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本文從誦讀入手,強調(diào)了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教師指導學生誦讀的基本要求:讀書入神,讀書入情,讀書入理;并結(jié)合教學實例明確了指導誦讀的基本方法。
關(guān)鍵詞:誦讀;情理;韻味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標針對第四學段(7-9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荀子說:“誦數(shù)以貫之,思通以誦之”,在誦讀中,可以熟悉文言詞語及習慣用法,熟悉文言句式的種種變化,真切理解語句的含義,體味古文的語言美,形成古文語感。在誦讀中,可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lǐng)會作者的意境情趣。誦讀教學是學習文言文的必要途徑。
文言文誦讀達到的基本要求和現(xiàn)代文基本相同,即學生要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師可以從以下及方面指導學生誦讀:
一、讀準字音。特別對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和行同異義異讀字,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勤查字典的良好習慣,據(jù)義定音。例如《智子疑鄰》中“其鄰人之父”中的“父”,學生容易誤作“父親”解釋。查一查字典就指導“父”在這句中的準確含義是“老人家”,應讀作fǔ,這一句應解釋為鄰家那個老頭子,而不能解釋為鄰人的父親。
二、指導正確斷句?!氨送又畮?,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泵骶渥x,是文言文閱讀的關(guān)鍵,斷不清句,就談不上讀懂文言文了。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應在“所聞”后斷句,“所聞”是名詞性短語,作“言”的賓語,如果斷在“言”后,“所聞”成了“嘆惋”的主語,有悖原意。
三、指導讀出韻味。韻味是文章的靈魂,表情達意離不開它。誦讀文言文必須把其中抑揚頓挫的調(diào)子讀出來,這就一方面要讀出詞語的語氣,另一方面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如《醉翁亭記》起始一句“環(huán)滁皆山也”,總括滁州四周山勢,為下文突出瑯琊山,引出醉翁亭張本。也字煞尾,領(lǐng)起以下二十個“也”字,構(gòu)成全篇回環(huán)嘆詠的語言風格?!耙病弊窒瞪下暎冉迪氯缓笤贀P起,且可拉長語調(diào),誦讀這一句,就應在“環(huán)滁”處稍作停頓,以突出它的主語地位;在“也”字處,讀得曲折而稍延長,表現(xiàn)出起伏跌宕的語氣,為全文定下一個曲折回環(huán)的基礎,這些地方要讓學生細心體會,讀出韻味。
四、分步提出要求。文言文與現(xiàn)代語言有一定的差距,課文中有一部分句子,初讀時感到佶屈繞口,可指導學生先把這一部分難讀的句子挑出來,以不同的速度和節(jié)奏反復誦讀,直到讀順為止。接著再指導學生朗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不添字,不掉字,不讀破句,能一口氣流暢的將全文讀完。然后再要求學生深入體會文章,品位語言,能把文章的妙處讀出來。
五、指導誦讀,教師還要指導學生讀書入神,讀書入情,讀書入理。
讀書入神,就是指必須全神貫注,或者說一面吟誦一面體會,能品味到其韻味為止。一面吟誦一面體會是舊時代讀書人練基本功的方法。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中寫到老先生讀書的情形:“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边@種表現(xiàn),就是“讀書入神”,那種認真體會文章韻味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在初讀文言文的基礎之上,掌握了斷句,多次反復的出聲朗讀,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
具體的做法是這樣:面對一篇文言文,即使意思明白了,仍不可放下不管,還是要讀。起初要小聲慢讀幾遍,注意字的讀音、停頓和語氣,要字字咬清楚,隨著“句讀”的需要,有疾有徐,有高有低,口中成聲,心中體會思路和語言的條理,尤其是前后的銜接。教師在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時,可以適當將文言文內(nèi)容穿插在全學期教學中,這樣,便于學生及時精讀成誦。
讀書入情,就是披文入情,學會與文本、與作者、與別人交流。對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資料的搜集,可以幫助學生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情感是通過作者的文字來表達出來的,有的明顯,有的隱晦,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誦讀上下功夫。例如在指導誦讀《醉翁亭記》時,就需要了解歐陽修雖被貶為滁州知州,但卻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美景所醉,為安居樂業(yè)的人民而感到幸福,這樣一個曠達、超然的太守形象在朗讀中自然生成。朗讀時抓住第一段中的“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第三段中的“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問者,太守醉也”,第四段中的“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者”。又如在指導誦讀《出師表》時,教師就應指導學生在了解諸葛亮為了蜀漢基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注意長句的停頓:1、先帝創(chuàng)業(yè)為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2、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與內(nèi),忠至之士/忘身與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與陛下也。以上面兩句的停頓為例,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邊讀邊想象,一位憂國憂民、忠心事主的形象浮現(xiàn)于腦海,學生被文章所打動,就能更深刻的理解、背誦。
讀書入理,就是掌握文章內(nèi)在的條理、思路,便于背誦、寫作。教師抓住文言文的條理去分析,去引導背誦,學生可以去學習模仿,去寫作。學生背誦文言文的主要缺點是把文句割裂,一句一句硬記,費時多,效果差,教師應指導學生按照文章條理去背誦。指導的重點是幫助學生理清作品的思維層次:或按照課文的層次列出提綱,幫助記憶;或抓住每段中具有概括作用的關(guān)鍵詞、承接語句,把它們連成鏈條,幫助記憶;或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理清脈絡,層層勾連,幫助記憶等。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朗讀時,作者按出游的順序?qū)懽鳎撇綋Q景,學生誦讀時,按照方位順序去熟讀就可以快速背誦,把握住小丘到小潭,到潭中,到岸,條理清晰。又如指導《陳涉世家》誦讀時,抓住文章的敘述條理:少時傭耕—戍邊失期—丹書行卜—激怒其眾—揭竿而起—自立為王,誦讀起來就容易多了。
誦讀文言文的三個要點,入神是基礎,是精讀要養(yǎng)成的習慣,入情、入理是方法,達到情理交融是精讀的最終目標。教師上課時,講解要精約,誦讀要充分,并將誦讀納入檢查內(nèi)容,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2]徐越化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版.
陜西省岐山縣雍川鎮(zhèn)麥禾營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