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蠡
經濟專題或與經濟相關內容一般是學生難學、難考之最。究其根源,一是經濟史涉及的政策、制度、邏輯多,故事、趣事、情感少,是為“枯燥難”;二是經濟史教材上“史”的內容多,“原理”和“理論”卻幾乎沒有提及,故學生一旦面臨與教材上不同的新史事、新材料,往往不知如何開展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是為“理解難”;三是經濟內容與多數學生的人生經歷、社會閱歷相去甚遠,難以代入導致難以解決,是為“共情難”。因此筆者將圍繞以上“三難”,逐一提出應對策略,以供廣大學生參考。
一、理清來龍去脈,探尋邏輯之美
史事與邏輯的交融,是歷史學科靈魂之所在,我們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的快樂不應止步于精彩的故事,還當有一份“看懂了”的通透,而這份通透,就蘊藏在史事之間的因果邏輯當中。
以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例,在梳理這一事件的過程中,建議學生一邊思考,一邊繪制圖示,從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始,理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來龍去脈。
在整個事件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幾個重要因素的推動:其一是資本家有錢而多數人沒錢(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導致的貧富差距),其二是多數人消費需要分期付款(生產已經由分散轉化為大規(guī)模社會生產,多數人無法自給自足,只能通過為資本家工作來謀生,且工資微薄),其三是失控的股市(炒股收入超過常規(guī)投資或工作收入,畸形狀態(tài)下政府在經濟調節(jié)中發(fā)揮的作用較小,對應知識點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那么這種“許多人投入大規(guī)模生產當中,卻同時面臨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導致的貧富差距”的局面,就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結果。在現代社會,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繼續(xù)存在,矛盾就無法調和,必將引發(fā)經濟危機,因而這個矛盾就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
二、精析材料信息,解構試題情境
歷史試題無論哪個部分都要看時空、看主體、看事件,經濟史部分的試題還要著重看一看“資源的流動”,因此要在日常經濟史學習中注意分析不同情況下資源流向的過程與結果,基于此對材料進行深刻剖析。
【例1】(2021全國乙卷·30)土改后,太行山區(qū)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guī)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qū)( )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fā)生變化
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
在試題材料明面上,時空定位為土改后的太行山區(qū),主體涉及農民和他的妻子,事件是夫妻開支要互相商量但妻子仍然權限較低。材料內部的“資源流動”隱藏在時空與人物當中,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土地改革后男女一樣都能分到土地,并且都參加農業(yè)生產,土地和收入作為決定經濟地位的重要資源向妻子方向流動了,因而夫妻才有商量,加之通過“一斗”與“二升”的對比可知并非完全平等,A、C、D均不準確,由正反兩個方向均可得出B是最佳選項。
【例2】(2021全國乙卷·25)
試題材料中,時空定位為西漢末、東漢中期的南北各郡,主體為民戶,可獲得的信息是民戶數量的前后有所變化。結合各郡位置和數據分析,材料內部的“資源流動”是從西漢末到東漢中期,華北地區(qū)、黃河流域戶數整體趨勢為穩(wěn)定或減少,長江以南地區(qū)民戶數量增加。豪強大族或個體農耕發(fā)展所涉及的關鍵“資源流動”是土地,材料中并無體現,加之結合史實可知此歷史階段整體上仍是北方經濟強于南方,材料中所示現象是南北經濟走向平衡的表現,故選A。
在上述兩道題的應試過程中,學生均應于1分鐘內在頭腦中迅速完成筆者所言分析,也可運用“絕對一般不對”原則較容易排除30題的A、D和25題的B選項,但日常練習中,則應相對細致分析,不輕易放過錯題的同時,也要確保對于自己能做對的題是否已經掌握透徹。
三、積累通識性知識,汲取歷史智慧
面對經濟史試題時,學生們往往會遇到“材料能看明白,卻不知道材料意味著什么”的情形,換言之,就是遇到了一個新材料構建的新情境。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解決新情境所要運用的鑰匙,筆者稱之為通識性知識。
【例3】(2021全國甲卷·30)
【例4】(2021全國乙卷·31)1957年,國家統計局《工人階級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如表3所示。
在2021年全國甲卷第30題中,時空定位為1931—1934年的中國,主體為鋼鐵業(yè)進出口,可獲得的信息是鐵砂、生鐵產量為增加趨勢并穩(wěn)定出口,同時鋼鐵消費量穩(wěn)定而輸入量為增加趨勢。在這道題中需要使用到的通識性知識有:產量和出口增多的行業(yè)一般是國內有所發(fā)展的行業(yè);消費量穩(wěn)定的同時進口量增多的行業(yè)一般是國內發(fā)展較為薄弱的行業(yè);原料行業(yè)有所發(fā)展而相應產品卻較為薄弱的,說明加工能力比較弱;加工制造業(yè)尤其是重工業(yè)制造業(yè)薄弱是工業(yè)基礎落后的重要表現之一。
在全國乙卷第31題中,時空定位為1950年的中國(建國初期),主體為參加工作的職工(在當時社會地位較高),事件是這些職工社會出身按地域劃分比例各有不同。此試題中我們能夠積累的通識性知識有:職工的社會出身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上一代人的職業(yè)分布;上一代人的職業(yè)分布作為一種人才資源的流動,能夠體現上一時代階段的經濟發(fā)展側重;不同行業(yè)人才資源的地域流動能夠體現不同地區(qū)相應行業(yè)的發(fā)展水平。
綜合以上兩道試題,我們能積累到的通識性知識有:工業(yè)基礎包括加工能力和人才分布;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整體工業(yè)基礎較為薄弱,其中內陸地區(qū)相較沿海地區(qū)更為薄弱。故答案分別為A和D。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應注意積累類似的在多個題型中都出現過的、可以勾連許多知識點的通識性知識,以此盡可能消弭社會閱歷稍欠所致不足。
綜上所述,針對經濟史學習“三難”,不僅需要繪制圖示,理清事件脈絡;還需探析時空、主體、事件,把握“資源的流動”;同時,還要懂得積累通識性知識,投入特定情境,方能掌握答題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