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閭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送別,一向是令人感傷的事情,特別是在交通不便、山川阻隔的古代,因而有“一出都門,便成萬里”的說法。為此,南朝梁(502-557年,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三個朝代)文學家江淹在《別賦》中一開頭就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接下來便指出分別的痛苦,“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翻開唐人詩集,諸如“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王勃)、“荊南渭北難相見,莫惜衫襟著酒痕”(岑參)、“雪晴云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賈至)之類凄愴、苦楚的詩句,隨處可見。
可是,在王昌齡的筆下,“送別”卻被寫得十分開朗、曠達。從詩的內(nèi)容看,大約是他被貶為龍標尉時的作品。其間,友人柴侍御從龍標前往武岡(均在今湖南?。?,詩人為他送別而作此詩。詩人說,悠悠的沅江流水,把這里同客人要去的武岡連在了一起;一路上,青山相連,自然是同云同雨;明月普照,分不出此鄉(xiāng)彼鄉(xiāng),所以,也就不覺得有什么令人感傷的了。全詩一掃送別中習慣性的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涼意緒,意態(tài)從容、韻味醇厚、格調(diào)高昂,讀罷使人心情振奮。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創(chuàng)造出種種新的意象,以情造景,化遠為近,使現(xiàn)實中的情景事物產(chǎn)生了變形。一個“接”字,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一個“同”字,便化二為一,意念中兩鄉(xiāng)成為一鄉(xiāng)。這樣,人雖分飛兩地,心卻相聚一起,造成一種別而未離、離而未遠、不覺離傷的心理效應。全詩語意新穎,出人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說前兩句意在表現(xiàn)兩地相近,那么后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蘊含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當代學者趙其鈞對此有更深入的分析。他說:“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fā)、去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zhuǎn)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別緒。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