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書娟
當今世界正處于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技術的變革使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對閱讀能力的要求也隨之增強。國外有研究表明,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弱不僅受學習策略等因素影響,還受家庭經(jīng)濟、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根據(jù)小學語文教育質(zhì)量健康體檢的情況來看,正確的學習策略與優(yōu)秀的閱讀水平之間存在著良性循環(huán)關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閱讀策略指導,要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1.初次閱讀:注重閱讀興趣激發(fā)。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長期的積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時,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慢慢體會文字中的意蘊與情感。雖然小學生對部分文字仍無法準確識別,但并不代表其閱讀能力是零起點。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積累了部分閱讀經(jīng)驗,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文章的自讀。自讀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思維,逐漸體會文章深意,比教師傳授式教學更有助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因而,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自讀。
在學生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忽視對錯誤閱讀策略的糾正,要幫助學生提煉和完善閱讀策略。如,一位教師在優(yōu)化“提問策略”時,除了從教材已有的角度進行提問外,還重視抓住文章細節(jié)提問,抓取文章關鍵詞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內(nèi)涵,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在學生自讀過后,教師不能忽視引導的作用,要鼓勵學生積極分享讀后感,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閱讀策略,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在學生積極發(fā)言之時,教師還要適時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反思自身閱讀策略并回憶細節(jié)。例如:“這個想法很新奇,你是怎么想到的呢?”“你可以跟同學們說說,是如何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嗎?”
2.二次閱讀:促進自主閱讀能力提升。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教育,最終都要體現(xiàn)在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上。因此,在學生初步掌握閱讀策略之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策略進行自主閱讀,靈活運用閱讀策略來理解文章深意。
在學生進行閱讀策略運用時,教師不能完全任由學生自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閱讀困難并加以引導,進而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審美情趣。
1.細讀文本語言。文章的美,蘊藏在字里行間。一篇好的文章,總能觸動人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令人感慨萬千。
例如,朱自清《匆匆》的開頭,通過一組排比、一組追問來體現(xiàn)時間易逝,向讀者訴說了對于時間飛逝的無奈與惋惜。又如張志和在《漁歌子》中,為描繪塞外春景之美,不僅將“飛、肥、歸”做了句尾押韻,體現(xiàn)格律之美,更運用了“白、青、綠”多種色彩描繪,在視覺上給人以沖擊,令讀者印象深刻。
2.細讀文本意境。作者通過文字往往能勾勒出形象化的“視覺”意境,將讀者的思維帶入其中,讓讀者享受特別的想象美。
例如,《桂林山水》的作者就通過一組排比,將漓江水的靜、清、綠準確地表達出來。在形容“靜”時,通過觸覺“感覺不到它在流動”來描繪;在形容“清”時,通過視覺“看見江底的沙石”來描繪;形容“綠”時,則用“無瑕的翡翠”來比喻,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讓讀者感悟桂林山水的優(yōu)美意境。
3.細讀文本情感。優(yōu)秀的文章總是帶有溫度的。作者將個人的價值觀念與情感透過文字而表達出來,或是微言大義,或是直抒胸臆。
例如,《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就把濃濃的思鄉(xiāng)情蘊藏于陣陣桂花香之中,令讀者回味無窮;《慈母情深》的作者梁曉聲把母愛暗藏在描繪母親神態(tài)動作的字里行間,直擊讀者心靈;而在課文《伯牙絕弦》中,作者則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尋,情感真摯至極。
1.選擇匹配性閱讀材料。首先,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必須要與閱讀策略相適應。如,故事性強或是帶有某一主題的閱讀材料,適合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情節(jié)跌宕的閱讀材料,適合采取預測的方式進行教學。除了部分內(nèi)容晦澀或情節(jié)過于復雜的閱讀材料,教師都應當注重閱讀速度練習,培養(yǎng)學生默讀習慣。除此之外,針對一些語言鮮明的閱讀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進行聯(lián)想、想象,將生活實際與閱讀材料緊密結合,開展換位思考,體會文章深意。
其次,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逐層遞增難度。如,在進行“預測”能力教學時,閱讀材料要由淺到深。用情節(jié)簡單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讓學生初學嘗試策略;用情節(jié)跌宕的《西門豹》,讓學生體驗獨立閱讀;最后加深難度,鼓勵學生閱讀《夏洛特的網(wǎng)》《寶葫蘆的秘密》等,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有意識地進行預測,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2.開展流暢性閱讀過程。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閱讀策略,能夠流暢閱讀,在閱讀中提升自我。
(1)引導整體體驗。如,一位教師在進行繪本《尋找國王的皇冠》教學時,就借助了提問策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初步閱讀整本繪本;接著,又在教師的引導下,用筆記錄下閱讀過程中的問題;為解決閱讀疑問,學生反復閱讀繪本,分析原因,鍛煉了自身的閱讀能力。
(2)開展文本探究。如,一位教師采用了預測策略教學課文《別餓壞了那匹馬》,以文章標題為疑問先引導學生猜猜“別餓壞哪匹馬”,再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反復分析文章句子,找到證實猜測的線索和依據(jù)。
(3)組織閱讀討論。教師在展開閱讀教學時,還要注意靈活運用策略,巧設文本停留處。一般來說,敘事類的文本,在事件的開端、高潮、轉(zhuǎn)折或結局處停留效果最佳;說明性文章,在介紹事物特點、功能、疑問點之時進行停留效果最佳;對于詩歌而言,則需要通過關鍵詞、意象甚至作者背景來展開。
理想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隨時通過提問、談話等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運用閱讀策略進行閱讀。教師應該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適時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閱讀策略。
3.把握閱讀方法。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忽視對閱讀策略的有效指導,導致閱讀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策略,精心預設。具體來說就是在學生閱讀之初,教師以自身閱讀經(jīng)驗為例,向?qū)W生傳授閱讀方法,幫助學生形成閱讀策略意識,在認知層面建立新的概念。
例如,當學生大多停留在文字理解的表面,對于文章難以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去思考作者觀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涵。
教師通過恰當?shù)氖痉?,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可以加深其對閱讀策略的認識,并幫助他們在閱讀中巧用閱讀策略,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總而言之,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就宛若掌握一把開啟閱讀之門的鑰匙,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時事半功倍,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山東省臨清市老趙莊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