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娥 許月云
摘 ? ?要:從政策工具類型(X維度)和利益相關方(Y維度)兩個維度對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文中簡稱《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進行量化分析。分析結果:環(huán)境型、供給型、需求型的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分別占《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政策條目總數(shù)的比例依次為60.71%、30.36%、8.93%。我國政府和學校是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核心利益相關方,居民在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過程中是重要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社會組織是邊緣利益相關方。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出建議:完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提高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實施的精準度;細化供給型政策工具,強化該類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推動作用;補充需求型政策工具,增強該類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消費拉動作用。針對利益相關方,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針對居民和社會組織的施策要進一步平衡使用各類政策工具。
關鍵詞: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工具;社會組織;全民健身
中圖分類號:G 818 ? ? ? ? ?學科代碼:040301 ? ? ? ? ?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from the types of policy tools (x dimension) and stakeholders (y dimen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supply-oriented and demand-oriented policy tools accounted for 60.71%, 30.35% and 8.93%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olicy it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n Promot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nd schools in China are the core stakeholders for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Residents are important participants and direct beneficiaries in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whil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marginal stakeholders. After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perfect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tool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opening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refine the supply-oriented policy tool and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policy on opening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supplement the demand-oriented policy tool and enhance the consumption driving force of the policy for opening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For stakeholders, the servi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ward mechanism of opening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to the society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resid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should further and comprehensively use all kinds of policy tools.
Keywords: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opening to the society; policy tools; social organizations; national fitness
1995—2019年的多次全國性體育場地調(diào)查顯示,我國學校體育場地的數(shù)量和面積依次分別占全國體育場地總量和總面積的比例較高,其中第六次全國性體育場地調(diào)查中,學校體育場地數(shù)量占比為39.77%、場地面積占比為53.69%[1]。因此,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成為破解居民“去哪兒健身”難題的重要方式之一。1997年以來,為了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我國政府在相關文件中先后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要求,例如:2009年公布的《全民健身條例》提出“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2],2016年公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出了“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yè)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3],2019年發(fā)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意見》中提出“挖掘?qū)W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潛力。在政策范圍內(nèi)采取必要激勵機制,支持中小學對校園體育場地設施進行社會通道改造,在課余時間和節(jié)假日向社會開放”[4]等。同時,1999年發(fā)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假期、公休日學校體育場地向?qū)W生開放的通知》、2008年發(fā)布的《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試點工作方案》及2017年發(fā)布的《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3個文件體現(xiàn)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對象范圍逐漸擴大、職責逐漸明晰、開放辦法逐漸細化。
然而,當前我國一些學校體育場館面臨著教學屬性與滿足社會人群健身需求不相匹配,體育場館設施不足與同時滿足學校校內(nèi)教學和社會需求存在矛盾[5]。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國政府致力于協(xié)調(diào)和解決的問題,也是一些學者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研究中的熱點。近幾年來,有學者從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現(xiàn)狀[6]、城市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對策[7]、校園體育場地開放的治理[8]、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參與體育場(館)運營[9]、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管理機制[10]、大學體育場館運行風險[11]等方面進行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基礎性研究。張曉健等 [12]和金岳鳳 等[13]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進行了研究,主要從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數(shù)量變化、區(qū)域分布、發(fā)布主體等進行了描述性分析。本文基于政策工具對《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5](以下簡稱《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從政策文本結構、利益相關方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深入剖析《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文本結構特征,結合近幾年我國部分省份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取得的成效,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出建議。
1 ? 政策工具的相關研究
1.1 ?政策、政策工具及其應用
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完成一定歷史時期的任務而制定的具體行動準則[14]。由于政策落實具有復雜性,引起一些學者對政策工具的思考,其中有學者對政策失靈的原因和解決方案進行了研究。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學者開始關注工具性知識,而政策工具便成為政策研究中的一個問題[15],因此,政策工具成為政策研究中的一個焦點。政策工具(又稱政府工具或治理工具),是用來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15]。關于政策工具的研究起源于社會科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有關政策工具的具有影響力的論著主要有英國學者胡德著的《政府工具》、美國學者彼得斯和荷蘭學者尼斯潘合著的《公共政策工具》、美國奧斯本等著的《政府改革手冊:戰(zhàn)略與工具》、美國學者薩拉蒙等著的《政府工具——新治理指南》、澳大利亞學者休斯著的《公共管理導論》。中國學者對政策工具的研究較晚,始于21世紀初期,具有代表性的專著是顧建光翻譯的《公共政策工具:對公共管理工具的評價》和陳振明著的《政府工具導論》,有學者從政治學[16]、經(jīng)濟學[17]、行政學[18]、法學[19]、體育學[20]等理論視角進行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1.2 ?政策工具的分類
關于政策工具的分類,學術界有諸多分類法:美國學者羅威、達爾和林德布洛姆等將政策工具劃分為強制性工具和非強制性工具[21]171;薩拉蒙對政府支出狀況進行分類時增加了開支性工具、非開支性工具[21]171;狄龍按照政策作用機制將政策工具分為法律工具、經(jīng)濟工具和交流工具,之后又更新為強制性工具、財政激勵工具、信息提供工具[21]171;麥克唐納和艾莫爾依據(jù)所要獲得的目標將政策工具分為命令性工具、激勵性工具、能力建設工具和系統(tǒng)變化工具[21]171;英格拉姆將政策工具分為激勵工具、能力建設工具、勸導工具、學習工具[21]171;加拿大學者霍萊特 等按照強制性程度將政策工具分為自愿性工具(非強制性工具)、強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21]171;澳大利亞學者休斯則認為政府的干預可以通過供應、生產(chǎn)、補貼和管制4個方面的經(jīng)濟手段得以實現(xiàn)[21]171。中國學者張成福在《公共管理學》中,按照政府介入的程度將政府工具分為政府部門直接提供財貨與服務、政府部門委托其他部門提供、簽約外包、補助或補貼、抵用券、經(jīng)營特許權、政府提供的特定服務、政府協(xié)助、志愿服務和市場機制[21]172;陳振明依據(jù)政策達成的目標將政策工具分為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主要針對公共服務部門的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服務政策進行分類[22];陶學榮依據(jù)政府的介入程度將政策工具分為經(jīng)濟性工具、行政性工具、管理性工具和社會性工具,針對公共產(chǎn)品、公共服務和社會事務政策進行分類[23]。國內(nèi)外學者對政策工具的分類研究成果為本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些分類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有的分類過于寬泛,有的過于具體,有的難以區(qū)分且相互包含,有的只關注產(chǎn)業(yè)政策的分類而忽視公共性事務。本研究依據(jù)政策影響作用的不同,將政策工具分為供給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和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
2 ? 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的分析框架
2.1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政策工具類型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采用羅斯威爾和澤赫費爾德的政策工具類型[24],這種分類方法削弱了政策工具的強制性特征,同時強化了政府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突出了供需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作用,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基本原則一致。《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為資源共享提供了政策導向,既有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措施,又有影響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原則與目標,與羅斯威爾和澤赫費爾德的政策工具類型的特性相契合。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對政策落實的精準度具有影響作用,供給型政策工具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率具有推動作用,需求型政策工具對消費具有拉動作用,三者合力共同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如圖1所示)。
2.2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的二維分析框架
基于政策工具類型(X維度)與利益相關方(Y維度),構建分析《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二維分析圖(如圖2所示)。其中,X維度是3個政策工具類型,包括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供給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指政府通過目標、法規(guī)、策略性措施、財務管理規(guī)定、稅收減免等引導政策的落實,對政策的落實具有間接的影響作用[25]。供給型政策工具指政府提供場地設施、管理人員、資金、資訊服務等基礎必備條件的政策,對政策的落實具有推動作用。需求型政策工具指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服務外包、宣傳推廣等簡政放權或激勵性政策,對政策的落實具有直接的拉動作用。Y維度是4個利益相關方,包括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學校、居民、社會組織。利益相關方是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后受益的自然人或社會團體[26]。利益相關方的權益訴求,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實、落地、落細(如圖2所示)。
3 ?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的結構
3.1 ?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的編碼
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內(nèi)容包括的模塊、條目、分析單元進行編碼。一級編碼是政策內(nèi)容模塊,二級編碼是政策內(nèi)容條目,三級編碼是政策內(nèi)容分析單元中的具體條款,具體條款以“分號”或“句號”為分界,完整的一個句子為一個編碼,最終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文本內(nèi)容分析單元編碼為56個(見表1)。
3.2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X維度的政策工具類型分布
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內(nèi)容進行分析及規(guī)范化處理,分為12個二級政策工具類型,并分別歸到3個政策工具類型中,再分別計算各級政策工具類型所包含的條目出現(xiàn)頻次、占比(即百分比=各個二級政策工具類型出現(xiàn)的頻次/所有二級政策工具類型總數(shù)×100%),計算結果見表2。
3.3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X維度政策工具的結構
表2顯示,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中,環(huán)境型、供給型、需求型的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分別占《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政策條目總數(shù)的比例依次為60.71%、30.36%、8.93%,說明《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制定側重于使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較少,通過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影響作用、供給型政策工具的推動作用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動作用產(chǎn)生合力,共同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3.3.1 ?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的結構
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中(如圖3所示),策略性措施條目數(shù)占比為55.88%;目標規(guī)劃和法規(guī)的條目數(shù)占比均為20.59%;財務管理規(guī)定條目數(shù)占比為2.94%、稅收減免政策條目數(shù)為0。策略性措施是為實現(xiàn)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辦法,主要包括:明確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的基本條件,確定體育場館開放時間、開放對象的范圍、開放的體育場館的名錄、開放的準入方式、開放的收費標準等。策略性措施體現(xiàn)了我國政府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主導性和指導性。目標規(guī)劃是為了實現(xiàn)多個目標,通過各個目標的實現(xiàn),以求得實現(xiàn)總目標的最優(yōu),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目標規(guī)劃明確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方向,具有較強的引導性。法規(guī)是我國政府制定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相關規(guī)定、辦法、準則、標準等,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規(guī)定,體育場地及設施、器材的相關標準,風險防控和安保工作機制等。法規(guī)使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有法可依、有規(guī)可循。財務管理規(guī)定是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日常經(jīng)費管理規(guī)定,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開支和收費規(guī)定。財務管理規(guī)定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經(jīng)費收支具有規(guī)制作用。
3.3.2 ?供給型政策工具的結構
在供給型政策工具中(如圖4所示),體育場地及設施、資金的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均為23.53%,管理人員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29.41%,資訊服務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23.53%。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是體育課、師生校內(nèi)活動與運動健身的主要場所及設施,主要包括運動區(qū)的改造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和學校體育場館的增量建設,是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的物質(zhì)基礎。資金是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包括教育部門、體育部門及學校對所屬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經(jīng)費支持,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資金保障。管理人員是參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管理人員,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人員,是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資訊服務是學校為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相應的服務項目信息,主要包括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服務的信息化建設,向社會公開發(fā)布體育場館開放時段、區(qū)域、服務項目、收費標準等相關服務信息。資訊服務是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后提高學校體育場館及設施使用率的關鍵要素。
3.3.3 ?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結構
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如圖5所示),服務外包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40%,政府購買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20%,宣傳推廣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40%。服務外包是我國政府通過市場機制及社會力量,使公共服務由社會力量及市場機制來盤活,主要體現(xiàn)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體育場館服務供給,通過社會力量盤活我國學校體育場館資源,解決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高使用率的問題。政府購買服務是指通過市場機制,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以及部分政府職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或事業(yè)單位承辦,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來推動政策的落實,并由政府根據(jù)合同約定向其撥付經(jīng)費[27],主要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學校體育場館供給效率、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宣傳推廣是指宣傳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相關政策,推廣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相關信息,主要對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進行宣傳和解讀,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項目進行推廣,強化部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示范效應,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3.4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Y維度政策工具的結構
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與人民政府有關的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35.72%、與學校有關的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50.00%、與居民有關的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10.71%、與社會組織有關的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3.57%(如圖6所示)。這表明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實主體主要為學校和人民政府,即各級各類學校為主要落實主體,人民政府相關行政部門為主導。我國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是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的推動主體。各級各類學校是體育場館的管理主體和責任主體,是推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主體力量,屬于主要利益相關方。居民在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過程中是重要參與者,是直接受益者,居民由邊緣利益相關方成為直接利益相關方,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內(nèi)容中占比較少。社會組織是由于某種原因參與學校體育場館運營的邊緣利益相關方,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管理和運營過程中具有積極作用。
3.4.1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關于人民政府部門和學校的政策工具的結構
在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作為主要利益相關方,幾者之間要互相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因此,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關于人民政府和學校的政策工具條目合并進行分析(如圖7所示)。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關于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為60.42%、供給型政策條目數(shù)占比為33.33%、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為6.25%。關于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的85.29%,包括法規(guī)和財務管理規(guī)定及大部分的目標規(guī)劃和策略性措施;關于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的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的94.12%,包括體育場地器材、資金、資訊服務和管理人員;關于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的60%,包括政府購買服務和宣傳推廣。
3.4.2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有關居民及社會組織的政策工具的結構分析
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居民和社會組織是邊緣利益相關方,因此,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與這兩者有關的政策工具條目合并進行分析(如圖8所示),關于居民和社會組織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為62.50%、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為12.50%、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為25%。與居民和社會組織有關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較多,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則大于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占比。與居民有關的政策工具類型主要是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和供給型政策工具,與社會組織有關的政策工具類型主要是需求型政策工具。與居民有關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中占比為14.71%,包括目標規(guī)劃和策略性措施;與居民有關的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供給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中的占比為12.50%,主要是管理人員政策。與社會組織有關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數(shù)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條目總數(shù)中占比為40%,主要是服務外包政策。
4 ? 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建議
在分析《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文本的X維度和Y維度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對部分政策工具條目的合并分析發(fā)現(xiàn),要進一步完善利益相關方政策,這是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應思考的問題。
4.1 ?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X維度建議
4.1.1 ?完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提高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的精準度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的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對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凸顯了策略性措施,《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的目標規(guī)劃、法規(guī)、財務管理規(guī)定的政策工具條目可解決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日常運營、安全保障、有償服務問題,但是還存在著政府對政策落實的監(jiān)管措施不足、學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不健全、缺乏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政策時,可側重使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調(diào)整政策文本結構,提高政策落實精準度,同時要出臺相應的落實政策的監(jiān)督制度、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和獎勵制度,增加賬目管理和稅收減免政策。我國政府有關行政部門應加強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的監(jiān)督,確保目標規(guī)劃、法規(guī)、策略性措施的落實。要制定一系列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社會效益進行評價,對積極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地區(qū)和學校進行獎勵等,例如:中央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可將各地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開放率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列入地方政府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地方政府可將其行政區(qū)劃范圍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的開放率作為省內(nèi)各級教育局和學校的績效評價指標,層層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地。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和稅收減免政策,為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形成成本補償機制提供依據(jù)。
4.1.2 ?細化供給型政策工具,增強該類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推動作用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在體育場地及設施、管理人員、資訊服務方面的供給型政策工具相對完善,可解決學校資源配置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在資金方面存在著場館運營經(jīng)費難以保證的問題,一些中小學還存在管理人員數(shù)量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完善這方面的政策時,要細化供給型政策工具,完善資金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運營資金列入政府財政預算體系,進一步為政策落實提供資金保障。細化體育場館建設和管理人員政策,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地、落細,增強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推動作用。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細化學校體育場館管理人員政策,為政策落細提供人才保障。
4.1.3 ?補充需求型政策工具,增強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消費拉動作用
我國學校體育場館是公共體育資源,具有公共性,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又體現(xiàn)了公益性。目前,一些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存在著體育場館的教學屬性和社會人員健身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相關的服務外包政策缺乏。還存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不足與同時滿足學校教學和向社會開放的供需矛盾、學校體育場館運營的公益性與運營資金不足的問題[5],《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需求型政策工具對政府購買學校體育場館服務的相關措施還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強化。進一步完善此方面的政策時,要補充需求型政策工具,引導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將營利性服務項目進行外包,增強政策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消費拉動作用。加大政府購買學校體育場館服務的力度,通過相關媒體發(fā)布學校體育場館的公共服務信息,加強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宣傳。
4.2 ? 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Y維度建議
4.2.1 ?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
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是主要利益相關方,為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政策和資金保障,主導規(guī)劃和使用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協(xié)調(diào)和監(jiān)督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具有治理公共體育服務的職能[28]。同樣,學校作為體育場館的另一個主要利益相關方,根據(jù)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相關政策,負責管理學校體育場館、體育設施及體育器材,面向社會發(fā)布公共體育服務的相關信息,以及保障學校體育場館及設施的安全性。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使用了大量有關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的政策工具,但是,目前還有一些學校推進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動力不足。要進一步完善此方面的政策,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實關涉地方體育部門、教育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過程中,需要這些行政部門互相協(xié)調(diào)和相互配合,建議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牽頭領導與協(xié)調(diào),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的監(jiān)督機制?!秾W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是由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fā)布的,主要推進主體是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但是,教育部是各類學校的主管部門,對學校負有直接監(jiān)管責任,因此,建議由教育部主導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落實的監(jiān)督機制和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及獎勵機制,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4.2.2 ?針對居民和社會組織的施策要進一步平衡使用各類政策工具
在《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中,居民是直接利益相關方,關于居民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社會組織是邊緣利益相關方,關于社會組織的政策只有需求型政策工具。進一步完善此方面的政策時,居民和社會組織的政策工具類型應進一步全面使用。建議針對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制定居民安全保障制度、優(yōu)惠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并要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服務的宣傳推廣措施。建議政府購買學校體育場館服務,完善相應的服務質(zhì)量監(jiān)督機制和服務質(zhì)量評價體系。建議完善學校體育場館營利性服務項目外包的政策,建立相應的財政補償機制和制定稅收減免政策,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向社會開放的學校體育場館的體育服務供給,通過明確體育社會組織的責權,進一步促進一些學校將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5 ? 結束語
在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實施的背景下,當前正值“十四五”開局之際,本研究從政策工具類型和利益相關方兩個維度對《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進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環(huán)境型政策工具、供給型政策工具以及需求型政策工具均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針對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政策工具類型要進一步平衡??傊?,政策工具理論在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相關政策研究中有較強的闡釋力。今后的研究中可結合各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際狀況,從政策工具視角對各地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進行深入分析,為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jù),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政策的落實提供學理支撐。
參考文獻:
[1]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shù)據(jù)匯編[EB/OL].(2021-09-11)[2021-09-14].http://www.sport.gov.cn/pucha/index.html.
[2] ?全民健身條例[EB/OL].(2016-06-23)[2020-08-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7/content_5575063.htm.
[3]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23)[2020-08-20].http://www.gov.cn/zh
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4]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chǎn)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意見[EB/OL]. (2019-09-17)[2020-08-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17/content_54305
55.htm.
[5] ?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EB/OL].(2017-03-07)[2019-05-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6/201703/t20170307_2
98483.html.
[6] ?楊寧. 無錫市屬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現(xiàn)狀分析[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10):10.
[7] ?許貴福.我國城市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11,32(6):112.
[8] ?任慧濤,許月云. 我國校園體育場地開放“反公地悲劇”的治理研究——以F省LY市為個案[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0,54(7):44.
[9] ?陳元欣,黃昌瑞,王健. 職業(yè)體育俱樂部參與體育場(館)運營研究[J]. 體育科學,2017,37(8):18.
[10] ?郝海亭,郇昌店,徐曉敏. 我國部分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管理機制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3):223.
[11] ?吳志民. 北京體育大學場館運行風險管理研究[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12] ?張曉健,程麗平,王潤,等. 我國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政策分析[J]. 體育文化導刊,2013(5):89.
[13] ?金岳鳳,王明偉,吳香芝. 我國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34(3):84.
[14] ?李行健. 政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1670.
[15] ?曹原. 政策工具發(fā)展歷史及其分類探討[J]. 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09,21(13):43.
[16]鄧集文.中國城市環(huán)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選擇的機理——基于政治學的視角[J].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6(3):81.
[17] ?孫丹,李宏瑾. 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創(chuàng)新[J]. 南方金融,2017(9):10.
[18] ?李玲玲. 論政策工具與公共行政[J]. 理論探討,2008(1):136.
[19] ?葉金育. 收入分配改革中的財稅政策工具及其立法配置[J]. 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3(9):11.
[20] ?劉春華,李祥飛,張再生. 基于政策工具視角下的中國體育政策分析[J]. 體育科學,2012,32(12):3.
[21] ?陳振明. 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2] ?張成福,黨秀云. 公共管理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62.
[23] ?陶學榮,崔運武. 公共政策分析[M].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229.
[24] ?ROTHWELL R, ZEGVELD W.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M].[S.I.]: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5:5.
[25] ?趙筱媛,蘇竣. 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 科學學研究,2007,25(1):53.
[26] ?盧三妹.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研究——利益相關者導向的體育俱樂部運營管理模式[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4):33.
[27] ?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102號)[EB/OL].(2020-02-03)[2020-05-01]. http://www.ccgp.gov.cn/gpsr/zhxx/zy/202002/t20200203_13842681.ht.
[28] ?張朋,張綱. 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利益相關者分析[J].體育科技,2014,35(4):33.
收稿日期:2020-03-0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TY032)。
第一作者簡介:李彩娥(197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E-mail:44425990@qq.com。
通信作者簡介:許月云(1965—),女,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社會學,E-mail:1293630340@qq.com。
作者單位:1.泉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2.泉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1. Qua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
zhou, Fujian 362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