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波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在低段教學中以識字教學為基礎,采用多元識字與經(jīng)典誦讀相結合的方式,對于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部編版教材關注了漢字傳承與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關系,這是一大創(chuàng)新點,但也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加重了識字教學的任務。教師要在明確目標的基礎上,把多元化的識字方法和經(jīng)典的識字教材帶入語文課堂,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要常教一類的字而不是單個的字,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識字單元中,編者編排了《神州謠》《傳統(tǒng)節(jié)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四篇課文,以傳統(tǒng)文化為基調(diào),目的是在文化背景下,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快樂地識字。因此,在教學這一組課文時,教師必須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
開篇《神州謠》是一篇韻文,內(nèi)容短小卻內(nèi)涵豐富,氣勢恢宏,緊扣“山川美”和“情意濃”,贊美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而且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很容易就能讀出韻律感?!秱鹘y(tǒng)節(jié)日》不僅內(nèi)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現(xiàn)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誦讀中認識節(jié)日名稱以及對應的習俗,引導學生浸潤在文化背景中,完成識字教學。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貝”的故事》只是漢字王國里的一個故事而已,通過展示甲骨文、象形文字,引起學生想象漢字的演變,讓學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喜歡上識字,這也是一種文化的繼承。《中國美食》雖然只是一些菜名,但都是“孩子的菜”,他們愛讀,而且越讀越有“味”。學生在樂意讀的情況下,識字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并且這些菜名也都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能讓學生浸潤在傳統(tǒng)文化中識字。
識字教學不應是為了識字而識字,也不應是把單個的字一個接一個地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nèi)プx、去記這么簡單而已。真正有意義的識字教學,應該是教師把有關聯(lián)的字進行組合、歸類,或是運用詞串,或是運用字源、圖像、漢字演變,或是放入語境中讀等多元的方法教給學生,從而實現(xiàn)高效、有意義的識字過程。
(一)追本溯源,關注漢字的演變
以下課堂實錄為:字源識字,理解認識“貝”。
教師:同學們,課文的插圖中有四幅圖,大家看一看哪一個才是“貝”的甲骨文?
學生:第二個是。
教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因為甲骨文像圖畫一樣,第二幅的形狀就像貝殼,貝殼上的兩條斜線就像龜甲上刻出來的貝殼紋路一樣。
教師:那第一幅圖更像圖畫,為什么不是甲骨文呢?
學生:那就是貝殼的圖片,不是文字。
教師:那第三幅圖呢,為什么不是甲骨文?
學生:甲骨文是像圖畫,第三幅圖已經(jīng)像字了。
教師:是的,大家真聰明,知道甲骨文不是圖畫而是像圖畫一樣的文字,而且還沒有一些基本筆畫。其實第三幅圖是“貝”字的小篆寫法?!柏悺钡难葑兪菑募坠俏拈_始,到小篆,再到我們今天的楷體,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貝”的故事實際上也是甲骨文的故事,因此教師在教這篇課文時應補充講解甲骨文的知識,讓學生先了解甲骨文的特征。教師可以用“猜字”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書上的插圖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一方面能讓學生分清甲骨文和圖畫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了解“貝”的甲骨文寫法。教師可以以甲骨文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對甲骨文、漢字演變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趣味識字中認識漢字,為學生今后的自主識字搭建了一個“蹺蹺板”。
(二)歸類識字,關注結構、部首特點
以下課堂實錄為:按部首、結構歸類識字。
1.對比“煎”“煮”“蒸”和“燉”“炸”“爆”
教師:我們班的小吃貨們不僅愛美食,還懂美食,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出示煎、蒸、煮、燉、炸、爆這幾個字)
學生:這幾個字的意思都與火有關。
教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
學生:有“火字旁”和“四點底”。
教師:大家真聰明,關注到了這些字的偏旁,你知道“四點底”表示什么意思嗎?(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學生:哦,原來“四點底”就像是火苗在下面燒食物呢!
教師:我們拿出字典查一查,看看你們猜測的對不對。原來,帶有火字旁、火字底和“灬”的字,意思都和“火”有關,你們不僅懂中國美食,還很了解中國漢字,真是了不起。
教師:除了字的偏旁,你們再看一看它們的結構有什么不同?
學生:煎、蒸、煮是上下結構;其他都是左右結構。
教師:是的,不僅美食可以歸類,漢字也能歸類呢!
2.對比“燒”“烤”“炒”
教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三個字,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學生:它們都有火字旁,說明都與火有關,而且他們都是左右結構的。
教師:是的,它們的部首相同,結構也相同,可真像三個好朋友?,F(xiàn)在我把在三個好朋友放在一起,你們能快速、準確地叫出它們的名字嗎?
從《“貝”的故事》延伸出來的不僅有甲骨文,還有一種識字方法——歸類識字。歸類識字可以是結構分類,也可以是偏旁、字義分類。因此,在學習《中國美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歸類識字的方法學習同一類的字,將單個的字串成幾條線,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教師還可以向?qū)W生補充“金字旁”的字多與金屬有關、“利刀旁”的字多與刀切割有關、“斜玉旁”的字多與玉石有關等內(nèi)容。漢字的發(fā)展就像涓涓細流,識字教學的思路也可以成為一條甚至是多條線,而教師則必須要具有清晰的脈絡。
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識字單元中有兩篇韻文,尤其是《神州謠》,不僅有韻腳,就連字數(shù)也是相等的,三個字讀得很有氣勢,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語言的高度凝練,短句的節(jié)奏明顯,一個“聳”字能讓讀者感受到“珠峰之高”,“奔”字和“涌”字能讓讀者感受到水流之急和多。
(一)美與情入童心,音韻和諧創(chuàng)造美
以下課堂實錄為:發(fā)現(xiàn)韻腳,讀出韻味。
教師:同學們,你們仔細看看這首歌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學生:每一句的字數(shù)都是相等的,就像《三字經(jīng)》一樣。
教師:那請你們再看一看每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華、畫、涌、聳、峽、家、濃、榮),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一、二兩行的韻母是ua;三、四兩行的韻母是ong;四、五兩行的韻母是ia;七、八兩行的韻母是ong。
教師:原來每一句都有相同的韻腳,所以我們讀起來才會瑯瑯上口。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讀上句,你們讀下句。
整篇韻文一共有四小節(jié),每一個小節(jié)都有一個韻腳,字數(shù)相同,句式整齊。不僅有押韻的句子,還有對仗句,比如“黃河奔”對“長江涌”;“長城長”對“珠峰聳”;“齊奮發(fā)”對“共繁榮”。這些都是特殊的語用現(xiàn)象,將要認的字放到這樣的句子中去讀,學生很容易讀出韻律感,能夠?qū)﹄y認的字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韻文識字是一種趣味性較強的識字方法。
(二)誦讀經(jīng)典蒙學,感受音韻之美
雖然部編版語文教材已經(jīng)加大了識字的量,但教材中的這些字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學生要認識1600~1800個常用漢字,約占整個小學階段總識字量的一半左右。這樣的識字任務是相當繁重的。因此,教師必須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課內(nèi)多教授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讓他們能在課外閱讀中做到自主識字。當然,要想讓低年級學生通過讀大篇的文章從中增加識字量比較困難。因此,一些蒙學教材就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比如一些比較早的蒙學《三字經(jīng)》《百家姓》《弟子規(guī)》《千字文》等。
但是這些蒙學教材的內(nèi)容多而雜,其中還有很多重復的字,學生很難尋找識字規(guī)律,因此識字的效率也比較低。于是,教育專家郭保華先生以《千字文》為藍本,進行現(xiàn)代韻文式字表《中華字經(jīng)》的創(chuàng)作,他認為識字教材韻文中的平仄押韻,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相較于大量的集中識字,它更能激起學生的識字欲望。而且四字一句最符合兒童學習,并適合記憶,將字進行歸類,可以與舊知識相結合,能有效避免重復字的弊端,因此他認為一個高效的識字教材必須具備以上特點。
低年級識字教學任務繁重,教師要做的是高效且有趣地把學生帶進“漢字王國”,運用多元的識字方法,讓一些蒙學教材和字源圖成為識字教學中最美的教學字源。誦讀《中華字經(jīng)》等韻文的過程是學生積累漢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感受漢字之美,感受濃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
(作者單位:武進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