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良
纏在樹上的記號
剛過白露,張十年就開始放山了。長白山里的人,都是踩著這節(jié)氣點兒開始放山的。
一個人過了砬子河往北邊老林子里走著,張十年突然站住了——林子里順風飄來一股味道,還傳來了嚶嚶的“哭聲”。他咬住下唇,一聽就知道遇上什么了,想都沒想就迎了過去。一只狐貍讓獵人的夾子夾住了,火紅色的。獵人下套子本來是對付野豬的,狐貍有時候也不夠聰明。
屯里屯外的人不打狐貍的。
張十年就過去解救它。
火狐瞇縫著一雙月牙形的眼睛,有些疑慮,還算配合。它前爪受傷出血了,張十年往傷口上抹煙灰止血。最后,松綁了的火狐直搖大尾巴,從張十年前面蹦著走了,還不時回頭看他一眼。
張十年跟著出了那片楓樹、白樺雜生的林子,火狐貍已經不見了。
張十年感覺有點兒異樣,便順著火狐走出林子時的方向走了很長時間,不料來到了一個奇怪的地方,舉目渾圓的巨石,上面滿布苔蘚,一棵棵古樹蒼勁挺拔,枝上滿是淡綠色樹掛,飄呀飄的。
空中彌漫著非同尋常的氣味。
一種藥香。
低下頭,再蹲下來,哇——看清了。
沒錯,竟然是一片“紅榔頭”人參哪!沒錯。雖然全都是兩個葉的小參,但這可是“開山鑰匙”呀。
張十年趕緊放下手里的棍子,按放山的規(guī)矩,找來三塊石頭立了一個“老把頭廟”,念叨了一番。
小參四邊要插四根棍,固參,得按大參的規(guī)矩一個個請。
張十年折了黃波羅的細枝,插好了,跪拜著請。動手劃拉土時,忽然聽見什么鳥叫了一聲。不,是喊他的名字。兩只鳥在上邊的樹枝上搖頭晃腦。
剛又要伸手動土,竟又和剛才一樣,鳥仍在叫他。
怪了,真真切切叫他的名字呀——“十年”。
這難道還有什么講究嗎?張十年慢吞吞地直起上身,咬著厚唇,用他簡單而純真的頭腦分析著這個聲音的含義。
“莫非,是讓我不要著急,放一放,等待它長大了再來請?”從父輩那里接過來的放山經驗告訴他,要注意身邊的一切,因為萬物皆有靈哪!
他迅速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這些小參,才值幾個錢呀?可是,要是我有點兒耐性,等待它們幾年,等它們長成四個葉、六個葉,哎呀呀,那可是值了大錢了?!?/p>
會不會讓別人發(fā)現(xiàn)呢?他搖了搖頭,然后,又點了點頭。
別猶豫不決了,就這么定了吧。
男子漢,要從長計議呀。
不過,要記住這地方,在旁邊樹上做一個記號的。
腰帶——本命年的紅布條撕開一綹,纏繞在這棵紫椴樹枝杈上。
他到不遠處扒來一塊白樺樹皮,用抽剩的煙頭兒在樹皮上寫了“十年”二字,包上石頭,又用裝干糧的塑料袋子包上放椴樹杈上了。
日光輪轉,十年并不漫長。
這一苗苗小山參汲取天地靈氣,漸漸長大了。
看吧,那長長的蘆頭、密密的皺紋,修長的須上綴滿了“珍珠點兒”。
張十年娶了親,是他鐘情已久的那位本屯姑娘——胡宏姍(山里人竟取了這么一個名字)。她長了一雙月牙形的笑眼……等一下,還是慢慢敘說吧。
前幾年,放山的收入一年不如一年了,張十年違背了老父親的意愿,堅持改了行,跟穿山屯不少人一樣到城里找活計去了。他跟胡宏姍戀戀不舍地告別了。
過了不少年,趕上國慶放長假,張十年回來了。
花那么多路費,就是為了到當年做了記號的參地去。
想找人一起去,想想還是算了吧,只帶了家里的那只老黃狗。過了那片生長著紅如血的楓樹和白俏俏的樺樹的老林子不久,老黃狗開始躁動不安,老叫喚。
喝住它,張十年也停下來了。不會錯的,當然是老地方了,可為什么仍然有嚶嚶的聲音傳過來了呢?不用說,這是狐貍的叫聲,張十年霎時間有一種時空錯位的幻覺。
火紅的狐貍正向他擺尾巴呢,但不是一只了,這兒竟然成了一個養(yǎng)狐貍的場子。那棵紫椴樹仍然在那兒,樹上卻沒了他當年做的標記。而樹那邊,原先的林子早已被幾大片參園子取代了。
棚子下的人參全都舉著“紅榔頭”。
張十年一陣頭暈目眩。
正巧,一輛越野汽車駛到簡易房前面,下來了幾個人。
他們神情有些奇怪,過來問張十年從什么地方上來的。
張十年沒回答,反問他們有沒有手續(xù)。
肚皮大的那個人就笑了一下,打量著張十年反問:“你到我這里來,我要問你有沒有手續(xù)呢!”
張十年沒想到這個胖子會問自己這樣一句話。
他愣住了,指著老椴樹說:“我放在這棵樹上的東西就是手續(xù)。我就叫十年——張十年。我,是我發(fā)現(xiàn)這兒有參的?!睆埵暌е褡齑秸f。
“你發(fā)現(xiàn)這兒有參?這明擺著的事還用你發(fā)現(xiàn)嗎?”那個胖子怪怪的表情忽然有了一絲生動——汽車里下來一位穿紅衣服的女子,老黃狗直搖尾巴迎了過去。原來,她就是胡宏姍哪,穿戴闊氣,一雙月牙形的眼睛直眨巴。
鳳眼香
靺鞨,是隋唐時期生活在長白山、黑龍江一帶的民族。本文的故事發(fā)生在晚唐時候。話說靺鞨人的地界里,一條砬子河邊有個靠山屯,叫榆樹屯。屯不大,但口音雜,人從四面八方來,說是奔這里的榆樹來的。
榆樹是個好東西,死了,成倒木了,能長出散發(fā)清香的榆黃蘑;活著時,你用鐮刀刮去它褐色的外皮,能看見黃澄澄的嫩樹皮,那能當飯吃。唐太宗在位時,有陣子鬧饑荒,不少人為活命跑到了這里。來了以后,人們才知道,這里的榆樹了不得,有的根部還生有一個“花苞”呢?!@個待會兒再說。
先說這屯里的三戶人家。梁家主要是跑山打獵的,主人叫梁仁。梁家有個兒子,在家族里排行老三,叫梁三。溫家,是詩書之家,講究溫良恭儉讓,主人就叫溫良恭,有個兒子叫溫二。另一家就是魚家了,主人的名字比較奇葩,叫魚家傲,像個詞牌名,但人家就想與眾不同嘛。魚家臘月里剛有了孩子,正為給孩子起名犯愁呢。
靺鞨人平時嚴紀防盜,卻規(guī)定每年的正月十三,人們必須到別人家偷東西,不偷就是違法。這屯里的三個家主就商量了:你偷我,我偷他,他偷你,這不就完成任務了嗎?偷什么呢?偷信。他們約定,都在自家神龕下邊抽屜里放封信,信的內容是什么他們就
做什么。結果巧了,三人信的內容全都一樣: 放山去,給魚家傲的孩子起名去。
這也是當地的規(guī)矩,如果免俗,不想讓孩子按排行叫,想起個數字之外的什么名,那必須或三或六或九個人一起去放山才行;見到什么稀奇的東西,大家認定了,那就是了。
正月去放山,天地皆白,人參是別想了。黑瞎子也遇不上,都“蹲倉”了。老虎可能有?;⑦@東西了不得,就是死了,皮肉爛沒了,剩那虎骨架子也依然威風凜凜。如果遇上虎,那孩子的名就有了,叫某某虎——不,這太寫實了吧,得抽象才行,叫某某“威”。
但得到“鳳眼香”叫什么名呢?您費神也難想出來,怎么突然出現(xiàn)“鳳眼香”了?前邊不是鋪墊了嗎?說有的榆樹根部生有“花苞”,里邊就有珍貴的“鳳眼香”。那時的長白山,人跡罕至,萬物與天地相諧相洽。這榆樹受了日光月華的恩澤,懂報恩呢,個別榆樹根上竟凸出來一個“花苞”,成人手掌那么大。割下,橫斷面上會出現(xiàn)極其美妙的花紋,伴有比新鮮的榆黃蘑還要清香的味道,經久不散。這還不算,有的榆樹“花苞”里居然生有鳳眼一樣的結晶體,綠色的,黑夜里發(fā)幽光,據說能保佑主人平安。
魚家傲是木匠,他知道。據老輩兒人說,當年靺鞨人給大唐上貢,就是貢的這個。楊貴妃梳妝臺底下,放的就是榆樹“花苞”鋸成的墊片。傳說貴妃身有異香,其實是玄宗把靺鞨人進貢的“鳳眼香”賜給她了。
這三個人進山,砍刀是必須備的,鋸也必要帶上,要不怎么鋸“鳳眼香”呢?必不可少的還有個程序:拜把頭。梁仁是獵人,經常跑山,這個程序是他主持的。用三塊石頭搭一個小屋,跪下,焚香,念念有詞,請山神保佑。至于咒語念什么內容,因人而異,心誠則靈。
當時唐代信奉道教,因為道教的祖師爺姓李,唐代的皇帝就往上攀。那時候凡是讀點兒書的都知道《道德經》里的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在中國文化里可了不得。進山也必須三人或三人的倍數,馬虎不得。
雪野里,三個小黑點兒,慢慢移動,雪厚哇。正午的陽光照下來,林子里天界一般。過了針葉林,他們往闊葉林的溝塘子里走。溝塘子里雪厚,榆樹很多,一棵挨一棵,藤蔓纏繞。榆樹的陰面,全是枯了的青苔。這地方容易有榆樹“花苞”。他們腳踢手拂,清光一棵棵榆樹根部的雪,但并沒期望中的大“花苞”出現(xiàn)。幾寸大的倒是有,但沒長成,不能禍害人家。
夕陽從遠山后斜過來的光愈加弱了。看來,這晚只能在地倉子(半地下的臨時住處)里過夜了,那是老梁他們秋天就搭好的。
他們清光堵在門口的厚雪,點上松樹明子火把。老梁推開地倉子吱扭直響的木門時,恍惚看見里邊有什么影子一閃。他手攥砍刀揮過去,什么都沒有。老梁從床下抽出斧子,到地倉外附近一陣砍,很快就弄了不少易燃耐燒的楊木站干(枯死的樹),還有不成材的暴馬子樹枝。他們燒起火炕,又在門口雪窩里燃起一堆篝火。
燃篝火是必須的,什么動物都怕火。這時篝火里邊兒的暴馬子枝條,像爆竹一樣噼里啪啦響,火星子躥得老高。老魚和老溫在那邊烤什么肉,老梁趁空推了推火堆旁腌酸菜用的大石頭,以為它凍地里了,沒想到,居然能推動。老梁好奇,一使勁兒把石頭掀開來,借了火光發(fā)現(xiàn)下邊盤著東西:媽呀,一條冬眠的蛇。老梁膽大,摘下棉手悶子觸了一下,涼涼的。老梁輕輕放下大石頭,雙手合十,叨咕了一陣。
老梁暗想:當地規(guī)矩,給孩子起名時,遇上蛇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孩子了不得,真龍?zhí)熳印懔税桑2粶示褪窍癜驳撋侥菢?,鬧一通罷了。還有一說,蛇一般都是代表女性,據說武則天起名時,也是發(fā)現(xiàn)了冬眠的蛇……哎喲,不琢磨了,三個人都吃好了,睡吧。
他們都不想在地倉子里住了,有點兒瘆得慌。三個人往回走,這回不蹚深雪了,順砬子河冰面走。這河是長白山天池瀑布流下來的,途中,時有溫泉水匯入,就起了霧凇,形成一個冰花世界,很好看。瞅過去,這次跑山的失落感就減輕了些。拂去岸邊倒木上的雪,坐下,一陣風過,他們居然發(fā)現(xiàn)了奇跡。老魚先發(fā)現(xiàn)的,大正月的,竟見一株翠綠的幼薇招搖于冰凌間。老魚驚呼,那倆人也見了。老魚喊: “我兒子,不,我女兒的名字有了,就叫‘魚幼薇可不可以?”
到這時,老魚才說自己剛得了的,是女兒。當地規(guī)矩,一般不會為給女孩子起名費這么大勁兒的。老梁猛然想起地倉子里大石頭下所見,他搖了搖頭,又連忙點頭,和老溫一起說:“這名字好哇,好?!?/p>
魚幼薇,由尋找“鳳眼香”而起出的名字。至于這個名字的主人怎樣在晚唐的天空中掀起陣陣風云,不屬于本文的故事了。史書載,身為唐代四大才女之一的魚幼薇,生就一雙迷人的鳳眼,渾身溢著才氣書香。
[責任編輯 王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