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潔
【摘要】目的 對我院的中藥飲片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為合理使用中藥飲片提供參考。 方法 篩選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門診中藥飲片處方2396張為研究對象。 用excel軟件分析中藥飲片的臨床應用情況。 結果處方分析顯示患者以30-45歲的青年為主,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齡(46.91±15.36)歲;處方臨床診斷含中醫(yī)病名或證型的達99.25%,每張?zhí)幏狡骄盟帲?3.24±2.81)味;處方單劑用量平均(156.26±52.58)g;用藥品種總計354種,用藥頻次最高的是茯苓,平均用量超過藥典規(guī)定量的6種,牛膝平均用量超過藥典最大量(25.62%);毒性中藥總計20種,使用頻次最高的是炒蒺藜,平均用量超藥典規(guī)定用量的8種,超量比例最大為制川烏(超藥典規(guī)定最大量233.33%)。結論 我院中藥飲片使用基本合理,毒性藥品的合理使用應引起重視。
【關鍵詞】:中藥飲片;用藥分析;合理用藥
1資料與方法
通過廈門市海滄區(qū)東孚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簡稱“我院”)使用的智業(yè)系統(tǒng)導出代配藥房2020年11月~2021年4月中藥處方2396張。參考有關文獻處方分析方法,提取患者基本信息、臨床診斷、用藥信息等資料,采用 Excel 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并分類統(tǒng)計。參考2020年版《中華人名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和《處方管理法規(guī)定》對中藥飲片用藥現(xiàn)狀進行分析,為促進中醫(yī)科的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更好地提高我院藥事管理管理水平。
2結果
2.1一般項目 在分析的處方中男958例( 39.98% ),女1438例( 60.02% ) ;年齡 1個月~88( 46.91±15.36) 歲;患者年齡分布以30~65(77.3%)歲為主,其中30~40歲(28.17% )分布最多,65歲以上患者占11.6%,20歲以下患者占3.51%。患者年齡分布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2.2 臨床診斷
此次分析的處方中,臨床診斷含中醫(yī)病名或中醫(yī)證型的總計2378張(99.25%),其中有明確中醫(yī)病明名的1762張(73.54%),病名不明確用中醫(yī)證型替代的616張(25.71%);同時具有中醫(yī)病名和證型的1141(47.62%),臨床診斷不屬于中醫(yī)類的18張(0.75%)。
2.3用藥信息
2.3.1處方劑數分布2396張?zhí)幏街校瑒捣植荚?~7( 5.88±1.37)劑,最常見為7劑(1321,55.13%),處方劑數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2.3.2中藥味數分布 在分析的處方中,每張?zhí)幏剿幬稊捣植荚?~25(13.24±2.81),最常見為12味(502,20.95%),處方藥味數具體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2.3.3處方單劑重量分布 在分析的處方中,每張?zhí)幏絾蝿┲亓糠植荚?1-727(156.26±52.58)g,主要分布在120~180g(1303,54.38%),處方單劑重量具體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2.3.4常用中藥飲片使用情況 在分析的處方中,中藥飲片品種總計354種,使用頻次排序居前 20 的藥品中使用頻次最高的依次是茯苓、白芍、麩炒白術;前20種常用藥品中有6種平均用量超藥典規(guī)定,用量超過藥典規(guī)定量頻次前三名的分別是牛膝、麩炒白術,姜半夏;其中牛膝平均用量超過藥典最大量25.62%。使用頻次排序居前20的中藥飲片的名稱、使用頻次及用量詳細見表2。
2.3.5毒性中藥飲片使用情況 根據2020版《中國藥典》,此次分析2396張?zhí)幏匠霈F(xiàn)的毒性中藥共20 種,其中大毒0種,有毒8種,有小毒12種,使用率分別為0%,5.26%,20.49%。毒性中藥中炒蒺藜使用頻次最高,毒性中藥飲片使用情況如表3所示。
3討論
此次分析的處方中,患者基本信息由圖1可知,患者各年齡層相對穩(wěn)定,以30-45歲的青年為主,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齡(46.91±15.36)歲。65歲以上及兒童患者占比小,原因可能與處方的選取有有一定的影響,本次抽取的2396張?zhí)幏絹碓从谖以旱拇渌幏?,藥物是通過快遞寄送,小部分病程短急或收件不便的老年人未列入在內。
《處方管理法規(guī)定》:處方除特殊情況外,都應當注明臨床診斷。中醫(yī)診斷,包括病名和證型(病名不確定的可不寫病名)。此次分析的處方中,臨床診斷標注中醫(yī)診斷率達99.25%,臨床診斷不屬于中醫(yī)類的0.75%。我院從2019年開始對中藥飲片處方中的臨床診斷加強管理,此次分析結果證實效果較好。
在用藥信息中,由表 2 可知處方平均劑數為5.88劑,最常見為7劑,符合《處方管理辦規(guī)定》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中藥劑數與中藥療程息息相關,對于中藥療程的認識,早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記載“大肚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的要求,臨床上中藥的應用,應該依照中藥藥性、藥典和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的療程使用,秉持著“中病即止”的原則,我院為基層社區(qū)醫(yī)院,中醫(yī)科優(yōu)勢凸顯,看病少排隊,解決了就醫(yī)難的同時方便隨癥狀變化調整用藥。
單劑處方劑量,這里指處方中所有中藥飲片的一日服用量,藥典及中藥學教材中均有明確標注了單位中藥飲片劑量的范圍,單劑處方劑量一般控制在240g以內,原則上不能超過300g,每張中藥飲片處方用藥原則上控制在18味以內(膏方除外)。臨床上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靈活運用,本次分析,以2020版藥典的推薦劑量為參考。上述結果圖2和圖3顯示,處方用藥平均13.24味,最常見為12味(20.95%),單劑處方重量平均為156.2g,主要分布在120~180g(54.38%)。此次處方分析中,超過18味的僅占3.05%;單劑處方重量超過240g的占6.13%;整體上符合處方相關使用原則。使用頻率排前20的中藥主要是補虛藥、利水滲濕、解表藥、清熱藥、理氣藥和安神藥,中藥使用頻率與患者結構、醫(yī)師用藥習慣、季節(jié)氣候等多種因素相關,可為本院中藥采購數量及周期提供重要參考。最常超量使用的6種,前三位是牛膝、麩炒白術,姜半夏,常用的前20種中藥均為無毒性藥品,半夏在藥典中被列為有毒,其炮制品姜半夏與法半夏在藥典中未提及毒性。前 20 種常用藥品中有7種平均用量超藥典規(guī)定,其中牛膝平均用量15.7g,超過藥典最大量25.62%。中藥的不同用量與疾病、用藥機體均有密切關系,不同中醫(yī)流派也有著不同的用藥習慣,這給中藥點評分析帶來很大阻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文獻總結牛膝的用量多為 5.55~140 g。針對不同疾病和證型,其藥量與配伍有不同,在逐瘀通經和強筋骨方面常用量為12~27.6 g。
有毒中藥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范圍相對間隔小,在用量和持續(xù)時間把握上比一般藥物危險性大。本次分析中出現(xiàn)20種毒性中藥,以小毒為主(占總處方量的20.49%)。毒性中藥中炒蒺藜使用頻次最高,在毒性中藥的超量使用上,綿馬貫眾及制川烏的平均用量超出藥典一倍以上,尤其是制川烏,8張含制川烏處方均出自同一名醫(yī)師,藥物用量與具體的臨床需求及醫(yī)生的用藥習慣關系密切?!端貑?六元正紀大論》一文曾提出“有故無殞”,臨床用藥時,雖然藥性峻猛,只要有相應病證,藥證相符,就不會出現(xiàn)危險。有故無殞”思想實為對中藥藥效與毒性的整體認識, 強調的是辨證用藥,需要醫(yī)師辯證后合理應用。
本次針對2396張中藥飲片處方的點評結果表明,我院在中藥飲片使用基本合理,處方規(guī)范化整體表現(xiàn)尚可。針對部分處方出現(xiàn)藥物超量,處方過大,毒性藥物超量使用等方面,需要嚴謹對待,辯證看待,做好審方工作,加強與醫(yī)師溝通,進一步規(guī)范本院中藥飲片的臨床應用,以確保用藥的合理、有效,真正做到辯證用藥,有故無殞。
參考文獻
[1] 徐春梅,榮朝,薛承斌.我校社區(qū)醫(yī)院中藥處方5020張用藥情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25):5-7.
[2] 李學林,吳慶光.中藥處方點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708,55-60.
[3] 郭會霞,王青,曾方興,朱瑞雪,鄭仲華.牛膝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0,36(01):20-22.
[4] 邢玉瑞.“有故無殞亦無殞”思想古今應用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20,26(08):1045-1046.