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
當代書法進入一個繁榮興盛的時期,參加書法學習創(chuàng)作的人數(shù)之多、活動舉辦之頻繁是前所未有的。同時,書法以一種純藝術的形式出現(xiàn),高等院校出現(xiàn)了書法專業(yè)學士、碩士、博士,這也是與以往相比不同的一面—書法由文人士大夫修身養(yǎng)性的日課轉變?yōu)橐婚T謀生的職業(yè)。但是,由于受時代的局限,當代書法在創(chuàng)作研究的深度上并沒有得到發(fā)展,甚至是在倒退,其興盛只是形式上的盛大而已,輕視傳統(tǒng)、盲目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書界。
因而,重新梳理歷代關于書品的論述、構建當代書法的書品層次標準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既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又是當代書法發(fā)展的需求。
書品是中國古代對書法家及其作品進行品評的著作。歷代以“書品”為題的論述很多,其中較著名的有南朝梁庾肩吾《書品》、明楊慎《書品》和清楊景曾《書品》等。歷代書品或分品第而論述其高下,或不分品第而評其優(yōu)劣,是早期書論中的一種體裁。作者見解通過品評書法家及作品來表達,如摘錄書家小傳、逸事,闡發(fā)或說明其藝術特點、人品風貌,不同于書史之偏重記載生平事跡。這種體裁是受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對人物進行識鑒、品藻的習尚影響而產生的,盛于六朝、隋、唐,元明之后著述漸趨稀少。
書品之發(fā)端是南朝梁袁昂奉旨撰寫的《古今書評》,凡列25人,各以簡括語句評其風格。庾肩吾《書品》,載漢至齊梁能書者123人,冠以總序,效《漢書·古今人表》之例,分上、中、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合而為九品,各系以論,體例嚴謹。南朝復有齊王僧虔《論書》等。唐李嗣真撰《書后品》,加“逸品”一等,文辭綺麗,條理井然。張懷瓘《書斷》,追述源流,附之以贊,始分神、妙、能三品,各以體分,評百余書家。庾肩吾《書品》與謝赫《古畫品錄》、鐘嶸《詩品》、沈約《棋品》等,構成了“品”文化現(xiàn)象,對之后的文藝批評有著極大的影響。
在書法審美中運用品評的方法,早在王羲之《自論書》中就有。“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這是一種自我的書法品評,在與他人的比較中,顯現(xiàn)出各自的長短優(yōu)劣來。
庾肩吾用“品”字替代評、論,給了這種審美方法一個最恰當?shù)姆Q謂,而且按“品”的級別構建了“上”“中”“下”三大序列,以視優(yōu)劣長短,打破了以往的時間序列。羊欣、王僧虔、袁昂等常以書家的前后為序進行品評,庾肩吾則以優(yōu)劣為前后。前者以書家為綱,后者以品評為綱。品,是結論性意見,對于書法的研習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力。書法品評的內容,一品書學淵源師承,這是古代文化學術傳統(tǒng)的關注點之一;二品優(yōu)劣,通過縱橫比較,給予審美價值判斷。所以,庾肩吾《書品》既是前人書法品評經驗積累下的產物,又是“品”文化現(xiàn)象盛行的代表作。
楊慎《書品》強調了書法與古文字學的關系,有對宋代書壇一般學人在文字學上趨今棄古的風氣與篆書不興的研判,闡明了行草書與籀篆漢隸在筆法發(fā)展上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書法實踐中法與意、性、神采的辯證關系等。在選擇上,楊慎比較重視對歷史發(fā)展中前后書家承續(xù)關系的研究,而對前人藝術風格的得失也頗多真知灼見。其評論具體,也更具有指導意義。其所指出的書學問題似乎成了幾百年來的惡疾,而當代尤甚,實乃學書者不可或缺的一把戒尺。
綜觀當代書法狀態(tài),構建書品層次和標準當以書家的傳統(tǒng)技法、國學知識、文化結構、道德修養(yǎng)為指向,讓書法發(fā)揮其應有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為時代而書,使書法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主流的藝術形式。當下書法創(chuàng)作看似重視技法,卻常常是脫離傳統(tǒng)、脫離古法,甚至會流于炫技,過多注重形式,忽略了技法的內涵。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但書法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更應側重的是繼承而不是創(chuàng)新。其實,創(chuàng)新更屬于一個科技范疇,而不屬于藝術領域。藝術應在繼承前人優(yōu)良傳統(tǒng)基礎上健康發(fā)展,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法是提升技法層次的不二法門。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睔v代善書者大都為文人士大夫,在書寫內容方面,多以自己的詩文詞賦為主。而當代書者,幾乎都在抄寫古代詩文,以致書法的書寫內容成為當今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書品的層次離不開技法層次、風格層次以及文化層次,構建這三個層次并確立相應的標準是當代書法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
技法層次。清魏源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睍ㄖ烙杉级?,而急功近利者往往直奔道而去,不做功課,忽視傳統(tǒng),坐不得冷板凳,好似無源之水、空中樓閣。沒有扎實的古代經典碑帖的臨習能力,不能融會貫通,書之道則止于信筆為體、聚墨成形。
風格層次。書法藝術風格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由于生活閱歷、藝術修養(yǎng)、個性特征、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書法家在書體選擇、表現(xiàn)手法、師承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能顯示一個人的氣質和精神風貌,這也是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在書法家心靈中的反映,體現(xiàn)于線條微妙豐富的變化,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彰顯出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
文化層次。書法是寫字技藝,是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藝術形式,更是文化。筆畫之間,包含了中國人的人生態(tài)度、哲學思想。學習書法是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個人行為規(guī)范的修行。而時人大都把書法當作出名和賺錢的手段、工具,因此便有了書法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了“射書”,有了“展覽體”……而這些與書法本體沒有一點兒關系,是以書法為名的鬧劇,更不用說文化內涵。書法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也通過書法而得到傳播。書法藝術與中國文化相表里,與中華民族精神融為一體。中國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這種強調整體和諧的思想肯定了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兼容并蓄,使社會達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書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諧,是人文關懷。但這種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均衡分割、狀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過參差錯落、疏密大小、穿插避讓等藝術手段的運用,達到的一種總體上的平衡,即“中和”意義上的平衡—通過書法學習,樹立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相符合的藝術審美標準和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