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圓 黃亞琦 崔薈敏
摘要:如今世界在不斷融合,世界各地的交流也在不斷加強,如何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讓國外民眾和來華友人了解并接受中國文化,是我們建設(shè)文化強國必不可少的階段。本文旨在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為切入點,以中餐菜名的翻譯為藍本,探討歸化與異化翻譯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的應(yīng)用,為祖國文化的傳播添磚加瓦。
引言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底蘊厚重。如今世界處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階段,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欽慕中國文化,尤其我們那蒸炒熗腌拌鹵炸的中國美食,更讓外國友人慕名而來,而在點單時,如何能讓他們準(zhǔn)確又便捷的理解我們的菜式,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一、外國友人看不懂中國菜單的原因
1.飲食結(jié)構(gòu)的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因這一客觀因素,中國烹飪的食材大都就地取材,而又因中國國土廣袤,不同的流域就又有著不同的烹飪方式。比如每個季節(jié)都有應(yīng)季的新鮮蔬菜,現(xiàn)在是谷雨時節(jié),樹梢頭的香椿就成了國人最下飯的小菜,而南北方不同的氣候差異,使得食物烹飪的方法不同。南方多水鄉(xiāng),多愛吃辣以去濕氣,北方多寒冷,多愛吃咸來促進新陳代謝。西方國家多為海洋文明,形成其發(fā)達的畜牧產(chǎn)業(yè),加上海運發(fā)達,其食物呈現(xiàn)出多肉食、多奶制品的特點。而他們多山脈的地理條件和出海的勞動方式,催生出便于攜帶、保存的快餐和罐頭文化。對于中國食材的千變?nèi)f化,西方人表示很震驚,不能看懂菜單也就可以理解了。
2.飲食理念的不同
文化具有后天習(xí)得性、共有性、符號性、規(guī)則性等特征,這就使得中西方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具有各自的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1]中國是農(nóng)耕文明,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時代,就是靠天吃飯,所以會有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因此,民以食為天的觀念深入人心。因烹飪時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人們對食材的要求并不太高,能填飽肚子之后,人們才對食物有了更高的要求,從簡單的飽腹變成了對色香味的多方面追求。中國烹飪文化開化較早,烹飪技術(shù)發(fā)達,一碗面配上不同的澆頭就是不同風(fēng)格的色香味。西方的飲食,為維系生命健康,更注重食物對人體的營養(yǎng)價值高低,也更理性科學(xué)。如果加熱等烹飪方式會造成營養(yǎng)流失,他們寧愿選擇生冷的食物,所以西方人對于中國的蒸炒熗腌拌鹵炸的烹飪方式不太理解,從而導(dǎo)致點菜時看不懂菜單。
除此之外,中國菜名還融合了一些歷史文化及風(fēng)俗習(xí)慣,所以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來說,很難理解菜單上的東坡肉和粽子到底是什么原料的菜。
二、異化與歸化
1、異化翻譯理論
異化是指在生成目標(biāo)文本時會保留原文本中的一些明顯具有異國特色的內(nèi)容,這就可能使得讀者在看譯文時,發(fā)現(xiàn)譯文具有陌生、顯性的不流暢的特點,十分具有異國特色。施萊爾馬赫描述為‘盡量不擾亂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3]而韋奴蒂認為異化翻譯是一種“極為可取的戰(zhàn)略性的文化介入”[2]給讀者帶來迥異的閱讀體驗。比如餃子和饅頭就直接翻譯成Jiaozi,Mantou(音譯法)。
異化是小眾的翻譯策略,通過不同于讀者本國文化的特點,發(fā)揮讀者主體性,使讀者感受異國情調(diào)。[4]但不便于讀者理解,沒有相關(guān)文化知識背景,讀者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比如中國的菜中有一道菜名叫‘夫妻肺片’,有人翻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s ’[5],丈夫和妻子的肺片,這樣的翻譯讓外國友人看到,可能對中國人又多了一個誤解,中國人竟然吃人!但其實這個菜名只是為了表明,是夫妻一起開了一個賣牛邊角料的涼菜店,這樣看來誤會就大了。
2、歸化翻譯理論
歸化的翻譯策略通俗來講就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以目標(biāo)文化為主,要求翻譯需流暢、隱形即將譯文的異性特質(zhì)最小化,使讀者讀譯文像是讀本土文章一樣。施萊爾馬赫描述為‘盡可能不擾亂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3]就如中國名菜叫花雞翻譯成Baked Chicken(直譯法),烘烤過的雞,外國友人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翻譯大多是以歸化翻譯為主,通過把握全局,使得譯文通順流暢,便于讀者理解。比如夫妻肺片翻譯成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5]有原料內(nèi)容,讓外國友人更易于理解這到底是一份怎樣的菜,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但這樣的翻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文失去原有的文化身份,只重語義而不重形式的翻譯方法可能會抹殺形式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小結(jié)
文化身份、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才是采取不同翻譯策略的根本原因。中西方并沒有共同的生理與心理語言基礎(chǔ)、相似的經(jīng)驗世界、共同的語言功能基礎(chǔ)。在這個隨著全球化而日漸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趨勢下,為了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就需要選擇一種讓目標(biāo)讀者能看懂,能理解的方式,而這個目的就決定了翻譯中要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
三、異化和歸化在菜名翻譯中的應(yīng)用
1、異化在菜名英譯的應(yīng)用
異化就是以源語言讀者的表達習(xí)慣來翻譯源文本,目的語讀者需要了解源語言作者的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才能更好的了解譯文。用異化的翻譯方式能更好的保留源語言的文化特點,把源語言文化傳播出去,但是也有著不易于讀者理解的缺點。下面列舉一些使用異化翻譯的菜名。
這些是由漢語拼音譯成的
a.燒麥—Siu Mai (Steamed pork dumplings)[6]
b.鍋盔—Guokwei[6](Crusty pancake)
因中西方之間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性,再加上外國友人本國并沒有相似于中國的食物,他們點菜時只看這些譯文是無法理解的,還需要在菜單名后再加上注解,否則他們會無法理解菜單上到底是什么菜。
2、歸化在菜名英譯的應(yīng)用
歸化就是以目的語人群的表達習(xí)慣來翻譯源文本,使譯文不僅克服語言上的障礙,更克服文化間的障礙,使目的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源文本表達的意義和內(nèi)涵。用歸化的方式來譯菜名能使外國友人對中國菜單一目了然,但它的缺點是有時會失去一些菜名被賦予的含義。下面列舉一些使用歸化翻譯的菜名。
這些是烹飪方法加主料翻譯出的。
a.生煎包—Pan-fried bun stuffed with pork[7]
b.蝦餃—Steamed fish head with peppers[6]
c.四喜丸子—Braised Pork Balls in brown Sauce[6]這四喜寓意人生福祿壽喜,因此這道菜常用于喜宴,壽宴等的壓軸菜,取其吉祥意。此譯文雖然翻譯出了菜名但是卻失去了菜名的內(nèi)在含義,讀者并不能從譯文中感受到這道菜中表達美好祝愿的涵義。
小結(jié)
無論是歸化還是異化,單單只用一種翻譯方法都無法完全的翻譯出菜單原來的意義,譯者翻譯菜名時應(yīng)結(jié)合兩種翻譯方法翻譯菜名,這樣可以運用到兩種翻譯方法的優(yōu)點,避開單獨翻譯的缺點,讓外國友人看懂菜單的同時進而理解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
四、現(xiàn)實意義
大家應(yīng)該都玩過傳話的小游戲吧!比如說:張三家里丟了一根針,讓李四知道了,然后告訴了王五說張三家里丟了一盒針,王五知道后告訴了王麻子,說張三家里丟了一堆針,王麻子聽說之后告訴楊七,說張三家里丟了一堆針還丟了好多錢...一句話經(jīng)過不同傳播者帶上個人理解或選擇性的加工,會出現(xiàn)張三家里全部都被偷光的可能。雖然這是個假設(shè)的小游戲,但從此處就可窺見語言在傳播過程中的各種有心無心的不可控因素。如今處在互聯(lián)網(wǎng)社會,語言的傳播更加方便、自由,但也因此,我們能看到不止一例語言暴力現(xiàn)象,人為什么喜歡以話傳話、甚至添油加醋、扭曲事實,因為他們躲在屏幕后面,根本不需要為自己說錯話付出責(zé)任和代價,他們動動嘴,傷害的不過是當(dāng)事人,無關(guān)他們的切身利益,就算是事情有了反轉(zhuǎn),他們也不過是假意說個對不起。但在國際交流中,負責(zé)傳話的譯者必須實事求是,不能帶有個人偏見或政治色彩。中國需要的是不帶有極端政治立場和個人偏見的文化傳播者而不是交流的阻礙者。語言服務(wù)水平的高低和策略運用,不僅影響國家的國際形象更關(guān)系到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所以譯者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中國文化傳播的更深遠,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五、結(jié)語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文化滲透日趨增強。文化的輸入和輸出對于各個擁抱全球化的國家都帶來了新鮮血液,進而促進本土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而翻譯就是該文化建構(gòu)中重要的一環(huán)。在國際交往中,世界看到的中國,是譯者翻譯過的中國。[8]作為譯者,不僅要深入了解目標(biāo)語言文化,更要學(xué)好本民族文化,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移情能力,克服跨文化的障礙,在翻譯過程中,平等客觀地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文化。[9]只有這樣,才能既傳播中華文化又滿足西方讀者需求,從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文化翻譯的多重視角探究 韓德英著 (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作者簡介:
崔夢圓(1998—),河南永城人,南陽師范學(xué)院在校大三學(xué)生。
黃亞琦(1999—),河南漯河人,南陽師范學(xué)院在校大三學(xué)生。
崔薈敏(2002—),河南周口人,南陽師范學(xué)院在校大三學(xué)生。
本文為南陽師范學(xué)院2021年大學(xué)生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項目(SPCP)“漢英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以中餐菜名翻譯為藍本”(編號:202143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