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嘉
【摘要】 牛歌是藤縣牛歌戲的主要唱腔,在演唱牛歌的時候,一般不使用管弦樂器,主要依靠打擊樂器實現(xiàn)節(jié)奏的轉折。在進行動作表演時,完全吸納了舞春牛的動作,還融入了粵劇的一些動作,具有非常顯著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探討藤縣牛歌戲的表演藝術,分析其音樂源頭和特色。
【關鍵詞】 傳統(tǒng)戲劇;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藤縣牛歌戲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7-0088-02
牛歌戲又稱為“牛歌”,多數(shù)人認為它與中國民間立春時節(jié)的舞春?;顒佑嘘P,一些藝術創(chuàng)作者把音樂、舞蹈和傳統(tǒng)習俗結合起來,演繹一些故事情節(jié),配合樂器的表演,變成了一個廣西地方的戲曲劇種。藤縣牛歌戲以鑼鼓類打擊樂器為主要伴奏樂器。在廣西粵語方言流行的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有很多觀眾,保守估計,喜歡觀看這類表演的人口達到1000多萬。藤縣不但是藤縣牛歌戲的發(fā)源地 ,也是主要傳承地,2008年,廣西將藤縣牛歌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藤縣牛歌戲是當?shù)孛癖婇L期以來主要的文化娛樂形式,是當?shù)厝藗儗γ篮蒙畹囊环N寄托,其表演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
一、藤縣民俗造就牛歌戲風格
廣西地區(qū)地處邊境,是文化交融之地,這里有多民族的文化,也有外來的文化,各種文化相互融合。深厚的文化基礎使這里成了民間戲劇的發(fā)展和活躍之地。藤縣牛歌戲是廣西當?shù)孛耖g戲劇的典型代表,有很多戲團和優(yōu)秀的劇目。近年來隨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國家和地方以及文化繼承者采取了具體的行動,推動文化傳承,促進傳統(tǒng)戲劇的復興,藤縣牛歌戲也不例外。
藤縣牛歌戲的起源非常古老,在秦漢時期已經有了藤縣牛歌戲的基本形式,據(jù)史書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以后,把一些士兵派到藤縣,中原文化與當?shù)匚幕M行融合產生了新的方言,當?shù)厝藗冇眯碌姆窖猿礁?,進行傳統(tǒng)活動的開展,在趕牛下地進行農業(yè)勞動時,通過自編自唱形成了最早的牛歌,清代時一些人對藤縣牛歌戲進行了改革,當?shù)乜h志還記載了藤縣牛歌戲。1875年的時候,確定了牛歌戲這一固定名稱。
隨著藤縣牛歌戲影響的擴大,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愈加多樣化,甚至出現(xiàn)了有劇本的演出,演員數(shù)量增加,最多的時候,藤縣牛歌戲劇團達到了200多個,演出的劇目接近300個。1986年,我國有關部門把藤縣牛歌戲確定為地方劇種,進入相關書籍的記載,后來藤縣牛歌戲發(fā)展開始滯后,演出隊伍開始減少,近年來,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日益重視,藤縣牛歌戲也隨之有了較快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現(xiàn)代曲目,通過新曲目傳播了現(xiàn)代故事和科學觀念,但是其獨特的戲曲音樂和唱腔藝術以及表演形式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改變。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藤縣牛歌戲主要通過傳承人對其進行發(fā)揚光大,經過不斷更新改造,現(xiàn)在藤縣牛歌戲分成了幾個流派,傳承方式包括培訓式、師徒傳播式和自學式。培訓式和師徒式是目前保護和傳承藤縣牛歌戲最主要的方式,通過相關文化部門的介入,藤縣牛歌戲的特點基本保持穩(wěn)定,沒有受到市場的影響,促進了廣西地方以及我國的文化建設。
二、地域特色貫穿牛歌戲表演
藤縣牛歌戲起源于我國民間立春的習俗,后來經過對舞春牛這一民俗活動的不斷發(fā)展和演化,逐漸形成了一種戲劇表演藝術,藤縣牛歌戲演員在舞臺上并沒有太多的動作,動作比較固定,表演風格相對穩(wěn)定。藤縣牛歌戲和京劇一樣,也有各種角色,但是藤縣牛歌戲只有生、旦、凈、丑四大表演行當,每一個藤縣牛歌戲角色的動作都是相對固定,走步方式雖然不同,但也是相對固定的。不同于京劇,藤縣牛歌戲每個角色的表演方法相對固定,例如生角走八字步,而旦角用慢碎步,走步時配合扭手花,丑角的動作沒有固定程式,相當隨意,每個角色都以唱為主要表演形式,因此舞臺設置簡單,演出場地面積并不大,表演時使用的道具也非常少,常用扇子等,多數(shù)角色上場時赤手空拳來進行表演,只有個別的時候,武生會拿棍子或刀槍進行輔助表演。旦角在表演時會戴著頭盔,除了圍紅裙之外,還會穿花布大襟衫,演員化妝隨機進行,多與劇情變化和人物角色的定位有關,多數(shù)演員穿唐裝,多參考粵劇的方法,藤縣牛歌戲的演員都是一專多能,一個演員能進行多個角色的演出,同時也會使用伴奏樂器。
早期的藤縣牛歌戲沒有專門的劇本,其角色的特點和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都是文化人進行闡述,演員自由發(fā)揮,臺詞都是演員自己設計,現(xiàn)在的藤縣牛歌戲已經有了很好的劇本,演員只需要照著劇本的內容就可以完成演出。受到條件的限制,高難度的動作無法讓演員掌握,因此簡單的走圓臺、方步、碎步、指功、水袖功、跳大架、鑼邊花、水波浪、亮相、扎架、把子功及一些小排場程式,如三批、三擊掌、升堂理事、朝臣排朝、三攔等動作是藤縣牛歌戲表演時最鮮明的特點,這些動作多來源于粵劇,與其他劇種一樣,藤縣牛歌戲在發(fā)展過程中也不斷容納其他戲曲的表演技能,這使藤縣牛歌戲的發(fā)展越來越好,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是藤縣牛歌戲表演時有一套反映人們生活經驗的固定習俗沒有變,那就是藤縣牛歌戲多在春節(jié)等喜慶時候演出。
三、牛歌戲音樂源自山歌
廣西當?shù)孛褡灞姸?,文化豐富,因此風俗習慣也豐富多樣,在藤縣牛歌戲流行地區(qū)主要有三種山歌:上燈歌、山歌及舞春牛歌。山歌的出現(xiàn)促進了藤縣牛歌戲的發(fā)展,可以說二者密不可分。舞春牛歌是農民在春耕表達豐收愿望的一種反映,開始的時候只是一些祝福詞,后來在歌唱的時候會加進一些故事情節(jié),甚至將生活片段與祝福融合起來,逐漸向戲曲形態(tài)進行轉變。山歌主要是在山上的人們尋找伙伴時所唱,對歌時所唱的歌曲多為隨口而出,常常表現(xiàn)為對唱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上燈哥主要在元宵節(jié)的時候演唱,因此也叫元宵歌或者花燈歌,當?shù)鼐用裨趹c賀一個人家生了男孩之后的儀式稱為上燈,在正月十五之前,親朋好友一起飲酒拜神,主人會在吃完飯以后唱歌,主人唱完以后進行斗歌,歌詞的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是謎語,雙方有問有答,一直會唱到天亮。在演唱山歌時,必須讓對方能夠聽清楚自己唱的歌詞,因此元宵節(jié)的歌聲洪亮,節(jié)奏開闊,結構極其自由,尾音往往非常長。這三種山歌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不是獨唱,在對唱或是大家一起唱的時候,還講究有問有答,后來這種形式就進入到了藤縣牛歌戲的演出之中,牛歌戲有時也稱為偶歌戲。
中國幾乎所有的戲曲都是包括了唱念做打這四大基本功,牛歌戲主要用唱來表演,旋律非常平穩(wěn),歌詞使用當?shù)卦掃M行演唱,句子轉折的時候使用鑼鼓進行銜接,循環(huán)往復,結構簡單,聲調基本上全是牛歌調,偶爾使用其他調,宮商角徴羽中只用前三個,沒有角,偶爾使用商調。藤縣牛歌戲在區(qū)分角色的時候,使用語氣變化來進行區(qū)分,文生演唱時相對和緩,語氣沒有太大的起伏,正是因為這種語氣上的側重點發(fā)生了變化,才能分清人物的角色,形象非常平穩(wěn),武生卻威力十足,顯得很威武,丑角的唱法相當含蓄,讓人一聽就有種?;^的感覺,藤縣牛歌戲的念白并不是主體,偶爾用來補充唱的不足,多用方言,念白地方特色非常明顯。
藤縣牛歌戲的唱詞非常有特點,能夠生動形象地反映生活,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其中包括了比喻、借代、夸張、排比、雙關等各種修辭手法,但是通俗易懂,因為藤縣牛歌戲具備了豐富的生活氣息,因此有很多的受眾,當?shù)厝罕姺浅J煜?,藤縣牛歌戲主要的表達方式為4句一組,采用對稱結構,每一個句的字數(shù)都是相等的。因為使用當?shù)卣Z言演唱,唱詞簡單,因此藤縣牛歌戲的唱詞非常容易記憶,常用三字句、六字句,也有七八九字句,藤縣牛歌戲常使用虛字,如字頭襯詞,如“(道)真真急壞我小蒼娃”;“風和日暖(道)要趕路(呀)”;句尾襯詞,如“黃茅燉蛤佢會咁(都)吊腰(呀)”。
在以前,藤縣牛歌戲的表演,不是單獨進行的,而是和舞龍舞獅團隊一起進行,村子里的人邀請去參加慶賀演出時,以往藤縣牛歌戲沒有自己的樂隊,往往使用舞獅舞龍隊的鑼鼓伴奏,打鼓邊代替打梆子,后來一些村子的藤縣牛歌戲表演團隊進行改革,加入了梆子,大鑼改為小鑼。有一個時間段會在演出的時候加唱民間小曲、采茶戲、黃梅戲的唱段,演出這些額外的節(jié)目時,需要有笛子等管弦樂器進行伴奏。演員來自農村,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指導,因此唱這些額外的節(jié)目時,不能充分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后來這種現(xiàn)象又慢慢消除了,到目前為止,藤縣牛歌戲的樂器只有鑼鼓等簡單的打擊樂器,依然不使用管弦樂進行伴奏。
四、結語
藤縣牛歌戲是廣西地方的劇種,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民間戲劇藝術,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代表了當?shù)氐膶徝佬螒B(tài)。在形成發(fā)展中,由于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根植于當?shù)氐奈幕尘爸校虼松钍墚數(shù)赜^眾歡迎,成了當?shù)赜杏绊懥Φ膬?yōu)秀民間藝術。在藤縣牛歌戲中的表演中,還保留著尊師敬賢和向觀眾鞠躬等形式,演出結束以后,全體隊員致謝觀眾。劇本內容能弘揚社會正能量,因此成了當?shù)卮龠M社會和諧的一種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后受到了一些沖擊,但現(xiàn)在又開始得以發(fā)展,這主要是由于其表演特點非常突出,現(xiàn)在藤縣牛歌戲已經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shù)匮輪T應該在保持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不斷納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該藝術不斷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魏小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戲劇[J].戲劇之家,2018,(18):42.
[2]周國語.基于傳統(tǒng)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研究[J].戲劇之家,2016,(16):33.
[3]全婕.傳統(tǒng)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藝術初探——以藤縣牛歌戲為例[J].歌海,2015,(06):35-38.
[4]鄒世毅.傳統(tǒng)戲劇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J].藝海,2015,(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