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哲 李海濤 張忠廉 郭芳 賈訓利 張麗霞
【摘 要】 傣醫(yī)藥是我國四大民族醫(yī)藥之一,具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云南省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垂直變化顯著的地貌,復雜的植物區(qū)系帶來的生物多樣性為生長于茲的傣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藥用資源。根據(jù)前期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收集整理,編著出版的《中國傣藥志》共收錄1666種傣藥資源。文章對傣藥中屬于中國特有種的種類和分布信息進行了整理和分析。經(jīng)統(tǒng)計,傣藥植物藥中屬于我國特有種的有99種,隸屬于52科,多數(shù)為分布于中國西南或僅分布于云南的特色藥用植物。加強對傣藥特有種的研究對于傣藥資源的合理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傣藥資源;特有種;保護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24-0018-09
Chinese Endemic Plant Species in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GU Zhe1,2 LI Haitao2 ZHANG Zhonglian2 GUO Fang2 JIA Xunli2 ZHANG Lixia2*
1.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2.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Southern Medicine Utilization,Yunnan Branch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Jinghong 666100,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is one of four major ethnic medicine of China,which has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years application history. Yunnan is aChinese province possesses distinctiv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remarkable vertical altitude in landform divergence,all of which contribute to bio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flora and plenties of medicinal resources for the Dai people inhabited in this place.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of Chinawere pulished in 2019,1666 kinds of Dai medicine resources were compiled within this monographs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Here,we collected and analysed all the species in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Chinese endemic plant species in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analysis,there are 99 Chinese endemic plant species in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which belongs to 52 families,most of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medicinal plants distributes in southwest China or narrowly in Yunnan.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researches on endemic species of Dai medicine for a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is Chinese ethno-medicinal resource.
Key words:Traditional Dai Medicinal Resources; Endemic Plant Species; Protection
民族藥中的中國特有植物資源(以下簡稱特有種)不僅是少數(shù)民族在與疾病抗爭中積累的寶貴醫(yī)藥知識,更是我國獨有的植物資源。它們是少數(shù)民族在其歷史進程中利用本土資源的文明獨特性的集中體現(xiàn),不同民族對其本土植物和特有植物藥用方面的認識、使用和探索都有獨到之處。因此,很多民族藥中,特有植物的利用都受到重視,其獨特的醫(yī)藥利用價值,甚至成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傣藥是我國四大民族醫(yī)藥(藏、蒙、維、傣)之一,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傣族文化的精華[1]。傣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國內(nèi)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由于這些地區(qū)多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具有雨量充沛、高溫、濕潤等特點,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傣族人民在長期防病治病和生活實踐中,依托豐富的傣藥資源診療治病,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和方藥,逐漸形成了以四塔、五蘊為理論核心的一門醫(yī)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據(jù)最新統(tǒng)計,我國傣藥資源有1666種[1]。通過查詢《中國植物志》[2]、Flora of China[3]、Species 2000等[4]權威文獻和查詢平臺,得到僅在中國有野生分布的傣藥植物資源名錄,共有101種。為進一步挖掘和保護傣藥中的特色藥用植物資源,本文對傣藥資源中我國特有植物及其利用特點進行了整理,以期為更好地開展傣藥資源保護和開發(fā)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我國傣藥植物特有種種類
在《中國傣藥志》中收載的1666種傣藥資源中,有植物類傣藥1509種,動物類傣藥135種,礦物類傣藥22種[1]。經(jīng)統(tǒng)計我國傣藥植物特有種有101種(表1),隸屬于52科91屬,其中包括蕨類植物2種,裸子植物4種,被子植物95種(表2)。
從科級水平分析(表3),傘形科、菊科、毛茛科、姜科所含傣藥植物特有種相對較多,各科含6~7種;葡萄科等20個科各含2~4種;芭蕉科等30個科僅含1種。從屬級水平分析(表4),鐵線蓮屬含4種傣藥植物特有種,馬兜鈴屬、豆蔻屬等屬含2種,大部分屬僅含1種(占屬總數(shù)的91%),所含物種占總種類的82%。
2 我國傣藥植物特有種的分布
通過對我國傣藥植物特有種的地理分布進行分析(表1),結果顯示,在101種傣藥植物特有種中,有92種傣藥在我國西南地區(qū)(云貴川藏渝)有分布,有82種在云南省有分布,其中有16種僅分布于云南省,7種僅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兩省,4種僅分布于云貴川三省。從地理分布來看,由于傣族居住區(qū)主要處于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傣藥植物在分布上與熱帶、亞熱帶的植被分布相對應,存在明顯的地域性[5]。
另外有19種傣藥在云南傣族居住區(qū)并無分布或栽培,如明黨參、新疆阿魏、羌活、連翹、地黃、木瓜、羅漢果、黃連等,這些藥材大部分為我國常用中藥。傣醫(yī)藥在千百年發(fā)展歷史中,傣族和外來民族醫(yī)藥文化不斷交流和吸收,傣族用藥也融入了中藥和其他民族的用藥經(jīng)驗,并在傣藥理論的指導下賦予了本民族的特色[5]。
3 我國傣藥植物特有種的保護和利用
3.1 傣族藥食同源植物 “藥食同源”是傣族醫(yī)藥文化與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傣族人民常把具有祛病延年、補腎強身、抗衰防老、消除疲勞、保健美容養(yǎng)顏功效的藥物應用在日常飲食和茶飲[1]。日常生活中,傣族根據(jù)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將能防治疾病的傣藥泡入開水中,調(diào)配成男女老幼皆宜的傣藥茶飲,即解渴又防疾病,或以酒劑入藥、藥膳、藥食兩用等問題中都得到體現(xiàn)。在傣藥植物特有種中有15種在民間常作食用(表5),如苦竹(苦筍),陽荷嫩葉為傣族餐桌上常見菜肴,紅殼砂仁、茴香砂仁是傣族烹飪菜肴時常用的調(diào)味品等。這體現(xiàn)了傣族人民對本土植物資源的利用主要以生產(chǎn)、生活為根基。今后這些藥食兩用植物不僅可以開發(fā)以食物療法為基礎的藥膳、藥茶、藥粥、藥飲、藥酒等民族藥產(chǎn)品,而且作為兼具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的地方優(yōu)勢特色藥用植物,依托云南省傣族村寨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
3.2 傣藥與中藥或其它民族藥的交叉使用 由于聚居區(qū)地理位置相近或民俗民風文化相近,民族用藥之間常有交叉,使得民族間通用同一種藥物的情況非常普遍。參照《中國民族藥辭典》[7]統(tǒng)計,101種傣藥植物特有種中,有80種傣藥與中藥或其它民族藥有交叉使用,有21種是僅在傣藥中使用的特有種。與聚居區(qū)地理區(qū)位的哈尼藥(26種)、景頗藥(23種)、彝藥(32種)、苗藥(28種)等的交叉品種較多,反映出了民族醫(yī)藥對區(qū)域性藥用資源利用較多的共同特點;而傣藥與藏藥的交叉(24種)反映了兩民族藥發(fā)展的歷史淵源;在與中藥(26種)及其他民族藥交叉共用的傣藥植物特有種中,也有一些傣族居住區(qū)無分布或栽培的“外來藥物”,如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地黃、綠葉胡頹子、降香黃檀、綠葉地錦、闊葉十大功勞等,這些品種以中藥居多,反映了傣醫(yī)藥在其發(fā)展歷史中與中醫(yī)藥存在著相互間的交流、借鑒和吸收。
從傣藥特有種與景頗族、苗族、彝族、哈尼族,中藥交互分析的韋恩圖(圖1)可以看出:在傣藥特有種與6個民族藥的大部分組合均有數(shù)量不等的特有種交叉:傣藥與彝藥、哈尼族藥、苗藥共同有4個特有種交叉,如開口箭(Campylandra chinensis)、全緣金粟蘭(Chloranthus holostegius)、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三裂蛇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傣藥與藏藥、苗藥、彝藥、哈尼藥共同有1個特有種交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傣藥與中藥、哈尼藥、彝藥、苗藥共同交叉的特有種是細柱五加(Eleutherococcus nodiflorus),這些特有種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大雜居小聚居的多民族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傣藥的品種具有多民族特性。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和用藥習慣不同,使得對同一基源藥材的藥用部位或藥用功效應用常有不同。如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是一味抗胃癌和皮膚癌的傣藥,味苦、澀、寒,入火、土塔。景頗族、壯族、侗族人民多用其果實內(nèi)服主治胃癌、結腸癌等多種腫瘤[7],而傣族多采其葉、樹皮、樹根水煎服抗癌腫或外敷外用治療牛皮癬、癤瘡癰腫等[1]。再如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是一味清熱解毒、生肌消炎的傣藥。傣族多以水煎服治療咽喉腫痛,乳腺炎、腸炎,而彝族、佤族多用其鮮葉嚼細外敷患處,拔毒生肌,治療跌打損傷,無名腫毒[7]。傣藥飛松來源于我國西南地區(qū)特有物種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傣族人民充分挖掘該植物的藥用價值,用其松節(jié)、松皮、松香、松針、花粉、嫩球果等部位入藥,不同部位功效主治均不相同。如松皮主治蕁麻疹、濕疹;花粉治胃潰瘍、中耳炎、鼻炎、風濕關節(jié)炎等;而嫩球果主治上吐下瀉、跌打損傷,而納西藥和白族藥多用松花粉治療口腔潰瘍和外傷。銀杏(Ginkgo biloba)不同民族的用藥部位也不盡相同。銀杏中醫(yī)多用銀杏葉和果實,而傣族只用種子,煎服或外敷,斂肺定喘。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傣族多用葉、樹皮、樹根;瑤族善用成熟果實。闊葉十大功勞(Mahonia bealei),傣族用根莖治黃疸熱病、痢疾,而納西族用莖及莖皮治水火燙傷、濕疹。再如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是《中國藥典》羌活藥材的基源植物,中藥和傣藥羌活用于解表散寒、祛風濕止痛,主治發(fā)熱頭痛,青光眼,關節(jié)疼痛,蕁麻疹等,而藏藥用于殺蟲止血,愈瘡瘍,治麻風《晶珠本草》[11]。對這些藥材的獨特應用使得傣藥與中藥或其他民族藥相互結合、互補,豐富了傣藥和中藥(或其他民族藥)的多樣性[5]。
3.3 傣藥植物特有種珍稀物種的保護 據(jù)統(tǒng)計,傣藥植物特有種中有10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有6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4種為IUCN紅色物種名錄的瀕危和極危等級。杜仲和新疆阿魏是《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Ⅱ級和Ⅲ級瀕危保護植物。斑葉杓蘭(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屬于國家Ⅰ級保護植物、IUCN瀕危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Ⅱ,是僅分布在云南和四川(會東、木里)的極小居群。
這些傣藥物種種群分布范圍極小,居群內(nèi)個體少,資源已瀕?;蚩萁撸俏覈锒鄻有员Wo的重要物種。今后對這些傣藥物種的開發(fā)利用,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加強野生資源的保護利用,同時通過遷地保護和人工栽培推廣,擴大資源量。
4 討論
黃璐琦、馬小軍[12]研究表明中國藥用植物特有種有3150種,其中傣藥資源占3.2%。特有種是在一個地區(qū)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所孕育的獨特資源,藥用植物特有種是人類在生產(chǎn)實踐活動中對居住地區(qū)特有種的利用。藥用植物特有種更體現(xiàn)著人類與自然資源之間的互動。傣藥特有種體現(xiàn)著傣族人民對本土特色藥用植物資源的利用,傣族人民對藥用植物的利用與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生產(chǎn)生活方式緊密關聯(lián)。云南省作為我國藥用植物特有種的分布中心,又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中心,多元共存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醫(yī)藥,不僅是各民族科學文化的展示和民族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不同民族在歷史悠久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與自然環(huán)境休戚與共,對本區(qū)域內(nèi)中國特有的藥用植物的使用往往具有強烈的本民族特色。
本文通過對我國傣藥特有種資源的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到,傣藥特有種的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絕大部分(83%)傣藥特有種的產(chǎn)地就在傣族人民世居的地方。因為傣藥植物在地理分布上與熱帶亞熱帶的植被分布相對應,存在明顯的地域性[5]。這體現(xiàn)了傣族人民對本土資源的利用。同時區(qū)域性多民族醫(yī)藥交叉用藥的分析,體現(xiàn)傣醫(yī)藥與多民族醫(yī)藥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吸收,同時不同民族各自的理論應用亦各有特點。
這些局域性分布的特有種,尤其是狹域分布物種,是區(qū)域發(fā)展生物經(jīng)濟的寶貴藥用植物資源。盡管傣藥資源豐富,但大部分傣藥一直以野生采集為主,長期無序掠奪式的采挖活動已經(jīng)對傣藥生境和資源量造成威脅[5,9]。如常見傣藥茴香砂仁等14種特有種已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物種或IUCN瀕危紅色物種。因此,需加強對這些傣藥特有種的引種馴化、發(fā)展因地制宜的栽培,以栽培資源代替野生資源[10];對一些珍稀藥用價值的特有種資源進行藥材繁育和生態(tài)保護性研究,探索生態(tài)保護的模式[10]。筆者單位針對傣藥野生資源緊缺,但產(chǎn)業(yè)化不足的現(xiàn)狀,創(chuàng)新構建傣藥材生態(tài)種植和保護模式。結合西雙版納打造國際特色傣醫(yī)藥旅游小鎮(zhèn)的規(guī)劃,在西雙版納建設10個傣藥材種植示范村,如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睡藥”類傣藥村、接骨類傣藥村、雅解類傣藥村、藥食同源類傣藥村、傣醫(yī)藥文化宣傳村等特色村寨。對很多傣藥植物特有種、瀕危保護種質進行了保護和繁育,為傣醫(yī)藥資源保護和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儲備了種質資源。
云南省獨特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獨特的藥用植物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這種多樣性的民族生態(tài)環(huán)境反過來又成為云南地區(qū)民族藥資源特有種豐富的重要原因。利用云南省具有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醫(yī)藥資源的優(yōu)勢,對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藥用植物特有種進行整理,如基源考證、功效比較,不僅是我國多民族醫(yī)藥文化多樣性的要求,更是為可持續(xù)利用發(fā)掘云南省和我國特色民族藥用植物資源,對地區(qū)植物資源物種多樣性開展評估并制定保護策略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馬小軍,張麗霞,林艷芳. 中國傣藥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
[2]吳征鎰,陳心啟.中國植物志(第1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WU Z Y,RAVEN P H.FloraofChina [M]. Beijing:SciencePress,St. 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1994.
[4]QIN H N.China Checklist of Higher Plants,Inthe Biodiversit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ed[J].Catalog ueo fLifeChina: 2020 Annual Checklist,Beijing,China,2020.
[5]張麗霞,張忠廉,李海濤,等. 我國傣藥資源的調(diào)查與整理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6,41(16):3107-3112.
[6]李學蘭,林艷芳. 西雙版納傣族常用藥食兩用植物[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
[7]賈敏如,張藝. 中國民族藥辭典[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6.
[8]PHILIPPE B,JRME M,F(xiàn)RDRICESCUDI,et al. jvenn:aninteractiveVenndiagramviewer[J]. BMCBioinformatics,2014(15):293.
[9]段寶忠,徐江,李海濤,等.傣藥資源的研究現(xiàn)狀與開發(fā)利用[J]. 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18-23.
[10]李海濤,孫輝,張小波,等. 中國藥用植物特有種分布格局及區(qū)域相似性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2017,42(22):4329-4335.
[11]帝瑪爾·丹增彭措. 晶珠本草[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
[12]黃璐琦,馬小軍. 中國藥用植物特有種[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1-05-21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