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察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教學狀況,理解他們的思維和方法,對我們的藝術類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加州大學推崇探索性研究,以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融合。他們對原創(chuàng)性的強調,實質上也是強調創(chuàng)新為作品的靈魂。而他們對作品形象性的重視,是在強調藝術家的個體情感和思考應該以審美的方式在作品中加以呈現(xiàn)。
關鍵詞:加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考察
一、理論和實踐相融合:
加州大學對探索性研究的推崇
加州大學在研究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教學方法方面,格外推崇探索性研究。所謂探索性研究,包含兩個要點,一是強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各種藝術風格開展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探索,二是強調這種創(chuàng)作必須以研究作為基準來有序開展。校方和教師們對學生探索性研究的支持是建立在制度性安排基礎上的[1]。
以該校研究生凱特·史太英為例,她課堂創(chuàng)作的部分作品是用樹枝和紙描繪出戰(zhàn)士的頭盔和肩部。她結合自身慢跑的經歷來開展創(chuàng)作,認為“安全感是頭腦中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我們愿意,我們可以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在一些時候,我們不得不讓恐懼離開并生活在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之中?!彼牡袼苓\用不同的技術探索恐懼、保護與安全感的問題。她的一些藝術作品做的類似古代的金屬,如一個機器人模樣的女性雕塑,描繪出了一個外表剛強,內心柔軟的女性。其作品用了濕模技術,這個技術需要把表皮用水打濕,再把它放在一個模具上,才能做出理想的效果。作品名為“無法飛越”,它包括銅管和皮制的心臟,以及一個大的腰部洞穴和一個用厚皮軍士裝做成的“縫制的邊線”。她解釋道:“我想要把藝術融入我的生命?!?/p>
凱特的畢業(yè)設計系列作品是泥塊包裹下的五臟六腑,絞扭成腸子一樣的金屬和皮結合的物件,看上去像埋藏在地底下的鐵銹斑斑的殉葬品。做舊效果作為它顯著的特色,是將一層泥漿吹干再繼續(xù)刷第二層,如此反復而形成的。多層并存的泥漿賦予了作品古樸單一的顏色。其中亮點之一就是各種仿制的金屬的內臟。各器官如何絞扭才能更有力度和美觀,需要她不斷嘗試。凱特原先是做設計的,所以她對線條、位置的擺放有她獨特的審美傾向。有的服裝像一個盔甲一樣,矗立在桌面上,或像蝙蝠張開的羽翼,籠罩在一塊灰色的背景下。她在各種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筆者開展創(chuàng)作時,嘗試以個體情感為核心來加以推進。如裝置藝術“在痛苦中飛翔”,包含了筆者通過意象表達的審美情感。筆者將藝術品置于一條用手染制成的絲綢河流上的釣魚線上面,每一個小作品是一個精致的、美麗的雕塑。
二、以創(chuàng)新為作品的靈魂:
加州大學對原創(chuàng)性的強調
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們對于藝術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十分看重,他們認為原創(chuàng)性是作品的核心要素,創(chuàng)作時必須以創(chuàng)新為作品靈魂。這一點對我們具有重要參考和借鑒意義,畢竟,全面、立體地理解藝術必須從對原創(chuàng)性的推崇開始[2]。
研究生瑪麗·泰絲塔用包菜葉子制作平面繪畫一樣的作品。剛開始,她對于教授們要求尋找出一個嚴肅的主題來創(chuàng)作出研究生畢業(yè)作品而感到困惑,為此她試驗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水果和蔬菜葉子。藝術系的教授們肯定了她的研究方向。她在設計博物館中展出了一些她的試驗作品,比如她第一件包菜葉子做成的藝術作品“對顏色的熱愛”,它的反面是用塑料薄片襯墊的。而有的包菜葉子作品背面是用很硬的絲綢襯墊的,對于色彩繽紛的包菜葉子設計來說,絲綢很像第二層皮膚。她設計的所有作品背后都打了燈光,來映襯那些被染了很多種顏色的透明的包菜葉子。她在她的廚房里試驗,讓葉子在不同時間段沸騰,并且試了不同種類的染料和醋和蘇打等添加劑,導致在她作品中的部分葉子上有一些綠色的小泡沫。
瑪麗很喜歡線條流暢的圖案,于是她另辟蹊徑,把包菜作為她創(chuàng)作的材料,其中流程很復雜,需要多次燜煮,并且晾干數(shù)次。她嘗試了幾種保存的方法,有的材料厚如塑料片,也有的薄如蟬翼。教授芭芭拉覺得厚的包菜藝術品極其不自然,否定了前種方式,于是她只好進一步地研究薄型儲藏法。在背面打燈光的情況下,她作品中包菜本身的經絡纖毫畢現(xiàn)、彎曲流暢。粗細不一的線條有對比的美感,各不相同的線條伸展方向獨具個性。然而,易碎是它的缺點,所以作品需要小心輕放,但它確實猶如一張?zhí)烊蝗サ褡恋某橄螽?。黏貼包菜的每一層也需要試驗很多方法,不是普通膠水就能解決問題的。于是她進行了深入研究,層疊的植物經脈效果比單獨一層要美觀得多。但位置的擺放需要審美眼光的判定,喬治教授針對如何擺放能讓作品更具藝術美感這一問題對她進行了指導。最后畢業(yè)作品展出的時候,在背景打光的映襯下,包菜的經絡呈現(xiàn)出河流奔騰的態(tài)勢,令人驚嘆。
另外一個女研究生溫蒂在考上加州大學之前就已經小有名氣,在一些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過藝術作品圖片。筆者看到她在辦公室細心地把一塊扎染過的絲綢用鑷子一根一根地挑出絲來,然后再把它們用很細的絲線捆扎在一起,一般人需要用放大鏡才能做到的事她居然用手就做到了。
三、強調對情感和思考的審美呈現(xiàn):
對作品創(chuàng)作的形象性的重視
藝術作品需要傳達理念,但這種理念必須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傳達出來,故而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于如何有技巧地將自己的個體情感和思考借助作品形象來呈現(xiàn)。
仍以筆者的“在痛苦中飛翔”創(chuàng)作為例,加州大學的教授建議筆者通過從民間故事去尋找作品的文化資源。筆者嘗試采用竹子作為元素,也是為了將自身感受到的中國鄉(xiāng)村的溫暖氣氛呈現(xiàn)出來。在筆者創(chuàng)作“在痛苦中飛翔”的很多裝置藝術作品中,如竹子、玻璃碎塊、彎曲生銹的鐵釘、染色的牙簽等,都是為作品增添形象美感的元素。
所謂“以一種事物去指涉另外一種事物的內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運用特定藝術意象開展創(chuàng)作時獨具韻味的修辭方法[3]。筆者在加州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嘗試運用這種修辭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我在情感上遇到一些問題,內心深處感到很痛苦,于是不自覺地把它融進了作品里。比如在絲綢布上做了很多破壞,有戳洞、磨邊等。這件藝術品,筆者通過用一個人體大小的人臺賦型,即將用絲綢和竹子縫好的有線條感的結合物用水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把濕漉漉的布塊放置在人臺上用布條纏好,再用一根根縫針固定好人臺身體曲線處的位置,比如胸部、腰部的曲線就要用多根針固定。接著放在太陽下暴曬,待放置三天后,作品已經成型,再拿開縫針,把它從人臺上取下來,放在工作室里,這樣作品基本完成了一大半。緊接著就要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結合循環(huán)再利用材質進行補充和配合。把有棱角的碎玻璃鑲嵌在絲綢上,用膠粘好。有時碎玻璃會割破我的手指,但我渾然不覺,已經深深地沉浸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里,抑或心里的悲痛遠遠超過了手指的疼痛。對比之下,已感覺不到那種切膚之痛了。把彎曲的鐵釘從舊木頭上拔下來,再放在紅色染料里染色。因為釘子上面長年累月結成的鐵銹有黏附功能,所以鐵釘可以被染成紅色,歲月的侵蝕使釘子呈現(xiàn)出多樣的外形。然后,再把它們嵌在竹子和絲綢之間,被染色的鐵釘如同蠕動的蟲子,為作品增添了恐怖的色彩。當時就覺得應該那樣放才能表達出我的感受。這段痛苦時期過了后,再讓我做類似的作品,我反而做不出來了,因為不想再痛苦下去了。后來的作品已然沒有了當時獨特的味道,然而巨大的外形增添了作品的體量感。這同時也是因為筆者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如何把作品做得有氣勢和震撼力,從通過藝術宣泄感情演變成將精神氣質展示在作品上。
值得一提的還有筆者的美國同學安妮,她是一個有才華并十分熱心的藝術家。安妮在英國出生,因為家鄉(xiāng)的羊很多,所以對羊毛記憶深刻,其羊毛氈制作獨具一格。喬治教授為此還鼓勵她在立體構成課上演練制作過程,以便啟發(fā)其他同學。她用肥皂水、油等材料把羊毛一層一層地粘起來,在手掌的按壓下,羊毛緊密地粘在一起,再用塑料薄膜卷起來按壓。她在裝置藝術這塊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層次的變化、立體構成觀念的介入,每次我都會有新的認識。她對藝術真誠的喜愛讓她的生活多姿多彩,而她也努力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借助特定形象在作品中呈現(xiàn)出來。
總而言之,對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意創(chuàng)作”教學狀況的考察研究,對我們參考借鑒域外藝術類教學經驗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在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們圍繞研究生的學業(yè)成長而給予他們諸多關鍵性的指點和精神上的引領,學生間互學互動也給作品帶來了很多新的亮點,在藝術的道路上研究生們不再獨自前行,而是與一群優(yōu)秀的藝術工作者同行。今日我們正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類研究生教育,需要結合自身傳統(tǒng)、借鑒域外經驗,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辦學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瑞香.美國加州大學“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摭談[J].美與時代(上),2020(10):122-124.
[2]簡圣宇.探索一種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王朝聞美學探索的學理意義[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96-109.
[3]簡圣宇.中國傳統(tǒng)意象理論發(fā)展歷程芻議——觀念的萌發(fā)期到審美轉化的起始期[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2021(2):251-263.
作者簡介:張瑞香,碩士,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