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母親的煙火

      2021-10-18 01:01樂祥濤
      大理文化 2021年10期
      關鍵詞:瓦屋澡堂巷子

      瓦屋檐

      瓦屋檐,是鳥。我知道這種稱呼是不正確的,但我從兒時起都是這么叫的,說是老家的一種土語、俚語也行,說是一種習慣也罷。它真正的學名是啥,屬于哪一類的什么鳥,我真的說不上來。之后,我還專門在百度和有關書籍上去查過,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結果?,F(xiàn)在仔細想想,最好的解釋就是,它是寄宿在瓦屋滴水檐下的鳥,感覺這種說法比較妥帖。

      瓦屋檐是在春天里走近我們的,整個夏天和秋天都與我們在一起。冬天一到,它們是藏起來了,還是飛到別的地方去過冬,不得而知。不過,我堅信,那個時候它們一定是躲在什么地方了,如果長途遷徙的話,它們瘦小的身子怎么會受得了?

      我第一眼看到瓦屋檐時,就覺得它好看。這種鳥是屬流線型的,小巧、精致、靈動,沒有贅肉、沒有臃腫,也不呈現(xiàn)骨感。給人的印象是協(xié)調勻稱,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仿佛它的整個身體都長得恰到好處,瞧著就特舒服,多一點是繁,少一點就簡。

      要是從外表上看,瓦屋檐比麻雀稍大一點,它的羽毛以白和灰黑為主,不過大部分都是白色。它的尾巴總是向上翹著的,乍一看很神氣,其行走、覓食、觀望等都很有范兒,那種自信滿滿的勁兒,極像舞場上的紳士。

      我發(fā)現(xiàn)瓦屋檐每次吃東西時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它吃的時候不光在點頭,而且尾巴也在動,頻率幾乎都在一個點上。開始,我感到有趣,就細細瞅瞅,后來我發(fā)覺它仿佛是在感謝大地賜予它食物似的,每吃一粒都謝一次。那種重復讓我驚訝,于是,我就耐心地在那品味、琢磨,直到瓦屋檐飛走為止。我非常欣賞、喜歡、敬佩瓦屋檐的這種精神,它在吃食時,哪怕是吃到一個空殼,或是一粒壞籽,都要謝過,似乎它知曉食物來之不易,應該知道珍惜,懂得感恩。

      再后來,我就對瓦屋檐有了更多的關注。

      有一天,我專門去看了瓦屋檐的巢。隨之,就在那思考,為什么瓦屋檐不把巢建在草屋、樹枝或別的什么地方呢?是嫌貧愛富?當我走近鳥巢時,這才發(fā)現(xiàn)秘密。原來,瓦屋檐是利用瓦凸起的空隙,支起了家的空間;利用房梁的堅實,加固了家的基礎;利用伸出滴水的房檐,做遮風擋雨的屏障,也起到御敵的作用。這樣一來,既避開了貓、狗、鷹、蛇等天敵的傷害,又能過上了一種比較安穩(wěn)的生活。瓦屋檐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鳥,它懂得怎樣去躲避、怎樣去隱藏、怎樣去合理利用資源,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瓦屋檐的巢建得很小,是依瓦屋凸起的縫隙而建的,材料都是被歲月和風雨遺棄之物,小的落葉,斷的草莖,枯的細枝,飄散的飛絮、落花,還有羽毛之類的東西,只要是它們叼得動的細軟之物,都在它們的拾取之列。所以,它們的巢筑得很緊實、綿軟、溫暖,也很穩(wěn)固。

      母親是最了解和喜愛這種鳥的。我看到過母親長時間地觀察瓦屋檐,不僅沒有驅趕的意思,還時不時地在瓦屋檐最困難時,有意無意地丟些谷物之類的食物給它們。要知道那是在特別清貧的時期,吃那些谷物,瓦屋檐們就等于在和母親分享著有限的口糧。

      第一次見母親那么長時間地在看瓦屋檐,還是在別人家瓦屋下看的,不知是看它們嬉戲、鳴叫,還是看它們筑巢。時間久了,母親好像是看懂了瓦屋檐,然后就喜歡上了它們。于是,母親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自己蓋瓦屋。

      就在二妹出生后不久,母親真的動手建房了。建房的材料是在許多年前就開始準備了。在備料時,母親有時是請人,有時是換工,有時是自己起早貪黑地干。大房梁是父親托人在外面買來的,小一些的梁和木料便就地取材。母親像鳥壘巢一樣,在合適的時間里,一件一件地把所需要的材料砍下、晾干、運回。

      記得脫土坯時,母親趁農(nóng)閑,去找隊長申請了一塊剛收割完稻的水田,然后把水放干。母親有時是自己一個人,有時帶上我和哥哥,把留在田里的稻茬清除干凈(不然土坯上會留些稻草,那樣不僅不好看,更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土坯的質量)。等田干爽些后,母親就請人抬來碌碡,在那塊田上進行碾壓,讓脫出來的土坯更加緊實??墒?,那塊田是有著粘稠泥漿的水田,不宜用耕牛拉著碌碡施工,母親只好把繩套在自己的肩上,充當起牛的角色。很多時候,幼小的我們也會在兩邊幫忙。

      土碾好后,母親又請人進行切割,然后是翻身、晾曬、碼垛,一系列工作都做好了,母親才慢慢地利用早起晚睡的時間,把成型的土坯搬到房基邊。

      那個時候,父親在外地工作,很長時間才回家一次,掙來的工資基本上都交到隊里換回工分讓我們姊妹糊口。所以,家中許多重的體力活,都是母親一人在做,而當時我們尚幼,也無力進行分擔。

      要說最難的事情就是瓦的燒制,因為這都是些技術活,母親是做不來的,只好請專業(yè)的師傅去做,她只能幫其打打下手。好的瓦匠師傅,無論是對泥的選擇、揉和,還是在瓦坯的制作上,都非常講究。先是選泥,必須選粘性很強的黃褐土,泥的粘性決定瓦的硬度。其次,是和泥,泥和不熟的話,會影響到瓦的質量。還有制瓦坯,沒有嫻熟的技術,制出來的瓦坯厚薄不一致,這樣的瓦如果蓋在房上,不僅透風,還會漏雨。接下來便是燒制。無論是裝窯、點燃,還是冷卻、卸窯,都有許多技術含量,稍不注意就會出現(xiàn)裂紋、破損、掉角的現(xiàn)象,同時還會發(fā)黑、發(fā)暗,那就制不成好的青瓦了。事實上,青瓦并非是青色,而是暗藍色、灰藍色,所謂雨生藍煙,說的就是這種顏色。另外,好的青瓦不僅堅固耐用,還會呈現(xiàn)舒雅、沉穩(wěn)、古樸、寧靜的美感。

      在母親整個人瘦下一圈后,我們家的三間瓦房終于建起來了。最高興的不僅僅是我們姊妹,還有母親。此后,母親就時常往房檐上看,她是想看看瓦屋檐們有沒有飛過來呢。當時,我們不明白母親的心思,只是覺得母親比較偏愛瓦屋檐。

      一年后,不知是母親的真誠打動了瓦屋檐,還是瓦屋檐看中了這個地方,真的有兩只瓦屋檐率先在我們家的房檐下落戶了。那天,第一個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的就是母親。接著,很自然地,母親對新來的瓦屋檐關愛有加。

      安了家的瓦屋檐,總愛在我們家的房上溜達。每天清晨或傍晚,瓦屋檐都會在屋檐、屋脊上行走,像是在晨練,也像是在巡視、檢閱,那種神態(tài)與氣勢,讓我們的日子多了些生機與趣味。

      我敢肯定,在母親的眼里,我們姊妹五人像是她守護長大的鳥,只要在我們沒能展翅之前,都需要她的陪伴、照顧與撫育??晌移且恢徊蛔屓耸⌒牡镍B,不是闖禍就是鬧騰,給母親找了許多麻煩。

      那時,鄉(xiāng)村幾乎沒有什么孩子們可玩的娛樂項目,有的也只是些自制的玩具,比如踢毽子、滾鐵環(huán)、蕩秋千等,可事情偏偏就出在蕩秋千上。一天晚飯后,我邀了幾個伙伴一起蕩秋千,繩子系在鄰家門前那棵老槐樹的枝丫處。就在我蕩得最高、最開心的時刻,系在老槐樹上的繩頭由于沒系緊,散了,我一下從最高的地方摔了下來。巧的是,我是趴著摔下的,一塊三角石正好扎到我的下巴上,血流了一地。母親趕過來拽掉石頭,采取各種辦法止血都不行,只好背起我跑了十余里山路,去看鄉(xiāng)村醫(yī)生。當母親再把我背回來時,已經(jīng)是后半夜了,母親把我放在床上,自己卻癱在那里,許久都沒站起來。

      更讓母親擔心的是我和一個小朋友去水庫里逮魚。那日,天都黑了,母親在我們常玩的地方找了半天,都沒有發(fā)現(xiàn)我。后來,是我的一個玩伴提供了線索,母親才在大老遠的水庫邊找到還在水面上逮魚的我。回到家里,母親把我狠狠地打了一頓,那也是母親打我最重的一次。事后我才知道,就在不久前,有父子倆在水庫上游打魚,結果遇到山洪,兩人險些都送了命。母親想想就怕,情急之下,才動手打了我。后來,母親發(fā)現(xiàn)打重了,又抱起大哭的我,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給自己擦眼淚。

      等到我們稍大一些,父親的工作有了變動,由鄉(xiāng)鎮(zhèn)調到縣城,單位還分給了他兩間平房。沒多久,我們姊妹也都陸續(xù)到城里上學、工作,堅守在鄉(xiāng)村很久的母親和小妹,最后也都進了城。

      不知是否是受母親的影響,我搬進城居住一段時間后,曾留意、觀察甚至是尋找過瓦屋檐的身影,但可惜的是沒有看見它們,只是見到過麻雀和灰喜鵲之類的鳥。我也問過一些人,可他們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事后我想,可能是瓦屋檐們只喜歡長著瓦松,生著藍煙,有著故土氣息的鄉(xiāng)下小瓦房吧!

      母親一進城,也去找過瓦屋檐,同樣沒有下文。可母親并不愿意相信這個事實,而是親自去尋找原因。后來母親發(fā)現(xiàn),城里喜歡建樓房,向高空發(fā)展,把樓都建得老高老高。就是有平房,也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房面,即使是平房用瓦的,也全是機瓦。所謂機瓦,就是用機械做的一種黃色的平面很大的瓦,在施工時,瓦下還鋪有一層油毛氈,瓦與梁之間,幾乎沒有縫隙,就沒了鳥生存的空間。嘈雜、喧鬧的城市,也讓樂于享受清閑的瓦屋檐很難找到立足之地。

      最終,母親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可清閑下來的母親,不知是不適應城市生活,還是落下的病根開始發(fā)作了,總是三天兩頭地感覺這里不適,那也不舒服。好不容易熬過了不適應期,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母親老了。

      或許,在孩子們的眼中,天下的父母都是一個樣子,總是在老了以后,對任何事都愛絮絮叨叨。而我們的母親,反復說的就一件事,也是母親至今都在自責的事。那就是我們?nèi)叶及徇M城里后,母親把擱置在老家很久的房子,半賣半送地給了自家的一個親戚。起初,房子一切如常,誰知后來親戚和其他人家一樣,都把老家的房子進行了翻修,建成了鋼筋水泥結構的兩層小樓。為此,母親一直很后悔,嘮叨說,當初不應該賣房,就把房子放在那里,也好給瓦屋檐們留個住處。

      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母親那次大病一場后,我去看她,半天她都沒說什么話。在我準備離開時,母親突然跟我說,現(xiàn)在鄉(xiāng)下基本上都沒有瓦屋了,也不知道瓦屋檐們都去了哪里。當時,我愣在那兒,竟有些語塞。不是我不想回答母親的問話,而是我確實不知道。那些瓦屋檐們,是不是飛離了那里,去適應了別的地方的生活……

      煙火味

      每次走進母親搬家后居住的那條小巷,我?guī)缀醵紩l(fā)現(xiàn)新的變化,這些變化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那種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而是與這個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相比,有些落后但卻深入人心的變化。

      母親剛搬到這條小巷居住時,極不適應,心里總是有種焦慮感,似乎看什么都不對勁,看哪里都覺得有些別扭。嘈雜的環(huán)境、狹小的空間、鄰里間的淡漠等,都讓住慣了敞闊地的母親感到憋屈。當時,我們以為母親有新居恐懼癥,或是因為到了更年期的原因,于是都盡量抽出時間去看她,安撫她的情緒。

      我們曾想讓母親和我們一起居住,但是她不愿意。她說,你們的生活習慣和我們都不同,如果住在一起,相互之間都會受到影響,況且我們都還能動,單獨住會方便一些。

      我們說母親那兒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家。過去,父親一人在城里工作,母親和我們一起住在鄉(xiāng)下,幾乎是母親一手把我們帶大的。不知是和母親一起居住時間長的緣故,還是母親在哪兒家就在哪兒的緣故,我們總是愛把父母的家稱作是母親那兒。

      無論是住在鄉(xiāng)下,還是住在父親單位的家屬院里,居住地都很寬敞,活動的空間和范圍也相對自由一些。只因父親單位的房子拆遷,急需找一新的處所,才住進這個小巷里。突然住到狹小和陌生的地方,給原本身體欠佳的母親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起初,母親一直沒緩過神來,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過,母親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真的很強,或許是在鄉(xiāng)下生活時間長形成了克服困難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人際交往經(jīng)驗,讓她在很短時間內(nèi)就適應了另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與鄉(xiāng)下人一樣,開著門和鄰居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母親家開著門,挨近的鄰居也都學著母親家的做法,陸續(xù)地敞開自家的門,這樣交往起來就基本沒了障礙。有時候,大家干脆搬上家里的凳子,在路口通風的地方坐著,納涼、做家務、說家常,從而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多了些相知。那次,我去看母親時,發(fā)現(xiàn)母親家的門上了鎖,一位鄰居馬上就跟我說母親去醫(yī)院打針了,一會兒就回來。

      因為母親住在這里,我們的來往就多了些,漸漸地竟喜歡起這條巷子和這條巷子里的人。起初,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巷口炸圓子的爐灶。爐支在一家居戶的門邊,灶口對著巷子,每次我經(jīng)過那兒,都可以看到灶膛里燃著的火苗,以及火苗上的炊煙和鍋里騰起的蒸汽。不過,煙不大,蒸汽也很淡。有時,我會特地站在那兒,看一看用柴火或是包裝箱拆下的廢木料燃燒的灶膛,紅紅火火的樣子,讓人容易升起片刻的暖意。

      這種感覺好像是久違了的。記得小的時候,家里只有年前幾天的灶膛才有這般火紅。那紅紅的火,不僅能使人感受到溫暖,還能提前品嘗出年的滋味,因為年夜飯和正月走親戚的待客菜等,都是在這樣的灶膛上面做好的。偶爾,我們在幫母親打下手時,也會順手牽羊地拿上一兩個圓子什么的食物先解解饞。母親在這個時候是不會責怪我們的,有時還會遞上一個鼓勵的眼神。印象里還有這樣紅的火爐,就在三叔和小叔在村頭支起的鐵匠鋪。每逢進入隆冬時節(jié),鐵匠鋪都會修補和鍛造一些農(nóng)具。開爐時,我特別愛去看那紅火的爐膛,在風箱的作用下,那有停頓且?guī)Ч?jié)奏的聲音,伴著紅紅的火苗與飛濺的火花,還有叮當作響的鍛造聲,讓人感覺身心都不再寒冷。

      如今,這個爐灶,只是用來炸圓子和油條,向來往的市民售賣早餐與純正的地方風味小吃。有時,我看到趕早或是上班的人,邊走邊拿著油條吃的情形,便會感到充滿了生活氣息。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我看完母親出來,便特意在小巷里走走,想切身感受一下小巷人家的生活,也想感受一下小巷獨特的魅力。因為我并不趕時間,所以步子放得很慢。我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日子過得很散淡,并非緊張忙碌。有一位大媽在墻角邊,用扇子扇火,引燃蜂窩煤。先是引火被大媽的扇子扇著了,不一會兒,煤火也被大媽的扇子扇著了。然后,她把引著了的煤爐提到屋里。另一位大媽買菜回來后,便坐在自家門口擇菜。這時,有兩位說話的大媽走了過來,片刻之間,說話的大媽也加入了擇菜的行列。她們邊說邊擇,到高興處時還仰面哈哈一笑。有趣的是,一位穿白色運動裝的男子在另一墻角邊練太極拳,他沒有感覺到場地的狹小,也沒有注意到路邊的行人,從他那一招一式的認真勁上看,仿佛這是一個只屬于他自己的世界。

      在我面帶微笑看著他們的時候,迎面走來了一位長者,從年齡上看有七十歲的樣子。他左手托個鳥籠,右手提個可以折疊的凳子。他走到一房檐前,伸手把鳥籠掛在那里,坐下后,從口袋里拿出杯子在那喝茶。依房檐看過去,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這個小巷沒有新建的樓房。一眼望不到邊的小巷,居然全是過去那種青磚灰瓦式的建筑,看上去雖然有些陳舊,但能從古樸中看到幽靜,從勞作中看到悠閑,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出于好奇,我走上前去,和長者攀談起來。長者笑著說,這里不是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劃區(qū),所以沒有太大的變化。另外,城建方面還規(guī)定,凡臨巷房翻建,必須向后退一米。長者接著說,這里的房子本身就不寬敞,再向后退一米,就沒有翻修的意義了。在談到是否有開發(fā)商來開發(fā)時,長者說,開發(fā)商倒是來了,但他考察一番后搖搖頭走了,臨走時留下兩句話:一句是這里的居戶太多,還有一句是沒有開發(fā)的價值。

      離開巷子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沒有得到開發(fā)對于這條小巷來說,不知該是憾事還是幸事。

      轉眼,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到了。這一天,按照當?shù)氐牧晳T,是需要到鄉(xiāng)下掃墓送燈的。母親特別注重這樣的習俗,她很早就準備好了午飯,然后打電話讓我們過去。飯后,我和哥哥就往鄉(xiāng)下趕,好在路程不算太遠,一個下午可以跑個來回。

      返回的時候,母親又為我們準備好了一切。吃過晚飯,我說身上臟得很,得回去開空調、燒熱水,好好洗個澡。母親說,不用這么麻煩,前面巷口拐彎的地方,有個澡堂,可以到那里去洗一洗。

      我到澡堂一看,發(fā)現(xiàn)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徹底打破了我對路邊澡堂臟、亂、差的印象。事后,我聽說這個澡堂原是一戶人家的四合院,主人搬走后,就被有心人買去稍加改造建成了澡堂。

      院子的東邊是男澡堂,西邊是女澡堂,中間是過道和服務臺。澡堂最大的特點就是平民化,沒有過分的裝修,沒有過多的設施,所以票價也比較低廉。不過,水質很清澈,四周也很干凈。人行道是用小鵝卵石鋪成的,既防滑又時尚。房子左邊的一側安有幾個淋浴頭,里面是個大大的浴池,淡藍色的水面還飄著熱氣。我泡完澡,又淋洗一次后,感覺一切的灰塵與疲憊都隨之而去,剩下的就是暢快和清爽。

      打那以后,我竟與這個澡堂結下了緣分,雖然自家也有洗浴的設施,但每次要洗澡,總是想去那個澡堂泡一泡,不知是因為澡堂洗得舒服,還是與母親住在那邊有關。

      那天,我去看母親時,母親一見到我就說,怎么幾天沒見你,你又瘦了。我說,沒有啊,可能是頭發(fā)長長了吧!母親又說,怎么不去理呢?我說出了諸多的理由。母親接著說,這好辦,我們前面巷子里就有理發(fā)的,你去理一理。聽出母親的話沒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按她的意思去做。

      理發(fā)店不大,倒也干凈,雖靠在巷邊,但不是很嘈雜。有趣的是,理發(fā)的師傅一邊理發(fā),一邊和我說著,還不時地與行走在巷子里的路人打招呼,那情形像是在自家屋里聊天一般。感覺理發(fā)的師傅不僅精力充沛,而且信息量超大,什么大事小事和剛發(fā)生的事,他幾乎都知道一些,至于是否真實就很難說了。但這也沒有必要去追究其準確性,只當是在理發(fā)時作為消遣的談資也挺好。

      在這兒理發(fā),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師傅上來不問你的要求是什么,只是看看你的身材和臉型,然后就下剪。這和我過去在發(fā)廊里理發(fā)完全不一樣。不過,剪完后我覺得比在發(fā)廊里理的任何一次都還精神些。心滿意足后,我問師傅多少錢,師傅說五元。五元,才五元?我以為是聽錯了,師傅嗨嗨一笑說,就是這么多。

      對于價格問題,我感受最深的不止這一次,還有一次是電器修理。母親剛搬到這個巷子不久,我來看母親時,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在巷子小拐角處有一修電器的招牌。我心想,我家二樓的電視壞了很長時間,苦于找不到在哪兒修理,沒想到在這碰上了。師傅聽完我的介紹說,可能沒多大問題,只是燒壞了電阻絲。他一邊說著一邊當著我的面很快就修好了電視機。我付錢時,他說不需要那么多,只收二三十就行。

      時隔不久,我家客廳的大電視也壞了,看情形與小電視有相同之處,可能是那句話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大電視不方便搬動,于是我就撥通了那個品牌的客服電話。很快,維修的師傅來了,檢修的結果確實也是燒了電阻絲。當時我心想這是個小事,還能上門服務,真的不錯。師傅修好電視讓我拿出購機發(fā)票,看完后,師傅說,你購機一年零兩個月,已超過一年期的免費服務范圍,需交費一百九十元。我的大腦“轟”地響了一下,不知該說些什么好,鎮(zhèn)定些后,我說,不就是換個電阻絲嗎?怎么會要那么多錢?師傅說,沒辦法,這是我們的規(guī)定。看那師傅滿臉公事公辦的模樣,雖然自己心里有個疙瘩,但轉念一想,人是你請的,制度是別人定的,沒辦法,只好付錢了事。

      來這個巷子的次數(shù)多了,就對巷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后來才知道,這個巷子叫“郝巷”,也叫“一人巷”。相傳,清朝的時候,這里住著周宰相和程巡撫的家人,兩家中間只隔著一人能行走的巷子,所以叫“一人巷”。一天,周宰相的家人翻建房子,想向外擴出一墻。誰知鄰居程巡撫一家堅決不同意,把官司打到縣里和州里。周宰相的家人想打贏官司,就給宰相寫了一封家書。宰相家人接到回信打開一看,見上面寫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宰相的家人很快就按宰相的意思做了。程巡撫的家人一見,說,既然宰相家能讓出三尺,他們也應該回讓三尺。結果就有了一條比較寬敞的巷子。后來,人們說這是件好事,這條巷子就叫“好巷”吧,時間一久就變成“郝巷”了。

      對于這個巷子來說,許多東西是需要慢慢發(fā)現(xiàn)的,比如巷子里的燒餅,雖然它只是一個小吃,卻在市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雖然在其它地方也有燒餅,但吃著沒有這兒的正宗,味道相差甚遠。由于我每次來這里都是上午,而做燒餅恰恰是在下午,所以就與它失之交臂。這是我在當?shù)匾徽搲峡吹剑h志里有關于燒餅的這么一小段記載:“起酥肉餡燒餅,為小城傳統(tǒng)風味小吃,主料面粉、豬肉、香油等,包餡成型后,貼爐炭烤,文火烤成,外焦里軟,咸香可口?!?/p>

      我特地選了一個下午下班后來到這里,想親眼目睹燒餅的制作過程并且品嘗一下。我不僅看到了燒餅制作的全過程,還和師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師傅說,面團要反復地摔打,然后把面揪成一個個小坨坨,放入肉餡,在掌心里團幾下,再左右拉扯成型,放些芝麻香油后送至火塘中用炭火烤制。不一會功夫,一縷縷香氣就撲面而來。在這深秋的晚上,我拿起一個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燒餅,一口咬下去,頓時覺得滿嘴香酥,回味持久。

      后來,為了想吃的時候方便,我在自己的家里,用電餅鐺試著去做這種燒餅。在選好面粉、五花肉、香蔥、芝麻、香油等后,就按小巷師傅所說的配比、程序、烤制方法去做,但怎么做都做不出那種口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我突然想到了小巷的火塘與爐灶,一下明白了,這燒餅里什么都不缺,唯一缺少的便是煙火的味道。

      編輯手記:

      讀罷《安康路42號》,便覺作者安建雄身上隱約有中國古代詩人的氣質,一是如杜甫般具有博大愛戀的情懷,對社會最底層弱勢群體充滿無限的關切、理解和尊重。作者以簡單質樸的筆觸,真實地反映了大多數(shù)當代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為突出主題,作者選擇的描寫對象是通過正當方式為夢想打拼的小院租戶以及善待租戶的男女主人,用心發(fā)掘這些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通過他們傳遞一種積極正面的飽滿的精神能量。二是如蘇軾般真率曠達,在挫折中積極進取,熱愛現(xiàn)實生活。第一章節(jié)對院中兩棵桂圓樹的大量著墨,正是因為它們的生長方式與作者描寫人物的品質以及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不謀而合:“無法選擇自己生長的地方,但它可以選擇向著陽光的方向生長”,即使無法改變自己的出生甚至命運,也要著眼于當下,積極努力地活著。作者說:“生活總是不完美的”,要學會“看見美好,放大美好”。這些美好既不是一帆風順贏來的歡喜,也不是被艱難困苦打倒的死寂,而是諸如像作者一般悅納他人而發(fā)現(xiàn)的人性美、欣賞一顆樹而獲得的安寧;像小女孩一樣備戰(zhàn)兩年終于成功“上岸”的幸運和喜悅;像女主人一般通過播種、耕耘、收獲、分享而得到的快樂;或是像“譚醫(yī)生”一般即使生活拮據(jù)卻仍然守信而獲得的尊重和理解……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終會發(fā)覺人間值得。

      李易農(nóng)的《生活筆記六則》由六個關于作物、土地、自然、鄉(xiāng)愁、親情等主題的故事組成,每一則故事在單純樸實的敘述中蘊含深刻寓意。作者善于從植物中獲得人類社會的生存哲學和處世之道,從平凡之物中發(fā)掘其潛在價值。他熱愛生活和土地,敬畏自然和生命,更懂得感恩。這個主旨也貫穿著六則故事,讓人們明白人世間的愛和自然界是相通的,當你善待一切生靈時,它們也會以善回報你;當你學會熱愛生活時,生活亦會在不經(jīng)意間以美感動你。

      樂祥濤的《母親的煙火》是一篇風格質樸寫實、文筆細膩委婉的文章。文章圍繞著“一鳥一巷”展開,一種名叫“瓦屋檐”的寄居于瓦屋房檐之下的鳥,母親的舊屋下就生活著這種被她深深喜愛的鳥;一條母親家進城后所居住的巷子,因被開發(fā)商放棄改建幸而保持著舊時的生活痕跡。作者通過回憶母親與“瓦屋檐”之間的不解之緣,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勞的母親形象,表現(xiàn)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通過近距離接觸這條小巷,感受人間煙火,表現(xiàn)母親與鄰為善、親切和藹的個性,也表達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

      猜你喜歡
      瓦屋澡堂巷子
      我的中世紀生活:洗澡
      王世旺
      花巷
      四川眉山:瓦屋春雪
      印象成都——寬窄巷子
      山橫瓦屋披云出
      電信局長進澡堂
      皂滑弄人
      搶錢的破綻
      永德县| 凤城市| 唐山市| 海南省| 内乡县| 伊春市| 旌德县| 安乡县| 庄河市| 龙胜| 湖州市| 离岛区| 敦化市| 卓资县| 尖扎县| 湾仔区| 青田县| 新乡县| 金寨县| 运城市| 天柱县| 瓦房店市| 屯门区| 疏勒县| 邢台县| 孙吴县| 平江县| 南澳县| 滨海县| 南漳县| 利津县| 阳新县| 瑞丽市| 方正县| 方山县| 黔西县| 衡东县| 九江县| 大埔区| 阜康市|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