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波
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56
隨著“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的來臨,教育模式發(fā)生了深度變革,移動學習打破了時空限制,已經成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新的學習模式?!吨袊ヂ?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47次,2021年2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國內網民規(guī)模達到9.89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70.4%,手機網民比例達到99.7%[1]。智能手機是獲取、存儲、傳遞、處理信息的移動終端,具有作為移動學習工具的明顯優(yōu)勢。手機上網學習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的主要方式,全球新冠疫情則成為在線學習發(fā)展的加速器,在線教育發(fā)展如火如荼,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相關的理論與實證研究也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其中,關于以智能手機媒體為主要在線移動學習方式的研究占有相當比例,相關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對智能手機這一移動學習終端的態(tài)度不盡相同。
截至目前,關于移動學習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王永固等(2020)認為智能手機是教育形態(tài)創(chuàng)新、轉化的重要載體。他們從教育4.0全球框架來定義未來的教育模式,認為應該利用新技術構建全新、動態(tài)的未來教育形態(tài),創(chuàng)新學習范式、教育場域、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2]。翟俊卿等(2021)認為移動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對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有一定積極影響,移動設備在非正式科學學習中不僅扮演“學習助手”的角色,而且可作為學習資源直觀呈現(xiàn)學習內容,智能移動終端上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為大學生群體實現(xiàn)移動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習者不受時空限制,可根據(jù)實際需求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3]。蘭玉坤等(2019)則從人們使用手機的頻率和強度展開研究,認為手機相關的成癮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指出手機成癮的流行率和危險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預防干預措施[4]。
關于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為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鮮有研究者從個性化教育視角展開相關研究。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引導、促進兒童的個性化是對教育本質的規(guī)定。個性化教育是充分發(fā)掘人的潛能、實現(xiàn)人的本質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個性化教育針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采用獨特的手段,充分發(fā)掘個體的潛能,促進個體的自由、自在發(fā)展[5]。而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智能手機則是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的有效媒介。本文從個性化學習計劃、個性化學習方法、個性化學習內容、個性化學習效果四個維度,探討智能手機終端對大學生自主移動學習的影響,并從教育理念轉變、學校制度優(yōu)化、教師適度放權、學生自主學習、個體差異等方面提出建議,從而有效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
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湖北省3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部(委)屬本科高校1所,省屬本科高校1所,高職高專院校1所,基本覆蓋不同層次的高校。本次調查采用紙質問卷,共發(fā)放1 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 140份,有效率為95%。其中,男生514人,女生626人,男女比例分別為45.09%、54.91%;學生涵蓋四個年級,大一學生270人,大二學生658人,大三學生62人,大四學生150人,分別占比23.68%、57.72%、5.44%、13.16%,整體來看,低年級占比較高年級重;按專業(yè)大類分類,文史類(含藝體類)學生524人,理工類616人,分別占比45.96%、54.04%。
本研究采用自編《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影響的調查問卷》,問卷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學統(tǒng)計特征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生源地、就讀學校類型、年級、專業(yè)、學習成績情況等;第二部分是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手機品牌偏好、使用費用、使用頻率、使用場合、用途及方法等;第三部分是從個性化學習要素的四個方面觀測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影響,主要包括個性化學習計劃、個性化學習方法、個性化學習內容、個性化學習效果。另外,兼顧觀測時空差異,分為課堂、課后兩個維度。問卷題型結構上,除了采用單選、多選題外,還采用五級矩陣量表題型。對問卷進行可靠性分析,α系數(shù)值為0.871,問卷信度較好;采用因子分析,KMO值為0.825,問卷效度較好。采用SPSS21.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綜合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均值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理論重要的現(xiàn)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學習者不受外界干擾,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實現(xiàn)個體知識與技能的增長?;诨ヂ?lián)網的自主移動學習借助移動終端設備,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開展學習行為。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手機媒體則是最便捷的自主移動學習設備,被調查大學生人均至少一部手機。
從使用時間上看(表1),每天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的學生占66.67%,超過6小時的學生占32.11%,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且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為對手機有一定依賴性。在問及“您可以接受多長時間沒有手機的生活”時,只有25.96%的學生表示可以忍受半天,40.70%的學生可以忍受一天。從使用時段上看,睡覺前和其他課外時間兩個時段使用頻率較高,分別為57.37%和30.53%,由于樣本高校對學生上課期間使用手機有一定限制,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自主學習時間相對較少。
表 1 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占比分析
從功能使用上看(表2),對大學生來說,手機媒體的娛樂功能使用的頻率較高,時長較長,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上QQ、微信(86.14%)和聽音樂、看視頻(75.96%),基本通信功能(打電話、發(fā)短信)退居第三(67.54%)。隨著QQ、微信即時通話功能的不斷完善、通話成本不斷降低,手機的基本通話功能有進一步減弱的趨勢。相對于非智能手機來說,大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進行自主移動學習的比例有大幅提高(學習或查資料占54.56%,看電子書占30.70%),隨著在線教育技術的不斷改進與升級以及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基于互聯(lián)網手機的自主移動學習勢必成為大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表 2 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用途分析
從自主移動學習傾向上看,基于手機學習超越時空限制的便捷性和電子學習資料的低成本,自主移動學習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廣為接受的學習方式。網站學習是一種普遍學習方式,隨著自主移動學習專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利用手機軟件(手機APP)自主學習已經成為主要學習方式之一。63.33%的大學生手機上安裝了1 ~ 3個學習軟件,21.23%的大學生安裝了4 ~ 6個學習軟件,而微信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進一步增加了自主移動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表3顯示,96.32%的大學生有利用手機軟件學習的經歷。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利用手機軟件自主學習的目的由高到低依次體現(xiàn)在考試需要(英語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或各類資格證考試)(60.00%)、輔助本專業(yè)學習(51.40%)、補充課外知識(44.04%)、興趣愛好(38.07%)、其他(16.14%)。
表 3 大學生使用手機學習軟件的目的分析
開展個性化教育是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訴求。個性化教育立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學生的個性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自我構建的過程,是學生基于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自我教育[5]。個性化教育并非獨立于現(xiàn)行教育系統(tǒng),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個性化教育也具備教育的基本要素,通過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個性化的學習效果來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利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成為實現(xiàn)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的途徑之一。
我們對矩陣量表選項進行賦值(干擾很大= 1、干擾很小= 2、沒有影響= 3、促進較小= 4、促進較大=5),賦值越大,表示積極影響越大。從時空上看(表4),手機媒體使用對大學生課堂個性化學習有很小的干擾作用,對課后個性化學習沒有干擾作用,但是積極作用也不明顯。
表 4 手機使用對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時空的影響分析
從學習要素上看(表5),手機媒體使用對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個性化學習內容影響較大,均值分別為2.96、2.95,表明手機作為一種新的學習設備,能借助互聯(lián)網的技術,及時、快捷地將學習內容傳遞給學習者,知識傳遞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教師面對面地以紙質書本、資料為簡單傳遞路徑。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使用手機拍照、錄音、錄像等功能記錄課堂內容(均值為3.06),有時會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學習軟件或打開網絡學習鏈接;在課后主要是利用手機復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內容、加速完成作業(yè);也有部分同學表示利用手機了解到一些新的學習方法并使用這些學習方法,但也有同學表示他們使用手機短暫放松以繼續(xù)學習。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大學生未能充分發(fā)揮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方法的積極作用。
相較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以手機媒體為主要學習媒介的自主移動學習能給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個性化學習內容,學生“吃不飽”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相當比例的學生表示相信手機上的學習內容(均值3.32),他們也比較相信使用手機搜索到的問題答案(均值3.32),并表示不會因為使用手機搜索答案而放棄對學習內容的思考,但承認課堂上使用手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注意力。但是,隨著學習信息的大量涌入,部分學習者缺乏對各種信息正確、合理的選擇和有效甄別,很難將雜亂的信息系統(tǒng)化,“消化不良”成為學習者面臨的新問題。這一情況導致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個性化學習內容的積極影響受限。
表 5 手機使用對大學生個性化學習要素的影響
手機使用對大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的影響相對較?。ň禐?.39),很少一部分同學表示會利用手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也很少用手機來監(jiān)督學習計劃的實施。相反,有部分學生表示因為使用手機不得不調整甚至放棄學習計劃,手機使用對個性化學習計劃的消極作用較積極作用明顯。
在個性化學習效果(均值2.56)方面,手機媒體使用對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有一定積極效果,這一點可以從個性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得到證實,但我們依然不能否認手機使用對學習效果的消極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思想理論課程和其他非專業(yè)課程上使用手機(非學習用途)比例最大,均值分別為3.40和3.34,這也恰好印證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投入度的正相關關系;累計89.65%的學生表示10分鐘以內可以恢復到學習狀態(tài),64.04%的學生5分鐘以內可以恢復到學習狀態(tài)。
“個性=共性+特性”是個性化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之一,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為個性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條件[6]。在大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除了遵循現(xiàn)代教育系統(tǒng)的學習規(guī)律,掌握共性的學習要素之外,個體特征對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個性化移動學習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性別與生源地特征上的差異,由表6可知,在性別特征上有顯著差異。手機使用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個性化學習內容的影響差異顯著(t值=-3.573,p=0.000<0.001),對女生個性化學習內容的積極影響較男生明顯;對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影響差異顯著(t值=-3.340,p=0.001<0.01),對女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積極影響較男生明顯;對個性化學習效果的影響差異顯著(t值=-2.167,p=0.031<0.05),對女生個性化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較男生明顯。在生源地特征(農村生源、城鎮(zhèn)生源)上沒有顯著差異。
表 6 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性別、生源地特征上的差異分析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考察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獨生子女情況與專業(yè)類別特征上的顯著性差異,由表7可知,在專業(yè)類別特征上有顯著差異。在0.001的顯著水平上,手機使用對不同專業(yè)類別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t值=3.521,p=0.000<0.001)、學習內容(t值=4.742,p=0.000<0.001)、學習效果(t值=3.925,p=0.000<0.001)的影響差異顯著,對文史類(含藝體類)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較理工類明顯。在獨生子女特征上沒有顯著差異。
表 7 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獨生子女、專業(yè)類別特征上的差異分析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學校類型與年級特征上的顯著性差異,表8顯示,在學校類型特征上差異顯著。在0.01的顯著水平上,手機使用對不同學校類型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F值=3.521,p=0.006<0.01)、學習計劃(F值=7.176,p=0.001<0.01)、學習效果(F值=6.065,p=0.002<0.01)的影響差異顯著,在這個三個維度上,對高職高專、省屬一般本科、部(委)屬重點高校學生個性化自主移動學習的積極影響依次遞減。在年級特征上,對不同年級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影響有顯著差異(F值=4.132,p=0.007<0.01),對大四學生的積極影響更為明顯,年級特征在其他三個維度沒有顯著差異。
表 8 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學校類型、年級特征上的差異
通過實證調查和分析,本文呈現(xiàn)了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現(xiàn)狀,并分析了大學生通過使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的目的,進一步探討了個體特征對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個性化移動學習的影響。
1. 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與對手機依賴并存
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廣為接受的學習方式,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絕大多數(shù)高校嚴禁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自主學習時間相對較少,使用手機自主學習行為主要發(fā)生在課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斷完善,手機的傳統(tǒng)功能(例如打電話、發(fā)短信)正在弱化,基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在線教育功能進一步凸顯,大學生利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傾向日益增強,利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多樣化,也顯著提高了大學生自主學習效率和效果。但大學生手機依賴現(xiàn)象依然很嚴重,手機媒體上與學習無關的信息、功能消耗了大學生大量的課外時間,甚至對部分課堂學習產生消極作用,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時間殺手”,使其在心理上,產生手機依賴綜合癥。
2. 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是實現(xiàn)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的重要路徑
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比,手機媒體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共性化學習需求,還能更好地將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與個性化特征有效結合,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個性化教育”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研究表明,手機媒體使用對大學生課后個性化學習有積極作用,對課堂個性化學習有很小的干擾作用,這源于學校不允許學生課堂使用手機的管理制度。學習要素上,對個性化學習方法、個性化學習內容影響較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濃,學習效果有一定提高,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觀,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知識,學生“吃不飽”問題有所緩解。同時,由于復雜的新知識縱橫交織在一起,且在時間上具有同一性,缺乏科學的指導,學生很難自主將復雜的知識信息系統(tǒng)化,“消化不良”成為學生面臨的新問題。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是實現(xiàn)大學生個性化教育的重要路徑,但是利用手機媒體自主移動學習的積極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
3. 個體特征對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個性化移動學習的影響差異顯著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整體上看,大學生使用手機個性化移動學習在性別、專業(yè)類別、學校類型、年級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限于對課后學習的影響,對課堂學習的影響沒有差異。在生源地、獨生子女特征上沒有顯著差異。究其原因,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新型城鎮(zhèn)化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制約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性矛盾有所緩和,城鄉(xiāng)資源分配非均衡程度降低,與互聯(lián)網同時代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的城鄉(xiāng)差異日益縮小。
具體來看,性別特征上,手機使用對女生個性化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較男生明顯,我們可否據(jù)此判斷女生個性化學習的自主性、自律性高于男生?專業(yè)類別特征上,對文史類(含藝體類)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較理工類明顯,這主要源于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學科差異性[7]。學校類型特征上,在個性化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效果維度上,大學生自主個性化移動學習的積極影響與學校層次的高低呈負相關關系,對高職高專、省屬一般本科、部(委)屬重點高校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依次遞減。這或許與不同層次高校的不同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有關,應用型高校注重學生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研究型的高校注重基礎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年級特征上,對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影響有顯著差異,對大四學生的積極影響更為明顯,表明通過大學階段的系統(tǒng)學習,高年級大學生逐漸掌握了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嘗試從教育理念轉變、學校制度優(yōu)化、教師適度放權、學生自主學習、個體差異等幾個方面提出建議,以充分發(fā)揮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作用,促進個性化教育的實現(xiàn)。
1. 由集中封閉的教育理念向開放共享的教育理念轉變,從抑制個性到發(fā)展個性
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基本上是延續(xù)了工業(yè)時代的教育理念,統(tǒng)一化、集中化、標準化是工業(yè)時代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征,具體體現(xiàn)為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進度、集中授課、集中管理、標準化流程、標準化教材、標準化評價。這種集中封閉的教育理念順應了工業(yè)社會大規(guī)模標準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但這種整齊劃一的標準化教育生產模式也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而“互聯(lián)網+教育”的信息時代的教育理念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思維。去中心化、去同步化、開放共享是互聯(lián)信息時代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征。不再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新的學習中心,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诰W絡的學習行為具有自主性、自發(fā)性,學習行為不再步調一致。同時,基于互聯(lián)網的信息“知識流”是流動的,教學資源私密化、專業(yè)化程度降低使得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這種開放共享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彰顯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fā)展[8]。
2. 高等學校應重新審視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lián)網,探索“互聯(lián)網+教育”新模式
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步入一個誤區(qū):過度將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產品引入課堂,卻將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終端設備拒之于門外。過度關注電子白板、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電子閱讀器等電子產品,對移動互聯(lián)網的“第一入口”—智能手機的即時性、便捷性、個性化等優(yōu)勢視而不見。在“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以智能手機手機為代表的互聯(lián)網終端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便利,大學生可以根據(jù)個體特征制定個性化學習目標、自選內容、自定步調、自我評價。當然,我們要合理、正確利用手機媒體,利用技術手段對使用過程適度監(jiān)控,盡量減少手機媒體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干擾作用。
3. 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適度放權,師生共同構建新知識
傳統(tǒng)教育模式注重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硬知識”的單向傳播,“互聯(lián)網+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未經過專家學者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的“軟知識”的雙向傳播。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向學生分享一個任務或提出一個問題,學生自主地進行線上和線下學習,各自分享學習成果并充分討論,教師對一些未解的問題進行協(xié)作、探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新知識。
4. 個性化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較高學習自主性與自律性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是以學科為導向的系統(tǒng)學習過程,個性化教育模式是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過程。個性化教育并非獨立于現(xiàn)行教育系統(tǒng)。個性化教育不等于自由教育,個性化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和廣泛參與,更離不開學生借助智能手機等移動互聯(lián)網終端高效地自主、自發(fā)學習,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自律性,否則就會沉溺于手機媒體。
5. 充分考慮個體特征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提供合適的個性化教育
關注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自主個性化學習在性別、專業(yè)類別、學校類型、年級特征上的顯著差異,分門別類地提供不同的個性化教育。同時,考慮不同學生的潛能,做到一人一規(guī)劃、一生一課表、一師一優(yōu)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