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
為了促進新課程改革持續(xù)深化,祛除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異化現(xiàn)象,使學生的學習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我國于2016年提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方針。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需以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為重要抓手,用深度學習修正淺層學習,徹底轉變以往課堂互動流于形式、忽視思維過程、排斥求異思維的淺層學習課堂生態(tài),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課堂傾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主動聽取他人發(fā)言。課堂傾聽為有效實施深度學習提供了切入視角,借助課堂傾聽助推深度學習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在歷經(jīng)20年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方式正逐漸改變著傳統(tǒng)課堂,大多數(shù)的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認可,并在行為方式上踐行。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也出現(xiàn)了異化現(xiàn)象。教師為了迎合新課程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時常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先進行同桌或小組之間的討論,接著指名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中國美食》時,課前讓學生搜集一道中國美食的做法,在課堂上先讓學生把自己知道的中國美食講給同桌聽,接著再集體交流分享。在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大都表現(xiàn)出三類行為:一類忙于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他人的發(fā)言自然就忽略;一類埋頭苦思,沉默不語,擔憂被指名發(fā)言,無法傾聽他人發(fā)言;一類趁著熱鬧無所事事游離課堂??此茻狒[的課堂,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卻流于形式,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很好地從分享美食做法的同學那學會表達的技巧,這其實是缺乏傾聽的課堂,深度的學習無法發(fā)生。
(一)傳統(tǒng)的課堂話語形式
傳統(tǒng)的課堂話語形式是觸發(fā)—回應—反饋式。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給出回應,接著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應給出反饋。在這種模式下,課堂是教師主導的舞臺,學生溫順地聽,被動地接受、儲存、記憶知識。在依賴言說和傾聽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權威的言說者,是知識的傳遞者,很少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學生作為失語者被動地參與,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傾聽。
傳統(tǒng)的課堂話語形式重結果輕過程。教師為盡快實現(xiàn)課堂目標,往往選擇以快捷的講授和告知的方式來實現(xiàn),學生獲得知識、增進理解的過程則被忽視。學生對于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問題的感悟和思考,對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都得不到有效的關注。如果把學生的學習比喻成一場旅行,作為導游的教師為盡快讓學生達到某個景點,對學生學習途中遇見的風景視而不見,學生則在“跟團式”的旅行中跟著教師走,自己對旅途的風景沒有獨特的感知和理解。結果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旅途的風景早早忘記,因為這些學習是淺層次的,缺失體驗和感受,腦海中形成不了深刻的印象。
(二)學生課堂傾聽能力欠缺
教育不僅要通過傾聽進行,而且也要培養(yǎng)會傾聽的人。在課堂規(guī)范的養(yǎng)成中,教師更注重養(yǎng)成學生認真聽教師講的能力,這導致學生更關注教師的聲音,而忽略了同伴的聲音。關注記憶性知識的傾聽,而忽略理解性傾聽,致使學生以批判思維去傾聽的能力不足。
低年級的孩子多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很少去關注別人說的是什么。例如課堂中常常出現(xiàn)部分學生等不及他人說完,就肆意打斷、插嘴的現(xiàn)象。尤其當班級是過度競爭的關系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或因缺乏安全感或因與同伴之間關系緊張,而不能認真去傾聽和評價他人,對同伴的回答,不能以贊美的方式去學習、欣賞。即便在小組學習中,每個學生的話語權也不是平等的,學生會被動區(qū)分為傾聽者和言說者,這種傾聽的不平等性也致使學生不能正確地去傾聽。即使是在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每個同學都只顧著踴躍輸出信息,對他人的傾聽就少了。
(一)從獨白走向對話
課堂不是單純的說話,而更多地表現(xiàn)為傾聽。傾聽既是一種教師應有的教學姿態(tài),也是學生相互學習的理想姿態(tài)。傾聽是教師感知學生的重要方式,作為教育者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教師對學生應保持豐富的感知能力,以便捕捉當下甚至瞬間。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奏響課堂傾聽交響曲,須從教師的獨白式教學走向有效的互動,真正以平等的身份去與學生對話,克制自我全知全能的表達沖動,創(chuàng)造出平等、尊重的課堂氛圍。
特級教師顧文艷在執(zhí)教《童年的水墨畫》時,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將不懂的地方畫上問號,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提問時間。當有學生提出“魚兒可以跳蹦,笑聲怎么也可以跳蹦呢?”教師沒有以權威的姿態(tài)去回答,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探討,于是收獲了學生“因為笑聲一陣一陣的,就像在跳蹦”“寫笑聲跳蹦,更可以表現(xiàn)孩子們釣上魚的快樂”等精彩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從起初的膽怯、拘謹?shù)脚e手活躍,發(fā)言精彩。最終,學生在愉快且沒有壓力的氛圍中達成了學習目標。顧文艷老師正是以平等的姿態(tài)去傾聽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聲音,以尊重的姿態(tài)去傾聽學生與學生對話的聲音,以關懷的姿態(tài)去悅納每一個求異思維,如此才得以創(chuàng)生愉悅的課堂氛圍和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二)從排斥走向接納
教育社會學認為,課堂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個體通過參與課堂活動,或感知,或傾聽,或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尊重、歡迎和接納,獲得對自我的身份認同。課堂中,學生不僅是認知的主體,也是充滿情感的鮮活生命。課堂傾聽要接納每一個鮮活生命個體的獨特性,不能簡單地依據(jù)標準答案或教師的觀點來判斷學生回答的優(yōu)與劣,而要不折不扣地接納學生的觀點,感受每個生命個體的智慧律動與情感投入,發(fā)掘其中的合理意義與合情表達,創(chuàng)造出快樂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
要形成接納的課堂傾聽,首先教師要接納學生的獨特性。不用一把尺子丈量學生,在課堂中傾聽邊緣人的聲音,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體驗中獲得對自我的認可。其次要制訂課堂傾聽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例如發(fā)言要響亮,讓班級每個角落的同學都聽到;不隨意打斷同學的發(fā)言,對同學的發(fā)言要聽思并重;不吝嗇對同學的贊美。美國學者蘇珊和布爾斯認為,通過課堂傾聽實踐賦予學習者以傾聽身份,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越善于傾聽的人越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越受到良好教育的人越善于傾聽。傾聽助推了學習,學習也在促進傾聽。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傾聽者。
(三)從結果走向過程
深度學習是一場探索之旅,學生在其中經(jīng)歷著各種困難、驚喜及頓悟等體驗,既是一個信息加工過程,也是一個充盈著興趣、情感、態(tài)度的過程。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思想變化、學生的情感起伏、學生的獨特體驗,甚至傾聽學生的沉默。課堂傾聽要從傾聽結果性信息轉向傾聽過程性信息,在傾聽中充分理解對方的觀點與立場,并在理解的基礎上恰當?shù)鼗貞獙Ψ剑瑥亩С直舜酥g的良好互動與深度學習。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有效的反饋,而不以標準型的答案壓制學生思維的火花。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及時思考他人觀點與自己的異同之處,從而促發(fā)學生的深度學習。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