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怎樣才算好媽媽?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找到很多優(yōu)美的成語:含辛茹苦、無微不至、舐犢情深、鞠躬盡瘁……最低標準也要對孩子有求必應,否則就是不負責任。但凡事物極必反,媽媽的過度關注可能妨礙孩子的成長,“巨嬰”“啃老族”就是此等妨礙的惡果。如何把握好這個度?看看下面這位媽媽的妙招兒——
暑假里,媽媽在家寫文案,需要安靜,但8歲的兒子每天早上一起床就開始喊媽媽做這做那,即使下樓玩也頻繁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送水、送紙巾、送驅蚊液,讓媽媽無法安心工作。于是,她與兒子正經八百地簽了一份“不要喊媽協(xié)議”,內容大致如下——
不會寫的字請查字典,不要喊媽;寫日記請先自己理清思路,寫完請大聲朗讀并改通順,不要喊媽;閱讀時請專注認真,不要喊媽問時間到了沒有;所有的題做完請認真檢查,不要喊媽;不會做的題,請先讀題3遍,獨立思考,不要喊媽;早起自覺洗漱后,自己打開衣柜找衣服穿,不要喊媽;要吃什么早餐提前報備,或自備零鈔下樓去買,不要喊媽;下樓玩耍時要自帶水壺,提前備好驅蚊液,不要動不動就打電話喊媽……
總之,媽媽擺出了要當甩手掌柜的架勢,逼兒子獨立。兒子感覺新鮮,爽快地答應了。但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他積習難改,遇到麻煩仍第一時間向媽媽求助。此時,媽媽總是狠下心來,若無其事地指指貼在墻上的協(xié)議,然后埋頭寫自己的文案。有協(xié)議在,兒子無話可說,只好自己想辦法。幾次求助不成,兒子斷了依賴媽媽的念想,做事的主動性漸漸增強。
不讓兒子喊媽媽,不意味著撒手不管。媽媽每天都會對協(xié)議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點評,重點表揚、獎勵兒子的進步。
媽媽知道,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通常需要21天,長期堅持下去,會形成頑強的信念,而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因此,她意志堅定地把協(xié)議執(zhí)行了整整一個暑假。令她欣喜的是,兒子的進步非常明顯,不僅學會了早上起來自己穿衣服、擠牙膏刷牙,自己盛飯,做到了生活基本自理,而且學習更自覺了,每天都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同時,媽媽也騰出了大把時間做自己的事,一舉兩得。
暑假開學前一周,媽媽帶兒子出門旅游。他們各自收拾背包,兒子認真列出必須攜帶的物品清單,一一落實,不需要媽媽操心。途中,兒子還主動幫媽媽扛背包,成了讓媽媽依靠的小暖男。
這位拒絕兒子依賴的媽媽是不負責任嗎?當然不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獨立的人,是家長的首要責任;相反,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包辦代替,是扼殺孩子的獨立性,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讀者朋友,如果您的孩子依賴性較強,事事求您幫忙,建議您學學這位媽媽的做法,與孩子簽一個協(xié)議,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要知道,契約式的管理方法盡管顯得生硬,但對于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非常有效,因為協(xié)議條理清晰,內容翔實,易于操作,而且方式新穎,孩子大多不反感。至于協(xié)議的條款,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擬定。歡迎大家在本刊微信公眾號上分享自家的協(xié)議內容,共同營造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