俊寶,徐 偉,等. 水溫變化對綏芬河灘頭雅羅魚產卵的影響[J].? 動物學報,2001,47(6):704-708.

      [35]吳利敏,袁淑儀,趙晨華,等. 不同溫度對淇河鯽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8(7):50-56.

      [36]施兆鴻,夏連軍,王建鋼,等. 鹽度對黃鯛胚胎發(fā)育及早期仔魚生長的影響[J].? 水產學報,2004,28(5):599-602.

      [37]劉偉成,冀德偉,單樂州,等. 溫度和鹽度對條石鯛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水生態(tài)學雜志,2010,3(6):101-104.

      [38]蔡文超,區(qū)又君,李加兒. 鹽度對條石鯛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生態(tài)學雜志,2010,29(5):951-956.

      [39]宋振鑫,陳 超,吳雷明,等. 鹽度與pH對云紋石斑魚胚胎發(fā)育和仔魚活力的影響[J].? 漁業(yè)科學進展,2013,34(6):52-58.

      [40]趙 明,陳 超,柳學周,等. 鹽度對七帶石斑魚胚胎發(fā)育和卵黃囊仔魚生長的影響[J].? 漁業(yè)科學進展,2011,32(2):16-21.

      [41]張培軍. 海水魚類系列發(fā)育和養(yǎng)殖生物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4-110.

      [42]史晉絨,王永明. Cu2+對稀有鯽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29(6):47-51.

      [43]劉 麗. CuInS2/ZnS QDs對稀有鯽的生殖及胚胎發(fā)育毒性效應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7:13-27.

      [44]Speranza A W,Seeley R J,Seeley V A,et al. The effect of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of zinc on reproduction in the zebrafish,Brachydaniorerio Hamilton-Buchanan[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77,12(3):217-222.

      [45]黃 偉. 汞、鉛、鋅對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發(fā)育過程毒理作用的研究[D].? 青島: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35-58.

      [46]葉遼遼,徐 勝,袁秋蕓,等. SDBS對大鱗副泥鰍胚胎發(fā)育及幼魚性腺發(fā)育的影響[J].? 淡水漁業(yè),2018,48(1):86-90.

      [47]Wang J,Li J J,Xu N,et al. Responses of Takifugu obscurus fertilized eggs and larvae to increased ammonia exposur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5,22(20):15976-15984.

      [48]Chen Y F,Li J J,Sun H J,et al. Dose-dependent effect of un-ionized ammonia on hatching success of fertilized eggs of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bighead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J].?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2013,28(1):39-46.

      [49]王夢杰,王海華,馬本賀,等. 氨氮對臺灣泥鰍胚胎及卵黃囊期仔魚的毒理效應[J].? 水產科學,2020,39(4):483-490.

      [50]王能漢,鄧巧玲,范垚城,等. 長江岸線宜昌江段五種不同類型水樣對稀有鯽胚胎的毒性[J].? 水生生物學報,2020,44(5):1064-1069.

      [51]劉麗麗,呂 鵬,閆艷春.? 磺胺二甲嘧啶對斑馬魚胚胎的急性毒性作用[J].? 中國漁業(yè)質量與標準,2018,8(1):34-39.

      [52]齊澈力木格,尹曉宇,李嘉偉,等. 母體暴露環(huán)境濃度鹽酸四環(huán)素對F1代斑馬魚胚胎骨骼發(fā)育的影響[J/OL].? 生態(tài)毒理學報,2021,16(2):235-244.

      [53]李愛君,張玉茹,夏雪梅,等. 乙醇對斑馬魚胚胎發(fā)育的急性毒害效應[J].?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8(6):27-31.

      [54]Qiang L,Cheng J,Yi J,et al. Environmental concentration of carbamazepine accelerates fish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disturbs larvae behavior[J].? Ecotoxicology,2016,25(7):1426-1437.

      [55]謝先中,陳曉武,冉光鑫,等. 添加谷氨酰胺對施氏鱘胚胎發(fā)育及各發(fā)育期抗氧化生化指標的影響[J].? 水產學雜志,2018,31(5):10-13.

      [56]陳永柏,廖文根,彭期冬,等. 四大家魚產卵水文水動力特性研究綜述[J].? 水生態(tài)學雜志,2009,2(2):130-133.

      [57]李卿青,任名棟,朱庭耀,等. 孵化密度和水流量對中華倒刺鲃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 水產科技情報,2019,46(1):19-23.

      [58]Arai K. Developmental genetic studies on salmonids:morphogenesis,isozyme phenotypes and chromosomes in hybrid embryos[J].? Mem Fac Fish Hokkaido Univ,1984,31:1-94.

      [59]張建森,孫小異. 建鯉新品系的選育[J].? 水產學報,2007,31(3):287-292.

      [60]張 穎,孫大江,王 斌,等. 雜交鱘鱘龍1號[J].? 中國水產,2017(5):62-67.

      [61]田永勝,齊文山,姜 靜,等. 鲆優(yōu)1號牙鲆和親本群體的表型及遺傳性狀變異分析[J].? 海洋學報(中文版),2014,36(6):75-86.

      [62]田永勝,唐 江,馬文輝,等. 藍身大斑石斑魚冷凍精子(♂)與棕點石斑魚(♀)雜交后代發(fā)育及生長特征分析[J].? 漁業(yè)科學進展,2019,40(6):36-47.

      [63]成美玲,田永勝,吳玉萍,等. 鞍帶石斑魚(♀)×藍身大斑石斑魚(♂)雜交F1代變態(tài)發(fā)育和生長特征分析[J].? 海洋學報,2019,41(8):52-62.

      [64]唐 江,田永勝,李振通,等. 云紋石斑魚(♀)×藍身大斑石斑魚(♂)遠緣雜交后代 發(fā)育與生長[J].?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9,39(4):27-34.

      [65]李子奇,成美玲,吳玉萍,等. 鞍帶石斑魚(♀)×云紋石斑魚(♂)雜交后代早期發(fā)育及正反交后代生長特性[J].? 水產學報,2020,44(3):436-446.

      [66]楊求華,黃種持,鄭樂云,等. 云紋石斑魚(♀)×赤點石斑魚(♂)雜交子代胚胎發(fā)育及生長[J].? 海洋漁業(yè),2014,36(3):224-231.

      [67]楊 洋,陳 瑤,萬玉芳,等. 短須裂腹魚與鱸鯉雜交F1代胚胎及仔稚魚發(fā)育觀察[J].? 南方水產科學,2018,14(6):66-73.

      [68]付佳琪,聶竹蘭,羅秀華,等. 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亞鱘A. baeri♂雜交子代胚胎發(fā)育的觀察[J].? 水產學雜志,2017,30(5):18-22.

      [69]張 穎,徐 偉,孫大江,等. 達氏鰉、施氏鱘及其雜交子代胚胎發(fā)育期的抗氧化酶活性[J].? 水產學雜志,2017,30(6):19-23.

      [70]孫志景,姜巨峰,傅志茹,等. 紅頭麗體魚×紅魔麗體魚雜交子一代胚胎發(fā)育及仔魚形態(tài)學觀察[J].? 南方水產科學,2014,10(3):38-46.

      [71]練青平,宓國強,胡廷尖,等. 花(♀)×唇(♂)雜交子一代胚胎發(fā)育研究[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2,51(1):131-135.

      [72]宓國強,練青平,王雨辰,等. 翹嘴鱖(♀)×斑鱖(♂)雜交子一代的胚胎發(fā)育[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09,18(4):421-427.

      [73]馬 梁,王 軍,陳武各,等. 狀黃姑魚與大黃魚人工雜交子代的胚胎發(fā)育[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41(3):378-382.

      [74]馬貴范,劉振華,田永勝,等. 星斑川鰈(♀)與石鰈(♂)雜交子代胚胎發(fā)育研究[J].? 水產科學,2018,37(2):167-173.

      [75]Dananjaya S S,Chandrarathna H U,Nayanaransi L U,et al. Pectin purified from pomelo (Citrus maxima) peel as a natural hatching agent for fish embryos[J].? Aquaculture Research,2020,51(8):3109-3118.

      猜你喜歡
      鹽度魚類雜交
      基于MFCC和ResNet的魚類行為識別
      魚類運動會
      魚類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高等植物雜交染色體及其雜交基因表達的性狀——三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6年生雜交桉無性系對比試驗
      鹽度和pH對細角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響
      鹽度脅迫對入侵生物福壽螺的急性毒性效應
      再論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
      適用于高鹽度和致密巖層驅油的表面活性劑
      膠州灣夏季鹽度長期輸運機制分析
      荆州市| 新余市| 陵水| 随州市| 葫芦岛市| 深州市| 泸定县| 鄂托克前旗| 兰坪| 镇宁| 滨州市| 福贡县| 留坝县| 清水县| 玉溪市| 抚州市| 信丰县| 即墨市| 丹江口市| 东乌珠穆沁旗| 赤峰市| 霍州市| 汤原县| 铜陵市| 吉首市| 改则县| 曲松县| 乌拉特前旗| 武陟县| 日土县| 资兴市| 登封市| 永春县| 韶山市| 定边县| 淮安市| 竹北市| 金山区| 清丰县| 沂南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