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林
摘 要:針對古詩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模式化、學生理解淺表化的問題,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古詩中的重點字詞,帶領(lǐng)學生品味古詩中的地名以及情思、雙關(guān)、精妙之詞,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語言之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語文素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3-0073-02
一、教學現(xiàn)狀
筆者發(fā)現(xiàn),教學參考書上基本建議用一課時的時間來學習兩首古詩,雖然有其安排的理由,但是每個學校的學生基礎(chǔ)不同,這從時間上就很難保證用一節(jié)課讓學生把兩首詩歌學得深入,特別是古詩的語言精練,很多字詞需要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在匆忙地串講詩句意思的教學中,教師很難帶領(lǐng)學生細細品味古詩詞獨特的意蘊和詩人豐富的情感,也很難讓學生的思維由淺向深進階。
二、應對策略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借鑒閱讀教學中抓重點字詞理解句子的方法來改進我們的古詩教學。在古詩教學中筆者把這些重點字詞叫作“詩眼”,詩眼是古詩中的點睛傳神之詞,是關(guān)鍵字詞,是我們理解詩意、感悟詩歌意蘊的抓手,抓住這些字詞進行理解就可以達到理解詩歌意蘊的目的,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三、操作措施
(一)品“地名”之詞
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有不少古詩中出現(xiàn)了地名。這些地名看似平常,但如果結(jié)合這些地名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我們就發(fā)現(xiàn),這些地名對于我們理解詩歌意蘊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抓住這些地名進行仔細推敲,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詩人送別好友元二出使安西時的情景。詩歌中的前兩句是寫景,后兩句是寫情。教師要深入地感悟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抓“陽關(guān)”和“安西”這兩個地名。筆者在教學時是這樣做的。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陽關(guān)”和“安西”這兩個地方在哪里嗎?咱們一起來看唐朝的疆域圖。(教師課件出示唐朝疆域圖)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陽關(guān)在河西走廊盡頭,它的北面是玉門關(guān)。
師: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陽關(guān)這個地方送別。安西又在哪里?
生:安西,在現(xiàn)在的新疆庫車。
師:安西是唐朝中央政府為統(tǒng)轄西域地區(qū)而設(shè)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同學們找得真仔細,那么,你們發(fā)現(xiàn)了沒有,安西和陽關(guān)相距大概有多遠嗎?
生:大概有一千多千米。
師:對,大約有一千五六百千米,這在古代來說真是相距甚遠,隔在安西和陽關(guān)這兩個地方之間的是什么?
生:是沙漠。
師:你知道沙漠有什么特點嗎?
生:分布范圍非常廣;氣候十分惡劣,極度缺水,早晚溫差很大。
師:元二從陽關(guān)出發(fā)要去安西,這些都是擺在元二面前的困難啊。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穿越茫茫沙漠是十分不容易的。
師:是啊,這些王維何嘗不曾想到,可是王維不能與元二一路同行,因此,他只能勸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覺得這酒中飽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
生1:我感受到了此時兩人因為即將分別,所以都說不出話來,他們都是十分不舍的。
生2:我感受到了詩人對元二的深深體貼。因為此去路途遙遠,詩人再也不能和他共飲美酒了。想到這些,王維的心中有些感傷,萬千感慨盡在這杯酒中了。
在本詩的教學中,我們重點抓了陽關(guān)和安西兩個地名,通過設(shè)計一些問題,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兩個地方的位置、特點,想象和感悟元二出使西域的艱辛和不易,說說從“勸君更盡一杯酒”中感受到這酒中包含著什么?從師生互動的情況看,由于教師設(shè)計合理,引導恰當,學生已經(jīng)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離別時的情感。
(二)悟“情思”之詞
雖然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特別是在一些情感性豐富的詩中,那短短幾十個字中,總有那么幾個關(guān)鍵字詞,最能夠集中體現(xiàn)詩人的情思。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抓住這些關(guān)鍵字詞,仔細品味就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感,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睘榱松钊塍w會詩人的思鄉(xiāng)和思親之情,筆者在教學中抓住了“少”這個詩眼。
師:同學們,你們讀懂第四句詩的意思了嗎?
生:就是兄弟們頭上都插上了茱萸,但是偏偏少我一人。
師:從這個“少”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他的內(nèi)心有些失落。
師:怎么會有些失落呢?
生:因為他在重陽節(jié)不能和家里的親人團聚。
師:是什么讓詩人在重陽佳節(jié)不能和家人團聚呢?此時的詩人身處何地呢?老師查了資料,寫這首詩時詩人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入仕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所以你還從這個“少”字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體會到了詩人想和家里的親人共聚一堂,共度佳節(jié)。
生2:我體會到了詩人不能和家里人在一起而感到遺憾。
該詩敘述了詩人在重陽佳節(jié)不能和親人團聚,想到了這一天兄弟們都去登山,在高高的山頂,兄弟們依照習俗都插上了茱萸,唯獨少了自己,內(nèi)心有一種淡淡的失落。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這種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抓住這個“少”字,讓學生感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最真摯的情感。
(三)嚼“雙關(guān)”之詞
有不少古詩用到了“雙關(guān)”的修辭手法?!半p關(guān)”的修辭手法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較難理解的,而且教師在教學中引領(lǐng)學生賞析古詩的時候,往往注重講解該詞的表層意思,對于該詞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往往不夠重視,使得學生誤認為該詩就是單純的詠物詩或者一般的詩歌。這樣處理雖然考慮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在小學高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對運用了“雙關(guān)”修辭手法的詩歌予以深究。只要教師指導得法,對于詩句所蘊含的深層意蘊,學生還是可以領(lǐng)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