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暉
摘 要:依據綜合材料繪畫制作步驟所牽扯到的材料,將研究拓展其技法的切入點歸納分類為材料、媒介、載體,并以媒介為切入點進行了多種與膠相關的材料實驗,開發(fā)出了多種膠媒介肌理技法。這種分類方式有利于促進綜合材料繪畫技法的研發(fā)。
關鍵詞:綜合材料繪畫;分類;膠媒介
一、研究拓展綜合材料繪畫技法的切入點
(一)材料:用什么制作
在綜合材料繪畫使用的所有材料中,最基礎的便是顏料。水粉、水彩、油畫、丙烯等顏料均有自己的特性,其使用技法也由此而不同。在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并不僅限于顏料,油漆、樹葉、石頭、木板等但凡藝術家能夠想到的都能被拿來使用,而相應的技法也由材料本身的變化而拓展[1]。
(二)媒介:怎么制作,通過什么制作
不同的顏料有不同的調和劑、媒介劑,不同的繪畫種類也有不同的工具。用筆繪畫,繪制效果必然和筆的種類以及使用方式直接相關;而若將筆換成徒手,換成小刀又或者其他物,則效果又有不同。而在調和劑和媒介劑這一項上,雖然不同顏料都有對應的材料,但畫家往往可以使用非常規(guī)的材料來將其替換,以求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比如說,加入各種屬性不同的膠。另外,筆者所認為的媒介是一個宏觀概念,其所指的是將材料放到載體上的一切過程和手段[2]。比如版畫的“印刷”。
(三)載體:在什么上制作
傳統作品大都以紙為載體,不同的紙張能夠提供不同的繪畫效果。比如生宣可以暈染、熟宣可以罩染、水彩紙上能盡情潑灑。載體對作品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決定性的,畫家完全可以通過對材料技法的掌控,達到無論在任何載體上畫面效果都保持不變[3]。但筆者認為,在綜合繪畫領域,如果載體對畫面未能發(fā)揮作用,那么這部作品便不算成功。
筆者從制作的角度將綜合繪畫技法研究分為了以上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各成體系又相互關聯,任何一方產生的新變化都會制造出新的畫面效果、新的技法。
二、以媒介為切入點進行的膠媒介肌理技法探究
(一)膠媒介肌理技法分類
繪畫媒介種類繁多,但論廉價、易得、效果繁多且突出,膠是最好用的材料之一。本文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生活中的常見膠,并依照膠的特性和變化種類對技法進行細分。第一,結膜:刮刻(顏料分層、膠膜分層、膠膜刻染)、脫膠。第二,結塊:裂紋、破碎。第三,粘連:漿糊提拉、留痕。第四,模板:滲透、黏著(油性黏著、載體吸附)、實體模板(漏版、拓印、版畫)。第五:流體(膠水流淌、漿糊沖刷、溶解)。
以下將以結膜之刮刻的三種技法為例,闡述對媒介技法的設計和分類的方法和原因。
(二)顏料分層
將膠加入顏料,使其獲得不易和其他顏色相互侵染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將這種穩(wěn)定的顏料分層堆疊后,用刮刀刮到相應顏料層以獲得對應色彩。其中,不同的膠混入顏色會獲得不同的性質。
1.準備
原料:水性顏料。載體:300克白卡紙或細紋水彩紙。媒介:水、白乳膠。工具:刮刀、畫筆、濕巾/海綿/紙巾等。畫前務必要先使用水膠帶將紙裱在畫板上。
2.步驟
第一,起形。用鉛筆在畫紙上做簡單構圖,輕輕描繪出大致的山體。第二,用稀薄的顏料鋪下藍色底色,鋪設山體時稍重,鋪設天空時,則要趁濕使用紙巾擦出云彩來。第三,調配土石層。將乳膠和土黃色顏料用1∶3比例調和,涂抹在山體主峰上。第四,調配白雪層。將乳膠、大白粉/滑石粉、水、白顏料按1∶3∶2∶5的比例調和,涂抹在土黃色主峰上。第五,用濕巾或沾水的紙巾,在主峰暗部,按照山體方向擦拭出山體嶙峋的效果。第六,刮刻。刮掉白雪層便能露出下方的土石層,刮掉土石層則會露出最下方的藍色底色。按計劃合理刮刻,保留好正確的圖層色彩的同時,利用刮刻修整出主峰的具體形態(tài)。第七,調整并進一步刻畫細節(jié)。第八,整體調整得到最終效果。近距離觀察能看到畫上的刀痕,由于是顏料層疊而成,整張畫處理過之后有很強的立體效果。
3.注意事項
膠越多,顏料就越結實,越容易保持自身狀態(tài),不易被侵染,也越難刮掉;粉越多,顏料就越脆,越容易被侵染,越容易刮。
(三)膠膜分層
白乳膠干后會形成一層膠膜,用它做隔離層,保護膠膜上下方的顏料互不侵染。
1.準備
顏料:水性顏料、墨汁。膠膜分層適用所有類型的顏料,選擇水性顏料只因其性價比和普及性。載體:300克白卡紙或細紋水彩紙。媒介:水、白乳膠。工具:刮刀、中白云筆。畫前務必要先使用水膠帶將紙裱在畫板上。
2.步驟
第一,起形。用鉛筆在畫紙上做簡單構圖,輕輕描繪出大致的形體。第二,鋪底色。依照畫面設計,鋪設對應位置的固有色,底色要薄要平[4]。第三,涂膠膜。按1∶1或1∶2比例調和白乳膠和水(膠的純度直接影響其透明度和結膜形態(tài),對畫面和后期操作有巨大影響,之后會有細節(jié)描述),盡量涂平涂勻。第四,涂墨汁。第五,刮刻。如果使用濕刮,為了保證顏料不串層串色,要在頂層墨汁干透之后,用干凈的毛筆沾清水,在想要刮刻的區(qū)域稍微畫過,再進行刮刻。
備注:本課中,白色就是紙白,暗色就是墨汁。如沒有設計需要,或者改畫補色的需求,畫面上的白色應該是刮刀刮出紙面的顏色(或者是一開始就留出來的白紙)。
3.注意事項
第一,涂膠膜時筆要飽滿,否則會把底色帶起;膠膜應有足夠透明性。第二,刮刻時應朝一個方向且不能回刀,并常備一塊海綿或抹布隨時清理刀上積存的臟東西。
(四)膠膜刻染
以白乳膠為代表的大多數液體膠都能夠在干掉之后形成一個透明膠膜。膠膜能夠使膠膜上下的兩層顏色保持獨立不會串色,并呈現出一種干凈的疊色效果。正常繪畫中,一對補色疊色很容易因為串色從而變成臟兮兮的深棕色,而膠膜上下疊放補色,雖然依然會使色彩變成深棕色,但由于本色依然保持自身色相,并未真正串色,因此會表現出一種非常清澈美麗的棕色,這是正常繪畫無法實現的效果。此外,膠膜能夠被針刻穿,刻穿一層半透明的膠膜將一對或多對對比色或補色被分隔開,形成一種多色層層罩染卻又并未混合、變化多端卻又透明、乍看上去中性卻實際比較鮮艷的底色[5]。
1.準備
顏料:水性顏料。載體:300克或300克以上白卡紙或細紋水彩紙。媒介:水、白乳膠。工具:刮刀、刻針、排刷、大白云筆、中白云筆、畫筆、吸水紙等。畫前務必要先使用水膠帶將紙裱在畫板上。
2.步驟
第一,做底。使用橘紅、土黃、普藍、大紅加水后隨意潑灑,營造一個以暖色為主且深淺變化比較明了的底色。第二,待畫面全干后在畫面上刮刷一層加了少量白顏料的乳膠。第三,用刮刀或刻針在乳膠上刻畫想要的東西。第四,準備一張等大的宣紙或吸水紙備用。找出底色的補色,若底該補色太淺,如黃色、綠色,則調成棕色和墨綠色。用水稀釋該顏色后,用排刷刷滿整張畫面。不同濃度的顏料有不同效果,但建議調得稀一些。第五,涂過顏色后,用宣紙覆蓋畫面,將浮水吸掉,以免將底層乳膠和顏料融化,導致畫面變臟。第六,畫面上針刻過的地方顏色會比較深,其余地方除顏色略淺外,還會根據乳膠的狀況產生意料不到的變化[6]。由于乳膠和所涂顏色都是半透明的,所以數層色彩和肌理疊加,又會產生更多的效果。第七,現在畫面上的暗色已經夠用了之后,用刀子和刻針將我們想要有針對性提亮的地方刮刻出來,對于一些面積大并且想要柔化處理的部分,也可以用毛筆沾清水進行局部洗畫。
3.注意事項
第一,底子除自己做之外,還可以找一幅廢舊不要的畫作,只要記清楚鋪設在膠膜上的色彩是底色的補色或對比色便可。第二,該技法白色不是涂上去的,而是洗出的紙白。第三,在不毀壞紙張的前提下,線可以適當刻得深一些,這樣染色的時候線條才會更加清晰。
肌理技法種類繁多,任何一個小的變動都會產生新的效果。膠膜分層和膠膜刻染看似類似,但對比此兩種技法,便會發(fā)現在它們在使用膠膜的方式上有著巨大差異。以上列出的所有以膠為媒介的技法,膠的特性決定了技法的大的分類,這種分類邏輯清晰,而且十分易于學習和理解。
三、結語
市場上關于綜合材料繪畫的技法類書籍層出不窮,國家項目中關于綜合材料的教材也有許多,但幾乎都是對已知技法本身的羅列,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本文以膠媒體技法研究為切入點,證明如果能夠從材料、媒介、載體的角度出發(fā)來分類和研發(fā),邏輯上會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技術的研發(fā),更便于教學和學習。
世間技法無窮無盡,巧思和創(chuàng)意也層出不窮,繪畫環(huán)節(jié)中任意一處產生變化都會導致新效果新技法的誕生。本文提出的這種分類法是簡單而準確的技法定位和總結方式。
參考文獻:
[1]于航.材料創(chuàng)造的美[D].重慶:重慶大學,2007.
[2]劉露香.綜合材料應用對繪畫語言的影響[J].藝術品鑒,2020(36):146-147.
[3]林思.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美感與繪畫表現分析[J].藝術研究,2020(6):75-77.
[4]程媛媛.綜合材料繪畫語言形式探析[J].美與時代(中),2020(12):26-27.
[5]趙葆康,景繼峰.綜合材料繪畫教程[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50.
[6]陳守義.綜合繪畫基礎課程教學個案教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5:48.
作者單位: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