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斌 范鑫 賈祥坤 張宏博
基因工程技術由來已久,主要是通過提取一種生物體的基因,以技術手段轉移至另一種生物體,用以改變該生物體的遺傳特性,進而實現改變基因組的目的。轉基因食品便基于基因工程技術而來,以人為手段導入細胞DNA而研制出性狀更好的食品。轉基因食品的出現究竟是好是壞?這一問題需要進行辯證分析。一方面,轉基因食品的成本更低,經濟效益更高,生物產品類型更加豐富;而另一方面,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隱患較大,對人體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物種本身均存在負面影響。因此,本文將重點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評價,并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作簡要探討。
一、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
轉基因食品的上市銷售,必定要經過嚴苛的安全性評價與審批。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均認為,凡是取得安全證書、通過安全性評價的轉基因食品,其安全性與傳統(tǒng)食品無異,廣大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然而,轉基因食品畢竟是通過改變傳統(tǒng)食品自然屬性而來的,雖然這種改變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但不可避免會潛藏安全性方面的問題。通過對轉基因食品的大量研究,其安全風險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體健康安全風險。(1)可能有潛在毒性。食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致敏成分、病原微生物等物質,可能會造成傳統(tǒng)食品中天然毒素含量的驟然升高,進而導致全新物體也存在毒性。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并沒有食用已上市轉基因食品而發(fā)生中毒的事件,但在實驗過程中的確發(fā)生過小白鼠中毒事件。所以不得不提高警惕,轉基因食品也有可能具有潛在毒性。(2)可能引起過敏?;蚬こ碳夹g通過基因轉移重組,會在新物體中合成新蛋白質,這意味著免疫系統(tǒng)也一定要產生全新的免疫球蛋白,這種變化可能會造成部分人群出現過敏反應,導致過敏原范圍擴大。尤其是在對這類轉基因食品沒有明確標記的情況下,發(fā)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做好對過敏反應的安全性評價,盡可能防止出現過敏反應問題。(3)可能存在抗生素抗性風險。在轉基因食品研發(fā)階段,會將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標記基因,主要是為了驗證轉基因的成功與否。如果人類食用了此類有標記基因的轉基因食品,腸道內部微生物群落在遇到抗生素抗性基因后就會產生耐藥菌株,致使人們對抗生素出現耐藥性。雖然這種情況發(fā)生的概率較低,現階段也沒有這類情況報道出來,但依舊不能忽略這一風險的存在。
2.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風險。轉基因生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同樣存在,因為轉基因生物品種并非自然產生,而是在實驗室中通過人為手段制造出來的全新物種,相對于地球上原有的傳統(tǒng)生物而言屬于外來品種。而人工品種的出現,大概率會影響甚至破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擾亂地球生物種群原有的平衡。轉基因生物有著自然界傳統(tǒng)生物并不具備的優(yōu)勢,但如果將它們放歸到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將有可能出現生態(tài)平衡迫害情況,對物種之間的競爭關系提出挑戰(zhàn)。而且轉基因生物存在的基因漂移情況會對野生生物遺傳多樣性有所破壞,比如轉基因作物花粉會隨風飄蕩,極有可能出現基因污染。1997年,墨西哥山區(qū)的野生玉米被檢測出帶有轉基因成分,追根溯源竟是受到距離當地數百里之遙的美國境內的轉基因食品實驗基地影響,這讓人們真正認識到了轉基因食品的負面生態(tài)影響。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出,對于轉基因食品需要格外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轉基因作物成為雜草的概率;其二,轉基因作物的親緣野生種成為雜草或是超級雜草;其三,轉基因作物存在出現全新病毒的可能性;其四,轉基因作物可能會對非目標生物形成危害;其五,轉基因作物一定會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其六,轉基因作物一定會影響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生態(tài)過程。
轉基因雜草出現的主要途徑在于花粉及種子的傳播,影響因素包括:轉基因作物與其相關野生種的近緣程度;不同作物與野生近緣種出現雜交的機會;基于花粉出現轉基因擴散的概率;轉基因作物種子的擴散模式。明確了上述這些影響因素,便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抑制轉基因擴散的做法,比如設置一定的間隔距離;將轉基因作物與周圍作物開花期避開;種植同種非轉基因作物充當緩沖區(qū);選擇雄性不育品種,抑制花粉飄散。
3.依據實質等同性原則進行安全性評價。所謂實質等同性原則,也就是如果轉基因食品與傳統(tǒng)食品的成分相同,便可認定兩者的安全性同等。具體需要明確兩點:一是等同于傳統(tǒng)食品與成分,此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與傳統(tǒng)食品相同。如果轉基因的受體與供體為同類型傳統(tǒng)食品,即便插入外源基因也不會對食物的成分及特性造成影響,所以無需對其安全性過多分析。此類具有代表性的食品為轉基因抗病毒植物食品,比如跨病毒外源蛋白基因的轉基因食品,因為傳統(tǒng)食品中本身便含有該病毒,但人類長期食用并未出現中毒情況,所以不需要再對此類轉基因食品展開安全性評價。二是除某些特殊差異外,與傳統(tǒng)食品和食品成分等同。對此類轉基因食品進行安全性評價時,需要重點分析內、外源基因產物與其他物質的差異。部分內源性基因通過編輯而產生新蛋白質,即便轉入的外源基因本身不存在安全問題,但是依舊需要分析其基因穩(wěn)定性及新蛋白質的特性,尤其是新蛋白的毒性及過敏性表現,需要重點驗證。
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管理
在目前社會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我國也不例外,應當在積極展開轉基因食品技術研究的同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措施,力求保證社會和諧穩(wěn)定。
1.重點標記轉基因食品的過敏性蛋白。人類食用的食物中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中少量種類的蛋白質會引起人類出現過敏反應,雖然種類不多,但畢竟存在。所以,為了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一定要讓消費者擁有購買知情權,如果轉基因食品中含有過敏性蛋白,無論是生產還是上市銷售,均需進行重點標注。
2.提高轉基因食品的銷售準入門檻。相較于傳統(tǒng)食品而言,轉基因食品的技術含量更高且更復雜,所以在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銷售的全過程中,都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跟蹤監(jiān)測,保證完全符合當前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標準,避免出現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放心。
3.完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立法。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離不開國家立法作為保障,為進一步完善立法規(guī)定,需要汲取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成功經驗與做法。鑒于各個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應用程度、接受程度都存在差異,所以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也千差萬別,立法也會根據本國實情而定。具有代表性的立法有以下兩個:一是美國的轉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早在2018年,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便已位居世界第一,可見美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完全接受,并且構建了較為健全的安全管理體系,也意味著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肯定。二是歐盟地區(qū)的轉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相較于美國而言,歐盟對轉基因作物的態(tài)度比較謹慎,即便是已經被認可的轉基因作物,也并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的推廣種植。針對轉基因食品的立法,歐盟也主要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為了避免市場充斥著大量轉基因食品,制定了眾多對轉基因食品的強制性措施,比如明確要求對帶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進行醒目標記,同時對轉基因食品相關技術嚴加管控。
借鑒發(fā)達國家在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立法方面的經驗以及結合本國國情,我國也建立起了轉基因食品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技術管理體系。2017年,農業(yè)農村部出于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保障考慮,重新修訂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與《農業(yè)轉基因生物標記管理辦法》,同年國務院重新修訂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提出對樣本的檢測需要委托給具有相關資質的機構進行?!妒称钒踩ā吩谖覈称钒踩芾眍I域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并未對轉基因食品的成分含量標準進行詳細闡述,也未對相關處理方案予以明示,所以還應該逐步與國際社會接軌,不斷修訂《食品安全法》中關于轉基因食品的相關規(guī)定,做好轉基因食品的引導工作。
綜上所述,轉基因食品在解決糧食危機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國家,研究開發(fā)轉基因食品極為必要。不過,轉基因食品的順利上市一定要經過層層把關與監(jiān)督管理,還要制定與完善安全評價體系與標準,格外關注檢查技術的研究。當然,對轉基因食品的推廣宣傳更需要加強監(jiān)管,并嚴格進行安全性評價,以保證在售的轉基因食品能夠讓消費者放心食用。因此,筆者認為唯有做好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才能讓更多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有正確的認知,保障他們的選擇權和知情權,也才能保證轉基因食品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重大專項(2016年度)ZDZX2016016;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引導獎勵資金項目(2017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引導獎勵資金項目(2018年度)KCBJ2018068。
作者簡介:張彥斌(1983-),男,中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與安全。
*通信作者:張宏博,男,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食品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