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yī)師 李 艷
免疫治療是時下研究的熱點,在多種類型的腫瘤當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但不少人對免疫治療還是抱有疑慮,比如免疫治療是否會過度激發(fā)免疫功能?治療期間可能出現哪些問題?下面便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
根據免疫制劑的作用特點,免疫治療可以分為主動免疫治療和被動免疫治療:主動免疫指的是向患者體內輸入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質,作用于免疫系統(tǒng)本身,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而治療疾病的方法;被動免疫治療則是給機體輸注外源的免疫效應物質,由這些外源的效應物質在機體發(fā)揮治療腫瘤的作用。
臨床上,免疫治療方案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實際的用藥周期也因單藥或聯合化療等有所不同。但不論是免疫治療還是其他療法,判斷治療是否起效都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來評估。初治患者在治療前通過影像學檢查,如CT或磁共振對患者腫瘤的靶病灶進行大小和數量的測量,經過2~3個治療周期,再次進行影像學檢查,并跟治療前的指標進行對比。這樣就可以將病情評估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病情進展4個等級。
需要注意的是,臨床免疫治療早期有可能出現腫瘤增大,但患者的病情和癥狀并沒有惡化,經過一段時間后,腫瘤又開始縮小,這種情況就屬于假性進展。對于這類患者,取一些病理標本進行檢驗,會發(fā)現里面實際上不是腫瘤細胞增多了,而是免疫細胞浸潤,也就是說并不是腫瘤的進展導致病灶變大,而是腫瘤周圍的免疫細胞進入了腫瘤當中導致病灶變大。
有數據表明,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的患者中,有約15%會出現假性進展。因此,當接受免疫治療出現腫瘤增大的時候,可以做一個病理檢查,看看病灶是不是因為水腫、壞死或免疫細胞浸潤而增大,以便判斷是真的疾病進展還是假性進展,不要看到腫瘤增大就懷疑治療效果甚至過早地放棄。要知道,免疫治療發(fā)揮作用的時間比較晚,但一旦起效,療效就可以維持很久,最多能達到10年以上,這是化療和靶向治療不能相比的。
另外,當免疫藥物把腫瘤患者低下的免疫功能提高到正常水平之后,進而又使其超過了正常水平,就會進入超免疫狀態(tài)。免疫治療過度激發(fā)免疫功能會導致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一些器官的炎癥反應,最常見的容易受到免疫系統(tǒng)攻擊的器官就是胃腸道、內分泌腺、皮膚和肝臟,那么表現出來的不良反應就有免疫性腸炎、免疫性肺炎,還有免疫性肝炎、免疫性心肌炎或是免疫性的神經毒性反應等。如果患者出現免疫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尤其是比較嚴重的毒副作用,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需要根據患者的不良反應等級來進行對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