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石屋,回歸建筑的本質(zhì),讓老屋變得更加宜居。
拉毫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都里鄉(xiāng),又名拉毫營盤寨。古井、古樹、古藤,記載著這里歷史的久遠。一條兩百米長的青石臺階,從山腳向上延伸。進入營盤寨,仿佛置身于石頭的世界:石頭砌的房子、石頭做的瓦、石頭鋪成的街道,所以拉毫營盤又被稱為“石頭寨”。在這里,石頭早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一直被傳承和保護。
漫步在這樣的古村落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讓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擁有了生命,靜靜地訴說著拉豪村的過往。難以想象,在當年那個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的年代,不知當?shù)厝说淖孑吺浅鲇诤畏N緣由遷徙至此。構(gòu)筑房屋是生存的必備,在沒磚沒瓦的條件下,只能就地取材。隨處可見的青頁巖,被開鑿后成為修建房屋的重要材料。這樣的房屋雖然簡樸,但卻堅固,不僅能提供身體上的庇護,也能收納家人的身心。登上高處俯瞰整個村落,石屋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亮光,宛如祖輩的汗水流淌在這青灰色的石墻上,與山下那一塊塊的梯田,圍繞村落的邊墻,四處散落的石磨、石磙、石窖、石桌等皆成為了是祖輩與命運抗爭的見證。
透過室內(nèi)寬大的玻璃窗就能看到參天古樹,仿佛走進了山水畫境。
改建前的拉毫無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后生大都為了理想外出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這個具有文化底蘊、人文歷史和優(yōu)美自然風光的古村落也因此沉睡。直到近年來,古村落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和當?shù)卣闹С窒?,從沉睡中蘇醒的拉毫村迎來蛻變。對傳統(tǒng)村落的改造,推翻重建是最簡單的方法,但這無疑會對這個傳統(tǒng)古村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造成巨大破壞。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不矛盾,關(guān)鍵是如何保持兩者的平衡。改造中,這些殘垣斷壁的石屋融合了新的設計,新與舊完美融為一體。最終,拉毫村的13棟房屋,一部分改為民宿,一部分改為村民和游客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間,拉豪村由此蛻變成一個高端民宿群——百美村宿·拉毫石屋。百美村宿和普通民宿的不同點在于,村宿的收入與全村人共享,村宿的客人是全村人的客人。游客在游山玩水間就已經(jīng)幫助了這里的村民改善了生活的窘境。
拉毫村是人類生存延續(xù)的一個縮影。走在窄窄的村道里,陽光總是把石屋高大而沉重的陰影投在不足兩米寬的石巷里,仿佛把幾個世紀的歲月都凝固在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中。陽光下,青灰色的石屋給人一種凝重蒼涼的感覺,那感覺來自石屋本身的質(zhì)感,來自山村遠離塵囂的古樸,也來自村人石頭般堅韌的生命力。站在村口回望村落,青瓦石墻隨著縱橫交錯的穿村巷道和石階而高低起伏,幾聲犬吠、幾聲雞鳴、幾縷炊煙、幾縷斜陽,一派原始淳樸的山鄉(xiāng)風貌令人心馳神往。雜樹生花、梯田環(huán)繞的村落宛如一位青筋畢露的老人,而森然壁立的石屋建筑群則像老人裸露的筋骨,透著一股滄桑、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在當今大拆大建的社會中,總是需要有識之士,站在那個村口,向世人吶喊,保護先輩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不要去破壞那些天地間的福地,珍惜大自然給予人類的所有恩賜,因為人類還需要不斷地延續(xù)生存。拉毫村新舊結(jié)合的改造方式,給諸多鄉(xiāng)村改造項目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