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單位宿舍搬來一位新室友,她哪里都好,唯獨有很嚴重的睡眠障礙。我每天夜里廁所都不敢去,連翻個身都小心翼翼,生怕影響她入睡。
她自己就更夸張了,為了順利入睡,她每天都要“全副武裝”:在窗戶上加一層純黑色的遮光窗簾,一拉上,就算正午艷陽高照都透不進一絲光。還買了專業(yè)的降噪耳塞和耳套,再戴上網(wǎng)紅睡眠眼罩。我每天看她做這些睡前準備,簡直想笑,如臨大敵的,能睡著就怪了!光這些也就算了,她還吃什么褪黑素,說是能促進睡眠,也不知道那東西天天吃,會不會有副作用,真挺擔心她的。
最關(guān)鍵的是,我發(fā)現(xiàn)她并不是絕對的難以入睡。有時候她和我聊天,聊著聊著困了也就睡著了,根本不需要這些輔助睡眠的東西。我猜想她睡不著覺,會不會只是心理作用?也不禁好奇,失眠到底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p>
井峪
聶宏斌心理咨詢師
根據(jù)你的描述,我也覺得你室友并不是患有睡眠障礙癥,只是太過于懼怕失眠所引發(fā)的情緒性失眠。心理學中,情緒性失眠被認定為一種由情緒變化引起的入睡困難狀態(tài),是一種心理疾病。就像你的室友,越是全副武裝、如臨大敵,越是睡不著,反倒和你聊聊天,情緒放松,很自然就睡著了。
很多前來心理咨詢的失眠患者,都患有“睡眠恐懼癥”,睡前總擔心自己會睡不著,怕自己半夜上廁所、早醒導致睡眠不足等,便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越害怕睡不著,大腦越活躍,大腦越活躍,想的就越多,越睡不著。對這些患者來說,對失眠的恐懼作用力遠大于失眠本身。
研究表明,情緒性失眠的產(chǎn)生很可能與我們?nèi)祟惖倪M化有關(guān)。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最初,人類的祖先生活在十分缺乏安全感的自然環(huán)境中,每當夜晚來臨,都要警惕其他種群的掠奪與入侵,不得不神經(jīng)緊繃讓自己處在警醒狀態(tài)。久而久之,這樣的習慣融入神經(jīng)細胞植入了基因之中。以至于現(xiàn)代人也是如此,當我們剛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對新環(huán)境還未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臨睡時也會較長時間處在戒備狀態(tài)。此時,大腦會持續(xù)激發(fā)神經(jīng)元的活動,使人長時間處在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不能入睡。
既然情緒性失眠由情緒引起,在入睡前就要盡量避免出現(xiàn)較大的情緒波動。心理學中,有兩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情緒性失眠的方法。第一種是開放性的冥想。簡言之,就是在睡覺前對自己大腦里所產(chǎn)生的各種念頭不做任何的評判,不管當時我們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念頭,我們就只是從第三者的角度看著它就好了,進而讓自己從過多的情緒中抽離出來,讓身體處在一個較為輕松的狀態(tài)直到睡著。
第二種是聚焦。通常我們很難入睡的一個表現(xiàn)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緒,這種狀態(tài)實則跟你室友的失眠狀態(tài)是共通的,想的越多、越復雜,大腦就會越清醒。此時,可以嘗試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點上。例如嘗試去用腹部進行呼吸,并靜心感受腹部的起伏狀態(tài),借助這種物理辦法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某一點,最終有效排除雜念,快速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