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水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自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究其根本,實深植于1840年以來先進中國人上下求索、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歷程之中。以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高峰——辛亥革命為例,這場發(fā)生于20世紀初期的革命,結束了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了民主共和國,不但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而且使一批先進的中國人經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禮,為十年后新生政治力量的組建打下了基礎。
早期共產黨人經歷辛亥革命的方式大體存在兩種類型。其中的年長者,晚清時期思想上經歷了由改良而革命的轉變,繼而投身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陣營,對革命形勢的成熟以及辛亥革命的發(fā)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年齡稍輕者,其思想變化或隱或顯也存在類似的軌跡,革命黨人的宣傳以及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使他們轉向革命,奉民主革命為解決中國問題的正軌。對眾多早期共產黨人來說,無論是其中的年長者還是年輕者,辛亥革命都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經受辛亥革命的洗禮,目睹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潮漲潮落,他們痛定思痛,再度出發(fā),在俄國革命勝利的啟發(fā)下,最終成功找到了一條嶄新的救國救民之路。
如前所述,早期共產黨人中的年長者往往躬逢其會,程度不等地卷入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不但思想上有所皈依,而且行動上積極參與。這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初期,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其中出身于同盟會會員的約占總數的10%”。武漢作為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區(qū),共產主義小組的發(fā)起人與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更是呈現高度重合的現象,“劉伯垂、董必武、張國恩都曾在日本留學,均為同盟會員,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就早期共產黨人中的年長者而言,陳獨秀、李大釗、吳玉章、董必武、朱德等可為其中的代表,他們的辛亥經歷,具體且生動地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與辛亥革命的內在關聯。
陳獨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懷寧。早年走傳統(tǒng)讀書人科舉仕進之路。1897年維新運動如火如荼之際,閱《時務報》,“茅塞頓開,覺昨非而今是”,思想遂由“選學妖孽轉變?yōu)榭盗号伞薄?901年因八國聯軍侵華,開始思考國家問題,“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于這大家的大義”。是年10月赴日留學,參加留學生組織,創(chuàng)辦報刊,思想漸由改良轉向革命。翌年冬,與張繼、蔣百里等效仿意大利革命志士馬志尼創(chuàng)立革命團體“青年會”,為“日本留學界中革命團體之最早者”。1903年4月,返回安徽活動,自此往來于長江下游省市間,創(chuàng)辦報刊,聯絡同志,從事革命宣傳,成為安徽地區(qū)革命活動的主要人物。武昌起義發(fā)生后,在任職的杭州陸軍小學積極活動,推動浙江光復。同時與安徽同盟會員管鵬、吳旸谷等督促新軍響應,勸說安徽巡撫朱家寶反正。11月8日,安徽宣布獨立。次月中旬,應新任都督孫毓筠之邀,赴安慶出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并創(chuàng)辦革命后安徽第一份革命報刊《安徽船報》,擔任總編輯,為革命大聲疾呼。
李大釗,1889年出生于河北樂亭。少年時期歷遭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之刺激,痛感國勢不振,“慨然起研究政治,以長期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思想”。1905年入永平府中學,接受新式教育,閱讀康、梁文章,思想發(fā)生變化。1907年9月,因“急思深研政理”,考入位于天津的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在該校六年間,受擔任地理教員的同盟會員白毓昆影響,接觸革命思想,開始參與政治活動。武昌起義爆發(fā)后,被白毓昆介紹加入“革命同盟會”,在其帶領下,為籌劃策動灤州起義積極奔走聯絡。
吳玉章,1878年出生于四川榮縣。少年時喜讀史書,崇拜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甲午戰(zhàn)敗后,憂國傷時,悲憤難抑,“想做點有益于人有益于國的事情”。維新運動時期,四處搜羅新書,“一心要做變法維新的志士”。1903年赴日留學,參加拒俄運動,閱讀《蘇報》《革命軍》等革命書刊,剪去發(fā)辮,“以示永不回頭”。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因在川籍留學生中資望較高,當選評議部評議員。1907年創(chuàng)辦《四川》雜志,宣傳革命主張。同年聯絡四川會黨,成立同盟會的外圍組織共進會,籌謀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7月,保路運動風起云涌,回鄉(xiāng)策動革命。9月,榮縣宣布獨立,建立了第一個縣級革命政權,開各地獨立起義之先河。武昌起義打響后,在四川積極響應。11月,內江獨立,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行政部長。次月赴重慶,運籌帷幄,解決蜀軍政府內部危機,四川民主革命的大局就此奠定。
董必武,1886年出生于湖北黃安(今紅安)。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春夏間,赴武昌報考湖北省“文普通”中學堂。等待入學期間,常赴革命團體日知會閱讀書報,結識“革命思想的啟蒙老師”劉靜庵,交往密切。受其指導,閱讀革命書刊,參加革命活動。1910年10月,在已改名為湖北省立第一中學堂的該校修業(yè)期滿,返鄉(xiāng)任教。1911年10月13日,獲悉武昌起義的消息,當即剪去發(fā)辮,趕赴武漢,投入蔣翊武領導的軍務部工作,組織群眾支援前線。11月,戰(zhàn)事緊張,轉入蔣翊武指揮的戰(zhàn)時司令部,協助鞏固武昌城防。12月,加入同盟會,參與重組同盟會湖北支部,被推為支部評議部評議員。同月赴武昌軍政府理財部任秘書官,隨后受軍政府派遣,以理財部特派員身份前往黃岡募集革命經費。
朱德,1886年出生于四川儀隴。十余歲時隨私塾教師席聘三讀書,受到革新思想的啟蒙。1906年入順慶府官立中學堂,在學堂監(jiān)督張瀾、劉壽川等留日學生的影響下,閱讀革命書刊,“讀書不忘救國”。1907年入四川通省師范學堂附設體育學堂,脫下長袍換上學生裝,偷偷閱讀《民報》,尋求加入同盟會未果。1909年離開四川前往昆明,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國于水火的道路”。入校不久,秘密加入同盟會。1911年8月畢業(yè),被分配加入云南新軍蔡鍔部。10月30日,云南起義發(fā)動,被指定臨時擔任連隊隊官(連長),進攻昆明。云南光復后,于11月15日隨隊出征援川。因在云南光復和援川戰(zhàn)斗中“指揮有方,戰(zhàn)功卓著”,被蔡鍔授予“復興”和“援川”兩枚勛章,晉升少校軍銜。
早期共產黨人中的眾多年長者常因各種機緣,能得風氣之先,在時代大潮的影響下,其思想與行動大體經歷了由改良而革命的發(fā)展軌跡。在此過程中,他們通過革命派與改良派救國主張的比對,此迎彼拒,轉而尊奉前者為救國救民的不二法門,從而積極投身于資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成為革命黨陣營中的活躍分子。
與陳獨秀、吳玉章、董必武等師長輩有機會親身參與辛亥革命不同,毛澤東、惲代英、蔡和森、周恩來等,因為年齡的關系,革命發(fā)生時多在中小學校就讀,影響主要表現在思想層面。
毛澤東,189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入讀私塾,16歲時與維新派塾師李漱清結識,贊成其主張。翌年,閱讀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小書,萌生救國救民意識。同年秋,考入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廣泛閱讀康梁派書報。1911年春,赴長沙考入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首次接觸革命派書刊,了解革命派主張及事跡,思想轉而趨向革命。5月,參與反對清政府出賣路權運動,激于義憤,剪去辮子。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長沙全城戒嚴,為來校演講的革命黨人感召,決心投筆從戎。22日,長沙發(fā)生起義,湖南宣布獨立。月底,參加駐長沙的起義新軍,成為一名列兵。在接受軍事訓練的同時,重視研究時事和社會問題,開始接觸社會主義的言論,對社會主義問題產生濃厚興趣。
惲代英,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1907年入武昌北路高等小學堂,酷愛讀書,有“書癡”之名。1909年,因父親在鄂北重鎮(zhèn)老河口謀得職位,隨同赴任。自學家中藏書,尤喜梁啟超著作,崇拜變法志士譚嗣同,時常吟誦譚氏獄中絕筆,懷想“‘中流擊楫‘攬轡澄清的人格”,萌發(fā)愛國主義思想。同時開始撰寫日記,將日記作為磨礪品行的方法。1910年,因接觸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圖書征訂目錄,開始廣泛閱讀西學書籍,特別是盧梭、孟德斯鳩、達爾文的譯著,汲取西方民主主義思潮和現代科學知識。1911年革命爆發(fā),鄂北清政府官員聞風而逃,老河口無人主事。惲代英向往革命,毅然剪去辮子以作響應。
蔡和森,1895年出生于上海。1899年隨母親返回家鄉(xiāng)湖南雙峰定居。1902年,入私塾,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教材,繼讀四書五經。1907年秋瑾遇難, 蔡和森母親葛蘭英(后改名葛健豪)欽佩其沖破封建牢籠的束縛,勇敢走上革命道路,時常講述秋瑾事跡,蔡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獻身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種子。1911年秋,進入雙峰初等小學堂學習,受校長蔣恁秋影響,閱讀各種書報,崇敬范仲淹,在國文課本上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辛亥革命爆發(fā)時,因學校停課,在姑父朱靜齋和蔣恁秋的指點下居家讀書。1912年,中華民國創(chuàng)建。3月,更多了解辛亥革命和革命黨人的活動,為孫中山百折不撓為國為民的精神感染,在學校帶頭剪辮,宣傳辛亥革命的意義,并勸說同學和家人剪辮。
周恩來,1898年出生于江蘇淮安。1903年入家塾。1908年,到表舅龔蔭蓀家寄讀。龔氏傾向革新,到過日本,結識同盟會員,贊助革命。家中藏書除古籍外,還有不少介紹近代西方文明的書報。在其影響下,政治思想開始啟蒙。1910年,移居奉天府(今遼寧沈陽)伯父家,入奉天第六兩等小學堂學習。在校兩年間,受高戈吾等進步教員的影響,閱讀《警世鐘》《猛回頭》《革命軍》等革命書刊,訂閱《盛京時報》,養(yǎng)成每天讀報、關心國事的習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消息傳來,當即剪去發(fā)辮,以示與清政府決裂。同年,在回答修身課老師“讀書為了什么”的提問時,答以“為了中華之崛起”。
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但是囿于歷史條件的制約,這場革命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中華民國建立不過兩月,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為袁世凱所竊取,在他的統(tǒng)治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設成果被破壞殆盡,中國很快就陷入了戰(zhàn)亂頻仍、軍閥混戰(zhàn)的黑暗狀態(tài)。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共和國,被剝蝕成為一具空殼。面對混亂不堪的時局,經受過辛亥革命洗禮的先進中國人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在重重迷霧中艱難探索,奮力前行。
以“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李大釗為例。民國肇建,當社會各界還沉浸在喜悅之中,他業(yè)已敏銳地覺察隱憂潛伏,“不早為之所,其貽民國憂者正巨也”。果如所見,政權倏忽轉移,政象每況愈下,觸目所及,大失所望。1913年冬,因寄予厚望的二次革命迅速失敗,他東渡日本求學,翌年春入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本科。在日兩年間,參加留日學生總會,致力于反對二十一條和討袁的政治斗爭。同時開始接觸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1916年5月返回國內,先后參與編輯《晨鐘報》《憲法公言》《言治季刊》等期刊,啟迪民智。
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李大釗入職北京大學。因留日期間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背景,對北方鄰國的政局變動極為敏感,先人一步意識到這場革命之于中國的重大意義。次年春,“開始向周圍的人及友人宣傳十月革命”。7月起,陸續(xù)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Bolshevism:布爾什維主義)等多篇文章,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熱情謳歌十月革命,歡呼世界革命新紀元的到來。是年冬,利用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條件,組織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會。1919年5月,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作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介紹。至遲在這年夏秋,率先從進步知識界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馬克思主義者。1920年,在蘇俄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著手建黨工作。
與陳獨秀、李大釗等師長輩主要憑藉自身努力完成思想轉變有別,毛澤東等則是在前者造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實現了思想的嬗蛻。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盡管毛澤東有許多極其顯著的個人特點,但在總體上,他仍具有五四時代青年的某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轉變的一代?!?912年3月,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tǒng),毛澤東認為革命已經結束,退出軍隊,繼續(xù)求學。其后繼續(xù)關心時政,參與政治運動,讀書務求深入。1915年7月在致友人的信中稱,自己近年來的進步,“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問難得者多”。新文化運動發(fā)端后,雖遠離北京、上海等中心,但一直緊隨時代潮頭。1917年8月,縱論天下英雄,批評康有為、袁世凱等皆不知“大本大源”,俱從枝節(jié)入手,所以從無逆轉國事日壞的頹勢?!爱斀裰?,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918年8月,毛澤東自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后第一次來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京。10月,經楊昌濟介紹,入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在隨后5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在這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學習和傳播的發(fā)源地,汲取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新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因子發(fā)酵成長。1919年七八月間,發(fā)表《民眾大聯合》一文,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分析辛亥革命“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沒關系”,呼吁中國民眾聯合起來,效法別國進行革命。是年底,再度來到北京,次年4月又自北京前往上海。在京四月間,與李大釗、鄧中夏等交往密切,在他們的影響下,如饑似渴閱讀《共產黨宣言》等著作,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隨后展開的上海之行,與業(yè)已著手組黨的陳獨秀建立了聯系,思想同時呈現質的躍升。是年11月,應陳獨秀函約,創(chuàng)建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
1942年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發(fā)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重要講話。在這篇奠定中共黨史建構和研究規(guī)范的重要文獻中,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源流的認識。他說:“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這前面的部分扯遠了嫌太長,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薄把芯恐袊伯a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fā)展。”這一認識既體現了毛澤東本人所提倡的“古今中外”研究法,更包含了他作為事件親歷者的切身體驗。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階梯。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呈現加速度演進的態(tài)勢。革命后第四年,新文化運動出現;第八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第十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從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也僅耗時38年。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辛亥革命既是早期共產黨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揭開了“新的斗爭的序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及其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準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