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瑩 周 翔
杭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本文觀察小兒息風(fēng)止痙推拿法結(jié)合耳穴療法治療脾虛肝亢型小兒抽動癥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診于我院推拿科的脾虛肝亢型小兒抽動癥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均為50例。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3~14(8.43±2.53)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13(8.24±1.95)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2.1 觀察組:①小兒息風(fēng)止痙推拿法:開天門、推坎宮各20次,運太陽、揉百會、四神聰各50次,點按風(fēng)池、風(fēng)府各50次,補脾經(jīng)、清心肝經(jīng)、五指節(jié)、威靈、搗小天心、逆運內(nèi)八卦各3min,摩腹200次,按揉足三里、豐隆、太沖、擦涌泉各3min,按揉雙側(cè)膀胱經(jīng)3min,點按肝俞、脾俞各50次,捏脊7遍。隨癥取穴:眼睛動者加按揉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球后、承泣、睛明各50次,囑患者閉目分推眼球10次;抽鼻翼者兩食指從睛明推向迎香;努嘴者兩拇指分推唇上、下的口輪匝肌各30次;腹肌抽動者加拿肚角20~50次;聳肩者重用拿頸項、拿肩井;手腳抽動者加拿揉相應(yīng)肢體3~5min;咳嗽有痰者加揉膻中、天突、肺俞30~100次,開璇璣50~300次;全部患者隨癥推拿法治療,每例患者每周治療3次,每次20min。②耳穴療法:在腦、肝、神門、脾、胃、皮質(zhì)下穴位,以75%酒精消毒清潔后,取0.6cm×0.6cm膠布貼王不留行子壓耳。壓籽后由家長協(xié)助每日揉壓穴位兩三次,每次每穴約1min,至耳廓發(fā)熱、發(fā)脹、有酸痛感能忍受為度。每周更換1次,每次貼一側(cè)耳穴,兩耳交替。
2.2 對照組:予異功散合天麻鉤藤飲加減:太子參、陳皮、龍骨各6g,茯苓、白術(shù)各8g,天麻、鉤藤、珍珠母各5g,甘草3g。水煎,每日早晚2次分服。
兩組患者均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后進(jìn)行療效評價。
3.1 療效標(biāo)準(zhǔn):臨床控制: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消失,耶魯綜合抽動嚴(yán)重程度量表(YGTSS)評分改善率≥95%;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次要癥狀減輕或減少,YGTSS評分改善率≥60%,<95%;有效:主要癥狀減輕,次要癥狀部分減輕或減少,YGTSS評分改善率≥30%,<60%;無效:主要癥狀未改變或惡化,次要癥狀未減少及減輕,YGTSS評分改善率<30%。
3.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3.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YGTS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YGT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YGT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例數(shù)50 50 YGTSS評分治療前69.74±10.48 68.06±8.84治療后26.75±6.98△15.96±2.94△*
3.4 兩組安全性情況:兩組患兒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腎功能、肝功能均無異常,安全性高。
耳穴療法選擇腦、肝、神門、脾、胃、皮質(zhì)下,可以起到補脾柔肝、息風(fēng)止痙的作用,對小兒抽動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小兒息風(fēng)止痙推拿法作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治療手段,在局部通經(jīng)絡(luò)、行氣血、濡筋骨,通過調(diào)理氣血、經(jīng)絡(luò)影響到內(nèi)臟,起到平肝息風(fēng)、化痰止痙、清熱除煩、調(diào)整陰陽平衡、標(biāo)本兼治的作用。小兒息風(fēng)止痙推拿法結(jié)合耳穴療法治療脾虛肝亢型小兒抽動癥的診療方案,能更好地控制癥狀,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