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斌
推手古稱“擖手”,又叫擖摸手,兩個人摸摸勁兒,看上去交上了手,肢體黏在了一起,但并不是以性命相搏,所以帶有娛樂的性質。
推手和散手技擊有著本質的區(qū)別,推手好的不一定散手就好,但散手好的推手一定也差不了。
太極拳理論上的八個勁兒,運用到推手上,就形成了太極推手。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講到的“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不偏不倚”“立如平準,活似車輪”“舍己從人”等經典論述,不僅可指導拳架,更是為推手和散手點亮了指路明燈。
推手是講功力的,兩個功力相差懸殊的人,是推不到一起的,勉強推了,也難以相互進步。一開始推手,要找一個水平差不多的伴兒,推著推著,雙方都有了進步。
推手和站樁是兩回事兒,有的人硬是要把站樁的要領往推手上套,遵循這個,注意那個,犯了死搬硬套的錯誤,推手就學不好。但推手和站樁并不是完全沒有關系,樁站得好,推手就更易把握用勁兒的尺度,其實推手也是在檢驗站樁,陰陽轉換,虛實變化,松沉剛柔。
有人問,推手用意不?意氣君來骨肉臣,操持拳路和站樁一定要遵循這個原則,但推手就不行了,推手更多的是肢體的接觸和反應,想得越多,反應越遲鈍。
還有人問,推手用力不?推手是介于拳路與散手之間的過渡,自古以來就是快打慢,有力打無力,不用力怎么推?兩個人黏在一起過家家嗎?推手是要用力的,但推手的用力是不能用僵力、死力的。
推手的第一要領是松。放松了就自然了,反應就靈敏。松不是懈,松并不等于不用力。站樁不得法,就體會不到松。推手時看似松,實際上是松沉兼?zhèn)?,不用拙力而給了對方壓力,還是功力問題。
推手的又一要領是隨。會隨的人,只要對手不用足夠大的力,都會迎刃而解。太極拳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四兩撥千斤”,對這句話要正確理解。事實上四十斤也撥不了千斤。本身沒有千斤之力,到時候就用不上“四兩”之力。隨要快,慢了就被對方推出去了。隨完了就要馬上變化,變化方位,變化手法,變化空間,不然,隨了也是白隨,反而給了對手可乘之機。隨的時候自己突然沒了,突然又有了,就是舍己從人。
推手的再一要領是得機。機就是機會,沒有機會要尋找機會,有了機會要善于利用機會。要知道,推手過程中,機會稍縱即逝。機有先機、巧機,有了機才能奪位放人。機會的創(chuàng)造要用假力來引誘,誘導對方以為我用拙力,這實際上還是個太極拳虛實轉換的問題,轉換得好,就可得機后贏人。
推手要注意和重視的問題太多,真的是一言難盡。不丟不頂,但最重要的法則是守中護中、奪位放人。不管是單推還是雙推,不管是定步推還是活步推,都要一方面守住自己的中,不讓對方攻進來,另一方面破壞對方的中,讓對方落空。對方哪兒空了,我就往哪兒推,對方整個空了,就徹底被撥了根。
推手要從單推入手,單推入了門,自然會雙推。推手要用腦子,左右腦都要用,前面說了,推手帶有娛樂性質,能調動人的本能。推手也應有臨敵意識,否則永遠接觸不了技擊。
過去推手練習沒有太多的花法,一進一退之間,推手的手法也明晰,掤捋擠按就過去了,就這么幾招,俗稱老三搗(刀),前后搗、左右搗、上下?lián)v。其實說白了就是橫縱垂三個圈,有人叫平圓、立圓、面圓。這三個圓,看似簡單,其實里面的變化無窮,一圈一個太極。亂圈里的生殺變化太快,順逆纏絲變化紛繁。
但所有的推手都離不開單推手,因此要從反復的單推中找推手的感覺和狀態(tài)。腰要活,活到什么程度?旋腰轉脊的幅度不要太大,要恰到好處,剛好避開對方的鋒芒。太大了,就收不回來了,除非你的腰脊有扭轉乾坤的力量。現(xiàn)在的雙推都是程式化的東西,好看而不實用,一到正式比賽就成了摔跤外加頂牛,頂了牛也發(fā)不出去,還是功夫尚淺。并不是說程式化的東西不好,對于初學者來說,還必須按部就班,了解勁力的生克之法。但一定要記住,要很快從窠臼中脫出來,否則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習慣,就真把這樣的推手當回事了。
太極拳的核心在于內功心法和技擊。站樁,還是站,站出來,推手就成小兒科了。過去好多技擊卓絕優(yōu)秀的老一輩太極拳家都不練推手,哪一流派的都有,功夫達一定程度時一搭手就是臨敵狀態(tài)。不是說玩不到一塊兒,是太極拳的境界達到了融入自然的境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完全是本能的反應,達到這樣的境界就不能推著玩了,一推就傷人。
說點兒題外話,人們都說八極拳厲害,其實所有的武術都是在人不在拳,關鍵是八極門的李書文得到了易筋經、洗髓經的真?zhèn)?,內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和人比武非死即傷。天下所有的功夫都是殊途同歸,陳發(fā)科的功夫修煉到了太極拳的較高層次,其力單手握住對方腳踝可將人舉起,打人如掛畫。據說,太極拳修煉至高深處,掌心勞宮穴可變紅變黑,打老虎老虎死,打豹子豹子亡,摧碑斷石更不在話下,誰敢跟他推?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