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惠 吳麗清 速鳳媛 賴正芬 肖波
摘要:分析一例膽總管下端結石表現為胸悶、胸痛被誤診為冠心病、心絞痛且B超檢查結果結石陰性。警醒人們在治療不理想時還需要拓寬思路作進一步檢查(例如CT或MRI),以盡早做出診斷,利于治療。
關鍵詞:胸痛、冠心病、MRI、膽石癥。
【中圖分類號】R36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0--01
患者男性,趙某某,73歲,住院號:460819。以反復胸悶、胸痛3月,再發(fā)加重2天,于2010年8月26日入院重癥監(jiān)護室觀察治療。疼痛以胸骨后及左前胸明顯,悶痛,無放射,每次發(fā)作3-5分鐘,伴出汗、全身乏力,既往因膽囊息肉做過膽囊切除術(2006年),2008年發(fā)現高血壓,間斷服用過抗高血壓藥物。既往做過冠狀動脈造影回報(2009年9月):未見異常。查體:T:36.4℃;P:78次/分;R:10次/分;BP:158/83mmHg.。心肺(-),腹部(-)。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2010年9月6日):1、I度房室傳導阻滯;2、單發(fā)房性早搏;3、ST-T改變;4、R-R長間歇。血常規(guī)檢測(2010年8月27日):WBC:8.5×109/L,N:89.91%,L:7%,RBC:4.67×1012/L,PLT:153×109/L。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提示合并感染存在。
入院診斷:1、冠心病,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心功能I級;2、高血壓;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待查。入院后給活血化瘀、營養(yǎng)心肌、抗感染治療,仍間斷出現心悸、頭痛、頭昏。做進一步檢查,腹部B型彩超(2010年8月30日):1、肝囊腫;2、肝外膽管上段擴張;3、雙腎囊性變。腹部核磁共振掃描(2010年9月13日):1、膽總管下段小結石(0.7厘米)、肝內外膽管擴張;2、肝右后葉上段小血管瘤;3、肝左葉多發(fā)性小囊腫;4、肝門區(qū)多發(fā)性小淋巴影;5、雙腎多發(fā)性小囊腫。肝功能(2010年9月28日):TBIL:35.5umol/L,DBIL:9.3umol/L,IBIL:26.2umol/L,ALT:237iu/L,AST:184iu/L,GGT:402iu/L。肝功能異常。甲型肝炎體(IgM)(陰性),乙型肝炎三對定量檢測(陰性),丙型肝炎抗體檢測(陰性)??梢耘磐饧仔透窝住⒁倚透窝?、丙型肝炎之診斷,肝功能異常考慮由膽總管結石、肝內外膽管擴張感染引起。確診膽總管下段結石合并肝內外膽管擴張感染,肝損害。
經過加強抗感染,綜合護肝治療,十天后復查肝功能(2010年9月8日)回報:TBIL:14.6umol,ALT:19iu/L,AST:184iu/L,GGT:150iu/L。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颊吣懣偣芟露谓Y石并肝內外膽管擴張感染診斷明確,抗感染治療有效,于次月到昆明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行膽道鏡取石術,手術順利,術后恢復好,隨訪5年未再出現心悸、胸悶、胸痛。多次復查心電圖、肝功能、血常規(guī)正常。
討論:患者以反復胸悶、胸痛3月,加重2天的不典型心絞痛癥狀就診,既往又有高血壓病史,就診時血壓偏高,很容易考慮誤診為常見多發(fā)病冠心病、心絞痛,查患者血常規(guī)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提示感染存在,肝功能異常,而腹部B型彩超僅僅提示肝外膽管下段擴張,沒有發(fā)現結石(考慮結石隱蔽,密度不容易被B超識別,胃腸脹氣影響腹部結果判斷)。加做核磁共振掃描后,才確定診斷膽總管下段結石,肝外膽管擴張并感染。經給抗感染、取石治療后痊愈。本例患者提醒我們,高血壓合并心前區(qū)疼痛,不但要考慮常見多發(fā)的冠心病、心絞痛,同時還要警惕膽道系統(tǒng)結石感染。除行常規(guī)行腹部B超、血常規(guī)、肝功能檢查外,必要時加做腹部核磁共振、CT掃描檢查協(xié)助診斷,以防漏診、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