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 要: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與美相遇、相悅。師生在與“景觀之美”“行走之美”“課程之美”相遇中,感受著學校自然親和、閑適從容、豐盈靈動的育人樣態(tài)。在美學視角關(guān)照下育人新樣態(tài)為學子的生命打開一扇窗,遇見未知的世界,為學生成長創(chuàng)造無限可能。
關(guān)鍵詞:景觀之美;行走之美;課程之美
在這個超速變化的時代,也許美是我們能夠唯一留給這個世界的,而教育的本質(zhì)與價值就是讓每一個人與美相遇、相悅,從而實現(xiàn)生命的自由。一個人,如果在童年的時候與美相遇,那么,美就會融入其生命,其就會用一生去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分享美、成為美,完成生命美的形塑。正如惠特曼的一首小詩:“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一直希望,走進校園的每一個孩子,能因“內(nèi)在的美感”而自主發(fā)展、忘我成長,精神飽滿。
一、 與“景觀之美相遇”自然的、親和的才最好
校園景觀是兒童與美相遇的場所,更是學校以美育人的重要天地,我們力求讓校園的每一處風景都具有美感,每一堵墻、每一方空間都能與兒童的心靈實現(xiàn)交流。校園里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果實累累,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視覺美感。初春,孩子們背著書包在花海中穿行,盡享童年的爛漫;盛夏,午餐過后,師生排著隊從競相怒放的繡球花旁走過,感受著無盡夏無盡美的魅力;深秋,教學樓下的桂花,正在暗吐幽香,黃澄澄的柿子掛滿枝頭,愈發(fā)溫暖、耀眼,樓里不時傳來瑯瑯書聲,樹下時而匆匆走過的師生,交織成迷人的《秋詞》;隆冬,墻角那一株株飄香的蠟梅、長青的松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期盼。而那散落花間、林間的各異景觀石,“正心”“篤行”“慎言”“明志”似乎也在無聲地向孩子訴說著什么……于是感知美的心靈通道打開了,心靈之眼慢慢睜開了,美在這里悄悄成長。
校園景觀呈現(xiàn)的是自然之美,同時校園景觀更具親和之美。在這里,兒童置于校園中央,一處處貼合兒童心靈需求的景觀應(yīng)運而生,它夠親和、夠靈性、夠童年。下面給大家講述一個正在發(fā)生的校園景觀故事。學校行政樓下有一條彎曲石板小徑,每到春天,學??倳N上一些花草,五彩的花配上青灰的石板,確有幾分美感。一天中午,一位白凈的小姑娘拉住我:劉校長,馬上就要畢業(yè)了,真想在學校留下一些屬于我們這一屆孩子的印記呀!聽了她的話,我陷入沉思:校園里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因有了孩子們的參與才美,更應(yīng)有孩子們留下的故事而動人難忘。為了讓每一個孩子想得起童年、記得起恩師、憶得起母校,在校留下熱愛,離校留下眷念。于是“華樣年華 最美綻放”畢業(yè)季贈花、栽花活動應(yīng)運而生,課間孩子們在班主任老師的帶領(lǐng)下,將一株株象征美好與幸福的月季花栽入小徑兩旁,也將對母校的眷念與感激種在了心間。孩子們對這些花兒可愛護了,總能看見他們在小徑旁駐足觀賞的身影,“太好了,安德烈又開了一朵了!”“不好,我班的粉艷葉子有些枯黃了,是生病了嗎?”日日親近,天天牽掛,驚喜、擔心的背后是孩子們對美的尋求,對生命的關(guān)照,更是孩子與校園景觀締結(jié)的一段美的情緣。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無言的植物用繁茂的枝葉表達著生長的張力,訴說著生命的力量,誰又能說孩子們那蔥蘢的生命里沒有它們春風化雨般的影響呢?這就是孩子們創(chuàng)設(shè)的校園一景——小花圃,聽到這里,也許你會以為活動結(jié)束了,不,沒有,一場以“我們自己的小花圃”命名的活動正在進行,孩子們組成若干小隊,選派代表上臺陳述花圃名稱的由來及內(nèi)涵,最終“蘭亭雅致”成了這方小天地的名字,孩子們在傾聽、交流、生成中感受美、欣賞美,更創(chuàng)造了美。一切是那樣順然,親切而無聲,不生硬、不強加,相信這方天地必將會成為2020屆孩子們永雋心間的校園印記,成為學校育人樣態(tài)的立體呈現(xiàn)。
二、 與“行走之美相遇”閑適的、從容的才最好
我一直認為美更是一種實踐,在某種程度它上決定著一所學校育人實踐的行走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學生閑適地學、教師從容地教。教育從來都是心靈的事業(yè),當我們開始追問“美必須從心開始”的時候,真的應(yīng)該從過度專注于“大腦的雕刻”而轉(zhuǎn)向“心靈的喚醒”。而心靈的事業(yè)從來不是疾風驟雨、頭腦風暴式的,也從來不是急功近利,立竿見影式的,相反,需要的是潤物無聲的教育方式,閑適從容的行走之姿,這樣才能久久為功,潤德塑品,成風化人。因此我們在育人實踐中,應(yīng)遵循兒童成長的生命節(jié)律,應(yīng)從兒童立場與需求出發(fā),為孩子們搭建屬于他們的展示和發(fā)展平臺,充分展現(xiàn)兒童自由自在的成長姿態(tài)。
“孩子,讓我們慢慢地陪你長大”是我們對剛剛?cè)雽W孩子的深情告白,“鬧春迎新,致敬童年”是我們新年送給孩子們的開學紅包,做花燈、猜燈謎、吃元宵、元宵知識大交流,說目標、訴憧憬,校長送祝福,還有科任教師的大驚喜……使孩子們在活動感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每學期的“悅讀·美讀”閱讀周、繽紛故事節(jié)、“奇趣數(shù)學文化節(jié)”“柿柿如意”“棋動人生”等一系列富有儀式感,更兼美學意蘊的活動,讓每一段學習更有趣,讓每一次收獲更精彩,其間生發(fā)出的滿腔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責任感,在時間的力量之下,必將慢慢沉淀為學生生命中的文化符號,人生底色。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千蓮的種子”,可更多的時候,人們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達成目的,讓它迅速發(fā)芽、生長、開花,教育有時成了一種追逐。在華小園里有這樣一位一年級的孩子小藝,她入學一個月,每節(jié)課哭著喊著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甚至還影響到小藝上五年級的姐姐。保安爺爺認識她,食堂奶奶認識她,掃地阿姨認識她,幾乎全校的老師都知道她。家長是又頭痛又心痛,越怕她哭她越哭,拿她沒辦法。面對這樣的孩子,是斥責?是置之不理?還是給予她耐心、呵護,靜靜地等待?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實踐難題。我們是這樣做的:班主任周老師一次一次和家長溝通,早上家長送小藝來,周老師牽著她的手,把她送到班上;午餐的時候,周老師幾乎都會問一問小藝,看一看小藝吃午餐情況;放學的時候,周老師把小藝交到家長手中……學校的副校長約談家長,家校合力尋找?guī)椭∷嚨牟呗?學校心理老師裔老師耐心為小藝作輔導(dǎo);語文老師、數(shù)學老師、足球老師,甚至值日老師們都參與到對小藝的幫輔中……一學期快結(jié)束時,小藝的媽媽來到學校,親手送上一面“授教固有方、桃李滿天下”的錦旗,感謝學校,感謝老師們對孩子的關(guān)愛和教育,“現(xiàn)在我的孩子,主動完成作業(yè),開心走進校園,讓孩子在這樣的學校,交給這樣老師,我們放心!”這是發(fā)生在校園里的一面錦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