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不斷強調(diào)懲罰的副作用
當醫(yī)生問診時,通常先由患者述說癥狀,醫(yī)生了解基本情況后開出各種檢查單,等檢查結(jié)果出來確診后,醫(yī)生著手開始治療。
在教師工作坊中,教師列舉了學生的種種行為問題,簡單梳理如下:有的老師認為最嚴重的是傷害他人;有的老師認為這只是極端情況,擾亂課堂秩序最不能接受,因為日復一日地折騰老師和同學;有的老師最不能接受欺騙和偷竊,“這是品格問題……”你看,就哪些行為問題更嚴重,教師都聚訟不已,對學生行為問題的應對措施,差異就更大了。不論是指出學生破壞了共同的規(guī)則、訓斥學生、忽視學生,還是讓學生去辦公室站著、減少全班5分鐘休息時間……教師這些對學生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直接應對,都有學理基礎,不存在好壞對錯。但是,如果從效果計,這些措施都沒能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甚至加劇了師生之間的對立和學生之間的對立呢?事實上,老師們也普遍感覺自己的招數(shù)不夠應付層出不窮的學生問題,總是不斷地尋找能夠一招制勝的絕招,不斷地追問:“那我還能怎么辦?”
聯(lián)想到醫(yī)生的工作方式,教育工作者似乎弄錯了工作程序,從事件直接跳到了應對措施。學生出現(xiàn)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原因呢?不問原因直接作出反應,意味著教育工作者默認學生出現(xiàn)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原因,不是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如馬虎、不用心、懶惰,就是缺乏自律、刻意挑釁……這樣簡單的歸因顯然不符合事實。然后,教師開始糾纏下一個問題:“他做錯了,我總不能表揚他吧?”
其實,我永遠不會說批評、懲罰沒有用,它確實可以立即制止、甚至減少一部分的問題行為,我只是不斷強調(diào)懲罰的副作用:懲罰所導致的憤恨、報復、反叛、退縮,持續(xù)而隱蔽,讓學生不再愿意向老師作出解釋;厭惡學習、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價值;事事對抗、老師一說話他就認為是指責針對他,并為此暴跳如雷;總是為自己的言行不安、常常過度自責……我只是不斷強調(diào),教育工作者需要進行更加詳細地分析和更為復雜的歸因。
更為復雜的歸因和應對策略
學生出現(xiàn)學習問題、行為問題的原因,除了來自學生自身,可能還來自教師、學校和家庭,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繼而產(chǎn)生作用。如果原因主要來自教師,需要教師主動改善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因材施教。如果原因主要來自學校,則通過學生的需求,通過課程的整體優(yōu)化,調(diào)整學校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以此來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如果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要想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開展家校合作,首要的是劃清并就雙方的責任邊界達成共識,而非學校和教師單方面的提出要求和布置任務……加上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應對學生的問題行為確實比直接懲罰和獎賞更為復雜。
但這又是必須的。理解學習者是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的前提,唯有如此,課程和教學才談得上具有適切性。但是,當我們強調(diào)理解學習者時,不是超越課程和教學去理解,而是將學習者置于學習過程之中去理解。沒有師生互動的過程,沒有教學和課程作為載體的理解學習者,仍然是缺乏對學習者需求的理解。教育不是純粹對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探索,教育或多或少帶著各種企圖心——理解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在“是什么”和“為什么”之后,致力于探索“如何讓人……”當然,這份企圖心需要不斷被覺察、辨識、拷問。
對學習者的理解,始終是朝向未來,始終是未完成狀態(tài)。因此,我才不斷強調(diào),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中最艱難的功課是理解兒童。一方面,找到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的原因,消除或者減少觸發(fā)問題的條件,問題即緩解——兩次問題行為之間間隔的時間拉長,問題行為的程度減輕都應被看作緩解。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接受絕大多數(shù)學習問題和行為問題是兒童發(fā)展過程中該年齡階段的典型特征,習慣伴隨問題工作,不試圖消滅所有問題,可以避免因為太想解決所有問題而制造出更多更嚴重的新問題。教師漸漸發(fā)現(xiàn),在問題的帶領下行動,能不斷增進對學習者的理解,這是教師在改變自身對待學生問題行為的態(tài)度。
支持不同需求的學習者
既然不是每個學習者都能一教就會,既然不是每個學習者知道就能做到,那么,那些教了很多遍也不會,好不容易會了又出錯,說了很多遍明明知道卻依然做不到的學習者,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是不同需求的學習者,只有被發(fā)現(xiàn),并及時提供適當?shù)闹С?,才能擺脫學習和社交困境。
先不說身體殘障、感官損傷的兒童隨班就讀的比例亟待提高,班級中存在的不同程度學習障礙、智力落后、行為、情感和社交障礙、語言和溝通特殊需求、自閉癥譜系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問題的學生人數(shù)都被大大低估。他們淹沒在人群中,其特殊需求被作為行為問題和學習問題,被反復指責為缺乏自律和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
其實,學校和教師可以通過課程的優(yōu)化和教學的優(yōu)化,為他們營造支持性的氛圍,并在教學和課程執(zhí)行中回應他們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適合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并不難,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意識”,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辨析—設計—實施—調(diào)適”,并不斷重復這個循環(huán),將不同需求的學習者納入課程設計適切性的考量之中。
(5)班的家長對孩子管得又多又細,比如學校開放日那天,我們做親子活動,任務全被學生父母包圓兒了,他們熱火朝天地干活,任由孩子們在一旁無所事事、打打鬧鬧。過度關心、保護、替代的結(jié)果是:孩子們?nèi)狈ψ灾髂芰?,不會自主活動和游戲,同學之間一點點小事情就不知所措地掉眼淚,普遍為同學交往中的一般性沖突感到有壓力和很焦慮。
(6)班的孩子因為學業(yè)落后,主課老師不得不長期輪流在班上苦熬苦練,學業(yè)上的過度用力,造成班上出現(xiàn)大面積厭學現(xiàn)象。我剛接班那會兒,上課鈴聲都響過了,班上不僅沒幾個人而且還吵鬧不休。有一次,我邊維持課堂紀律邊等待,課時過半還有5個人沒到。我把孩子們反映的信息碎片費力地拼合起來:原來一人被同學反鎖在廁所隔間;兩人在操場上打架,還有一人留下觀戰(zhàn);一人上節(jié)課朝同學扔東西被老師帶走談話。這個班的課必須講課5分鐘,維持課堂紀律5分鐘,如此循環(huán)直到下課。所謂的“維持”常常必須是一頓劈頭蓋臉的吼叫斥責,除此之外,孩子們油鹽不進。
兩個班雖然情形不一樣,但我開出的“藥方”卻是一樣的:多參加室外活動。只要天氣晴好,我會盡力設計組織室外課,讓孩子們的身體和大腦一起活動起來;或者努力簡化室內(nèi)課的教學流程,留出時間讓他們到室外自由玩耍,我就坐在一旁等孩子們主動過來找我聊天,并隨時準備解決他們之間的各種沖突。
漸漸地,(5)班的孩子們能自己玩得開心盡興,能獨立解決一些或簡單或復雜的社交問題。(6)班的孩子們則通過室外自由活動的這種獎勵,生出內(nèi)在動力進行自我約束,厭學情況和對老師指令的抵觸情況都有所緩解,減輕了教師在課堂上的壓力。
當我不斷地說,自由玩耍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被優(yōu)化設計過的課程中必須有相當?shù)恼急?,是想再一次強調(diào)課程對學習者的適切性。
責任編輯/曹小飛
徐莉
湖北省首屆“荊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師,國內(nèi)知名課程設計師,國家教材分冊主編、核心作者,有20多年的課程研發(fā)、課程變革經(jīng)驗。著有《未來課程想象力》《沒有指責和羞辱的教育》《童書里的教育學》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